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学案课时练习钠及其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六) 钠及其化合物
1.有关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3 g 钠与97.7 g 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4%
B .钠和CuSO 4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上有时出现暗斑,这是析出了金属铜
C .向金属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后,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 .钠在空气中的缓慢氧化与其在空气中点燃所得的产物一样
解析:选C w = 4 g 100 g -0.1 g
×100%≠4%,A 项错误;Na 先与H 2O 反应生成NaOH,并放出大量的热,NaOH 再与CuSO 4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Cu(OH)2不稳定,受热分解为CuO,B 项错误;2Na +2H 2O===2NaOH +H 2↑,2NaOH +Cl 2===NaCl +NaClO +H 2O,C 项正确;Na 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Na 2O,Na 在空气中点燃生成Na 2O 2,D 项错误。
2.(2019·娄底模拟)将一小块金属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产物是
( )
A .NaOH
B .Na 2O
C .Na 2O 2
D .Na 2CO 3
解析:选D Na 的性质活泼,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a 2O,Na 2O 易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 吸收空气中的水和CO 2生成Na 2CO 3·x H 2O,Na 2CO 3·x H 2O 风化脱水生成Na 2CO 3。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反应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另一种化合物。
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
同学们对此有以下“理解”,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 .另一种化合物是NaCl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该反应可能在空气中进行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C CCl 4和金属钠反应:4Na +CCl 4=====高温
C +4NaCl,生成金刚石(碳单质)和NaCl,故A 正确;根据元素守恒定律可知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故B 正确;该反应如果在空气中进行,则Na 、金刚石在700 ℃的温度下会燃烧,故C 错误;4Na +CCl 4=====高温C +4NaCl,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
D 正确。
4.(2019·北京模拟)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探究Na 2O 2与H 2能否反应,设计装置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甲气密性的检查方法:直接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当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且高度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B.装置乙中盛放硅胶,目的是除去甲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
C.装置丙加热前,用试管在干燥管管口处收集气体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D.装置甲也可直接用于Cu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
解析:选C装置甲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先关闭K1,后直接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当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且高度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故A错误;甲装置为Zn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盐酸易挥发,则乙装置中应为碱石灰可除去HCl和水蒸气,故B错误;氢气具有可燃性,不纯时加热易发生爆炸,则加热试管前,应先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爆鸣声判断气体的纯度,故C正确;Cu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要加热,故D错误。
5.(2019·顺义区一模)为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进行了如图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 2O===4NaOH +O 2↑
B .实验ⅲ中MnO 2作H 2O 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C .综合实验ⅰ和ⅲ可以说明Na 2O 2与H 2O 反应有H 2O 2生成
D .综合实验ⅱ和ⅲ可以说明使酚酞褪色的是O 2
解析:选D Na 2O 2和H 2O 反应生成NaOH 和O 2,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 2O===4NaOH +O 2↑,故A 正确;2H 2O 2=====MnO 22H 2O +O 2↑,实验ⅲ中MnO 2作H 2O 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故B 正确;Na 2O 2和H 2O 反应生成H 2O 2和NaOH,H 2O 2分解生成H 2O 和O 2,综合实验ⅰ和ⅲ可以说明Na 2O 2与H 2O 反应有H 2O 2生成,故C 正确;Na 2O 2、H 2O 2具有氧化性,可以使酚酞褪色,故D 错误。
6.一定量的Na 2O 2与CO 2反应得到固体物质41.8 g,恰好与1 L 1 mol·L
-1的稀盐酸完全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41.8 g 固体物质为Na 2CO 3
B .41.8 g 固体物质为0.1 mol Na 2CO 3和0.4 mol Na 2O 2的混合物
C .一定量的Na 2O 2为78 g
D .41.8 g 固体物质为31.2 g NaHCO 3和10.6 g Na 2CO 3的混合物
解析:选B 如果41.8 g 固体全为Na 2CO 3,其物质的量为0.39 mol,则其不可能恰好与1 L 1 mol·L -1的稀盐酸完全反应,A 项错误;设41.8 g 固体物质中,含Na 2CO 3的物质的量为x
mol,Na 2O 2的物质的量为y mol,则有106 g·mol -1×x mol +78 g·mol -1×y mol =41.8 g,2(x +
y )mol =1 mol·L -
1×1 L =1 mol,解得x =0.1,y =0.4,B 项正确;根据Na 原子守恒,可知n (Na 2O 2)=12n (NaCl)=12
n (HCl)=0.5 mol,即原Na 2O 2的质量为39 g,C 项错误;Na 2O 2与CO 2反应不可能生成NaHCO 3,D 项错误。
7.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滴有酚酞的NaHCO 3溶液呈浅红色,微热后红色加深,是因为NaHCO 3分解生成了Na 2CO 3
B .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煤油不与钠发生反应,钠比煤油密度大,煤油可以使钠隔绝空气和水蒸气
C .用洁净的玻璃管向包有Na 2O 2的脱脂棉吹气,脱脂棉燃烧,说明CO 2、H 2O 与Na 2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产物是Na 2CO 3,原因是钠与氧气反应生成的Na 2O 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解析:选A 对NaHCO 3溶液微热,HCO -3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碱性增强,故滴加酚酞的NaHCO 3溶液微热后红色加深,故A 错误;钠与煤油不反应,且比煤油密度大,钠沉在底部,煤油可以使钠隔绝空气和水蒸气,防止钠与O 2、H 2O 反应,故B 正确;脱脂棉燃烧需要达到其
着火点,应由Na 2O 2与CO 2、H 2O 反应提供热量,说明CO 2、H 2O 与Na 2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 正确;钠与O 2反应生成Na 2O,Na 2O 与H 2O 反应生成NaOH,NaOH 潮解,NaOH 溶液吸收CO 2生成Na 2CO 3晶体,Na 2CO 3晶体风化得到Na 2CO 3,故D 正确。
8.纯碱和小苏打都是白色固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
若要在家中将它们区分开来,下面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
A .在水杯中各盛相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白醋,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
B .分别用干净的铁丝蘸取样品在煤气炉的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C .将样品溶解,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D .分别放在炒锅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残留物
解析:选A 碳酸钠与酸反应分步进行,首先反应产生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然后是碳酸氢钠与酸反应产生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体,而碳酸氢钠中加入酸马上放出气体,所以根据反应放出气体的快慢就可迅速得到判断,A 正确;纯碱和小苏打都是钠盐,焰色反应火焰都为黄色,所以无法区别二者,B 错误;二者都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无法区别它们,C 错误;碳酸钠稳定,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也有固体残留物,所以无法区分二者,D 错误。
9.2 mol 过氧化钠与2 mol 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
A .Na 2CO 3
B .Na 2O 2、Na 2CO 3
C .NaOH 、Na 2CO 3
D .Na 2O 2、NaOH 、Na 2CO 3 解析:选C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2 mol 1 mol 1 mol 1 mol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1 mol 1 mol 1 mol
2Na 2O 2+2H 2O===4NaOH +O 2↑
1 mol 1 mol
2 mol
Na 2O 2恰好与NaHCO 3分解生成的CO 2和H 2O 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为2 mol Na 2CO 3、2 mol NaOH 。
10.向Na 2CO 3、NaHCO 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气体的量
随盐酸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
大量共存的是( )
A .a 点对应的溶液中:Na +、OH -、SO 2-4、NO -
3
B .b 点对应的溶液中:Al 3+、Fe 3+、NO -3、Cl -
C .c 点对应的溶液中:Na +、Ca 2+、NO -3、Cl -
D .d 点对应的溶液中:Cl -、NO -3、Fe 2+、Na +
解析:选C O~b段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HCO-3,OH-和HCO-3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点对应的溶液中有HCO-3,与Al3+、Fe3+发生强烈的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b~c段发生的反应是NaHCO3+HCl===NaCl+CO2↑+H2O,c点对应的溶液中有Na+、Cl-,Ca2+、NO-3能大量共存,C正确;d点对应的溶液中有大量的H+,在酸性条件下NO-3能将Fe2+氧化,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11.为精确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含少量NaCl),准确称量W0 g样品进行实验,下列实验方法所对应的实验方案和测量数据最合理(除W0外)的是()
2322
根据消耗HCl的物质的量可确定Na2CO3的含量,正确;B项,CO2中含有水蒸气,导致结果偏大,错误;C项,CO2挥发带出水蒸气,导致结果偏大,错误;D项,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可用排饱和NaHCO3溶液的方法收集,错误。
12.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制取Na2O2。
查阅资料可知,钠与空气在453~473 K之间可生成Na2O,迅速提高温度到573~673 K之间可生成Na2O2,若温度提高到733~873 K之间Na2O2可分解。
除Li外其他碱金属不与N2反应。
(1)甲组设计制取Na2O2装置如图。
①使用该装置制取的Na2O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为________。
A.Na3N B.Na2CO3C.Na2O
D.NaOH E.NaHCO3
②该小组为测定制得的Na2O2样品的纯度,设计装置如图:
烧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液漏斗和烧瓶用导管连接可使稀硫酸顺利流下,也可防止产生实验误差,若没有该导管将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测定装置的接口从左至右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从反应历程上分析该测定反应存在中间产物,从而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为证明其分析的正确性,设计实验方案如表所示:
可知,反应溶液中存在的中间产物与酚酞作用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丙组根据上述提供的有关信息,设计了一个方案可准确的测定样品的纯度。
请简述实验操作和需要测定的有关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由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气,因此钠与空气反应时产物中可能含有
Na2CO3和NaOH,当反应温度在453~473 K之间还有Na2O生成,故选BCD。
②烧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SO4===2Na2SO4+O2↑+2H2O;若没有该导管,由于硫酸的流入,会使得收集的气体(含有部分空气)体积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大;根据①的分析,需要将生成的CO2除去后再收集O2,从左至右的连接顺序为aedfgh,增加澄清石灰水是检验CO2是否除净。
(2)从反应历程上看,Na2O2与水反应生成H2O2,如果H2O2没有完全分解,将会导致放出的氧气偏少,测定结果偏小;为了使H2O2分解,可以加入少量MnO2粉末作为催化剂,故选Ⅰ;根据实验Ⅲ可知,H2O2与酚酞作用的条件是碱性条件。
(3)根据钠与空气在453~473 K之间可生成Na2O,迅速提高温度到573~673 K之间可生成Na2O2,若温度提高到733~873 K之间Na2O2可分解,可以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m),加热到733~873 K使之分解,使用量气装置测定常温常压下生成O2体积(V),然后进行有关计算,也可以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m),加入少量MnO2固体,再加入足量水并使用量气装置测定常温常压下生成O2体积(V),然后进行有关计算。
答案:(1)①BCD②2Na2O2+2H2SO4===2Na2SO4+O2↑+2H2O偏大aedfgh
(2)偏小Ⅰ碱性条件
(3)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m),加热到733~873 K使之分解,使用量气装置测定常温常压下生成O2体积(V),然后进行有关计算[或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m),加入少量MnO2固体,再加入足量水并使用量气装置测定常温常压下生成O2体积(V),然后进行有关计算] 13.制得的碳酸钠样品中往往含有少量NaCl,现欲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方案一:把一定质量的样品溶解后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将所得沉淀_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烘干、称量、计算。
洗涤沉淀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把一定量的样品与足量硫酸反应后,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产生CO2的体积,为了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B中的溶液最好采用________。
图1装置中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方案三:利用图2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 g;
③准确称得6 g纯碱样品放入容器b中;
④打开分液漏斗a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 g。
(1)若④⑤两步的实验操作太快,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装置A中试剂X应选用________。
(3)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纯碱样品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保留
小数点后一位)。
解析:方案一:Na 2CO 3与过量CaCl 2溶液反应生成CaCO 3沉淀,过滤后分离出沉淀,洗涤沉淀时,沿玻璃棒缓慢地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物,使水自然流下,重复操作2~3次。
方案二:样品中Na 2CO 3与足量硫酸反应后产生CO 2,用排液法测定生成CO 2的体积,因CO 2在饱和NaHCO 3溶液中溶解度小,所以B 中的溶液最好采用饱和NaHCO 3溶液;由装置图可知,图1装置中a 为圆底烧瓶。
方案三:(1)反应过快会使产生的CO 2气体不能完全被D 装置中碱石灰吸收;快速鼓入空气,也会使装置内残留CO 2不能被D 装置中碱石灰完全吸收,则测得的CO 2质量偏小,测定结果偏小。
(2)鼓入空气,可把残留在装置B 、C 中的CO 2赶出由D 中碱石灰吸收,因为空气中含有CO 2,因此应把鼓入空气中的CO 2吸收处理,所以装置A 应放入NaOH 溶液。
(3)如果D 装置直接与外界空气相连通,则空气中的H 2O 和CO 2会对测定结果带来影响,所以装置E 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H 2O 和CO 2进入装置D 中。
(4)反应中放出CO 2气体的质量=85.6 g -83.4 g =2.2 g,若消耗碳酸钠的质量为x ,
Na 2CO 3~CO 2
106 44
x 2.2 g
解得x =5.3 g,纯碱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5.3 g 6 g
×100%≈88.3%。
答案:方案一:过滤 沿玻璃棒缓慢地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物,使水自然流下,重复2~3次
方案二:饱和NaHCO 3溶液 圆底烧瓶
方案三:(1)偏小 (2)NaOH 溶液 (3)防止空气中的CO 2和水蒸气进入D 中 (4)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