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导游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阳陵导游词
篇一:汉阳陵导导游词
汉阳陵导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来汉阳陵进行参观,我叫XX,是各位参观期间的导游员,我一定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在此先祝愿各位在汉阳陵游览的愉快。
阳陵是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
从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始建寿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王皇后入葬,阳陵修建时间长达28年,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时期。
汉景帝刘启,他生于公元前188年,死于公元前141年,为西汉第四代皇帝。
他32岁时(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他在当政期间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西汉王朝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国家安定,百姓富足。
景帝与其父文帝的开明统治被后世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汉阳陵博物苑是依托西汉景帝刘启陵园建设的大型汉文化旅游核心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共分为考古陈列馆、宗庙遗址、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和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等四大展区。
博物馆内展出一千多件西汉文物,有各式兵器,印章,瓦当,最著名
的莫过于汉代彩陶了,阳陵出土的人物陶俑大小相当于真人的1/3,可是每个彩俑,却表情各异,高约62厘米,伴随陶俑出土的箭、弩机、戟、矛、剑等兵器以及工具、车辆、货币,均按陶俑比例相应缩小,制作得十分精巧。
陶俑均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
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
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
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我们现在就到阳陵封土堆前参观一下。
西汉共有11位皇帝,除过白鹿塬上文帝的霸陵和少陵塬上宣帝的杜陵,其余9位皇帝的陵墓均自西向东分布在高亢宛延的咸阳塬。
阳陵位于汉家帝王陵阙最东端。
我们西面这个大的封土堆,就是汉景帝刘启的陵墓——阳陵。
“陵”字的原意指高大的山,此字后来成为帝王墓葬的专用名词,就是要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我国封土为坟的葬俗大约始于周代。
从战国中期到汉代,我国帝王陵墓采取“堆土为陵”的形式,阳陵封土堆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阳陵坐西朝东,四周有一方形的夯土围墙,象征着景帝在阴间的宫城。
围墙的四个阙门,象征着宫城的四个城门。
在宫城正门东阙门外,有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司马道,它是供景帝灵魂出入的神道。
王皇
后陵位于帝陵的东北方,体现了汉代帝后同茔异穴的丧葬制度。
我们先看停车场边这两块巨大的木牌。
西边的木牌上是汉景帝陵园遗址的复原示意图。
图中的复斗形封土堆高32米,底长170米,底下是阳陵地宫,里面长眠着西汉一代明主景帝刘启。
西汉帝王的墓葬主要用木椁玄宫的建筑方式。
帝陵的封土堆周围,分布着81座陪葬坑。
钻探和试掘表明这些坑内有大量的骑兵、步兵、动物等各类陶俑及陶、铜、漆器等生活用具和兵器、车马等。
陵园四周有夯土围墙,四墙中部均有三出阙门。
阳陵的地宫及封土堆象征着景帝在阴间的皇宫。
封土堆四周呈阳光般向四周辐射的81座从葬坑,象征着守卫皇宫的御林军,处理日常事务的百官衙门,供景帝日常生活享用的六畜及为皇帝嫔妃们服务的宦官宫女等。
陵周的夯土墙象征着宫城围墙,四个阙门象征着宫城的四个城门。
我们再把目光移到东西的木牌上,便可看到在蓝天白云之下,雄伟的阳陵封土堆拔地而起。
剖开封土堆四周尘封的黄土,便可看到在一座座长短不一,间隔有序的从葬坑内,站立
着一排排持戟拥盾的武士,婀娜多姿的宫女;徜徉着一群群肥壮的牛羊,温顺的家禽家畜;珍藏着帝王嫔妃们享用的奇珍异宝及生活用具??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我们再向西看,这面斜坡上两个高大的夯土堆便是帝陵陵园正门东阙门的遗址。
左面的南阙门已按发掘的遗址和汉代的画像石资料进行了保护性的复原。
阳陵南阙门遗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中年代最早、级别最高的三出阙建筑遗址。
这种由一主阙、二子阙组成的三出阙,为皇帝专用。
它的发掘对研究我国门阙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及对后世建筑风格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到发掘现场去参观。
目前,考古工作者只对帝陵东侧的部分从葬坑进行了试掘。
这些坑为隧道式的地下土木建筑。
这是帝陵东侧第13号从葬坑。
它长94米,宽3米左右,中间由一道隔梁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这里是东半部分,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出,这里埋藏着两层动物幼崽俑。
上层多为绵羊和山羊羔,下层多为小猪崽,中间原有一层棚木隔开。
汉代对宫廷肉畜的挑选原则是选幼不选壮,选壮不选老,一般在动物幼崽生下3-6个月后便进行屠宰。
汉代没有现在的冷藏设备,御厨所需之肉当天屠宰。
此坑的东半部分象征着专为宫廷提供肉畜的皇家饲养场。
我们现在来到了13号坑的西半部。
这里出土了许多陶粮仓。
这些陶仓外面彩绘着几何纹图案,里面装有谷子、小麦、花生等粮食和油料作物,还发现一些装水装酒的陶罐。
发掘情况表明13号坑西半部象征着御用粮油饮食储备库。
我们再来看这最边上的第21号坑。
这里发现了一车四马,六个大木箱子和一枚刻有“太官之印”的青铜印章。
太官是汉代负责皇帝饮食宴会的官员。
还发现有宫女俑和官员俑。
此坑似为府库,即为皇宫存放有关器物的库房。
旁边的20号坑发现了一些宦官俑,这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宦官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19号坑内发现了一些陶俑,小陶罐、牛、鸡、狗,四马一车及其他生活用品。
发掘表明:帝陵从葬坑长短不一,最长的超过100米,最短的只有4米。
各坑间距最小的2米,最大的4米。
坑宽3-4米。
坑深3米,坑底距地表8米。
各坑长短有别,内涵各异,每个坑均代表皇室内的一个直属机构。
坑内所出土的陶俑个个面容平和,略带微笑,表现了景帝执政时期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
所出土的金属器物都与陶俑比例相配,且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各位游客,这次参观就要结束了。
通过刚才的参观,我们已对阳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目前所出土的文物仅仅是阳陵地下丰富文物遗存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的更加重大的发现将会层出不穷。
阳陵必定会以它无比的魅力,使你重返古长安,再上咸阳塬!
篇二:阳陵导游词
陕西咸阳汉阳陵导游词
【汉阳陵博物馆】阳陵,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博物苑是依托西汉景帝刘启陵园建设的大型汉文化旅游核心区,苑区占地3000余亩,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共分为考古陈列馆、宗庙遗址、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和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等四大展区,尤其是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在近8000平方米内展示出了其中10座坑的真实遗存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出一千多件西汉文物,有各式兵器,印章,瓦当,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代彩陶了,阳陵出土的人物陶俑大小相当于真人的1/3,可是每个彩俑,却表情各异,高约62厘米,伴随陶俑出土的箭、镞、弩机、戟、矛、剑等兵器以及工具、车辆、货币,均按陶俑比例相应缩小,制作得十分精巧,按比例缩小制作可能与景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关。
陶俑均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
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
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
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1990年5月以来,对汉景帝阳陵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证明,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
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
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
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帝陵】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141年)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
执政期间,他推行“黄老之术”,轻徭薄税,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
据史书记载,当时社会“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落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景帝和其父刘恒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的黄金时代,被后世赞誉为“文景之治”,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景帝的陵墓位于陵园中部偏西,坐西朝东,为整个陵区的中心,呈”亚”字形,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
这次发现基本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解决了汉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难题。
,汉阳陵帝陵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l0米,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米。
封土上外围放射状态分布着从葬坑,帝陵81条。
帝陵外藏坑是帝陵最重要陪葬部分,,每条陪葬坑道都是东西方向的长方形坑穴,深度三米,宽度2.4米。
葬坑都是木制坑体,六面都由俑木板隔开,最上层木板上还铺有芦席,芦席之上回填3.5米高夯打的填土,因为时间
久远,棚木结构朽毁,填土塌陷下来,将坑内陶俑砸倒掩埋于泥土之中。
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帝陵东侧10个外藏坑进行了发掘。
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可谓种类齐全,洋洋大观。
这些从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后陵】
孝景王皇后陵位于帝陵东北,距帝陵450米处,与景帝陵遥相呼应,西汉时,帝、后合葬实行“同茔不同穴”的制度,即皇帝和皇后虽葬于同一茔域,但各起一座陵园。
后陵与帝陵形制相同,,高约25.5米,封土形制为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
封土上外围放射状态分布着28条从葬坑,,墓前有清代立的“汉惠帝安陵”碑石
孝景皇后王娡(?——前125年),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
槐里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父为槐里人王仲。
有四女一子,为修成君金俗、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林虑公主)、汉武帝刘彻。
王娡于前125年去世(元朔四年),比汉景帝晚死年十六年,谥号“孝景皇后”,与景帝合葬在阳陵。
【南、北区从葬坑】
位于帝陵东南、后陵正南的南区从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区从葬坑,分别占地96000平方米。
古代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们的灵魂观念非常
强烈,他们认为人死后还会在地下所谓的“阴间”继续生活,因此,当人在埋葬死者时都会将大量生活用品及器具随葬给死者,以期待死者在阴间过上较好的生活。
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汉景帝为了使自己能够在阴间继续过帝王生活,便依照其世间生活的情形用陶制作了大量的人物、动物、生活器皿,还随葬了数量很多的粮食、酒肉等生活用品。
设置从葬坑正是为了将这些物品分门别类地随葬给长眠地下的汉景帝90年-97年,先后对南区的14座坑进行了部分试掘或整体发掘,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东南,北距皇后陵300米,共计有24个坑,呈南北向14行排列。
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与西汉时期的”南军”、”北军”有一定关系。
这些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也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
【罗经石遗址】
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
是迄今为止发掘清理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陵园祭祀建筑基址。
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
根据考古钻探得知,这一遗
址平面为”回”字形内外两层,总面积约67000平方米。
其外围有壕沟,边长约260米,沟内侧的四角有曲尺形建筑,建筑外侧有鹅卵石散水。
其内是中心建筑的夯土台基,基址边长54米,每边3个门,共计12个门。
四周有砖铺地面、卵石散水以及大量砖块、瓦片堆积层等遗迹遗物。
在四周门道处出土的空心砖上发现印有四神纹,
分别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基址四周铺的地砖颜色各异,分别为东青、西白、北黑、南红。
基址每边有14个柱坑,坑内保存有柱础石。
整个建筑布局规整,规模宏大。
考古者在遗址处还发掘出土了玉璧、玉圭、”千秋万岁”和”与天无极”瓦当等,从而推断这是一个大型皇家礼制建筑遗址,罗经石是建筑中心的一大柱础石。
从柱础石的直径可以推想,当初的中心大柱仅直径就粗1米多,其高不可想像,支撑起的这个建筑也必是高大宏丽无比,外围有砖铺回廊和散水,每边有门道三处。
遗址布局规整,气势宏伟,是阳陵陵园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可与当年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媲美。
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庙建筑遗址。
有专家认为这座建筑很有可能就是阳陵的德阳宫或者叫德阳庙。
据有关资料记载,景帝陵庙亦称孝景庙,号德阳宫。
《汉书·景帝纪》记,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春三月起德阳宫”,注:”是景帝庙也。
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
”景帝庙于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十二月毁,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三月复。
德阳宫作为景帝陵寝建筑之一,应在阳陵附近。
考古专家联系”罗经石”遗址的发掘显示,推断这一遗址是景帝陵庙德阳宫的一部分
【陪葬墓园】
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
全长2350米,占地约3.5平方公里。
整个墓区被壕沟分成若干个方块,成为墓园,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
这次发现的陪葬墓园数量众多,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
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
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刑徒墓地】
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其面积达8万平方米,呈长方形的条状,
70年代初被发现,用以埋葬修陵过程中因病、受罚或遇意外事故而死去的刑徒,据文献记载,阳陵是在20万刑徒经过28年艰苦的劳作才最后修成的。
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
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发现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无陪葬品。
骨架上大多戴有”钳”、”釱”等类铁制刑具,稍大些的刑具叫钳,是刑徒脖子上所带的刑具,另一种稍小的叫钛,是套在刑徒脚后根上的刑具,类似今日的脚镣,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
【阳陵邑】
汉景帝阳陵的陵邑,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泾渭三角洲上,汉阳陵以东,北临泾水,南越渭河与长安相望。
这里原是秦代的一个县城,汉景帝五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阳陵邑,在历史上共存在了数百年,这是我国首次发现汉代帝陵的陵邑。
阳陵邑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公里左右,总面积4.5平方公里,已探明东西向有主街道11条,宽度在9—50米;南北向街道31条,组成了百余个棋盘式的里坊。
城里有密集的汉代建筑遗址、官署区、民居区和制陶作坊区,有铸造钱币的遗址和儿童墓地等。
此次发掘共
出土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有大量的筒瓦、五棱水管等建筑材料,有盆、罐等陶制生活用具,有铜、铁质铠甲片,铜簇、铁簇等武器装备,有数十个用陶井圈箍起来的水井,有中国发现最早的浴池。
出土的文物显示,阳陵邑与当时的外界交流非常广泛,而且城内设置机构非常齐备,甚至可能还有监狱。
至于阳陵邑毁于何时,因何而毁目前还是个谜。
阳陵邑生动地再现了2000年前汉代古城的文化风貌和汉代的宫廷生活,对研究我国的城市发展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南阙门遗址】
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座三出阙构成。
阙为一种礼制建筑,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
阙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和“缺”通用)。
据说,大臣上朝面君时,走至阙前总要自省,想想自己还阙(缺)多少。
我国现存的最典型的阙门建筑就是故宫午门。
汉阳陵的帝陵陵冢四周原有
篇三:西安旅游介绍导游词
西安旅游介绍导游词
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古城西安观光游览。
西安,一个被人们赐予太多太多美妙称谓的地方。
尤其通过今年世园会的召开,西安再一次把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给世人。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走近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可是一个看不完、听不尽、吃不烦、逛不够的地方,希望您带着轻松的心去聆听、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
一起去品古
都上下五千年历史神韵,尝老城街头巷尾美食七滋八味,阅西安改革三十年城市全新风貌,观新区科学规划建设热火朝天。
【地理位置】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南面是秦岭山脉,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市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4县【蓝田、周至、户县、高陵】,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总人口843万,其中市区面积3782平方公里,人口大概646万左右。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两季是旅游黄金时期。
大家远道而来,也许您是带着自己潜意识中的“西安印象”【古老陈旧、黄土飞扬、干旱缺水、满目苍茫】来的,现在看见西安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呢?其实这里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指的是西安城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fēng)河、涝(lào)河、潏(yù)河、滈(hào)河、浐(chǎn)河、灞(bà)河。
渭、泾是其中两条大的河流。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大家现在能看到西安这般的景象和市政府的重视和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些河流流经于此也让这座城市有了勃勃的生机和灵气。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
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fēnghàolàoyù),纡馀委蛇,
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上林赋》】
【陕西得名于西周,是大西北的门户,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所在的位置兼具南北,联通东西,所以陕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渭河虽发源于甘肃,但是流经陕西,联接灞河、泾河、浐河等最后汇入黄河,因此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支流,它和它的分支流冲击而成的平坦台面就是今天陕西省的中部,我们也把它叫做关中平原也可称为渭河平原。
渭河与长安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有很多物资就是通过渭河运到长安,而“泾渭分明”这一成语也来源于这条大河。
】
【历史背景】
在中国旅游界有几句俗话: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
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首站来到西安,他对西安的评价就很高,他说:“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
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这片物华天宝的土地上,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这里发祥。
早在《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中就有所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哺育了“华胥古国”“姜寨”等半坡先民。
到了汉唐时期,西安更是发展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当时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真实写照。
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