赏析诗词中“闹”和“弄”的魔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诗词中“闹”和“弄”的魔力
发布时间:2021-02-01T02:20:30.3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总第360期作者:王兆燕[导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许多论者谈诗词意境,多引此为例,并各有所发挥,然而,总觉得尚未尽如人意,特不避浅陋,聊陈臆说,以申余绪。

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依兰分校黑龙江哈尔滨15480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许多论者谈诗词意境,多引此为例,并各有所发挥,然而,总觉得尚未尽如人意,特不避浅陋,聊陈臆说,以申余绪。

翻开字词工具书,“闹”和“弄”的字义是很平常的;在我们日常用语中,使用这两个字眼,似乎也没有多大特殊之处。

例如热闹、胡闹、喧闹、玩弄、卖弄、里弄等等。

但是,在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中,这两个字却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具有一种特异的艺术功能。

在王国维之前,已有不少人注意评论到这两句词,大力加以赞誉,宋祁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而张先亦被称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

然而,赞誉的人谁也没有说出这两句词究竟好在哪里。

李渔对这两句有一点具体分析,认为“云破月来”句“词极尖新,而实为理之所有”,但“红杏枝头”句,“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

他还进一步指责说: “予谓‘闹’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其实,李渔的肯定或否定,也未得要领,说明他对这两句词并没有真正理解。

王国维根据诗词艺术境界的美学特征,点出“闹”“弄”二字在这两首词中的特殊作用,最先把这两个字和艺术境界联系起来考察,这的确是找到了打开奥秘的钥匙。

先说闹字。

宋祁在《玉楼春》中写的是春景。

春景是自然景物,但这种景物一旦使人感受到盎然春意时,它已不再是纯粹客观自然之物,而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象,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基础上所产生的审美感受。

我们要用语言文字把这种审美感受表现出来,就必须选择最能表现斯情斯景的字眼。

春意,不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概念,因此,在艺术作品中不能用逻辑推理去说明;但是,它也不像春风春鸟、红花绿柳那样具体,可以通过视觉或听觉等感官直接感触。

因此,说春意浓、春意深、春意迷人、春意醉人,都不能表现出审美主体对春意的具体的综合感受。

而宋祁则别开生面,用了一个“闹”字,就把以春意为中心的整个艺术境界生动地渲染出来了。

这首词的上片是这样写的:“东城渐觉风光好。

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之所以说“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就是因为这闹字和词的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才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个字不是随便可下的,如果说只孤立地看“春意闹”三个字,也许读者就不能获得“闹”字所表现的整个境界。

我们只有联系全词,前面的东城风光,荡漾春水,绿杨轻烟,红杏枝头,为盎然春意作了铺垫,所以,最后下一个“闹”字,才把整个境界生动地烘托出来。

反过来说,如果仅有前面的描写,而不用闹字形容春意,那么,这境界就不可能表现得那么具体生动、富有魅力。

文字之妙,的确好象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这奥秘究竟何在?说穿了,其实也不神秘。

闹字本身就有喧扰、热烈、嘈杂等等含义,都是用以形容有声、有色、有动态的事物和场景。

春意而以闹字形容之,粗看似乎不合情理,但是,艺术的想象和审美的特殊能力赋予了这个字以特异的功能。

春意是一种综合的感觉,也可以借用一下“感觉的复合”这个词来说明;而闹字,恰恰足以表现由多种感觉构成的一种复合的意象和气氛。

绿杨、轻烟、红杏……这些都是诉诸视觉的春天景物,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面,这是“春意闹”的视觉形象。

由绿杨、红杏等景物,使人联想到“柳浪闻莺”“好鸟枝头”之类的境界,好象听到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的嗡嗡声,从听觉上产生一种超出视觉画面之外的意象,我们通常称之为“象外之象”,这是听觉形象。

而在触觉上,似乎还有“春江水暖”、“乍暖还寒”的感觉。

这一切,都是构成春意所特有的感性材料。

各种感觉的复合,才构成人们在主观上感受到的春意;这春意已不再是单纯的静物写生的画面,而是类似立体声电影给观众的那种身临其境的综合感受,给人以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的浓烈气氛。

只有闹字,才能表现出春意的生气和动态美;只有闹字,才能表现出春意热烈、繁荣的气氛;也只有闹字,才能使人们调动各种感官的功能去感受春天之美。

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以此为例,说明作者“想把事物无声的姿态描绘成为像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这种分析,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某些特征,是符合“春意闹”的实际的。

再说弄字。

这个字在张先的笔下,是表现另一种境界,也只有在这一特定的境界中,它才能发挥出特有的表现力。

张先写的也是春景,但和宋祁的《玉楼春》中那种生机勃勃的春景不同,他写的是“送春”之景,是伤春之景。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情景是伤感的,这境界是零落孤寂的。

词中所写的景物,都著满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午醉醒来愁未醒”这种感情色彩。

这位充满心事的主人公借酒浇愁,午醉醒来了,但愁绪未消。

韶光易逝,春去匆匆,一天又过去了;晚上,春风春雨,可以想象明早起来一定是落红满径了。

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情景啊!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作者才捕捉了“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样一些具有象征性的自然景物形象,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弧寂的气氛。

这是一个暮春之夜,云层遮住月亮,昏昏濛濛,盛开的花朵已无人再来观赏;有时,月光破云而出,地上显示出婆娑的花影,惜乎无人观赏,花儿也只好顾影自怜了。

所有这些自然景物,都被作者人格化了。

“闹”字和“弄”字竟然具有这样大的魔力,产生了这么强烈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运用。

我国古人写诗词常有“一字师”之说,为了写下一个字,要反复推敲,强调锤字炼句,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也还是具有借鉴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