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第6课 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 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 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 认识他,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 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 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常识
新月诗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 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 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 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 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 (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这一主 张奠定了新月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 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3.衬托人物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 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如雪、竹、 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 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 凄凉、伤感的基调。
5.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 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暖景衬冷境— —“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
一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 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3.《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 歌一 的风格,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怎 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提示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 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 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 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 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 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3.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 经历了怎样的波动?
提示诗歌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 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了 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潭里“彩虹似的梦”依稀可见当 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梦幻,令人惆怅不 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中对康桥生 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 但转眼间回到现实,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晚,无限 惆怅重回心中。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串始终。
1.诗人在离别时,描写了康桥的风光,你能概括 出几幅画面?
提示金柳图、青荇图、彩潭图、寻梦图、沉默 图、作别图。
2.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歌” 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示“放歌”就是放声歌唱,因为诗人泛舟寻梦, 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 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 住想要放歌。但诗人最终没有放歌,离别之情让昔日 车水马龙、夏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而“我”更 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作品背景
1920年,徐志摩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 大学,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 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 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 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 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 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 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 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读准字音
加点字
青荇. 笙.箫
软泥. 泥
拘泥. 悄.悄 悄 悄.然
读音 xìng shēng ní nì qiāo qiǎo
加点字
浮藻. 长篙.
别.离 别
别.扭 记载. 载 载.货
读音 zǎo ɡāo bié biè zǎi zài
写对字形
词语
河 pàn 挑 xìn 斑 lán lán 言 波 lán
6.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 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 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 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 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思乡情浓。
THANK YOU
易错字
畔 衅 斓 谰 澜
词语
上 sù shuò风 róu 碎 róu 合 róu 躏
易错字
溯 朔 揉 糅 蹂
文章思路
文章主旨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作者1928年 秋重回母校所在地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 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 情别绪。
细节揣摩
【任务一】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感情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 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 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 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另外,诗人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如“招手”“荡漾”“招 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 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地显露,它热烈而有分寸; 淡淡起头,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 产生丰富的联想,回味无穷。
技法指导
诗歌中意象的常见作用 1.营造背景或环境。即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 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 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 “青海长云暗雪山”。 2.营造意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 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也只有“临其境” 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提示 观点一
观点二 我的观点
四译•文白对译
“康桥”是写实的。康河水清如明镜,风景优美,让作者流 连忘返。这里又是作者接受新思想的所在,作者对爱与 美的追求、对灵性和自由的追求,都与他在这里的这段 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作者告别康桥是对留学和 旅居生活的告别。 “康桥”是写意的。诗中的意象“云彩”“金柳”“艳影”“彩 虹”等都是一些女性化的形象。诗人到康桥来寻梦,实 际上可以看作对恋情的追寻。这里“康桥”已经化作诗 人恋人的影子。
3.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提示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 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 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 中回荡。
4.请简要分析《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
提示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 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箫、桥等。②音节和谐,节 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 感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任务二】 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和结构 1.诗歌的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提示突出了康桥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和康桥的惜 别深情。三个“轻轻的”音节轻盈柔美,形成一种轻 盈跳跃的节奏。 2.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 提示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融入更多的不得 不离去的哀愁。“悄悄”写出其离去时的一丝孤寂, 同时用“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了诗 人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
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子的整齐。《再别康 桥》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 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告别,都让作者留 恋、失意,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作者如此难以忘怀?作 者心目中的康桥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据此请你谈 一谈对“康桥”这一意象的理解。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 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 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 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代表作品有诗集《志摩的 诗》《猛虎集》《云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