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典故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1、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2、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3、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4、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唐·许浑《登洛阳故城》5、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6、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7、还珠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8、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9、青眼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深刻的寓意。

这些典故不仅来源广泛,而且贯穿于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一、《离骚》中的典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充满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篱把酒,对影成三人”这句诗。

这一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对着井中的倒影自娱自乐,形成了“对影成三人”的典故。

屈原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二、《静夜思》中的典故李白的《静夜思》被誉为古代诗词中的绝世佳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报任少卿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报任少卿在夜晚思念家乡,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

李白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红楼梦》中的典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吟”这一段。

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曹雪芹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红楼梦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四、《水调歌头》中的典故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魏其武安侯潘安因为爱慕王昭君,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苏轼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通过解析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古诗词的精神,让这些典故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中发扬光大。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用的14个典故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用的14个典故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用的14个典故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是烂柯人。

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典故是: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和8种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和8种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一、梦蝶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二、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三、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四、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唐·许浑《登洛阳故城》五、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六、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七、还珠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八、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九、青眼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古典诗词中借用的典故:闻笛赋、烂柯人、遣冯唐……

古典诗词中借用的典故:闻笛赋、烂柯人、遣冯唐……

古典诗词中借用的典故:闻笛赋、烂柯人、遣冯唐……在古诗词鉴赏中,有一些诗人常借用典故来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

那么,在所学的古诗词中,有哪些是借用了典故呢?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借用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借用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借用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借用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借用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

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借用典故八百里:指牛。

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

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借用典故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庐山谣》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即使在遥远的海天之外,也能和知己一样亲密相处。

2.《登高》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是说在异乡思念故乡。

3.《钗头凤》中的“不是因为富,才能够买得起情敌;不是因为贵,才能够有情人”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意思是说真正的英雄并非富贵而是品德高尚。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登临送目望长安,古楼阁,高于紫霄。

列峰如玉削秀峰,迥若练塔接青霄。

赵嫣红酥手,偏得人欢喜,装束咸阳来看花。

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登高远望景象壮观,惟有仙境才有此等乐趣。

5.《离骚》中的“海角天涯,念卿不忘”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十四年》中的“天下非一人之心,而念一人之心,则虽海角天涯,亦可相见矣”,意思是说有了彼此的心相连,虽然距离遥远,也能同心同德。

6.《敕勒歌》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张九龄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长江之波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说岁月如梭,不知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7.《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典故8.《从军行》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思是说追求进取就像攀登高山,顶峰上有新的境界。

9.《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典故10.《行路难》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典故。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中太守,匈奴远避,但因谎报获罪,后来文帝派冯唐持


节赦免魏尚。词人以魏尚自许,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送魏大从军_______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 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 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 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 驻军重地《送魏大从军》阅读附答案《送魏大从军》阅 读附答案。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 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返。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去病曾在此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
守 行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古诗词典故来源大全

古诗词典故来源大全

古诗词典故来源大全古代诗词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古诗词中常见122典故大全

古诗词中常见122典故大全

高三语文导学材料古诗词中常用122个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碧血:《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 《关雎》中提到的“大夫”指的是周朝的贵族,而“余姚之浦”是指浙江余姚的神仙山。

古代诗词常常提到这些地名或人物,富含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2. 孟子哭墓的故事出自《孟子》,传说孟子曾经远行,路过一片墓地,突然听到墓中有声音哭泣,原来是那里的鬼魂在哭泣,孟子于是惆怅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尊重祖先,珍视生命。

3. 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代,传说边塞将军派苏武去往匈奴,苏武忍受风吹雪打的考验,十年后被释放回到汉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的人如何经受种种困难和苦难,仍然保持了他的坚定信仰和信仰。

4. 《离骚》中提到的“穹庐”是指天庭,神仙之所在的地方。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叙事性的长篇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屈原流亡期间的困境和感情痛苦。

5. 楚辞《离骚》的“断肠人在天涯”是形容离别之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6. “画饼充饥”是形容虚幻和不切实际的愿望和想象,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贪心和自欺欺人。

7.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巫山之夜的壮观景象,以及他落魄的身世和心情。

8.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是形容千里之堤不容忽视,即使很小的蚂蚁也可能给它带来破坏,而巨大的九层之台也是由一点点沙土垒积而成。

9. 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自己军队节俭有序的管理方法的赞扬,其中的“兵贵胜不贵多”更是关于战争策略的智慧。

10. 《己亥杂诗》中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一句话,形容文章创作需要有宿命论和灵性幻想的辅助,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生命困境中的矛盾冲突的感慨。

11.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形容远离故乡的思念,作者刘禹锡在《陌上桑》中表达了内心深处感伤的情感。

1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出自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遮不住,毕竟风雨来”,这表达了对风雨欲来时的警醒和对生命过程中最终必然无法避免的命运的思考与哲学。

13.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他在乡村垒草为墙、茅草为顶的小屋里的感受,歌中透露出平凡人与自然堪比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初中古诗词用典

初中古诗词用典

初中古诗词用典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 ,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 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 “觅封侯”。
1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9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10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怀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6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8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 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而备受推崇。

其中,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典故来丰富表达,增加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一、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绘长江壮阔景色的诗作,其
中使用了典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阳光西下和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二、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使用了典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语响”来表达崇拜和思念之情。

这句典故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用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推崇之情。

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使用了典故“黑云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来描绘大自然的变幻和船行江上的情景。

这句典故生动地比喻了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倾盆大雨,增加了诗句的意境和感染力。

四、清代文人袁枚的《聚贤庄·中有医者鑑》中使用了典故“医者无故受
人恩,岂能遑听掌上言”来表达医者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医者应当尽心尽责、不枉其职的职业操守,表达了作者对医者的敬意。

以上是几个古诗词用典的例子,通过引用典故,这些诗句融合了历史和现实,
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这种运用典故的写作技巧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智慧体现,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创作的范例。

古诗词里的10大爱情典故

古诗词里的10大爱情典故

在爱情里你最向往的是什么?是相濡以沫,还是惊心动魄。

很多时候我们无从找到答案,只能在人海里奔走,得过且过。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流传千年的爱情典故。

▌凤求凰·其一【西汉】司马相如(传)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当垆卖酒,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才子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大堂上以一曲《凤求凰》征服卓文君的心,两人互生爱恋。

奈何门不当户不对,司马相如家贫如洗,两人的爱情受到卓家的极力反对。

卓文君毅然决然的与司马相如私奔,当垆卖酒。

卓文君的苦肉计使得卓父低头,登门求和。

两人自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离思·其五【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巫山神女,传说巫山上有一神女,名唤瑶姬。

她曾助禹治水,当时大禹疏导长江三峡遇到飓风一筹莫展。

瑶姬授九卷天书给大禹,派神丁相助使大禹成功治水,并化作望霞峰保行船平安,风调雨顺。

望霞峰又称神女峰,是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

▌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出塞的源头来自王昭君进宫而不曾见到汉元帝,于是在得知匈奴请求和亲时,主动请缨出塞和亲。

汉元帝在昭君动身出发的那一刻才见到她的容貌,并惊为天人,但为时已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也久经不衰。

主要讲述了牛郎在嫂子的逼迫下分家,与一条老牛相依为命。

在老牛的指引下与织女结为夫妻,并生下一对子女。

不料,王母查知此事,强行将二人分离。

含有典故的古诗词名句

含有典故的古诗词名句

含有典故的古诗词名句
含有典故的古诗词名句非常多,这里列举一些:
1.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 出自李商隐《锦瑟》
- 典故:引用了庄周梦蝶和蜀国国王杜宇魂化为杜鹃鸟的典故。

2.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 来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典故:通过吴宫(春秋时期吴国宫殿)的荒废与晋代风流人物的消逝,感慨历史变迁。

3.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
- 典故: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比喻空怀愿望而不付诸行动,就像坐着看别人钓鱼而自己只是羡慕而已。

4.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 杜牧《赤壁》中的名句
- 典故:涉及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以及曹操铜雀台和江东美女大乔、小乔的故事。

5.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 典故:借用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故事,描绘出悲壮激烈的战争场景。

6.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典故:借用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的历史典故,表达作者希望能像冯唐一样被朝廷重用。

7. **三迁推孟母,一德表商臣。

**
- 不具体指某首诗,但包含了孟母三迁和商臣(曾子)事亲至孝的典故。

以上是部分具有典故的古诗词名句,每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初中运用典故的诗句

初中运用典故的诗句

初中语文古诗词典故1.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典故】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5.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 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 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 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 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 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 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 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 “阳关”。
“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 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 巧。 南园十三首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 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 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 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 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 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 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 情难寄。”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
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 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qiān]立 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 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 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 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 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 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 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 “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 《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 鬓已先斑。”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
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 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 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
借指绿色。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
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
《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 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
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 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 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 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 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 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 《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上阕中的“亲射虎,看孙郎”这一有关孙权的典 故,即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 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通过这 一典故,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中 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即“遥想当 年,冯唐手持符节赦免战将魏尚,什么时候朝廷能 派遣这样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戍边卫国呢?” 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 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
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 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 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 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
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 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 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
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 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 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 月,愁空山。”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 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 数。郴【chēn】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 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
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 “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隐逸传》载,陶渊明 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 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 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
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 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 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 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 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苌弘化碧
字叔,又称苌叔。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
公所属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 卿内讧中,由于帮助了范氏,晋卿赵鞅为此 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传说死后三年,其 血化为碧玉。事见《左传· 哀公三年》。《庄 子· 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 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 三年,而化为碧。”后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 形象。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
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 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 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 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 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
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 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 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 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 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 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
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 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 为送别歌的代称。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 流: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
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 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骤雨初歇。”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
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 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
最善于用典故的诗人是李商隐,他的一首
《无题》能令后人议论纷纷,迷离莫测其本 意,后人有了“濑[lài]瘠鱼”之称。 另一个最善于用典的词人是辛弃疾。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 “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