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周公世家》原文和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周公世家》原文和翻译
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
从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
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
武王九年,亲自东征至盟津,周公随军辅助。
十一年,讨伐殷纣,军至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
周军攻破殷都,进入殷王宫。
杀殷纣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夹辅武王,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佈纣之罪状。
把箕子从临禁中释放出来。
封纣子武庚禄父,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之祭祀。
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
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就是鲁公。
但不让周公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延辅佐武王。
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天下统一之业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体不安,群臣恐惧,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凶。
周公说:“不可以令我们先王忧虑悲伤。
”周公于是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
命史官作册文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
辛劳成疾。
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
旦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事奉鬼神。
周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会事奉鬼神。
但周王发受命于天庭,要普济天下,而且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无不敬畏他。
他能使天赐宝运长守不失,我们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
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您的吩咐。
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
”周公命史官作册文向太王、王季、文王祝告要用己身代替武王发之后,就到三王祭坛前占卜。
卜人都说吉利,翻开兆书一看,果然是吉。
周公十分高兴,又开锁察看藏于柜中的占兆书,也是吉象。
周公即进宫祝贺武王说:“您没有灾祸,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此所谓上天为天子考虑周到啊。
”周公
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告诫守柜者不许泄露。
第二天,武王霍然痊愈。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
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
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
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
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
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奉行殷之祭祀。
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
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天降福瑞,唐叔得到二茎共生一穗的粟禾,献给成王,成王命唐叔到东部周公军队驻地赠给周公,写了《馈禾》。
周公接受后,感激赞颂天子之命,写了《嘉禾》。
东方安定后,周公回报成王,作诗赠给成王,其诗名为《鸱鸮》(chīxiāo,吃消)。
成王也未敢责备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在镐(hào,浩)京朝拜武王庙,然后步行至丰京朝拜文王庙,命太保召公先行到洛邑勘察地形。
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进行占卜,得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
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
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yǐ,椅)壁,接受诸侯朝拜。
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
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当初,成王幼小时,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
”也把那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病果然痊愈。
到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
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
译文: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一〕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二〕篤仁,異於群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
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
十一年,伐紂,至牧野,〔三〕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破殷,入商宮。
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
釋箕子之囚。
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殷祀。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四〕是為魯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一〕集解譙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為其采邑,故謂周公。
」索隱周,地名,在岐山之陽,本太王所居,後以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
即今之扶風雍東北故周城是也。
謚曰周文公,見國語。
〔二〕索隱鄒誕本「孝」作「敬」也。
〔三〕正義衛州即牧野之地,東北去朝歌七十三里。
〔四〕正義括地志云:「兗州曲阜縣外城即魯公伯禽所築也。
」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
〔一〕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二〕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三〕告于太王、王季、
文王。
〔四〕史策祝曰:〔五〕「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
〔六〕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旦代王發之身。
〔七〕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
〔八〕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九〕用能定汝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一0〕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
〔一一〕今我其即命於元龜,〔一二〕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一三〕。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
」〔一四〕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於是乃即三王而卜。
卜人皆曰吉,發書視之,信吉。
〔一五〕周公喜,開籥,乃見書遇吉。
〔一六〕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
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
〔一七〕茲道能念予一人。
」〔一八〕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一九〕誡守者勿敢言。
明日,武王有瘳。
〔一〕集解徐廣曰:「古書「穆」字多作「繆」。
」
- 中国古籍全录
〔二〕集解孔安國曰:「戚,近也。
未可以死近先王也。
」鄭玄曰:「二公欲就文王廟卜。
戚,憂也。
未可憂怖我先王也。
」--中国古籍全录
〔三〕集解孔安國曰:「璧以禮神,圭以為贄。
」
〔四〕集解孔安國曰:「告謂祝辭。
」
-中国古籍全录
〔五〕集解孔安國曰:「史為策書祝(祠)〔詞〕也。
」鄭玄曰:「策,周公所作,謂簡書也。
祝者讀此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