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论(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论(六)
LS73——《官能第七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3—D0101→D0213‖→‖SW26—D0101‖迁移说明:
1、原篇《官能》非独立论文,将帝问伯答与帝教雷公凑合成篇,甚不合理,宜迁出;
2、《内经校释.官针》按曰:“《素问.八正神明论》对本节经文的意义曾作过解释,兹照录如下:‘法入古者……若神髣髴。

’可供参考。


3、《甲乙》将LS73-D0201→D0206、D0212→D0213置于卷五《针道》第四,其依针道分类,甚是;
4、《类经》置于针刺类十九卷十《九针推论》,独立成篇,其依针刺分类,甚是;
5、《太素》置于卷第十九《知官能》,仍与后部雷公问于黄帝合而成篇;在D0213句后,杨上善注:“用针之道,下以疗病,上以养神。

其养神者,长生久视,此大圣之大意……《内经》之大总,黄帝受之于岐伯,故诵之以阅所闻也。

”所言,甚是;
6、《灵枢悬解》置于卷一《官针》,并曰:“以上三段,旧误在《官能》。

上视天光,下司八正,《素问.八正神明论》:合以天光,必合日月星辰,四时八风之气也(合天光者,月生无泻,月满无补也。

司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也。

)得天之露,遇岁之虚,义见《岁露论》。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至守其门户,解见《八正神明论》。

补必用方,《八正神明论》作‘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文异而义通。

”其处置甚是,从之;
7、本段,与《八正神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极其明确的信号是:《八正神明论》全部论述,恰为《官能》所迁后部解论。

《黄帝内经》唯有《素问》,而《九卷》、《针经》、《灵枢》皆为《素问》之漏简遗篇,此又一铁证!值得庆幸的是:本段之迁入和定位,为其它相关迁移,发出了明确的导航信号。

幸福之情,荡漾心间!
D0101以为一纪:
1、《内经注评》注:“纪者,纲领之义。

即总结以取其要的意思。


2、《内经校释》注:“通过归纳整理,使之完整系统,条理分明,古人以理丝缕而使之不乱,叫做纪。


3、以,通已,已经;为,形成;一,统一,系统;据《史记.本纪注》索隐曰:“纪,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

”取记载、纪要意。

以为一纪,即已经形成系统纪要。

Q0101稽:稽首、揖首。

D0202解结:
1、《内经注评》注:“是一种针刺法,即调其经气,令其通达的意思。

《灵枢经.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而加于大经,令人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
2、解结,化解血气瘀结。

D0202上下气门:
1、《内经注评》注:“指周身经脉之气穴。


2、马莳注:“上下气门,即气穴也。


3、张景岳注:“一曰手经为上,足经为下,气脉必由支出是为气门。


D0202四海:四海,即水谷之海、髓海、血海、气海。

详见《海论》LS33—Q0201。

D0202寒、热、淋、露:
1、《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淋,小便淋涩。

露,崩漏带下之类。


2、致病之寒气、热气、湿气、雨气。

D0203把而行之:
1、《内经校释》译:“应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用缪刺法治疗。


2、《灵枢集注》作“犯而行之”,并注:“左右不调者,人迎气口之不调,故当犯而行之。


3、把,把脉;行,行针。

即把脉而后行针。

D0203奇:《说文》:“奇,一曰不偶。

”即偏差、不合。

D0203本末:
1、张景岳:“本末,标本也。


2、本,病之起因;末,病之现状。

D0203毕:《说文》:“毕,田网也。

”毕者,完整也。

D0204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注:“五脏藏五神,六腑藏五谷。


D0204五脏六腑,各处色部:原作“各处色部,五脏六腑。

”语序有误,互换使义顺。

D0204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
1、马莳注:“先得其经脉之道,然后可以用针,稀者,针之少也;疏者,针之阔也;深者,深入其针也;留者,久留其针也。


2、先得邪气途径,邪气稀少就疏散它,邪气稍深用留针法,正气就能徐徐导入。

D0205从下上者,引而去之:《灵枢集注》注:“从下上者,热厥也,热厥之为热也,起于足而上,故当引行上而去之。


D0205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1、《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注:“上气不足,谓膻中气少,可推补令盛。

扬,盛也。


2、推而扬之,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D0205下气不足,积而从之:
1、《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注:“下气不足,谓肾间动气少者,可补气聚。


2、《内经校释》注:“积,聚也;从,顺也……积而从之,留针随气,以实下也。


3、积而从之,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D0206寒入于中,推而行之:
1、张景岳注:“寒留于络,而入于经,当用针推散而行之。


2、中,体内;推,推揉;行,血液流动。

寒气进入体内,推揉而使血行。

D0206两跷之下:
1、楼英注:“两跷之下,照海申脉二穴。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两跷之下,即足太阳之申脉,足少阴之照海也。


3、《灵枢集注》注:“《调经论》曰:‘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盖阳跷阴跷,并起于足踝,上循胸里’,故痛在跷脉之上者,不知痛处也。

是以不知所苦痛者,当取两跷于踝下也。


D0206男阴、女阳:
1、《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跷脉者,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脉度》语),则男宜炙阳,女宜炙阴。

若男阴女阳,则为良工之所禁也。


2、据后文关联句“良工之所禁”可知,宜解为:男子误灸阴跷,女子误灸阳跷。

详见《脉度》LS17—Q0401“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

当数者为阴,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D0207服:事务、工作。

D0207上视天光:
1、《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上视天光,下司八正,《素问.八正神明论》:合以天光,必合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也(合天光者,月生无泻,月满无补也。

司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也。

)”
2、上视天光,即上要观察日月星光。

D0207下司八正:
1、据《广雅》:“司,主也”、《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

”司,即主持、掌握。

2、《八正神明论》SW26—Q0302“八正者,所以候八风虚邪以时至者也。

”即为本解。

D0207奇:奇特、反常。

D0207观:《内经校释》注:“这里做昭示解。

《汉书》宣帝记:‘观以珍宝。

’颜注:‘观,示也。

’”
D0208 窈冥:
1、《内经注评》注:“窈冥,幽深的意思。

《素问.八正神明论》:‘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不形于外,而工独知指,以日之寒
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热二不形于针,故曰观于冥冥。

’”
2、据《说文》:“窈,深远也”、《说文》:“冥,幽也”、《广雅》:“冥,暗也”可知:窈冥者,幽暗深远也,或曰幽深之处。

D0208髣髴:
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明察秋毫,在于若有若无之际,故谓冥冥,若神髣髴。


2、髣,fang3;髴,fu2;髣髴,即恍惚。

详《八正神明论》SW26—Q0407“髣髴”解论。

D0211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八正神明论》SW26—Q0412“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即为本解。

全句即:能知三部九候之所在,而守脉气出入之门户。

D0212泻必用员:
1、《内经校释》校注:“员,《素问.八正神明论》、《甲乙》卷五第四并作‘方’。

马莳:‘员当作方’。


2、《内经校释》注:“员,指圆活流利的针法。

《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

’”
3、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

枢,谓针动也。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彼出《素问》,此是《九卷》方员之法,神明之中,调气变不同故尔。


4、《类经》十九卷十《九针推论》叶秉敬按:“补泻方圆义,与后章《八正神明论》之文似乎相反,然详求其意,各有发明,不可谓其误而忽也。

”叶氏所言,甚是;
5、《内经校释》按曰:“本节补泻方圆,与《素问八正神明论》的文字相反。

此言‘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是指针术的手法。

《素问》所说的‘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是指运用方法的时机,各有所指,不可混为一谈。


6、《八正神明论》SW26—Q0501论言“泻必用方”,两者看似矛盾,所指各不相同:《官能》之“泻必用员”,言用针手法;《八正
神明论》之“泻必用方”,言用针时机。

当从“泻必用员。

”即泻针必会运用“员”法。

D0213补必用方:
1、《内经校释》校注:“方,《素问》八正神明论、《甲乙》卷五第四并作‘员’。

马莳曰:‘方当作员’。


2、《内经校释》注:“方,指方正、端静而言。

《太素》卷第十九《知针石》注:‘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

’”
3、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

枢,谓针动也。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彼出《素问》,此是《九卷》方员之法,神明之中,调气变不同故尔。


4、《类经》十九卷十《九针推论》叶秉敬按:“补泻方圆义,与后章《八正神明论》之文似乎相反,然详求其意,各有发明,不可谓其误而忽也。

”叶氏所言,甚是;
5、《内经校释》按曰:“本节补泻方圆,与《素问八正神明论》的文字相反。

此言‘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是指针术的手法。

《素问》所说的‘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是指运用方法的时机,各有所指,不可混为一谈。


6、此言用针必会运用“方”法,《八正神明论》SW26—Q0502即为本解。

原作“补必用方。

”甚当,从之。

D0213外用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
1、姚春鹏译:“外引皮肤,使正当其穴。

左手持针,右手推针进入皮肤。


2、《灵枢集注》注:“补必用方者,外引其皮,令当其穴门,左手引其枢转,右手推其肤,微旋转其针而徐推之。


3、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D0213无忘养神:
1、《灵枢.官能》作“无忘其神”,《甲乙》卷五第四《针道》、《太素》卷第十九《知官能》均作“无忘养神。


2、《八正神明论》SW26—Q0504“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乃本句解论,故
当从《太素》、《甲乙》,作“无忘养神”。

LS38——《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8—D1001→D1301‖→‖LS73—D0206‖→‖SW26‖迁移说明:
1、所论非独立论文,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类经》置于针刺类二十卷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实为《灵枢.逆顺肥瘦》;
3、《甲乙》置于卷二第二《奇经八脉》前部,独论奇经八脉;
4、《太素》置于卷第十经脉之三《冲脉》,独立成篇;
5、所论正是《官能》LS73—D0201“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解论,依序当置于本位。

D1001脉行之逆顺:《灵枢悬解》卷四《逆顺肥瘦》注:“手之三阴,从脏走手,顺也;手之三阳,从手走头,逆也;足之三阳,自头走足,顺也;足之三阴,自足走腹,逆也。

义详《经脉》。


Q1101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海论》LS33—Q0402“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Q1102精:《灵枢悬解》卷四《逆顺肥瘦》作“经”,录以奉考。

Q1103 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内经校释》译:“直到足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而分出两支。


Q1104渗三阴:
1、姚春鹏译:“渗入三阴经。


2、《内经校释》译:“同时将精气灌注于三阴经。


3、张景岳注:“自少阴以渗及脾二经,是为三阴。


Q1105跗:fu1,《医宗金鉴》:“跗者,足背也。


Q0113骭:《内经校释》注:“马注本、张注本及《太素》卷十二冲脉并作‘胻’,本书《动输》篇作‘胫’,义并同。


D1301窘:据《说文》:“窘,迫也。

”取窘迫、深奥意。

公众号:其人颂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