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课方案
教课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认识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增强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朗读能力;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
3、认识作者不慕荣华、洁身自爱、保持坚贞时令和尊贵道德的生活
态度,感觉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课要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课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课方法:合作研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经过大屏幕赏识各种形态的荷花图片)
导入语:莲,别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它被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广为歌颂。

这不但由于它的表面漂亮,更由于它的美好的品行。

李白赞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愉悦;齐白石老先生的“荷花瓣瓣大如船,荷叶青青伞样圆”正确的描述出
荷花的形态 ,, 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当官时,曾亲身带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
了赞叹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板书课题、作者)
二、交待教课目标:
多媒体大屏幕显示:
1、认识“说”的文体和作者;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作者洁身自爱,不与世俗沆瀣一气的尊贵志趣。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大屏幕显示:
周敦颐 (1017-1073) ,字茂叔,道州营道 ( 此刻湖南省道县 ) 人,宋朝有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谥号元公。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是古代一种谈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
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录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喜好莲花的问题。

四、学生朗读课文,联合说明,利用工具书,疏导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联合大屏幕显示的读音、重要词句意思提示。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1)第一段介绍状况,当用陈说语气读;第二段发布谈论,此中有判断、有痛惜,应读出不一样语气来。

( 2)第一段首句是总
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以下
一次说菊、牡丹、莲,此间应有显然的逗留,“牡丹”后的
逗留应长一些。

(3)“予偏爱莲”是统率语,“之”要轻读,
后边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
行,表示品行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
出痛惜之意,“莲之爱”读出痛惜之意,“牡丹之爱”应读
出讽刺之意。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

五、合作研究:
大屏幕提示:
1、课文中那些句子是描述莲花的形象的?
2、作者从那几方面描述莲花的形象?
3、表现了莲花什么样的质量?
学生谈论回答。

明确: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2、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范气质
3、描述了莲花超凡脱俗,给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行。

“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不与肮脏的世风同流合
污,但又不以高傲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通畅事理,行为正直,因此美誉远扬;“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盛大,
令人恭顺而不敢轻侮。

六、达标反响:
大屏幕显示:
一、文学知识填空:
1 、《爱莲说》作者(),()代有名的唯物主义()家。

字(),道州营道人,谥号()世称()。

2、“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既可以()、()事
物,又可以发布()。

二、以下句中红色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1、濯清莲而不妖()
A 、妖艳B、妖怪C、漂亮而不盛大
2、香远益清()
A 、更加B、有意C、好处
3、亭亭净植()
A 、亭子B、矗立的样子
4、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A、嬉戏
B、玩弄C C 、漂亮的姿态

、游乐
七、部署作业:
1、我国文学宝库中有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你能找到一些吗?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课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衬托的手法;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

一、导入新课:
发问上节课部署的作业,大屏幕出示古今有关荷花的名句或诗
歌。

同时让学生赏识各种形态的莲花,创建情形,导入新课。

二、
研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请学生回答作者对莲花形象描述的句子,联合自己的想象进
行描述。

2、教师指引学生深入研究这些语句,明确:写花就是写人,咏
花就是咏志。

作者经过对莲花的外在姿态的描述与赞叹,给予莲一种高洁的品行,不但写景是美的,并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翱翔。

发问:请同学们谈谈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拥有哪些美好的质量。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
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坐。

发问: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抒发
了作者什么理想?
明确: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不慕荣华、洁身自
好、保持坚贞时令和尊贵道德的生活态度。

3、学生带着感情背诵课文。

三、合作研究,认识衬托的写作手法:
1、发问:作者主要描述和赞叹莲花,为何又写了菊花和牡丹
呢?这对写“莲”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谈论,后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

教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联的衬托,在频频的衬托中
既突出莲的品行,又表达了自己在浑浊世间间保持高洁道德的情怀;
二是这三栽花引出三种谈论和比较,名为写花,实质写人,写出人们
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
利、洁身自爱等高洁道德。

世人爱牡丹,实质上是慕尊贵,在他们眼里,牡丹是尊贵的化身。

我不爱牡丹只爱莲,不就表示“我”不贪慕荣华、名利吗?而这全部
正是君子尊贵质量之所在。

因此牡丹对莲起到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2、学生怀疑:“菊,花之隐逸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的不一样?
教师点拨:“晋陶源明偏爱菊”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联系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层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品。

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
态度,他主张入世,不同意避世。

作者写“菊之爱”的本义是:避世
者不染世之尘埃,诚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 ,则境地更
高。

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3、概括:在作者眼里,菊、牡丹、莲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生谈论明确: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象征荣华;莲花象征君子。

4、学生带着对莲的赞叹之情读课文。

四、达标反响,拓展延伸:
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谈谈你最喜爱哪一栽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由。

例:我喜爱莲花,由于它出淤泥而不染
我喜爱梅花,由于它是花中的志士,坚毅不屈
我喜爱 _____,由于 __________。

五、部署作业:
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世人


菊------
牡丹 ------
莲------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