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出彩的捷径_写作技巧.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出彩的捷径_写作技巧
在立体雕琢中让记叙出彩——记叙文出彩捷径
作者/罗小军
【名师导言】
虽是讲记叙文写作方法,老师却想从大家熟悉画画技巧说起。
同样是画面,你可以寥寥几笔,用简洁素描吸引观众眼睛;也可以挥洒水墨,用浓淡意境来展示山水魅力;也可以精雕细琢,用精谨细腻笔法描绘人物风采。
这些方法,无所谓优与劣,各得其妙,只是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作文与之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对于主体内容,我们往往需要运用工笔画技巧,描写越是细腻,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会越显逼真;对于次要内容,也不能省略,得学会进行侧面或反面衬托,或运用速描方式一笔勾勒,或借鉴水墨画技巧进行迂回铺垫。
这样作法,对于美术创作来说有些不伦不类,但对于写作而言,则是非常重要。
唯有如此,所叙之事与所写之人,才会拥有一种立体美感。
【写作要素】
同样写记叙文,对初中生与高中生要求自然不同。
初中阶段,注重于记叙要素训练;高中阶段,则要学会构思曲折精致情节,运用丰富多彩表达技巧,表露自我复杂丰思想情感。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正面描写人物,还得学会从侧面甚至是反面进行迂回地衬托。
掌握了下面列两点要求,文章自然会胜人一筹。
1.正面刻画,力求让记叙栩栩如生。
一篇成功记叙文,最基本要求是从正面进行细腻刻画,不少专家甚至用“一个细节可以救活一篇文章”来强调正面描写作用。
这种细节,是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里所展示用红笔添改过讲义,是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里描写父亲越过铁路买回桔子感人情景。
大家或许读过梁实秋《面条》,文章之所以如此精彩,正是由于那段细腻入微正面刻画。
文章里有这样片断:“面条由一位厨子供应,他本事不小。
在夏天,他总是打赤膊,拿大块和好了面团,揉成一长条,提起来拧成麻花形,滴溜溜地转,然后执其两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长,两臂伸展到无可再伸,就把长长面条折成双股,双股再拉,拉成四股,四股变成八股,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细适度为止。
在拉过程中不时地在撤了干面粉案子上重重地摔,使粘上干面,免得粘了起来。
这样地拉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
”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多年,可厨师那一“揉”一“提”、一“拧”一“抖”、一“伸”一“折”动作,依然是宛如眼前。
想一想,如果没有这种栩栩如生正面描写,作家对面条何来那种刻骨铭心记忆。
2.迂回衬托,力求让记叙相映生辉。
也许有同学会问,既然细节描写能够救活一篇文章,为何还需要从侧面或反面进行迂回衬托呢?道理很简单。
打个比方,山色再美,如果千篇一律,难免让人觉得单调。
此时,若是引入一些荒山秃岭与之比较,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融入一些溪水,自然更会显出几分生机与活力。
也就是说,侧面描写或反面内容,起到其实是一种衬托作用。
有了这些衬托,所写之人物才会呈现出立体感。
正如
梁实秋《面条》一文,除了形象地再现了面条制作过程后,()还从侧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妹妹小时患伤寒,气若游丝地说想吃炸酱面,于是母亲立即做了一小碗,妹妹竟然一两天后霍病便痊愈了,炸酱面这种“超死回生之效”,作家怎能忘怀!最有意思是,作家并没有就止打住,在文章收束之时,还写到:“我久已吃不到够标准炸酱面,酱不对,面不对,面码不对,甚至于醋也不对”,这种反面内容引入,更加激起了作家对往日那碗炸酱面无限眷恋。
如果缺少了这两个情节,写作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原文亮相
舌尖上记忆
徐媛
每一段时光都有它独特味道。
青春,是酸涩青苹果,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记忆。
即使有些事,已经好久不曾重演,我却依旧记得那舌尖上味道。
那种记忆,挥之不去。
记得爷爷最爱吃馒头,奶奶一年要不停地做馒头。
当那蒸气慢慢地向上钻,跑到天花板上时,烟雾笼罩了整个厨房,也在我牙缝间穿梭。
往往这是我最快乐时候。
奶奶会把做馒头剩下已经发酵面团放在桌上,拿擀面杖来来回回地抚平,然后改大刀切成长条,最后切成一小片一小片。
旁边火烧得很旺,水咕咕地冒泡了,奶奶把一大把面洒下去,拿勺子来回搅几下。
最后不紧不慢地盖上锅盖。
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踮着脚,拼命盯着锅沿,想看面什么时候能熟。
当我专心致志等时候,奶奶已准备好配料,麻利地掀开锅盖,依次丢进配料,再淋入麻油,放入香菜。
一股好闻面香立刻钻入我鼻底。
不等奶奶说,我便飞快地坐到椅子上,拿好了筷子。
奶奶见我这样总是先慈祥地笑一下,然后吩咐我慢点吃。
我哪里听得进去,张开嘴就往里送,立刻我舌尖都麻了。
那面条刚碰到舌尖,一点微微辣和酸便在口腔是跳起了双人舞,它们陶醉了味蕾,伴着麻油香味,蔓延到我全身,我抱着碗“呼呼”地往下灌。
当时我狼吞虎咽,哪里顾得去仔细品尝。
也许是看到我对面条是如此地痴迷,后来妈妈也学会了制作馒头与宽面。
每天早上我才起床,厨房里早已是热气腾腾。
等我洗刷出来,一笼还冒着热气馒头便早已经端放在桌面上。
尤其是那一碗碗宽面,虽然从来都是不变美味,但上面佳肴却天天不同,有时上面盛一个鸡蛋,有时上面放几片青菜,一看到,便会顿时便激起我食欲。
一碗面条,早已不只是填饱肚子美食,而是传递情感一种方式,透过那舌尖上美味,总会有一种温情悄悄地进入我心房。
【升格指导】
当《舌尖上中国》正在热播之时,作者选择美食作为写作对象,取材颇具时代性。
纵观全文,无论是制作馒头与宽面情景,还是表达自己对面条情感,均细腻逼真。
这样文章,若出自初中生之手,算得上优秀之作。
对于高中生而言,却又显得有些单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只懂得正面描写,不懂得侧画或反面衬托。
想一想,能不能模仿《舌尖上中国》作法,探究一下这美食来源呢?比如加一段对麦田描写,那样文章不仅有了情景交融效果,更让美食有了一种情感底蕴。
又想,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几人会天天制作馒头与宽面呢?能不能换一种角度,从反面来讲述这种美食远逝呢?那样或许更能展示这份寻常美食曾经带给自己幸福与美好。
升格佳作
舌尖上记忆
徐媛
每一段时光都有它独特味道。
青春,是酸涩青苹果,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记忆。
即使有些事,已经好久不曾重演,我却依旧记得那舌尖上味道。
那种记忆,挥之不去。
又一次站在了乡间小路上,金灿灿麦海随风摇曳着,荡起一圈一圈波纹。
天气已经渐渐地冷了,这些麦子却还在这儿贪婪地享受着午后阳光,再过一段时间,那些轰隆隆大家伙就会来把它们封进那些白色大口袋里。
坐在田埂上,我突然想起了爷爷奶奶肩并肩挥舞着镰刀情景。
那暖暖阳光洒落在他们牙齿上,他们咧着嘴,笑得那么快乐。
我就坐在田头,抱着那碗奶奶做宽面,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记得爷爷最爱吃馒头,奶奶一年要不停地做馒头。
当那蒸气慢慢地向上钻,跑到天花板上时,烟雾笼罩了整个厨房,也在我牙缝间穿梭。
往往这是我最快乐时候。
奶奶会把做馒头剩下已经发酵面团放在桌上,拿擀面杖来来回回地抚平,然后改大刀切成长条,最后切成一小片一小片。
旁边火烧得很旺,水咕咕地冒泡了,奶奶把一大把面洒下去,拿勺子来回搅几下,最后不紧不慢地盖上锅盖。
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踮着脚,拼命盯着锅沿,想看面什么时候能熟。
当我专心致志等时候,奶奶已准备好配料,麻利地掀开锅盖,依次丢进配料,再淋入麻油,放入香菜。
一股好闻面香立刻钻入我鼻底。
不等奶奶说,我便飞快地坐到椅子上,拿好了筷子。
奶奶见我这样总是先慈祥地笑一下,然后吩咐我慢点吃。
我哪里听得进去,张开嘴就往里送,立刻我舌尖都麻了。
那面条刚碰到舌尖,一点微微辣和酸便在口腔是跳起了双人舞,它们陶醉了味蕾,伴着麻油香味,蔓延到我全身,我抱着碗“呼呼”地往下灌。
当时我狼吞虎咽,哪里顾得去仔细品尝。
如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再是那么麻利,住到了城里,家里再也没有做过馒头与宽面了。
即使是逢年过节,也只是随便买一些用于祭祀罢了。
我曾经在面馆里吃过各种各样宽面,可味道没有记忆里那般美好。
我渐渐地明白,人生像是一次旅行,沿途风景充满了诱惑,路上也会有形形色色人出现,但风景总会悄悄离去。
唯有那些回忆会一直陪伴你,就像那舌尖上滚烫记忆。
简评
两文从写作内容及整体思路上看,差别不大,然经过修改之后升格文,却有化茧成蝶效果。
细细探究其亮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侧重烘托,景物含情。
虽是写美食,升格文却出人意料地引入了一段景物描写。
无论是“麦海随风摇曳”金黄画面,还是爷爷奶奶在风景中辛勤劳动情景,均仿佛让人嗅到了清新面香,品味到了面条里蕴含那份美好情感。
笔墨不多,却让文章大为添色。
2.反面迂回,突出主旨。
升格文一改原文一味正面记叙方式,在收束时将妈妈做面情景,修改为“家里再也没有做过馒头与宽面”,顿时让人生出无限怀念。
这种反面迂回笔墨,让情节有了波澜,并且由物及人、由事入理地挖掘出了美食给自己带来无限美好与幸福,自然地升华了主旨。
两相比较,升格文真是漂亮了许多。
【升格启示】
记叙文出彩方法有很多,我们一定要学会巧妙而综合地表达。
具体而言:
1.“叙”思路要开阔。
要将所叙之事及所写之人写活,除了要有细节上成功刻画,还得打开思路,学会由此及彼、由今及古及展开联想。
如此一来,内容才会呈现充实之美。
2.“叙”详略要恰当。
对于正面描写内容,得泼墨如云,重点地写;对于侧面或反面叙述内容,则要惜墨如金,简要衬托。
如此安排,才会收到相映生辉效果。
记叙文写作指导怎样写好记叙文初中记叙文怎样选材写作技巧:巧用对比显豁文意
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夏玉桥
对比是一种极为重要文章创作手法。
用好对比,就会是事物形象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突出。
对比,最重要是要突显同质,也就是说,要把两者相同东西拎出来,才能达到直观有效比较目。
那么,在描写中,如何去寻找那些同质内容呢?下面,就我对鲁迅《故乡》一文为例,说说各种描写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方法。
一、环境对比描写抓色调
环境描写除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外,还用来表达人们心情。
因此,作者所写之景与所表达情感总是一致。
往往来说,人们总是用明丽色调来表达欢快心情,用阴晦色调来表达哀伤心情。
为此,在对环境进行描写中,抓住表达心情相关色调,进行对比描写,能收到更好效果。
在《故乡》一文中,有记忆中故乡与现实中故乡两处环境描写。
作者对记忆中故乡是热爱向往,他抓住了一些色彩明丽词语来表现:
”深蓝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圆月,下面是海边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西瓜……”文中,”深蓝”“金黄”“碧绿”很好地传递出作者赞美之情。
而在现实中故乡描写中,作者却抓住了颜色晦暗词语来表现:”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文中,”阴晦”“苍黄”“萧索”几个词语很好地传达出作者悲凉心境。
二、肖像对比描写抓神情
对肖像描写,要注重对神情刻画。
很多人注重描写眼睛,其实他们是在抓住眼睛中传递出神情。
在《故乡》一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了人物神情,刻画出了闰土少年与中年时
期两个截然不同形象。
少年闰土:”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
中年润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
文中,少年闰土”很怕羞”而”不怕我”,两个不同”怕”字词语,形象地刻画出少年闰土初到时羞涩以及与”我”这个小伙伴之间无拘无束关系,从而表现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特性。
中年闰土”欢喜”“凄凉”“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这几处神情描写,从多角度刻画了中年闰土矛盾心理。
一方面,与少年时代朋友见面而欢喜,另一方面,想起自己境况感到凄凉;一方面,他要和少年时代朋友亲热地打招呼,另一方面,他一时还难以找到合适称呼。
因为,他感到,他们之间已经有着一层厚障壁了,他们已不能像少年时代无所拘束地在一起称兄道弟了。
三、语言对比描写抓语调
在对语言描写中,能准确地抓住人物语调,就能一下子把人物感情凸显出来。
请看《故乡》一文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调进行描写,去表现同一人物不同时代语言差异。
少年闰土:”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绿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不是。
走路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
要管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底下,你听,啦啦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从”……都有,……也有,……也有”“……响了,……咬瓜了”这三个”有”两个”了”,把少年闰土轻松活泼天真稚气语调传递了出来,也表现了少年闰土对生活无忧无虑情感。
中年闰土:他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道:”老爷!……”“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文中,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欲言又止,这个省略号中,隐藏着中年闰土见到少年朋友,联想自己身世后极度悲伤;后面四个省略号表示声音沉重、低缓与拖沓,在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悲哀语气语调,表现了中年闰土生活艰辛。
四、动作对比描写抓节奏
人物动作总是与人物精神状况紧密相联。
人物心情好动作轻快,反之动作迟缓。
这即为动作节奏。
只有你观察到它们细微差别,并把它表达出来,才能对动作进行鲜明对比。
《故乡》一文是这样表现——
少年闰土: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轻轻地走”“走到了”“看见猹了”“刺”,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行文节奏明快,在传递出一种轻松愉悦心情。
中年闰土: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孩子来。
文中,一个”回”字,一个”拖”字,在传递出一种凝重迟缓动作节奏,很好地表达出中年闰土在生活重压下那种麻木呆滞精神状态。
在写作中,要巧妙运用对比手法,需要我们用心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生活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心中。
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描写中同质事物差异点,才能鲜明有力地传递自己思想感情。
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学会宽容”主题作文导写
江苏唐惠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唐人李翱《李文公集》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人分乘国马(指平时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征用马)和骏马并驾而行,骏马咬破国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国马若无其事,仍行走自如。
骏马回家后却浑身颤抖,水草不沾,国马主人说:“它大概是因为咬了国马而羞愧,我把国马牵来,劝劝它就好了。
”国马牵来后,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共食,不到一个时辰,骏马就恢复如初了。
要求:(1)泌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是则寓言故事,从国马角度审视,它虽遭骏马咬破“长鬃之颈”,以致“流血不止”侵犯,却毫不计较,“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共食”,可见其具有宽容博大胸怀。
“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意思。
“宽以待人”“宽大为怀”,这是中国古训,也是当今时代立足社会、求得更好发展要求。
要做到“宽容”,须有开阔胸襟与全局眼光,必须破除等级观念等。
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理应掌握适度原则,在许可范围内恰当地行使“宽容”之心。
题目巳规定写成议论文,可着重指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处世、为人技巧,是协调人际关系良好润渭剂。
佳作示例
小议宽容
高清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那匹马。
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品德,那便是宽容。
寓言中动物宽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宽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宽容呢?其实,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如水。
通常“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人。
宽容如水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报复更有效。
它似一泓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
寓言中那匹被咬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
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寓言中国马其实是很明智,它明智在于“以德报怨”。
宽容似火。
因为更进一个层次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得失,更能用自己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心灵。
心平如水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宽容,更可贵,更令人动容。
从寓言中我们看到,犯下过错那匹马已认识到自身荒谬而羞愧难当,这时被咬马体现出宽容与安慰,便恰似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
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冰冻,更将爱热力辐射进对方心窝。
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时代,自下而上空间正日益缩小人们所缺不正是发生在两匹马之间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海阔天空。
宽容是诗。
宽容是一首人生诗。
至高境界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某一事件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万物胸襟,对人生如诗般气度。
宽容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旷达与博爱。
寓言中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真实和深刻。
为生活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人啊,请你选择宽容吧。
这丝毫无损于你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
具有宽容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艺术。
当然,宽容间“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
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
“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
宽容不珍惜宽容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丧尽天良人,则是放纵。
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一门学问。
在我们人生道路上,发生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事。
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
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教师点评:
这篇习作有两大优点:
一、见解比较深刻。
文章自始至终,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行文不只例证,而且注重分析,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宽容是一种境界”这样一个抽象命题,显示出作者对“宽容”透彻认识。
全文分析,不仅富有生活哲理,还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二、论述生动形象。
文章巧用此喻,从三个层面揭示“宽容”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由此及彼,较好地把握了三个层面内在关系。
文末开掘,既概括了上文内容,又把“宽容”精神融于生活艺术和永恒生命之中,让人产生深远回味。
往事越千年,巧笔换新颜——怎样让往事焕发光彩
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程广耀
似水流年,往事如烟。
那渐行渐远往事,在岁月荡涤下如一粒粒金沙慢慢沉淀。
这往
事,大而言之,是历史进程中惊心动魄事件;小而言之,是成长路上精彩感人片段。
不要以为这些沉淀在记忆深处往事就失去了光彩,如果按以下几种方法将它度身重塑,定会”老树新花更靓丽”.
一、立意深刻,辞旧迎新独辟蹊径
写过去事不是简单地对往事追忆,也不是老生常谈,而是能从往事中发掘出新内涵。
从旧事情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为文章确定深刻主旨也是旧事出新秘笈之一。
鲁迅先生题为《我兄弟》文章,叙写是拆毁玩具风筝错误,但主题不免单薄,缺乏深度。
后来,先生凭借敏锐观察和深刻思索,把它艺术地再现出来,表示了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否定和深恶痛绝,成就了脍炙人口名篇──《风筝》此文主题鲜明,思想深刻,情词真切,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时至今日仍有很强社会意义,所以时隔多年,还会引起读者共鸣。
二、构思巧妙,蜕旧换新引人注目
同样一件事,通过改变叙述顺序、表达方式,会让它呈现全新面貌。
同学们不妨大胆运用技法,以新巧构思使习作引人入胜。
如学生习作《开端》巧选线索,双线并行,一边写自己在网吧玩游戏玩得昏天黑地,一边写父母在田间挥汗如雨,一边是自己为充游戏点值向网吧老板赊帐,一边是父母为”我”学费向乡邻借钱。
不同画面交替进行,冲击着读者心灵,更好地表现了”我”改过自新决心,这比只单纯地叙述”我”所见所闻所感效果要好得多了。
三、视点别致,推陈出新脱颖而出
老调常弹难免平庸无奇,若是转换视角,从侧面观察思考那些老套题材,就会发现另一番新天地。
比如茨威格《伟大悲剧》一文中,向南极考察挺进探险家层出不穷,成功者不计其数,其中挪威人阿蒙森捷足先登,将胜利旗帜插在了南极点上。
而作者并没有囿于常规,将视线定格于胜利而归阿蒙森,他另辟蹊径,反而为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英雄和他队员们立传,通过描写他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来歌颂他们勇于探索和为事业而献身崇高精神。
前者成功固然令人敬佩,但后者在艰难探索中表现出了更加耀眼人性之光。
作者标新立异、将视角灵活转换,更能打动读者,更加深入人心,这就是视角变换力量。
四、铺垫自然,吐故纳新臻于佳境
旧事出场要获得新掌声必须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好条件,注重描述渲染、陪衬就等于为它铺设一个平台,能够顺利引领读者进入情境,这就是铺垫好处。
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中”望父买橘”一事为何能长久地拨动读者心弦?请看作者为它做了哪些铺垫:萧瑟”冬天”再加上”祖母死了”“正是祸不单行日子”;此时”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满院狼藉”“变卖典质”“借钱办了丧事”;为”我”买橘父亲曾经“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现在却是”差使也交卸了”.特设时间、环境、人物,为下面”望父买橘”这个情节打好了基础,所以,父亲背景一出场,就引出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