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刺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比较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它们的形成和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大宗教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为了帮助劳苦大众B.都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的工具
C.都产生于西亚地区D.都信仰上帝
2.据下图推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A.处在世界中心B.沟通东西方文明C.科技水平先进D.文学成就巨大3.学完《古代日本》后,小明对武士和武士集团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士效忠的对象是主公B.天皇掌握国家实际大权
C.将军成为礼仪性的摆设D.武士道逐渐没落并消失
4.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
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下列关于这场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B.仿效英国建立共和制度
C.改革后,大和政权开始统一日本D.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5.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据此可知,日本这一“改新”的主要特点是
A.独创新法B.生搬硬套C.兼收并蓄D.盲目排外
6.“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立庄园。
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地方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
”以上材料体现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统治开始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7.中世纪时,“重大的宗教改革是一种新宗教的产生,该宗教产生后不久,便冲出阿拉伯半岛,影响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这一“新宗教”
A.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B.主张忍耐顺从,死后能升入天堂
C.产生于6世纪D.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
8.8世纪,印度的一位数学家携带数字书籍和天文图表,随着商人的驼队来到了巴格达城。
这时,中国的造纸术正好传入阿拉伯。
他的书籍很快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在阿拉伯半岛上流传开来,阿拉伯数字也随之传入阿拉伯各地。
随着东西方商业的往来,12世纪,这套数字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上述史实说明
①中国造纸术推动阿拉伯数字的传播②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③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传来④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早于欧洲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穆罕默德进占麦加②穆罕默德病逝
③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④穆罕默德开始传教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D.①②③④
10.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历的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基本统一拉伯半岛②创建伊斯兰教
③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定麦加为伊斯兰教圣地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11.下图是西亚一个国家的国旗,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表明在这个国家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犹太教
D.伊斯兰教
12.坂本太郎编写的《日本史》记载:“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他人诛杀了苏我入鹿,消灭了代表旧势力的苏我氏一族,孝德天皇即位,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下列有关这次改新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仿效了中国秦朝的典章制度B.建立了天皇为国家象征的民主制度C.建立的新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D.此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13.《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
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重视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14.《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颁布于
A.罗马共和国时期
B.罗马帝国时期
C.东罗马帝国时期
D.西罗马帝国时期
15.2018年4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对土耳其进行工作访问。
本次访问是普京再次成为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一次出访,也让土耳其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围攻君士坦丁堡,灭亡了哪个帝国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16.一条“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岁月悠悠。
昔日阿拉伯商人留下的足迹,至今依旧令世人向往探寻。
下列关于这个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C.穆罕默德开创了地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D.《天方夜谭》是欧洲文学塊宝
17.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屋大维创立元首制使罗马共和国进入黄金时期
B查理大帝时期的法兰克王国使法兰西疆域辽阔,称霸东欧
C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法典使拜占庭帝国进入全盛
D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A.A B.B C.C D.D
18.“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公历由来B.阿拉伯数字
C.罗马数字D.计算机网络
19.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A.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D.莫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
20.非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下列文物中,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
B.
C.
D.
2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推动古代日本迅速发展的重要改革是A.大化改新B.农奴制改革C.明治维新D.倒幕运动
22.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①印度人
②中国人
③阿拉伯人
④希腊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希腊建筑是一切艺术的研究起点”。
下列选项中属于古希腊建筑的是
A.
B.
C.
D.
24.古代世界出现了一些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下面哪幅图展示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A.
B.
C.
D.
25.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其“新”主要体现在()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B.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王室和贵族各有私有领地D.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在社会矛盾重重,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幸福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教义都宣扬忍耐、顺从等主张,都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的工具。
所以三大宗教的共同之处是都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的工具,B符合题意;三大宗教并不是都为了为了帮助劳苦大众,所以A不符合题意;佛教产生于印度,不属于西亚地区,所以C不符合题意;佛教并不是信仰上帝,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所以据图推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体现为沟通东西方文明,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图片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阿拉伯人的贡献,结合图片的中国四大发明的内容以及阿拉伯数字的传播解答问题。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日本地主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小的武
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A项符合题意;当时日本处于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并存,将军掌握国家实际大权,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排除BC两项;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排除D项;故选择A。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排除C项;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排除D项;故选择A。
【点睛】
“645年”“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第二年”“《改新之诏》”是解题的关键,即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的改革,据所学,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以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为典范,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进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到了封建社会,据此可知,日本这一“改新”的主要特点是兼收并蓄,C项符合题意;独创新法和盲目排外没有学习外来事物的内容,AD项不符合题意;生搬硬套是盲目学习外来事物,不强调内在的事物,B项也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意思,大化改新是在学习唐朝的基础上,日本本身也保留了自己的特点,属于学以致用,兼容并蓄,其他几个词语都不全面,可排除。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日本转变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地方豪强崛起,建立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地方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因此,武士集团形成源于庄园的形成与壮大,故B符合题意;武士集团形成是中央集权弱化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幕府统治的基础之一是武士集团,故C不符合题意;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使幕府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
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到亚洲其它地方和北非等地,对这些地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A项符合题意;BD项与佛教有关,排除;C项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产生于6世纪表述不正确,排除。
故选A。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8世纪,印度的一位数学家携带数字书籍和天文图表,随着商人的驼队来到了巴格达城”的信息可知,③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传来符合题意;依据题干“中国的造纸术正好传入阿拉伯。
他的书籍很快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在阿拉伯半岛上流传开来”的信息可知,①中国造纸术推动阿拉伯数字的传播符合题意;依据题干“随着东西方商业的往来,12世纪,这套数字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信息可知,②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符合题意;④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早于欧洲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故选A。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默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进占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其统治地位。
632年穆罕默德病逝,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所以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要求按时间顺序排列穆罕默德经历的重大活动,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出走麦地那,并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妥协,633年左右,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结合所学可知,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为主神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就要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表明在这个国家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伊斯兰教,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专题复习世界三大宗教创立地点、时间、创始人、教义及影响。
抓住创立关键词作为解题的切入点。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以后(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D符合题意;大化改新模仿的是隋唐制度,A排除;大化改新建立了封建制度,B排除大化改新发生在日本统一之后,C排除。
故此题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
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题干材料强调了“为求学而游历欧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
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析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关键信息。
1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第一部可以按律量刑
的法,是古罗马固有习惯法的汇编,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
许多世纪以来,《十二表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因此C项正确;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因此A项错误;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因此B项错误;亚历山大帝国于公元前323年灭亡,与题干时间不符,因此D项错误。
故选C。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故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阿拉伯人把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传到欧洲,所以习惯上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创造者是古印度人,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穆罕默德的后继者开创了地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故C 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文学塊宝,故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D正确;屋大维创立元首制,使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排除A;查理大帝时期的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疆域辽阔,称霸西欧,排除B;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典成为各国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础,排除C。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框表为依托,主要考查伊斯兰教建立和阿拉伯国家兴起。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可知评述的是阿拉伯数字。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B 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B。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可知,题干表明罗马法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B 符合题意,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属于亚洲西部文明;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成就,属于非洲的文明;雅典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高架引水渠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成就,属于西方文明。
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日本通过大化改新的改革从奴隶社会转变为了封建社会,选项A 符合题意;农奴制改革是近代俄国进行的额改革,排除B;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的改革,排除C;倒幕运动是日本明治维新前进行的改革,排除D,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古代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①③符合题意。
B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建筑富丽堂皇,其艺术特色最主要体现在古希腊神庙。
帕特农神庙位于希腊共和国首都雅典卫城,在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矩形建筑物,这就是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又名巴特农神庙。
古希腊神庙融入了雕塑、壁画等艺术元素,并对欧洲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是帕特农神庙故,D符合题意,ABC项均不是古希腊的建筑,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A展示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阿拉伯帝国定都巴格达,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A正确;B是罗马帝国的疆域,C是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D是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排除。
故选A。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后,强化了天皇的权力,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大化改新前,日本的王室和贵族各有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是奴隶社会,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