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

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

于是而有种种变态”。

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

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分析: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国近代铁路、水运、航空及邮政、电报发展变化的史实。

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特点。

③分析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提供图片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试论结合的能力。

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③身临其境,进行辩论,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先进的中国人(如詹天佑、冯如等)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的交通与通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
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

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

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
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一、交通的变化
1、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状况
教师:铁路的修建引发了清朝朝野激烈的争论,将学生分成支持派和反对派,分别阐述理由,展开辩论。

学生:
反对派:①铁路汽笛会造成噪音污染;
②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那么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卖脚力生活的船夫势必失业与挨锇;
③修铁路一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④便利列强运兵;
⑤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等。

支持派:①噪音污染可以通过改进技术得以解决;
②铁路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就业途径;
③如果让外国人修筑铁路,那么更易控制铁路为所欲为;
④雇洋匠可以学习其科学技术,待中国人学成必能自建铁路。

铁路的修筑还有很多的益处,如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开人们的视野,促进社会的发展等。

教师总结:
顽固派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有一定道理,但实质上这些理由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

铁路事业的发展是与商品经济分不开的,会破坏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的。

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由于铁路的优越性和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到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了。

【典例·展示】
展示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

……至1911年,中国共修筑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列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修筑的铁路干线及主要设计者。

(3)据材料二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现代化有何积极影响。

学生:
(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如摘抄材料原句内容也可)。

这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京张铁路,詹天佑。

(3)促进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繁荣;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促进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和商品流通;有利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通工具进入中国吗?
学生:汽车、电车等。

教师:近代交通的变化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
特点:1、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发展缓慢,过程艰难;
3、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4、地域发展不平衡。

原因:1、封建守旧实力强大;
2、外国侵略者的挤压、排挤;
3、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4、政局动荡等。

总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思考·提示】
教师:
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
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航运业的破坏。

同时也说明不仅是中国旧式水运,就是其它旧式的交通、通讯手段,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下,也必然会走向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通讯的变化
1、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
教师:近代交通与通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1)工业革命影响: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交通通讯的变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可以说这些变化是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冲击的产物。

(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变化。

(3)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通讯。

(4)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

(5)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影响等。

展示材料
教师:近代交通与通迅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
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材料三俄国外交大臣维持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利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材料四 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中式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结果。

学生:
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视野、生活丰富多彩。

(2)转变了思想观念。

(3)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4)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

(5)促进经济发展;贸易、市场、城市化进程等。

消极: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便于外国的侵略等。

【课堂练习反馈】
1、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印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对于上述材料,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清政府的决定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
B.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C.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D.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于清政府的反对,修建铁路的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实现。

2、下列对于我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评述正确的是()
A.我国近代航运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
B.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早,但发展缓慢
C.我国航空事业起步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D.中国自办电报的时间早于自办邮政的时间
解析:A 由于封建顽固势力阻挠,我国近代铁路建设起步较晚。

故B项不正确;我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故C项不正确;我国于1877年开始自办电报,自办邮政开始于1866年,故D项不正确。

1872年轮船××局成立,意味着近代航运业的起步。

3、产生于19世纪的铁路交通在近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铁路交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交通运输的革新,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
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

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
31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

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 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3)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试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铁路获得发展的基本因素。

解析:(1)应区别条件和原因,前者侧重于客观上应具备的技术和动力;后者要结合英国政治、经济、社会和铁路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

(2)要从表格中提炼相关信息,从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状况方面进行说明;回答成因要结合1870年至190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或者世界一体化)的知识进行说明。

(3)要联系辛亥革命前,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背景进行归纳,注意解题的角度。

答案要点:
(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革新运输工具的要求;蒸汽动力的推广使铁路运输的出现成为可能。

原因: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价格低廉的特点;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欧美地区,特别是美洲地区发展最为迅速,亚、非、澳等地发展落后)。

成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从而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列强为扩大对华侵略,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政府为巩固统治所作的改善交通运输的政策调整;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作出的努力。

【板书设计】
(一)铁路的发展
(二)水运与航空
(三)从驿传到邮政
三、课后设计
1.课后作业:
P
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
106-107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1)调查家乡交通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并制作图表(或以曲线、柱状图表示)
建议:制作图表示应从车辆数量、种类的变化,公路里程的变化,公路建设的变化等方面入手。

(2)调查交通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

建议:从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交往便捷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

3.教学反馈设计:
(1)概述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起步的,处处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制约;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又长期遭受侵略,国家财政紧急困难等)。

(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

(可以借助网络)
(3)对于清末民初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守者难以理解,并极力反对,进步者则欢欣鼓舞,大力提倡。

为此,双方经常发生针锋相对的辩论。

请你编一个历史短剧,反映双方的辩论。

【反思应对】
1、本节课堂设计使用中的亮点:
(1)紧紧围绕课标的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

知识的整合,史料的选用,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课标主要问题展开的。

(2)使用表格对比使零散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有利于学生识记。

(3)引用了材料图片来说明本课的一些内容。

(4)对一些知识点的扩充注释提升了本节课的知识内涵,彰显了历史学科文化学科的魅力。

(5)使用材料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本教学设计使用后的建议:
(1)高一学生在语言表达特别是用较准确的历史语言表达上还有很大不足,
总是用一些比较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一方面不深刻,另一方面也不是十分准确,要慢慢地引导他们选用正确的词语。

(2)对于高一的学生,在阅读史料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教师还应给予及时的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