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工程地质》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工程地质》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3
题目1
选择题01.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可分为()
D.潜水、孔隙水、包气带水
题目2
选择题02. 在潜水流向上,相邻两等水位线的高程与水平距离之比称为该距离段内潜水的()A.含水层厚度
题目3
选择题03.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具有静水压力的地下水是()
B.承压水
题目4
选择题04. 泉的种类很多,其中由含水层被河流侵蚀切割形成的泉是()
B.侵蚀泉
题目5
选择题05. 地下水引起渗透破坏的两种主要形式是()
D.流土和潜蚀
题目6
选择题06. 地下水对建筑结构材料腐蚀的种类分为()
C.结晶腐蚀、分解腐蚀、复合腐蚀
题目7
选择题07. 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题目8
选择题08. 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但烈度可有多个
题目9
选择题09. 斜坡的破坏方式有()
D.滑坡和崩塌
题目10
选择题10. 根据地质成因,结构面可分为()
A.次生结构面、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
题目11
选择题11. 下列各种结构面为原生结构面的是()
A.片理面
题目12
选择题12. 按滑动的力学性质、滑坡可分为()
B.牵引式滑坡和推动式滑坡
题目13
选择题13. 形成土洞的地质作用是()
A.潜蚀作用
题目14
选择题14. 采空区地表变形可分为()
B.两种移动,三种变形
题目15
选择题15. 下列最易发生岩溶的一组条件是()
C.可溶性岩石,岩体内有相互连通的裂隙,水具有侵浊性,且水是流动的
题目16
判断题01. 利用潜水的等水位线图可以确定潜水的流向,但不能确定潜水的水力梯度。
选择一项:
错
题目17
判断题02. 常水头试验常用于测定粘性土的渗透系数。
选择一项:
错
题目18
判断题03. 地下水的储藏量决定于岩土的有效空隙而不是总空隙。
选择一项:
错
题目19
判断题04. 承压水面与承压水的埋藏深度一致,但与地形高低不吻合。
选择一项:
错
题目20
判断题05.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完整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表面的重力水即包气带水。
选择一项:
错
题目21
判断题06. 烈度是某次地震地面建筑物遭受破坏程度的反映。
选择一项:
对
题目22
判断题07. 地下水渗流导致的土体潜蚀破坏与流土破坏的机理是不同的。
选择一项:
错
题目23
判断题08. 渗流将土体中的所有颗粒同时浮动、流动或整块移动的现象称为潜蚀。
选择一项:
错
题目24
判断题09. 被陡倾结构面切割的斜坡前缘的部分岩体,突然脱离母体,翻滚而下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选择一项:
对
题目25
判断题10. 由风化作用形成的节理面属于次生结构面。
选择一项:
对
题目26
简答题01. 应根据什么原则采取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措施?
答: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原则一是改变渗流的动力条件,使其实际水力梯度减小到允许的程度;二是改善岩土性质,增强其抗渗能力。
具体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性状来具体处理。
题目27
简答题02. 什么是潜水的等水位线图?如何根据等水位线确定水流方向和水力梯度?
答:潜水面的形状可用等高线表示,称潜水等位线图。
确定潜水方向:潜水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所以,垂直于等水位线的直线方向,即是潜水的流向。
确定潜水的水力梯度:在潜水的流向上,相临两等水位线的高程与水平距离之比,即为该距离段内潜水的水力梯度。
题目28
简答题03. 建筑物设计方面如何防止地表变形?
答:布置建筑物总图时,建筑物的长轴应该垂直于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以矩形为宜;基础底部应位于统一标高和岩性均一的地层上,否则应采用沉降缝将基础分开。
当基础埋深有变化时,应采用台阶,尽量不采用柱廊或独立柱;加强基础刚度和上部结构强度。
在结构薄弱易变形处更应加强。
题目29
简答题04. 基本烈度、场地烈度和设防烈度在工程应用方面有何不同?
答:基本烈度是指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定的准确与否,与该地工程建设的关系甚为紧密,如烈度定的过高,提高设计标准,就会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定的过低,会降低设计标准,一旦发生较大地震,必然造成损失。
场地烈度是指在工程上根据场地条件调整后的烈度称为场地烈度。
场地烈度是根据局部地区烈度上的差别,主要是受局部地质构造、地基条件以及地形变化等因素控制而确定的。
设防烈度也称设计烈度,是指在场地烈度基础上,考虑工程的重要性、抗震性和修复的难易程度,根据规范进一步调整,得到的。
设计烈度是设计中实际采用的烈度。
题目30
简答题05. 崩塌及滑坡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答:崩塌形成的条件是斜坡前缘的部分岩体被陡倾结构面分割,并突然脱离母体,翻滚而下,造成岩块互相冲撞、破坏,最后堆积于坡脚而形成岩堆。
滑坡的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下滑力与抗滑力的对比关系。
斜坡的外形基本上决定了斜坡内部的应力状态,斜坡的岩土性质和结构决定了斜坡各部分抗剪强度的大小。
当斜坡内部的剪切力大于岩土的抗剪强度时,斜坡将发生剪切破坏而滑坡。
题目31
论述题01. 叙述地震效应及其所包含各要素。
答:在地震作用影响下,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效应包括;地震力效应、地震破裂效应、地震液化效应和地震激发地质灾害的效应等
地震力效应:地震可使建(构)筑物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地震力。
当建筑物经受不住这种地震力的作用时,建(构)筑物将会发生变形、开裂,甚至倒塌。
地震破裂效应:在震源处以震波的形式传播于周围的地层上,引起相邻岩石振动。
这种振动具有很大的能量,它以作用力的方式作用于岩石上,当这些作用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突然破裂和位移,形成断层和地裂缝,引发建(构)筑物变形和破坏。
地震液化效应:干的松散粉细砂土受到震动时有变得更为紧密的趋势,但当粉细砂土层饱和时,即孔隙全部为水充填时,振动使得饱和和砂土中的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地震过程的短暂时间内,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是使原来由砂粒通过其接触点所传递的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砂土层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像液体一样的状态。
地震激发地质灾害的效应:强烈的地震作用能激发斜坡上岩土体松动、失稳,发生滑坡和崩塌等不良的地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