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整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内容第六课理 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内容第六课理想
一.作者介绍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体会诗歌的形象化语言。

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人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2.重点精讲
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真〞。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就很好懂。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

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犹如一盏明灯了。

〔2〕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

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社会是逐步开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

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

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

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

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

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开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

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开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

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屡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其长期性估计缺乏,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
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

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

“理想使你倔强地对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

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

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

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似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

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

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

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

“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

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

“理想是慈祥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

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

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那么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
关系。

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比照非常鲜明。

正反比照,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绩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

“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3.难点精讲
探究这首诗的脉络:
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究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资料整合平台】
1.教辅资料
朗读根本技巧
如果说作品是世界微缩、心灵摄影的话,朗读的使命就是唤醒文字,复活语言。

作品的无穷意蕴往往不是用苍白的语言能够阐释清楚的,而读者对作品的感悟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学习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

要朗读好一篇作品,首先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且要能根据感情线索的开展变化,恰当地运用如下朗读技巧:
①停顿停顿的一般规律是:一句话说完要有较小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要有较大的停顿。

意思复杂或句子较长时,中间按句子的成分作短暂的停顿。

朗读时处理好停顿,可以使语言显得流畅而有节奏,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诗歌的停顿表现为节奏,诗歌之节奏犹如音乐之节拍。

古诗最讲究节奏,节奏可按音节划分,也可按意义划分。

现代诗歌的节奏主要从意义上去考虑,要读清节奏,使诗行各音节之间的长短、舒缓匀称。

不单诗歌,其他文章也同样要视换气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停顿。

②重音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重音就好似人的食指,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词。

重音包括词重音和语句重音。

词重音是指多音节里那些应重读的音节;语句重音是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短语甚至某个音节的重音。

语句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情感重音。

语法重音的特点是偏正关系的重读修饰语,主谓关系的重读谓语局部,补充关系的重读补语局部。

比喻句重读喻体,拟人句重读起描述作用的动词形容词。

并列各句要读得根本相当,转折句往往重读后一层意思。

但重音的处理最重要、最常见的还是着眼于情感。

③语气语气有肯定、否认、征询、赞叹、禁止、劝慰、告诫等多种。

假设能切己深入体察出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感情,并以富有变化的语气传达出来,那么对作品的理解将更加深入。

④语调朗读之有语调,犹如青山之有起伏、碧水之有波澜。

没有语调变化的朗读,让
人恹恹欲睡。

语调主要有四种:平调、升调、降调、曲折调。

一般陈述句用平调或降调,疑问句用升调,祈使句、感慨句用降调,反问句多用曲折调。

单个的语句是这样的,但对于一个语段、一篇文章来说,语调还有一个照应和配合的问题。

⑤语速通常情况下朗读用平均语速,这样显得沉着不迫,易于让人领会。

而语速的快慢往往根据作者的情感波动而略有变化。

感伤哀怨、含蓄蕴藉、忘情陶醉之语速往往稍缓,而动作急速、情势紧迫、愤怒冲动之语速往往稍快。

任务:默写字词。

第七篇短文两篇
《行道树》张晓风
一、整体把握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

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

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

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方法治理污染。

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一、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说到许多个“第一次〞,作者总结自己的感受,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

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

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

有的第一次,像见柚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时机,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那么要大胆尝试。

随时留心,寻找时机,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

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

具体而微,那么具备了整个形体。

可见外形很有差异。

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

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练习说明
一朗读课文,答复以下问题。

1.“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此题缩小口径,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引导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第1题,探究“忧愁什么〞,要联系上文内容。

1.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2.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

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八篇人生寓言〔节选〕
《白兔和月亮》【学习指导】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

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

〞其实,有失也必有得。

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

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
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根底知识精讲】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表达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2.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挖苦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

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无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2〕《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值得学习。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

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丧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要多揣摩。

2.重点精讲
〔1〕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这一那么寓言,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

首先必须把握的是,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试想白兔得到一把青草,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

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

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2〕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这一那么寓言有两处转折。

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

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

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比照,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寓意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反复透露出来的。

3.难点精讲
〔1〕这一那么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句子是这样说的:“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
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慧心已泯。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

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

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

可见,这句话对人类有挖苦意味。

〔2〕照寓言这么说,难道一无所有、赤贫如洗才自在吗?
阅读就是应该同作者平等对话,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但是,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不是拥有一把青草什么的。

可见不是泛指拥有,只是指白兔之于月亮那样的拥有。

如果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

这那么寓言也使我们明白,拥有显赫的权势或财富,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

金銮殿龙座上的皇帝威风是威风,其实,他惟恐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也是紧张不安的。

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

寓言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知识拓展】
《白兔和月亮》讲解〔周国平〕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

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忧无虑〞的。

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

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

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

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

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那么比拟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落难的王子》【学习指导】
上篇寓言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

不仅如此,大家还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

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根底知识精讲】
一、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揣摩《落难的王子》这那么寓言是怎么构思的。

《落难的王子》寓意不难理解,构思倒值得揣摩,可借以培养想像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可以设计几个思考题:为什么主人公定为王子?为什么极写他的脆弱?为什么把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为什么最后写“我〞也遭了厄运?
〔2〕两那么寓言可以连贯起来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