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Medical Microbiology)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722200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
学分:2
总学时:40,其中理论24,实验16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及其它相关的临床学科
选用教材:
杨黎青.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二版) [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严华、朱永泽主编.医学形态实验教程[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必读书目:
[1] 医学微生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诸欣平主编.人体寄生虫学[M].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汪世平,叶嗣颖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英文原版改编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选读书目:
[1] Microbiology(Third Edition)[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2] 吴观陵主编.人体寄生虫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Sougata Ghosh,《医学寄生虫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病原生物学的系统讲解,使学生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能够熟悉临床上常见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种类及其特征,掌握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征和病原学检测的方法,建立无菌操作的观念,为后续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理论课部分
1.单元名称绪论(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
教学要求: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方法及要求;认识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重点难点: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单元名称第一章细菌形态结构、生理(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
教学要求:(1)掌握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2)熟悉细菌的中介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细菌的分类命名原则;细菌的培养方法及用途。

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特征;了解革兰染色的方法及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2)细菌的生理
○1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2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重点难点: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3.单元名称第二章消毒灭菌、细菌的遗传变异和耐药性(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教学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噬菌体的类型和特征;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3)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噬菌体的抗原性、抵抗力;基因突变;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理解常用消毒灭菌的方法与原理、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教学内容:
(1)消毒灭菌
○1消毒灭菌的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辐射灭菌、滤过除菌法
○3化学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
(2)细菌遗传变异
○1噬菌体
○2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转座子)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
○4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3)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
○3抗菌药物的种类
○4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5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重点难点: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噬菌体感染的溶菌周期和溶原周期,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溶原性转换,转导,接合);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4.单元名称第三章细菌的感染、免疫和检查防治(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教学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作用;机会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感染、致病菌、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的类型;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各种新型疫苗的概念。

(3)了解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细菌感染的治疗。

教学内容:
(1)细菌的感染、免疫
○1正常菌群
○2微生物的毒力组成:侵袭力、毒素
○3细菌感染的传播: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4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5医院内感染的概念、防治和控制措施
(2)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1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
○2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细菌感染的防治
○1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
○2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制剂
○3细菌感染的治疗
✧重点难点: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细菌的毒力组成:(侵袭力、毒素);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5.单元名称第四章重要的病原性细菌(支撑课程教学目标2)
教学要求:
掌握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弧菌(霍乱弧菌)、厌氧性细菌(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和结核杆菌五种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理解常见细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了解常见细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常见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第二节常见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
✧重点难点:常见细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6.单元名称第五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支撑课程教学目标3)
教学要求:
(1)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病毒的复制特征。

(2)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病毒的形态、结构
(2)病毒的增殖
✧重点难点:病毒的组成、复制的步骤、病毒的干扰现象。

7.单元名称第六章病毒的感染免疫与检查防治(支撑课程教学目标3)教学要求:
(1)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干扰素的特征。

(2)熟悉病毒感染的类型和传播方式;病毒的致病机制;
(3)掌握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4)了解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1)病毒的感染
(2)病毒的免疫性
(3)病毒的诊断
(4)病毒的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持续性感染的类型和特征;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
型;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病毒的特异性预防。

8.单元名称第七章常见的病毒(支撑课程教学目标3)
教学要求:掌握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虫媒病毒、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狂犬病毒等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呼吸道病毒
(2)肠道病毒
(3)肝炎病毒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其他病毒
✧重点难点: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HBV的抗原组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预防、狂犬病毒致病性和防治。

9.单元名称第八章真菌(支撑课程教学目标4)
教学要求:
(1)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

(2)熟悉真菌的抵抗力;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3)了解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教学内容:
(1)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
(2)临床上常见的真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
✧重点难点: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白色念珠菌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二)实验课部分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结构(2学时)
实验目的:熟悉细菌形态及特殊结构的镜下特点。

掌握无菌操作、革兰染色方法,了解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1、细菌形态及特殊结构的观察。

2、细菌的革兰染色(操作)。

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显微镜每人1台。

注意要点:防止试验用菌的感染和染色液溢出。

正确使用油镜。

实验二、细菌生理(2学时)
实验目的:熟悉常用细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细菌在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熟悉细菌常用生化反应及其在细菌鉴定过程中的意义。

了解细菌分布情况及其检查方法,树立无菌操作观念。

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异现象,了解其在诊断、预防中的意义。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1、肠道杆菌示教片观察。

2、平板、斜面、半固体、液体培养基的接种方法(操作)。

3、生化反应(示教)。

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温箱3台。

注意要点:防止试验用菌的感染。

实验三、消毒灭菌(2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紫外线杀菌试验和药敏试验原理、方法、应用范围。

熟悉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1、紫外线杀菌试验(操作)。

2、药敏试验(操作)。

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干烤箱、过滤器、高压锅等。

注意要点:防止试验用菌的感染。

实验四、化脓性球菌(2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

熟悉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方法及意义。

进一步掌握革兰染色方法。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1、观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淋球菌的革兰染色标本片。

2、病原性球菌培养特性观察。

3、血浆凝固酶试验(操作)。

4、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操作)。

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温箱3台;显微镜每人1台。

注意要点:防止试验用菌的感染。

实验五、肠道杆菌(2学时)
实验目的:熟悉粪便中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学习肥达试验的操作方法并掌握其原理、结果分析。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1、主要肠道杆菌的形态观察。

2、SS平板制备(操作)。

3、主要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观察。

4、粪便标本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操作)。

5、肥达试验(操作)。

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温箱3台;显微镜10 台;振荡器3台。

电炉3台。

注意要点:使用振荡器时注意安全用电。

实验六、结核杆菌(2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熟悉抗酸染色法的原理及步骤。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1、观察结核杆菌形态(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2、抗酸染色法(操作)。

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温箱3台;显微镜每人1台;暗视野显微镜1台。

注意要点:防止试验用菌的感染和染色液溢出。

实验七、厌氧性细菌和其他细菌(2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特点。

熟悉厌氧性细菌在庖肉培养基和焦性没食子酸培养基上的培养特点。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1、观察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特点。

2、观察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性。

3、观察白喉杆菌异染颗粒(Albert染色法)。

注意要点:准备好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标本片和培养物。

实验八、病毒和真菌的实验室诊断(2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ELISA试剂盒检测HBsAg的使用方法。

掌握不染色标本直接检查的制片技术及乳酚棉蓝染色法。

掌握真菌的接种、培养方法。

熟悉真菌的菌落、菌丝、孢子特点。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1、用ELISA试剂盒检测HBsAg(操作)。

2、真菌不染色标本的直接检查及乳酚棉蓝染色镜下观察真菌的菌丝、孢子。

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CO2培养箱1台;酶标仪3台;ELISA检测HBsAg 试剂盒10套。

培养箱3台;显微镜每人1台。

注意要点:提前准备ELISA试剂盒和稀释洗涤液。

提前准备真菌感染的标本。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性状的描述,结合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介绍医学微生物的形态、致病特性、诊断和防治等内容。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成绩、出勤、平时作业等)(30%)=总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