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层(6-77):
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78-88):
写“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离故乡的心情、感想,
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
理解与分析
1.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呢?
记忆中:好得多(第4段)、快乐、神异的图像(第12 段到30段) 现在:萧索(第2段) 形成鲜明的对照,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渗透到南方农 村前后的不同。
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
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害。
4.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
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 凉的心情。
5.分析句子,理解文意
1、“故乡的山水也都慢慢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 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1.文题为“故乡”,作者在文中写了几个“故乡”。
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2.用一个字表达故乡给“我”的印象。
变
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 景“变”了。 人“变”了。
3.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 文结构层次。
第一层(1-5):
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
因为“我”这次回乡,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 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 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隔膜。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 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主要作品: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散文
《藤野先生》
《社戏》 《故乡》 选自《呐喊》,小说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 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痹、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 心中感到无比的悲伤。1921年,作者根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 材,写了这篇小说。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我想到希望,忽然畏惧起来”为什么“畏惧”?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 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 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畏惧起来。
5.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 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1、对照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3、运用典型的语言表现典型的形象,传神的肖像、 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情特征。
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 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 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 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100字以上。
小说分类(篇幅长短):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社会环境
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环境:
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情感、性情……)
文章主旨
小说以叙事主人公“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 索,写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通过 描写故乡的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了 农村经济凋敝和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反应了在封 建观念的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 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小说的艺术特色
2.人物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
(1)小说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闰 土
杨 二 嫂
我 和 闰 土
(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肖像、动作、语言、神态。
外貌 语言 形象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 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 手、健康壮实
活泼刚健、动作利落、有 智有勇、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
故乡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相关常识。 2.理解文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3.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照
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4.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
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小说相关知识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 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 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 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 集《呐喊》。
整体感知课文
1.文题为“故乡”,作者在文中写了几个“故乡”? 2.用一个字表达故乡给“我”的印象。 3.故乡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 4.请你根据时间顺序,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擦着白粉, 年轻美丽
终日坐着
豆腐西施
老年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
尖利的怪声,絮絮地 说 ,塞手套进裤袋 圆规形象:自私、 尖刻、贪婪、势利、 爱搬弄是非
杨二嫂 对照
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圆规
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 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情。
杨二嫂为什么也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
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
小英雄
对照
中年闰土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 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 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痹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 麻痹迟钝、浑厚善良的 木偶人
是什么原因使闰土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表面原因:
bǐ yí
鄙夷
zì suī
恣睢
嗤笑:讥笑。 鄙夷:轻视;看不起。 愕然:形容吃惊的样子。 伶俐:聪明而灵活。 祭祀: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萧索:冷落衰颓的样子。 阴晦:天气阴森、晦暗。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 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随后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 代表作《阿Q正传》。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犯、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 观念)毒害,使闰土产生了巨变。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 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外貌 动作 形象
青年杨二嫂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 (或:市侩)的恶习使她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对照
闰土:浑厚善良麻 痹迟钝的贫苦农民
杨二嫂:尖酸刻薄自 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
3.对照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照故乡前后风景, 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照之外,还有那些对照描写?
①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照。 ②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照。 作者通过对照要突出什么?说明了什么?
6.课文最后一段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向往。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 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 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 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 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 就会迎来新生活。——结尾充满了哲理。
自然环境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生字词
yīn huì xiāo suǒ jì sì
阴晦 萧索 祭祀
chī xiào yìng chou shì miàn
嗤笑 应酬
世面
líng lì
伶俐
wǎng rán
惘然
è rán
愕然
gé mó
隔膜
恣睢:放纵专横,任意胡为。 隔膜:①情义不相通,彼此不了解;②不通晓。 惘然:失意的样子。 应酬:交际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