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户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户籍制度
篇一:户籍制度大题2014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
税制度和征兵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
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
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
且在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
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
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
加税收和改革兵制。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
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
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
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1)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
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功
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6分)
?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政治: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
?思想: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21
?材料二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
及户内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
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
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法编
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
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
?并颁布了
《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北洋时期,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
制度相结合,制定查规则》(1915年)、《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
细则》(1915年)、《县治户口编1916年)等条例。
?法律制度,
于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户籍及人事登记的动了内战,《户籍法》在国统区被《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1931年正式
颁布了《户籍法》。
但由于国民党发口条例》(口编查办法》
(1932年)、《保甲条例》(1937年)、《县保甲户到很好实施。
——1941以上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年)所代替。
《户籍法》在实践中未能得?(的主要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户籍制度10分)
原因:近代国门大开,欧美社会制度对中国的冲击加深;?不同
时期的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保境安民的需要;?政局动荡,政权
更替频繁等。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3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
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
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
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
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
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
加税收和改革兵制。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
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
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
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材料二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及户内成员的
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
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
民法与习俗而成”,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
北洋时期,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相结合,制定并颁布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1915年)、《县治户口编查规则》(1915年)、《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细则》(1916年)等条例。
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户籍及人事登记的法律制度,于1931年正式颁布了《户籍法》。
但由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户籍法》在国统区被《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1932年)、《保甲条例》(1937年)、《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1941年)所代替。
《户籍法》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很好实施。
——以上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15分)
(1)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
的等级观念等(共9分,答出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户籍制度
的主要变化及原因(10分)
(2)变化:加强了关于户籍的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建立了具
有近代意义的警察制户籍;借鉴了欧美等国的户籍法律制度;户籍
法变化频繁。
(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近代国门大开,欧
美社会制度对中国的冲击加深;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保境安民的需要;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等。
(4分,答出两点
即可)
篇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
百科名片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
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
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
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
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加快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目录[隐藏]名词解释简介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演变过程户籍制度的历史发展历史特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名词解释简介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演变过程户籍制度的历史发展历
史特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
?
?
?
名词解释
户籍
户籍制度,也就是户口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
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它是
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
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
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
本文就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历史作用
作一考察。
简介
户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
户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
长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均建基
于此项制度。
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是,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
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这种做法在建国初期曾起
到积极作用,但随着近来城乡交流的日益广泛,该制度已引起愈来
愈广泛的争议与指责。
2005年底,中国开始着手改革户籍制度。
截
止至2009年3月,已有河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
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
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
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一是管理制度。
户籍登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
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如殷墟甲骨卜辞“辛巳卜,贞,登帚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登
人三千呼战”等等皆是。
《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
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
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
的萌芽。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
其都鄙,及其郊野。
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
及三年大比,以万
民之数诏司寇。
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
王拜受之,
登于天府。
”可见,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对生
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
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
(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城乡人口划分)。
另外,每年要对人口
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
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孟冬(阴历十月)时上报。
所以说,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上计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
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如商鞅变法
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1]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
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案比的时间在当年仲秋之月(8月)。
届时,老百姓必须扶老携幼,前往县府,聚集廷中,待接受主吏的验阅。
户籍的载入者主要是20-60岁的男子。
为了防止人们为逃避苛役而
瞒报、虚报,政府还特意制订了临时性的查察措施。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了秦汉时期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
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户口流徙严重,为了整理户籍,实
行了多次“土断”,将北方侨居人口和浮浪人口,统一登入当地户籍,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隋唐时期实行“输籍定样”制,规定:民始生为黄,4至15岁
为小,男子16至20岁为中,21至59岁为丁,60岁为老。
唐玄宗
时改18至22岁为中,23岁为丁。
国家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
户籍簿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
[2]编制
户籍时,“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
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
”[3]唐代仍
实行“案比”制度。
唐代人李贤为《后汉书》作注,称汉代的“案比”,在唐代叫“貌阅”。
敦煌文书唐代籍帐残卷中,关于被登记
人的面貌特征和疫疾的情况的记载很多。
如某人“右足跛”、“耳
下小瘤”等。
案比之后,正式造籍,其原则是自生齿以上,人皆著籍。
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547年)敦煌地区的计帐文卡看,从
黄(1-3岁)、小(4-9岁)到老(60岁以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登记在册。
这种户籍格式,一
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宋元时期户口的编造时间间隔也是三年。
“三年一大比,造户籍、上计帐。
每造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府,一申省部。
”宋代是编
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
元代在村社还置有一种鼠
尾簿,随时登记户口的变动。
明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下诏,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
登记的主要内容是籍贯、丁口、姓名、年龄等。
为防止假冒、
伪造,政府将户贴“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籍藏于部,贴
给于民”。
上报方式是地方基层组织将当地户口“取勘明白”,汇
集后到县,“县报于州,州类总报之于府,府类总报之于布政司,
布政司总类呈报本部立案,以凭稽考”。
[4]清朝基本继承了明代的
户口登记制度。
最初是三年一编审,后来改为五年一编审。
乾隆三
十七年(1772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
民国时期先后出台了《户籍法》(1931年)和《户口普查法》(1947年),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1946年),建立了各级户政机构。
演变过程
萌芽
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一是管理制度。
户籍登记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
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如殷
墟甲骨卜辞"辛巳卜,贞,登帚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等等皆是。
《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
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
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期
户籍制度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
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
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
及三年
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
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可见,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
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城乡人口划分)。
另外,每年要对人
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孟冬(阴历十月)时上报。
所以说,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书社
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上计
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
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如商鞅变法规定"四境之内,
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
秦朝时期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
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案比的时间在当年仲秋之月(8月)。
届时,老百姓
必须扶老携幼,前往县府,聚集廷中,待接受主吏的验阅。
户籍的
载入者主要是20-60岁的男子。
为了防止人们为逃避苛役而瞒报、
虚报,政府还特意制订了临时性的查察措施。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了秦汉时期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
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户口流徙严重,为了整理户籍,实
行了多次"土断",将北方侨居人口和浮浪人口,统一登入当地户籍,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实行"输籍定样"制,规定:民始生为黄,4至15岁为小,男子16至20岁为中,21至59岁为丁,60岁为老。
唐玄宗时
改18至22岁为中,23岁为丁。
国家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
户籍簿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
编制户籍时,"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
其缝皆注
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
"唐代仍实行"案比"制度。
唐代人李贤为《后汉书》作注,称汉代的"案比",在唐代叫"貌阅"。
敦煌文书唐代籍帐残卷中,关于被登记人的面貌特征和疫疾的
情况的记载很多。
如某人"右足跛"、"耳下小瘤"等。
案比之后,正
式造籍,其原则是自生齿以上,人皆著籍。
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547年)敦煌地区的计帐文卡看,从黄(1-3岁)、小(4-9岁)
到老(60岁以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登记在册。
这种户籍格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篇三:广东省广州市2016届高三1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Word
版含答案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2016.01
24.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
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
据此可知,分封制
A.扩大了地方权力
C.巩固了西周统治B.加强了中央集权D.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
25.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
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6.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27.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
“明发”和“廷寄”两种。
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
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
这表明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
决策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D.“廷寄”减少了中
央决策的失误
28.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
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
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
这一现象的出
现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
步扩大侵华权益
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
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29.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
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材料所描述的
现象应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30.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
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
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
这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31.据统计,1963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高频词汇有“调整、
企业、国民经济、困难、农业生产”。
对高频词汇的解读符合史实
的是
A.“调整”的重点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B.“企业”的改革方
向是公私合营
C.“困难”的根源是“一边倒”方针D.“农业生产”的经营
方式遭否定
32.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
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
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3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
由此,英国
A.颁布了《航海条例》
C.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D.组建了垄
断性贸易公司
34.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
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说明当时美国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B.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D.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35.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
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
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
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
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
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
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
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
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
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
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
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
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
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
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
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其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
因。
(1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
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
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