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和伟大——莫斯科和彼得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耀和伟大——莫斯科和彼得堡
作者:叶治安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第1期
文 \ 叶治安 \ Ye Zhi’an \ 本刊记者
关键词民族尊严国民素质人类文明文化底蕴
导读:莫斯科这座城市所享有的荣耀,当今世界无出其右者,因为她曾赢得现代史上两次
最著名战役的伟大胜利:1812年,所向披靡的欧洲霸主拿破仑兵败莫斯科;1941年,法西斯德国的闪电攻击在莫斯科城下被遏止。

在彼得堡,吸引人的除了冬宫外,还有就是涅瓦河,因为
彼得堡几乎所有最著名的建筑都在河的两岸,而且涅瓦河全长仅74公里,但穿越城市的部分却有30公里,两岸风光旖旎,河水湛蓝碧透,所以到彼得堡游览,乘船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1.016
序我还十分清晰地记得1 9 9 1年1 2月2 5日(这一天正好是圣诞节),央视转播的一
段画面:晚7时38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飘扬了74个春秋的镰刀锤子五角星旗,在
沉沉暮色中降了下来,随即升起的是代表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

但我对俄罗斯民族的尊敬,
并没有因苏联的易帜而有丝毫的减损,因为我对她的尊敬完全是出于一种理智,不受时代背景
的干扰、不受意识形态的左右、也不受地缘因素的影响。

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这个吃苦耐劳且天性豪放的民族,这个曾靠举世无双的坚韧毅力打败过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民族,这个曾孕育出一大批流芳百世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的民族,绝对有资格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74年来,西方国家因这个民族
的意识形态——人为造成的意识形态,而对她刻意地贬损和疏远,并殃及她的普通民众,这是
一种狭隘、嫉妒和偏见的表现。

我自有独立的思维意识以来,就一直对俄罗斯民族在整个历史
中所体现出的勇敢向上、自省自尊的精神钦佩有加。

所以,不管是“二十世纪的遗产”还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觉得有两点是勿庸置疑的:一是俄罗斯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二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是举世
无双的。

城市之所以有尊严

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写道:“莫斯科……在俄罗斯人的心坎上,这个词包含着多少意义,有多少心声在其中回荡!”
但是,在我踏入莫斯科城的第一时间里,却被映入眼帘的一幕景象弄得整个身心很是沉重——我们一群人刚步出灶王爷机场大厅,就一眼看见一个体格高大健壮、身着迷彩野战服、肩
挎微型冲锋枪的特种部队士兵,背对着我们站在大厅门口。

他大概发现停在马路对面的一辆小
轿车有什么不对劲,就走过去示意司机出示证件。

士兵很仔细地反复查验证件,又盯着司机打
量了好一阵,最后也许是没发现什么疑点,这才挥了挥手让小轿车开走。

他转过身时看到了我
们几位“外宾”注视着他,或许是为自己刚才的过分谨慎有点难堪,所以就向我们似自嘲又似
友好地笑了一下。

见此情景,前来接客的俄方陪同者亚历山德鲁对我解释道:你们在中国时大概已经了解到
车臣的恐怖分子有多厉害了吧,这样戒备森严也是出于无奈。

出于礼节,我马上表示了对俄罗
斯国情的理解。

尽管恐怖活动给莫斯科带来了一些阴影,但决没到能阻挠这座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
等方面向前发展的地步。

莫斯科的红场、二战胜利广场、无名烈士墓前,每天都有年轻人在举
行婚礼;阿尔巴特大街上的行人一派轻松惬意的模样;《天鹅湖》、舞台剧、交响音乐会每天
都在剧院里隆重上演。

总而言之,人们还是很有秩序地工作着和生活着。

我个人认为,莫斯科这座城市所享有的荣耀,当今世界无出其右者,因为她曾赢得现代史
上两次最著名战役的伟大胜利:1812年,所向披靡的欧洲霸主拿破仑兵败莫斯科;1941年,法西斯德国的闪电攻击在莫斯科城下被遏止。

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军队,都曾是当时世界上被公认
为最强大的,在打到莫斯科之前,都曾在欧洲“横扫千军如卷席”,但却都在莫斯科折戟沉沙。

俄罗斯通过莫斯科捍卫了自己的民族尊严,俄罗斯也通过莫斯科向世界证明了斯拉夫人的
坚韧和勇敢。

法国作家法朗士曾说:“是莫斯科造就了俄罗斯!”

我从俄罗斯回来的翌年,莫斯科登上世界最贵城市榜首,东京和首尔紧随其后,香港排第四,北京和上海分列第十四和第二十位。

现在排名虽略有变动,但莫斯科始终名列前茅(不出
前五名),而在欧洲一直排名第一。

从社会整体形势去分析,莫斯科物价居高不下的很大一部
分原因是房价从中作祟——2001年,莫斯科的平均房价仅为720美元左右一平方米,与当时的
上海相差无几;到了2005年,莫斯科的平均房价已涨至3000美元上下一平方;时至2011年,莫斯科的房价竟飙升至6000美元左右一平方,市中心如阿尔巴特大街一带,高达近一万美元一平方(莫斯科中国城的房价在8200美元以上一平方)。

如此疯涨的房价,是把莫斯科推上世界最贵城市宝座的主要原因。

凡是房价贵的城市,生活指数肯定高,这是当今世界上大城市的规律,莫斯科当然不可能
脱其窠臼。

以公共交通为例,乘坐莫斯科的地铁,是以次数,而不是以路程长短论价的。

单次
为28卢布,月票1710卢布,年票11 430卢布,公交大巴的单次车票也要25卢布,都不便宜。

莫斯科小店铺的三明治,都在150卢布上下一个,咖啡要180卢布左右一杯,两人在饭馆里吃
一顿大众化餐,通常要2000卢布。

但莫斯科也有廉价消费,其中数文化消费最是便宜,在国家大剧院里欣赏世界级水平的芭蕾舞歌剧什么的,票价在300到500卢布不等,电影等更便宜一点,博物馆和公园则都是免费开放的(现在人民币与卢布的比值大约在1:5.1左右)。

当然,千万别以为莫斯科物价高,莫斯科的市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以我的观
察所见,俄罗斯人的生活绝对不像华文媒体所贬低的那样逊色于中国大陆,莫斯科人的生活也
绝不亚于北京或上海,原因有三:
首先,俄罗斯人至今享受免费医疗,即便是外国人,只要你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生病亦可
同等享有免费医疗的待遇。

其次,俄罗斯沿袭了苏联时期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学生不但不用缴纳学杂费,还有免费午
餐供应。

很多公立大学也免学费。

再次,莫斯科居民平均月收入为40 000卢布,约合人民币8000元;上海的人均月收入为人民币4387元(2011年,现在双方皆略有上涨)。

另外,俄罗斯家庭的水电费、冬季供暖费缴纳都是象征性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莫斯科
的汽油价格与上海相近,但因工资高,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比上海便宜。

这么一比较,我们就可
以对莫斯科市民的生活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有一位也去过莫斯科的朋友曾对我说,俄罗斯人的饮食水平不如我们,所以他估计莫斯科
人的生活水准不及我们上海。

我心里暗忖此兄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较弱。

他也许不知道俄罗斯
民族历来崇尚简约,他们有关吃的理念,注重的是营养价值,讲究的是洁净健康,不像汉民族,在饮食上有那么多的务虚行为。

到了莫斯科不去乘坐一下地铁,就好像到了北京不去故宫一样,那可是要被人笑话的。


很多人描写莫斯科的地铁文化时,大都着墨于站点里的那些壁画、雕塑什么的,这属于浅层的
直观感受。

我认为莫斯科的地铁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的概念,而且是一种象征,它凸现的是一种
民族文化和国民素质。

不过要把这涵义解释清楚,却是不那么容易,但有一句话倒是能非常形
象地反映这种“象征和凸现”:在莫斯科地铁车厢里,如果一个男人坐着,旁边一个女人站着,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或许存在个例,但不具代表性)!
城市之所以堪称伟大

彼得堡这座城市,用什么词都不如“伟大”来得更为贴切。

俄罗斯有句谚语:阅读七遍描写彼得堡的文字,不如亲眼看一下这座城市。

我却觉得自己在到彼得堡之前就很“熟悉”该城了,因为我在40年前至少看过十遍《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这两部影片,所以当我徜徉在涅瓦河畔和漫步在冬宫广场时,一点也没有生疏感,而且还觉得自己的心灵深处和这座城市非常契合。

近年来,我曾在国外近五十座城市留下了自
己的足迹,但在“心灵契合”上,没有一城能和彼得堡比肩。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我是上海人。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上海和彼得堡有多处形似和神似。

我曾记得有一个人(是谁我忘了)
的评价很贴切:彼得堡和上海“都是除首都以外最大最有气派的城市,都是各自国家经济、贸易、科学文化的中心之一,都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会贯通和门户敞开的国际大码头。

上海
面对着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彼得堡靠着波澜壮阔的芬兰湾;上海有一条黄浦江,彼得堡有一条
涅瓦河;上海有南京路,彼得堡有涅瓦大街……”
另外,我还觉得上海八百壮士四行仓库血战在战略意义上虽不能与彼得堡的900天守城同
日而语,但从更为宽泛的战争角度去审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精神意义则是等同的。

如果以彼得大帝迁都起算,那么彼得堡的建城史只有300年。

我阅读过不少二战时苏联人
保卫列宁格勒(彼得堡的曾用名)的文字,也看过这类题材的影片,但真正感受到这段历史的
悲壮惨烈还是在“身临其境”之后——当我在二战纪念馆瞻仰当年守城军民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时,我实在难以用语言来表述我心中对这座伟大城市的敬意,那千百个可歌可泣、名垂青史的
故事,让人产生心灵上的升华。

如果你知道一个遭敌人围困900天,已经饿死冻毙六十多万人
的城市,一个被炮火摧残得满目疮夷、几无净土的城市,竟然还有人坐在已成瓦砾堆的图书馆
里静静地阅读,竟然还能在残垣断壁的“古比雪夫文化宫礼堂”庄严隆重地举行“C大调第七
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演奏会”,我想你也会和我一样对这座城市肃然起敬。

据说,作曲者肖斯塔科维奇当时是列宁格勒防空监视队的一名成员,音乐会的指挥是隆莫
斯德,他因找不到浆平白衣领的“原材料”,就碾碎土豆,用它的黏液替代,因为他“不想失
去指挥这个角色应有的风采”,而第一小提琴手则是穿着军服,带着一脸的硝烟,直接从战壕
赶到音乐会现场的。

像这样一座无畏无惧、正气凛然的城市,你能使她屈服吗?或者说具备这种精神和意志的
民族,你能征服得了吗?

我求学时上欧洲现代文学史课,老师讲到俄罗斯文学时说,俄国有很多大文豪都曾连篇累
牍地赞美过两座都城,而且有的连篇名都差不多,比如赫尔岑的《莫斯科和彼得堡》,别林斯
基的《彼得堡和莫斯科》等,而描写彼得堡的文字也极具特色,以致有“格里巴耶多夫的彼得堡”、“果戈里的彼得堡”、“涅克拉索夫的彼得堡”等。

由此可见,彼得堡在俄罗斯文学中
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彼得堡,吸引我的除了冬宫外,还有就是涅瓦河,因为,彼得堡几乎所有最著名的建筑
都在河的两岸,而且涅瓦河全长仅74公里,但穿越城市的部分却有30公里,两岸风光旖旎,
河水湛蓝碧透,所以到彼得堡游览,乘船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据说,为了控制涅瓦河常
年泛滥的洪水,自叶卡捷琳娜时期便开始启动城市运河工程。

彼得堡的运河就像荷兰的阿姆斯
特丹一样,河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纵横交错,“北方威尼斯”由此得名。

但涅瓦河最吸引我的,还是停泊在河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还是两代人心中
的一个烙印。

毛泽东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的就是
“阿芙乐尔巡洋舰”遵照列宁的命令炮击冬宫那件事。

但据近年来解密的材料披露,当年“阿
芙乐尔巡洋舰”并没有真正向冬宫开炮,只是打了几发空炮弹而已。

用今天的尺度去衡量,“阿芙乐尔巡洋舰”就像一艘小炮艇,远不如我在《列宁在十月》
影片中看到的那么庞大,现在它停在涅瓦河畔,作为一个景点供游人参观。

我在这舰上拉一个
水兵合影,那小伙子很友善也很配合,但完了之后他突兀地问我:你是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我被他问得一愣,有点犯难,所以就不置可否笑了笑答道:我在这儿留影和身份及信仰没
关系,我只是对一个我从电影和文字中了解的时代感兴趣,因为我对这个时代的历史真相所知
甚少。

也许亚历山德鲁译得不够精确,所以那年轻的水兵仍是一脸迷惑,好长时间才咕哝了一句:我也不太了解真相。

我想他真是“不太了解真相”,所知的多半比我还少。

我在彼得堡还发现了一个很令人奇怪的现象:虽然市民们住的公寓不怎么样,用我们的眼
光看来甚至还有些破败(我曾进入一户普通居民家中,发现屋内很是简陋,俄罗斯人对室内装
潢的理念要比我们差两个档次),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彼得堡好多普通的市民家庭在乡间拥
有别墅,而且是真正的独栋别墅(莫斯科也是如此)。

更令我惊诧的是,这些别墅的价格竟然
比那些公寓楼要便宜得多,最便宜的一栋别墅只要三万多美金就能搞定了(这是一个中国留学
生告诉我的)。

这实在让我感到匪夷所思。

为了考证那个中国留学生说的是否属实,我就向亚历山德鲁询问。

他对我说,一栋别墅三
万美元的肯定是寥若晨星,但五万美元绝对可以信手拈来。

他还告诉我,苏联时期,政府曾允
许城里居民在城郊造别墅。

只要你愿意并有能力,办个手续就可以在乡下无偿得到一块土地建
别墅。

由于俄罗斯人历来有到郊外度假、享受田园风光的传统,所以很多人都在乡中造了属于
自己的别墅——首先是土地不值钱,其次是造这样一栋房用不了多少钱,所以三万美金买一栋
别墅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事,莫斯科和彼得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拥有这样的别墅。

亚历山德
鲁说的是实情,我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乘了8个小时的火车,一路上的确看到很多风格迥异的乡
间别墅。

尽管有那么多的人在乡下造了别墅,但俄罗斯幅员辽阔,土地资源实在太丰富了,所以人
们根本不知“土地紧俏”为何意。

我从机场到城里下榻处,一路上看到的要么是幽深的白桦林,要么就是大片大片空闲的荒地。

同行的一位伙伴说,这要放在我们上海,早就被开发成“城乡
一体化”了。

因为苏联时期的社会体制和我国曾经相像,所以城市居民的住房曾经都是由国家分配的。

现在体制变了,住房也就纳入了市场经济范畴。

俄罗斯的住房改革和我们这儿大同小异,福利
分房是早就没有了,但居民买下自己现住的房子,还是比较便宜的。

因为假若要完全按市场行
为来操作,那用亚历山德鲁的话来说,十之七八的居民要睡到公园的长椅上去了。


曾有人问一位到过几十个国家的旅行者,哪一个国家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他没作任何
思考就脱口而出:俄罗斯。

这倒是和我的感受相当吻合。

从时间上来说,俄罗斯文化的历史还很短,远不能和华夏民族比肩,因为当汉唐文化如日中天时,东斯拉夫人却连文字还没有——直到公元9世纪,他们才刚刚开始在陶器上刻几个拼
音字母;而当基辅罗斯和希腊签订条约首次使用罗斯文字时,已是公元10世纪了。

但就在这后来的一千年中,俄罗斯民族却孕育出了令世人仰慕的、灿烂无比的文化。

我在参观冬宫时,那
位讲解员说,如果你想观赏宫内所藏的全部宝物名画什么的,以每件一分钟计、每天按八小时算,大概需要11年的时间才能欣赏完。

我想,这俄罗斯文化就是放大了的冬宫,虽然她迄今为止仅仅只有十个世纪的历史,但她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我还臆测,到下一个世纪,俄罗斯将以“超级民族”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上(不是上一个
世纪的超级大国),因为,她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文化底蕴、资源实力和民族素质。

■责任编辑:张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