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同步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 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 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 反对变法因循守旧思想
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
A. 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 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 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 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3.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 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5.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 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 秦孝公求贤若渴
C. 秦孝公希望改革
D. 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6.“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 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 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C.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 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7.“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 新兴地主
B. 立功将士
C. 没落贵族
D. 富裕农民
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④⑤
9.《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10.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奖励军功
B. 为田开阡陌封疆
C. 什伍连坐
D. 统一度量衡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 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12.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1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
C. 建立县制
D. 禁止弃农经商
14.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 秦孝公大力支持
B. 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 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 “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15.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
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
卒用鞅变法,百姓苦之。
居三年,百姓便之,乃等待左庶长。
”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商鞅与甘龙、杜挚等争论,针锋相对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君书·更法》
材料四《韩非子和氏》记载:“(商鞅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
”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秦妇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
《韩非子定法》记载:“秦法未败。
”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
(2)韩非子为什么说“秦法未败”?“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对商鞅变法一整体评价。
17.阅读下列材料:
商鞍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
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磕睡。
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
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
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
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
请回答:
(1)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2)商鞍给秦孝公提了些什么建议?你能简要说说吗?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
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3次;败北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内容“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实质上是主张效法古制,依照旧礼,反对变法革新。
因此A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项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和C项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三项均未体现出反对商鞅变法的含义;联系史实可知,反对变法的为旧贵族势力,故此题选D项。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首先排除C和D,这两项说法本身欠妥,有绝对化倾向。
商鞅这种轻罪重罚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
注意理解韩非子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罚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重罪轻罚”这一理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这一原则放在商鞅所处的时代去考虑。
3.【答案】B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的改革属于奴隶主阶级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尚未形成。
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4.【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
A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项。
BD 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所以排除这两项。
故答案选择C项。
5.【答案】D
【解析】【分析】“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说明A正确;“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说明BC正确;D表述有误,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符合题意。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6.【答案】A
【解析】【分析】这是商鞅为支持自己变法的言论,所以A项正确。
B项与题意不相符,C项错在“儒家”,D项时间不对。
【点评】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分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中的“人”反对商鞅变法。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和军功,这就有利于新兴地主、富裕农民和立功将士,故可排除ABD;
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对没落贵族是不利的,所以材料中的“人”反对商鞅变法,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准确认识。
8.【答案】B
【解析】【分析】注意题中选项是消极影响。
用排除的方法,③④属于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与题意不符。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A项最佳。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承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奖励耕织等措施得到了BCD项的拥护而不是反对。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
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10.【答案】B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商鞅变法中的“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了经济基础。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宗室贵戚”指的是奴隶主贵族,他们反对商鞅变法(多怨望)的原因是变法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特权。
选项B和C不会遭到贵族反对,因为他们占有大量私田。
选项A不直接涉及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D。
【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改革旧俗。
12.【答案】A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涉及到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主要有军功授爵制、废除井田制、废分封行县制等,而实行连坐制和重农抑商则并非直接涉及。
故选A。
13.【答案】B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贵族阶级,因此导致了旧贵族的怨恨。
故选B。
A项说的是经济方面;C项是政治制度方面,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与旧贵族心存怨恨关系不大。
14.【答案】D
【解析】【分析】评价一场改革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能否延续。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军事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D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1)①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②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
(2)因为商鞅变法深入人心,在秦国得以延续,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时代潮流。
(3)商鞅变法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用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
商鞅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解析】【分析】第(1)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比较容易,结合所学知识从“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等角度解答即可。
第(2)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秦法未败”的原因,从“商鞅变法深入人心,在秦国得以延续,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的角度解答。
“根本原因”从“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时代潮流”角度解答。
第(3)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解答时注意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整体性即全面性,如商鞅变法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用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
商鞅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等。
17.【答案】(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以图自保,避免被他国兼并,都致力于增强经济军事实力的改革变法;秦国偏处西隅,实力较弱,秦孝公雄心勃勃,发愤图强;帝王之道主要是道德感化,不利于迅速富强,而霸王之道强调严刑峻法,有利于迅速富强。
(2)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稳定和巩固统治;并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
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
秦孝公雄心勃勃,发愤图强;帝王之道主要是道德感化,不利于迅速富强,而霸王之道强调严刑峻法,有利于迅速富强。
(2)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等。
18.【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条件和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商鞅变法的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秦国之俗”“被险而带河”“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商鞅变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分析得出。
商鞅变法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三反映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故答案为:
(1)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秦国之俗”“被险而带河”“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等信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出原因,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背景可以分析出措施和特点,作用则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转型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