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临沂中考历史试题 扫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历史模拟适应性训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②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③甲骨文记载的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厉史从周朝开始
⑤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
2.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匈奴的统治
B.恢复东汉政府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C.建立同大秦的直接联系
D.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北匈奴
3.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躁。
唐太宗晚年倦怠政事,贪图享受,魏征又上书希望太宗能善始善终。
说明魏征()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6.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今天的欧洲和非洲以及阿拉伯海、红海的沉船中发现了大批量的宋代陶瓷制品。
这充分说明()
A.宋朝人喜欢瓷器
B.当时欧洲人和非洲人最青睐的是中国瓷器
C.宋代商业和海外贸易兴盛
D.中国同欧洲和非洲的直接往来始于宋代
7.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B.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
8.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欧洲开始酝酿一场重大的变革,其在经济上的表现是()
A.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B.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产生
C.雇工分工合作兴起
D.城市自治司法独立
9.1987年,广东全省47个山区县,已有31个县有“三资”企业,地处云开大山南部、历来比较贫困的山区罗定县,也办了6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
“三资”企业逐步向内地延伸。
这反映对外开放后()A.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起来 B.沿海和内地同步发展
C.内地经济发展更有优势
D.对内地经济有很大促进
10.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其目的是()
A.号召变法图强
B.呼吁“创立民国”
C.倡导兴办实业
D.宣传“民主、科学”
11.根据如表信息,推断该会战是()
时间典型战役意义
1938年6月-10月万家岭战役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彻底破灭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2.1914年8月,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
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建厂的限制
B.国民政府颁布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法令
C.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大力对华经济援助
13.如表为1949-1952年中国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数据。
这表明()
时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国防支出占比/%
1949-1950年25.541.1
1950-1951年28.743.1
1951-1952年42.633.6
A.中央政府对经济建设越来越重视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C.国防开支逐年减少,和平已经到来
D.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
14.下图体现当时我国()
A.优先发展农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邮电
D.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15.天水市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了一些图片资料,准备进行一次以“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其中有一组资料与主题无关,不符合要求,这一组是()
A.五四运动
B.遵义会议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6.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对两图反映的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1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实施
B.图1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C.图2使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17.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8.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描绘的是“卖货郎”摇鼓走巷、肩挑杂货穿梭往来,引来妇女儿童争相购买的情形。
该作品可用来印证当时()
A.市坊界限打破
B.草市迅速发展
C.货物流通活跃
D.市民阶层壮大
19.下列法典中,由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而成的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拿破仑法典》
C.《汉谟拉比法典》
D.《美国宪法》
20.歌德说:“我读到他(莎士比亚)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
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
”这里的“光明”指的是()
A.人文主义
B.自由平等
C.天赋人权
D.民主法制
2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新议会的召开
②处死查理一世
③光荣革命(宫廷政变)
④《权利法案》颁布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22.如果将《人民宪章》《共产党宣言》《国际歌》纳入同一学习主题,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B.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D.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2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受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
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
24.元朝疆域辽阔,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元朝在中央设置的统辖西藏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A.北庭都元帅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25.罗斯福新政的诸多政策中,被视为基础和核心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
B.稳定农产品价格
C.实施“产业复兴法”
D.颁布“社会保障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世界是一个整体,尤以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整体性日益增强。
阅读下列材料:
(1)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哪里?
(2)宋元时期中外交往频繁,海外贸易发达,请列出这一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的名称。
(3)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里?它开创了哪两个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谈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该政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7.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阅读材料:
材料一100多年前,在北京爆发的这次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他们高呼“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涌现出了这样一位模范人物,他干一行,爱一行,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四:在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人员中,1200多名90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
--摘编自“学习强国”请回答:
(1)材料一“这次运动”是在哪一年爆发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次运动爆发的原因。
同以往的革命运动相比,这次运动有哪些不同之处?
(2)请写出材料二“这场爱国救亡运动”的具体名称。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重要影响。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被人民称为什么?
(4)材料四所叙述的内容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什么精神?
28.以下是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地图。
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请将四幅地图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2)长期以来,北方的匈奴民族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为解决匈奴威胁,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行动?
(3)哪一幅地图体现了三国鼎立局面?对这一局面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分裂局面后来被哪一个朝代所结束?
(4)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补充完成以下表格。
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事件影响
图1废除分封制,建立①______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图2实行②______,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图3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③______的联系
图4④______出使西域使西域与中原重新建立联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记载的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厉史从商朝开始。
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厉史从周朝开始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甲骨文的出现及其历史地位。
2.【答案】B
【解析】东汉汉明帝时期,东汉王朝为恢复东汉政府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以断匈奴臂膀。
班超凭借着其出色的外交和军事才能,纵横捭阖,再次打通西域,并在西域经营三十多年,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故选:B。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知道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是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烈的交战。
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组成孙刘联军共抗曹操。
后来,诸葛亮助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史称赤壁之战。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与诸葛亮没有关联,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相关知识。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役。
曹操统一北方后,于208年南下,首先击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占领荆州,进逼孙吴。
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
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
此后曹操退守中原。
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
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均与赤壁之战有关,故选C。
5.【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很受唐太宗的赏识。
这说明魏征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知道魏征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在今天的欧洲和非洲以及阿拉伯海、红海的沉船中发现了大批量的宋代陶瓷制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
题干选项中选项AB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选项C是对赤壁之战的评价,属于史论。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史论的相关史实。
注意掌握区别史实和史论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史论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欧洲开始酝酿一场重大的变革,其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雇工分工合作兴起,即出现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C项符合题意;庄园经济是封建性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不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的表现,排除A;B是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是司法方面,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解析】A.对外开放不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利用资本主义因素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
B.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拓展,并不是同步发展,排除。
C.题干没有体现内地经济发展更有优势,而且对外开放首先是选择更有优势的沿海地区,排除。
D.依据题干可知“三资”企业逐步向内地延伸,说明对外开放逐渐向内地扩展,有利于内地获取国外的资
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对内地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经济特区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0.【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这阐述了其思想主张是变法图强。
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其目的是号召变法图强,A正确;BD分别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排除;C是经济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变法图强。
识记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8年6月至10月,抗日战争进入武汉会战阶段,1938年6月--1938年10月底的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毙伤日军近四万人,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是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战役。
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武汉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进行了比较努力的抗战,先后在正面战场发起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武汉会战以及意义。
12.【答案】C
【解析】据题干“1914年8月,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
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故C符合题意;甲午战后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法令,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是1931-194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3.【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显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从战时状态开始走向和平年代,国家的主要任务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由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转变为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
过渡型财政,是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尽力恢复经济建设的一种财政模式,故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D
【解析】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1935年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7年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国民主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民主革命已经胜利,不符合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题.
故选D.
本题考查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相关史实.
熟练掌握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注意把民主革命时期事件和其他时期事件相区分.
16.【答案】C
【解析】从图一的信息可知图一表达的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我国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图一是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
根据图二所给的信息表达的事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不是获得土地所有权。
两者都促进了生产积极的提高,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选项C是错的,故选C。
17.【答案】D
【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江泽民作了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
重要意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内容。
识记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由题干“‘卖货郎’摇鼓走巷、肩挑杂货穿梭往来,引来妇女儿童争相购买的情形”可知,《货郎图》描绘的是货物流通活跃。
C项正确;市坊制度是对商业区和居民区的规定,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A 项;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排除B项;市民阶层壮大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A
【解析】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A符合题意;拿破仑法典是拿破仑颁布的,B 排除;《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C排除;《美国宪法》是美国颁布的,D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查士丁尼法典》的相关史实。
20.【答案】A
【解析】据“我读到他(莎士比亚)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可知,这里的“光明”指的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代表人物有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和《罗密欧和朱丽叶》.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冲击了教会的陈腐说教,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故选A.
本题以歌德说的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人文主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解析】1640年,新议会召开,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王军战胜议会军,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建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但是他去世不久,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复辟,查理二世以及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恢复封建专制统治,进行血腥报复等。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专制统治,另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共同担任国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世界历史进程。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根据题干“《人民宪章》、《共产党宣言》、《国际歌》”等知识可知,他复习的主题是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人民宪章》是英国的宪章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这次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着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失败后,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创立了《国际歌》。
故选B。
2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杜甫,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根据题干“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被后人称为“诗史”,故D正确。
A选项,“医圣”指的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故A错误。
B选项,“书圣”指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故B错误。
C选项,杜甫本人被誉为“诗圣”,故C错误。
故选D。
24.【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