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通过解析演讲词中的特殊言语形式,掌握演讲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技巧。
2.思维发展: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3.审美鉴赏:通过朗读和鉴赏词句,感知演讲词的风格特点;通过完成“演讲基本信息表”,建立演讲词中的对象意识。
4.文化传承:感受并学习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1.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2.在学习演讲词撰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精神。
圈点勾画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最后一次讲演》是典型的即兴演讲,有着极强的现实性,整篇演讲词激情澎湃,学生通过这篇演讲词来学习如何提高演讲的感染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的一次议论性的演讲,作者围绕着“格物致知”含义的嬗变和当代价值,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状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并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提出对中国这一代人的希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一个科学
家追求真理的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精神。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显著特点是针对性强,坦诚率真,用语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语言庄重典雅,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学习如何站在高位置、大格局去思考问题,学习演讲语言的典雅性,培育思想的深刻性。
《最后一次讲演》2课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1课时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1课时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13最后一次讲演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思维发展:模拟演讲,感受演讲词的语言特色,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3.审美鉴赏:学习演讲技法,体会演讲特色。
4.文化传承:感受并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圈点勾画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在七年级学习了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爱国主义诗人、民主战士。
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正气凛然地做了一次即兴讲演,他慷慨激昂的演讲,视死如归的气概,激起当时无数人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次讲演》就是这次讲演的记录稿。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演讲词,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背景链接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7月15日上午10时,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开会,由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同志报告李公朴的殉难经过。
张曼筠同志在讲述时悲痛得泣不成声,而场内特务竟然谈笑抽烟,无理取闹,极为嚣张。
闻一多先生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本为防止出事,未被邀请演讲的他拍案而起,怒对凶顽,即席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到会者一千多人深为感动。
这篇讲演稿是后人根据资料整理而成的。
当日下午,闻一多先生在参加《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后,在回家的路上,遭到特务暗杀。
2.生难字词
(1)字音
晓.得(xiǎo)卑劣.(liè)无耻.(chǐ)毒.手(dú)
诬蔑.(miè) 屠.杀(tú) 悲愤.(fèn) 捶.击(chuí)
恐怖.(bù) 势.力(shì) 毁.灭(huǐ) 卑鄙.(bǐ)
蛮横.(hèng) 赋.予(fù) 光明.正大(míng) 挑拨离间.(jiàn)
(2)词义
【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卑劣】卑鄙恶劣。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
师: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点勾画课文的重要语句,思考《最后一次讲演》是为什么而讲。
点拨:(1)为悼念李公朴先生而讲。
(2)为谴责国民党反动派而讲。
(3)为号召人民奋起斗争而讲。
(4)为正义真理永远存在而讲。
2.概括观点
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演讲的核心观点。
点拨: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正义、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教师小结: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的讲演慷慨激昂,盛赞了李公朴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并表明了自己誓死捍卫真理和正义的决心。
四、揣摩语言体会情感
师: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情绪激昂,态度鲜明,对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态度。
选择具体语句模拟诵读,并说一说从语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你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
(交流展示,点评示范)
学生诵读展示,相互点评。
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并示范朗读。
1.有关李公朴的语句:
(1)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点拨: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在热情地歌颂李公朴先生的正义行为。
我提高音量特别重读了“没有失掉良心”这几个字。
(2)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点拨:反复称颂他“光荣”,是对李公朴先生的高度赞扬。
我特别重读了“光荣”,并且上扬、拉长音调的读。
(3)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点拨:表达了对李公朴先生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的敬佩。
我用较快的语速朗读感叹句,重读“要”“代价”强调决心。
2.有关国民党反动派的语句:
(1)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点拨:这两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和愤怒,痛斥其罪行。
我重读了“不敢”“偷偷摸摸”“暗杀”这几个词,特别上扬声调读了后面一句反问句,表达愤慨。
(2)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点拨:反复强调“无耻”,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批评和谴责。
“无耻啊”这几个字,我是一字一顿地重读,咬牙切齿地读!
(3)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
点拨:这两句话揭露了反动派纸老虎的本质,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反动派的蔑视。
我拉长音调突出“他们自己”这几个字,重读“在慌啊”“在害怕啊”。
(4)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点拨:这几句话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反动派的蔑视和愤怒之情。
我重读反问语气,重读“你们完了,快完了”,来加强愤怒的语气。
3.有关昆明人民的语句:
(1)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点拨:表现了作者对昆明人民充满了信心。
我重读了“广大的人民”“大得很”“强得很”来突出坚定语气。
(2)“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
点拨:这两句话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昆明人民斗争精神的赞美、颂扬。
“光荣”一词的三次重复,我特别拉长声音,重读后面两个“光荣”,因为它指代的范围越来越大,读出一种自豪的心理。
教师小结:这既是一篇颂扬烈士的赞歌,也是一篇声讨反动派的檄文。
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爱憎分明,措辞犀利地表达了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感情倾向。
五、评价作者知人论世
师: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满怀崇敬,反复称颂;对广大人民高声赞美;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充满愤怒、仇恨、蔑视,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从他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中,大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呢?
点拨:
我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闻一多;
我看到了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闻一多;
我看到了一个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闻一多;
我看到了一个对光明充满信心,对胜利坚信不疑的闻一多。
【屏显】
臧克家的评价: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
冰心的评价: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朱自清的评价: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教师小结:这场即兴讲演距今虽已过去七十多年,但是闻一多先生那鲜明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情感,一往无前的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仍然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弦。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闻一多先生演讲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今天再继续学习闻一多先生演讲中用到的技巧。
二、品析语言归纳技巧
师:闻一多先生这次即兴演讲在现场获得了多次掌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结合课文旁批,
认真探讨一下闻一多先生的演讲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强烈的反响。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展示。
)
1.遣词用语犀利,情感鲜明
点拨:面对不同对象,闻一多在演讲中的遣词用字是极富感情色彩的,满怀激情,慷慨激昂。
对李公朴先生充满着敬佩,高度颂扬他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恰是李先生的光荣”“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歌颂人民的力量,语气更是激情澎湃,再三强调“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并充满信心地指出“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对国民党反动派充满蔑视、愤怒和仇恨。
(说他们的行为是“偷偷摸摸地”、罪行是“最卑劣最无耻”;说他们的心理,“在慌”“在害怕”;说他们的结局,“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2.人称频繁变换,立场坚定
点拨: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毫不掩饰地流露自己鲜明的感情倾向,坚定的立场。
直接叱责、揭露反动派的罪行时用“你们”,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向听众揭露反动派罪行时用“他们”,语气里充满了愤怒、仇恨、轻蔑鄙视。
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自己与人民大众是同一战线的战友,立场坚定。
3.句式丰富多样,唤起共鸣
点拨:演讲中交替使用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反问句,主要用来揭露敌人无耻卑劣的行径,语气凌厉,严正控诉。
感叹句,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谴责;有的是对人民力量的赞颂;有的是对胜利前景的展望;有的是决心和号召。
起到了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加强语气的作用。
而且,这些句式又常常与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更增强了演讲的表达效果。
小结:一篇好的演讲稿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②态度鲜明,立场坚定
③技巧丰富,感染号召
三、模拟演讲 再现情景
师:闻一多先生的即兴演讲极具感染力、号召力,我们不妨试着揣摩先生演讲时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等,再现情景,来进行一次模拟演讲。
(学生展示,听众配合,互相点评。
)
四、联系生活 讲演励志
师:时光如流,在不知不觉中,本学期的学习已进入后期了。
你想为正在拼搏的自己和同学们说点什么吗?
提示结构:开场白(引出话题)——主体部分(观点内容)——结束语(寄予希望)
演讲要求:
1.明确演讲的对象、演讲目的、拟好提纲、写下关键语句。
2.适当运用表达技巧。
如情绪高昂、多样的句式、丰富的修辞、人称变化,辅以恰当的神态动作等。
教师小结: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凝聚,品格的彰显。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闻一多先生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生命。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先烈们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当今和平昌盛的新中国!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是用满腔爱国热忱、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演讲词。
闻一多先生运用了不同情感色彩的词语,交替使用了大量的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和感叹句,并通过不断变换人称,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昆明人民、进步青年的爱憎情感。
这些表达技巧增强了演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演讲更具鼓动性和战斗性。
2.拓展延伸
说说下列每组句子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1)⎩
⎪⎨⎪⎧①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②有理由和事实都可以讲出来。
点拨:①句由两个感叹句组成,语气强硬,语调斩钉截铁,情绪激愤,面对敌人,形成强
大的攻势。
(2)⎩
⎪⎨⎪⎧①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②特务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点拨:①句用简明的语言向敌人发问,发人深思,接着宣判反动派必然灭亡的下场,通过反复,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灭了敌人的威风,又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最后一次讲演⎩⎪⎨⎪⎧⎭
⎪⎬⎪⎫赞扬李公朴,痛斥国民党剖析国民党,坚定人民信心号召人民,表明决心 敌人必败人民必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文特色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我引导学生将对文章内容、情感的体悟放在朗读中进行,对知识点的学习突出“文体特色”这一点。
教学不足是课堂略显混乱,应提前要求好课堂纪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丁肇中,196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在阅读、演讲中培养语感,感知演讲稿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在辨识、分析、比较中,归纳本篇演讲稿的成功之处,总结演讲稿的特点,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审美鉴赏:感受演讲的感性与理性之美,提升审美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学习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界大咖的演讲风采,拓展文化视野。
1.在辨识、分析、比较中,归纳本篇演讲稿的成功之处,总结演讲稿的特点,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2.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学习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界大咖的演讲风采,拓展文化视野。
设疑探讨法、引导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屏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我们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瞭.望(liào)缅.怀(miǎn)探察.(chá)探讨.(tǎo)
检.讨(jiǎn) 彷徨
..(páng huáng) 激.变(jī) 格物致.知(zhì)
袖.手旁观(xiù) 不知所措.(cuò)
(2)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完善的理解。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结合文章旁批,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点拨:开场白——引出话题——举王阳明的例子——真正“格物致知”——点明意义
2.理清文章层次,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点拨:(第1段):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第2~12段):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3段):总结全文,进一步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引导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层层推进的。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点拨: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点拨:传统的中国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大家觉得本篇演讲词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
点拨:相同点:针对性强。
不同点:《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演讲者情感慷慨激昂、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体现了演讲者的革命精神。
本篇是发表的正式演讲,演讲内容客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的身份特点。
5.作为一篇演讲词,不能只是“读”,还要试着“讲”。
要在“讲”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学生试着讲这篇演讲词中喜欢的部分,讨论归纳写好一篇演讲词的要点。
点拨:要根据针对性确定演讲的主题内容;
写好开头,吸引听众;
明确表达观点,清晰展示思路;
精心设计结束语,提升演讲效果;
着力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五、探究主旨把握主题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点拨:原因有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现实意义: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点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论证它,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事例:①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告终。
②“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
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2.拓展延伸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分析问题: 当今中国不能做到格
物致知的根源及现状 ↓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议论文教学中除了重点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外,还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应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让学生学会解读议论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断,使议论文教学不至于味同嚼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本文是王选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个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节选的是他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上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