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只蟋蟀一个经久不息的文学意象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除《豳风·七月》外,还有《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诗中以蟋蟀起兴,感叹岁月飞逝。姚际恒评价道:“感时惜物诗肇端于此”(《诗经通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此外,在古典诗词中蟋蟀还有着寒蛩、蜻蛚、寒虫、阴虫之类的别名。古人借蟋蟀这一意象表达了较为丰富的思想感情。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秋天 何其芳 ……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
就是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台湾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 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第三,蟋蟀意象是一种声音形象,更容易引起人的生命情绪。蟋蟀善鸣,“蟋蟀”一词原本就是以其声音命名的。蟋蟀进入人们的世界,突出的是其听觉印象。 真正进入诗人视野的是蟋蟀的鸣声,而且,是一种哀音:“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贾岛《客思》)。“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张功甫)《促织志》的作者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性胜,秋尽则尽。” 商,指我国古代乐调中的商调。我国古乐包括宫、商、角、徵、羽五音,古人认为商声属秋,“孟秋之月,其音商”(《礼记·月令》)。商调一般不被人采用,例如《诗经》305篇竟无一采用商调,据说周朝不用商调是因为商调含有一股肃杀之声,不符合中和之美。与官家乐章相比,民间私乐则开放些,荆轲刺秦王临行时的《易水歌》便是用的商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商音”则比比皆是。而蟋蟀几乎成了商调。商音,秋音的代名词。唐人顾况《弹琴谷诗》云:“因君扣商调,草虫惊暗壁”。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我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蟋蟀的鸣叫是去寻找配偶。雄蟋蟀发这种类似于“关关雎鸠”“君子好逑”的音讯,本该是快乐的音符,为何在诗人的耳中竟变为凄苦的商音呢? 唐李子卿在《听秋虫赋》中概括道:“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天地秋。况白露之夜遥,听阴虫之啾啾。且鸣因夜急,思以秋苦。……且虫之声也无端,人之听也多绪。” 是诗人以自己的生命感受调准了蟋蟀悲哀局促的琴弦。
诗经·豳风·七月 ……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与其它悲秋题材的物象相比,蟋蟀更能引发诗人的感叹,因为这种微虫更容易给人以时光飞逝,生命短促的窘迫之感。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1、借蟋蟀抒发自已的羁旅思乡之愁 在西风渐起之时,蟋蟀凄凉的啼叫声更易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如《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独申旦而不寐兮, 哀蟋蟀之宵征。(独自通宵达旦难以入眠啊,聆听那蟋蟀整夜的哀音。)” 眇眇葭萌道, 苍苍褒斜谷。…… 蟋蟀鸣户庭, 蟏蛸网琴筑。(《五古•再使蜀道》 唐•张说)
5、借蟋蟀抒昔盛今衰之感 齐天乐·蟋蟀 姜夔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夜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舆,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蟋蟀”经久不息的“歌声”,从遥远的古代唱到今天,代表着乡音、乡情与乡愁,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它植根于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活土之中,是故土之情、故人之情的载体。所以说,中华蟋蟀文化,其本体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3、借蟋蟀表达思妇怀人之愁 杂诗 魏晋 张协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 ……
愁风月·风清月正圆 贺铸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4、借蟋蟀抒发乱离之愁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宋琬《蝶恋花》)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chá木筏)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促织 杜甫 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 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 悲丝与管弦,感激异天真。
2、借蟋蟀抒发惜别之情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第二,蟋蟀是夜虫的代表。 清朱筠《古诗十九首说》云:“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过于夜。”按照古代的阴阳学说,春者阳,秋者阴。春是阳气回升的季节,秋是太阳的热力衰退的季节。其实,这些解说在本质上应是相通的,阴——阳,夜——昼,幽——明,死——生这几对范畴相互对应,相互联系。春秋总是与生死相对应,昼与夜也往往与生死相对应。从这个角度看,蟋蟀之鸣比蝉鸣更具悲凄。
对生命的讴歌和悲叹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表现生命主题时,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其中之一便是蟋蟀意象。蟋蟀的感性形式与生命意蕴之间有着较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表现窘迫的时间感受和悲剧性的生命意识上,蟋蟀意象具有较高的表现力。
夏
秋
甲骨文
第一,蟋蟀是秋季的代表。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秋天 何其芳 ……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
就是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台湾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 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第三,蟋蟀意象是一种声音形象,更容易引起人的生命情绪。蟋蟀善鸣,“蟋蟀”一词原本就是以其声音命名的。蟋蟀进入人们的世界,突出的是其听觉印象。 真正进入诗人视野的是蟋蟀的鸣声,而且,是一种哀音:“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贾岛《客思》)。“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张功甫)《促织志》的作者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性胜,秋尽则尽。” 商,指我国古代乐调中的商调。我国古乐包括宫、商、角、徵、羽五音,古人认为商声属秋,“孟秋之月,其音商”(《礼记·月令》)。商调一般不被人采用,例如《诗经》305篇竟无一采用商调,据说周朝不用商调是因为商调含有一股肃杀之声,不符合中和之美。与官家乐章相比,民间私乐则开放些,荆轲刺秦王临行时的《易水歌》便是用的商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商音”则比比皆是。而蟋蟀几乎成了商调。商音,秋音的代名词。唐人顾况《弹琴谷诗》云:“因君扣商调,草虫惊暗壁”。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我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蟋蟀的鸣叫是去寻找配偶。雄蟋蟀发这种类似于“关关雎鸠”“君子好逑”的音讯,本该是快乐的音符,为何在诗人的耳中竟变为凄苦的商音呢? 唐李子卿在《听秋虫赋》中概括道:“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天地秋。况白露之夜遥,听阴虫之啾啾。且鸣因夜急,思以秋苦。……且虫之声也无端,人之听也多绪。” 是诗人以自己的生命感受调准了蟋蟀悲哀局促的琴弦。
诗经·豳风·七月 ……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与其它悲秋题材的物象相比,蟋蟀更能引发诗人的感叹,因为这种微虫更容易给人以时光飞逝,生命短促的窘迫之感。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1、借蟋蟀抒发自已的羁旅思乡之愁 在西风渐起之时,蟋蟀凄凉的啼叫声更易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如《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独申旦而不寐兮, 哀蟋蟀之宵征。(独自通宵达旦难以入眠啊,聆听那蟋蟀整夜的哀音。)” 眇眇葭萌道, 苍苍褒斜谷。…… 蟋蟀鸣户庭, 蟏蛸网琴筑。(《五古•再使蜀道》 唐•张说)
5、借蟋蟀抒昔盛今衰之感 齐天乐·蟋蟀 姜夔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夜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舆,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蟋蟀”经久不息的“歌声”,从遥远的古代唱到今天,代表着乡音、乡情与乡愁,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它植根于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活土之中,是故土之情、故人之情的载体。所以说,中华蟋蟀文化,其本体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3、借蟋蟀表达思妇怀人之愁 杂诗 魏晋 张协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 ……
愁风月·风清月正圆 贺铸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4、借蟋蟀抒发乱离之愁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宋琬《蝶恋花》)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chá木筏)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促织 杜甫 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 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 悲丝与管弦,感激异天真。
2、借蟋蟀抒发惜别之情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第二,蟋蟀是夜虫的代表。 清朱筠《古诗十九首说》云:“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过于夜。”按照古代的阴阳学说,春者阳,秋者阴。春是阳气回升的季节,秋是太阳的热力衰退的季节。其实,这些解说在本质上应是相通的,阴——阳,夜——昼,幽——明,死——生这几对范畴相互对应,相互联系。春秋总是与生死相对应,昼与夜也往往与生死相对应。从这个角度看,蟋蟀之鸣比蝉鸣更具悲凄。
对生命的讴歌和悲叹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表现生命主题时,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其中之一便是蟋蟀意象。蟋蟀的感性形式与生命意蕴之间有着较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表现窘迫的时间感受和悲剧性的生命意识上,蟋蟀意象具有较高的表现力。
夏
秋
甲骨文
第一,蟋蟀是秋季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