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
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
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
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1、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
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
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惊骇.(hài)瞥.(piē)见箱箧.(qiè)赃.(zāng)物制裁.(cái)给.(jǐ)予
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晨曦.(xī)劫.(jié)掠
2.词语释义
丰功伟绩: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箧:小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惊骇:惊慌害怕。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重点02】重难点突破
1.雨果通过哪些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反语来谴责。
词语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
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2.请通过课文品析雨果的人格魅力。
答案示例: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雨果勇揭真想,何等良知!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示例: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
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重点03】品味赏析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答案示例:“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答案示例: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案示例: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5.这是文明
..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
..对野蛮
答案示例: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示例: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重点04】写法探究
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
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
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3.妙用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
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
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能力拓展
感受作者人道主义思想
1.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3.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制裁.(cái)恍.若(huǎng)赃.物(zāng)
B.琉璃
..(liúli)瞥.见(piē)绸.缎(chóu)
C.珐琅
..(fàláng)给.予(gěi)劫.掠(jié)
D.惊骇.(hài)箱箧.(qiè)晨曦.(xī)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ABD三项正确。
C项修改为:给.予(jǐ)。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恍惚荒谬地窑不可名状
B.脏物琉璃晨曦荡然无存
C.匍匐鞠躬拂晓丰功伟迹
D.制裁赔偿恳切永垂不朽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D项正确。
ABC三项修改为:A项,地窖.;B项,赃.物;C项,丰功伟绩.。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答案】D
【解析】
考查对反语的理解。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A.反语“赞誉”,表达了雨果强烈的愤慨和藐视之情;
B.反语“漂亮”,以巴特农神庙为例子与圆明园作对比体现出了雨果对巴勒上校远征中国的行为感到不满;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反语,以强盗的口吻,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把英法联军刻画成两个强盗的形象,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
D.该句为陈述句,没有反语;
故选D。
4.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
..的一项是()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B.雨果,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C.《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作品,词中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北国雪景图。
D.《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答案】B
【详解】
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
故选B。
5.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的是()
A.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
..奔流着。
B.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
C.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
....的博物馆。
D.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
..死难者的钟声。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词的含义。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
中性词。
ACD三项的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变化。
B项的“赞誉
..”是褒义贬用,含讽刺意味。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
....的。
B.这句话撕碎了他虚伪的面具,他那诚实高贵的形象在大家心中荡然无存
....。
C.青年人都想干一番丰功伟绩
....的事业。
然而,事业的成功需要理想的航标。
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需要意志做武器,给我们开拓前进的道路。
D.各种造型的花灯,分布在街道两侧,让人眼花缭乱
....。
【答案】C
【详解】
A.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
使用恰当;
B.荡然无存:意思是完全不存在。
使用恰当;
C.丰功伟绩:意思是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
使用不恰当;
D.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使用恰当。
故选C。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7.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B.他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
C.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
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
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A.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上“的暴行”;B.语序不当,将“人格精神”和“文学”调换位置;D.否定不当,删除“不要”。
故选C。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一座园林。
为了圆明园,曾经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A.创造消费创建B.创建消费创造
C.创建耗费创造D.创造耗费创建
【答案】C
【解析】
考查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解答此类题型需了解词句的本意,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创建:指新建立,创造:首次建立或做出;前者主要指创立一种形体、制度或者体系,后者主要指率先制作一个物体或物品,前者比后者的对象无论在范围或深度上都具有比较广义、普遍的意义。
消费:指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消耗物质资料,消耗:指逐渐减少,“人的劳动”指人的精力体力,应该是逐渐减少;故选C。
9.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反语)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
(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对偶)
【答案】C
【解析】
C项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设问,自问自答。
10.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
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①_______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巴黎圣母院》。
(2)看过这封信,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发表感想。
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烧名园,掠珍宝,恬不知耻两强盗;作书信,斥罪行,仗义执言一作家。
B.面对焚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雨果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
C.读过雨果的这封信,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圆明园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
D.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答案】法《悲惨世界》(《九三年》)B
【解析】
(1)文学知识填空需对作者国籍、代表作、作品风格等内容能熟知。
本题考查的是雨果,他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
根据这些内容,可完成两处空格填写。
(2)B.奴颜媚骨:形容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奴才相。
这封信是雨果愤怒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解说不对。
故选B。
11.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________精神,愤怒地谴责了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________(国籍)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和《九三年》等。
【答案】①人道主义侵略者的罪行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②法国《巴黎圣母
院》《悲惨世界》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①这篇文章选自《雨果文集》,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②“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12.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
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心情。
(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
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了雨果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
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反语多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
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
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
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⑤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
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
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赠像。
)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⑥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⑦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⑧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