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 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 附答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生课程 D 、教师课程
2、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

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3、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

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4、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叫作刺激的( )。

A .获得 B .消退 C .泛化 D .分化
5、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 、复式教学
D 、小组教学 6、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发展性
7、(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苛勒 D 、加涅
8、在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点是原有观点的上位观点的学习被称作( )。

A.综合学习 B.并列学习 c.类属学习 D.总括学习
9、孔子曰 : “ 上好礼 , 则民莫敢不敬 。

上好义 , 则民莫敢不服 。

上好信 , 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

A.具有灵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10、柏克赫斯特创设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道尔顿制
B .设计教学法
C .分组教学
D .特朗普制
1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

A.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B.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C.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12、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13、汪娟最近有一个毛病,写作业时总觉得不整洁,擦了写,写了又擦,反反复复。

她明知这样做没有必要,就是控制不住。

她可能出现了()。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14、小刚利用改变物体接触面大小或光滑程度的方法,来增强或减弱滑板的摩擦力。

这主要说明小刚能够运用()。

A.元认知知识
B.描绘性知识
C.情境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5、最早提出“学习过程就是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这一观点的人是()。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桑戴克
D.班杜拉
16、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A.劳动
B.模仿
C.学习
D.本能
17、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
B.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C.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18、小强高考落榜了,他经过认真总结,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决定继续努力,明年再考,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A.情绪宣泄
B.精神升华
C.行为补偿
D.认知改变
19、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
20、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

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21、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直接检验方式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方式。

2、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3、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4、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

2、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3、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

4、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

但她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时.总是拿不定主意,处于矛盾中。

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竟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但又担心无法完成老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

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为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问题:
(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

(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2、田雨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被某中学录用为语文教师,上岗后,她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相信只要积极学习教师的经验就能够成为一名好教师。

在教学中,田雨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事学习,还经常观看精品课课程,然而,期中教学检查后,她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与同事们的对她的评价都很一般这令田雨十分不解。

甚是苦恼,自己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对工作非常敬业,并努力将教师的经验运用到了自己教学中,可为什么就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她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田雨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并向田雨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答案:B
2、B
3、B
4、D
5、A
6、B
7、B
8、D
9、答案:B
10、【答案】A
11、【参考答案】D
12、C
13、【答案】C。

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反复复地去做他并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倘若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惴惴不安。

14、答案:D
15、B
16、B
17、【答案】D
18、B
19、【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教育发展的规模如何,速度多快,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20、C
21、B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此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实践检验假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2、【参考答案】错误。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3、【参考答案】×。

解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4、此说法是错误的。

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

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
(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
(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4、一、基本原则: 1.有效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整合性原则; 4.先进性原则。

二、总体要求:1.注重有效备课;2.强化适时备课;3.提倡集体备课;4.教案备写实行分层要求。

三、备课构成:1.学期备课;2.单元(章节)备课;3.课时备课。

四、教案备写要求:1.教学内容要精细;2.学情分析要全面;3.设计理念要先进;4.课时安排要合理;5.教学目标要明确;6.教学重点、难点要准确;7.教学具准备要充分;8.教学过程要有效。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1)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的状态。

动机冲突可以分为双趣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材料中晓雯即想当班长,又害怕耽误学习,既想参加数学竞赛又担心完不成班级规划的任务,这体现了对一个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既想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这属于趋避冲突。

(2)第一、首先帮助学生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自觉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都建立在一个正确而合理的行动目的的基础上。

对晓雯的教育,可以从确立远大的目标着手,合理处理好个人成长与集体成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动机冲突。

第二、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在学校教育中,日常的学习劳动和课外活动,都需要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付出艰辛和努力,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最好途径。

对于晓雯这样优柔寡断的学生,要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学会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第三、发挥教师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在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中,离不开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班集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晓雯这样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在工作中要表现出目标明确处事果断、兢兢业业、不畏困难的作风。

第四、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要在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中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激励晓雯用格言、座右铭警醒自己,用杰出人物的事迹对照、监督自己的言行,同身边的榜样相比较,找出差距,迎头赶上;每天坚持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发现缺点,及时改正等。

2、(1)田老师之所以没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
①从教学规律看,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

该规律强调既要利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经验指导学生,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材料中田老师“师范专业,非常敬业,学习精品课程”,都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②从教学原则看,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和量力性)原则。

这三个原则,都强调教师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好到的经验运用到具体教学中。

材料中田老师“观看精品课程”,向他人请教,但都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只是简单的模仿。

③从效能感角度看,没能及时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材料中田老师“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说明其自我的教学效能感很高,但很可能没有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树立学习榜样,培养良好的情绪。

(2)给田老师的教学建议包括:
①根据课程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面包括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等。

田老师应结合每堂课的具体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②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

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④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⑤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田老师应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应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