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山东新高考地理鲁教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0 荒漠化的防治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年级:时间:
课时规范练30荒漠化的防治
(2019江西南康中学质检)“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由巨大的沙丘组成,颇有沙漠的气势。

在这些巨大沙山的附近,并无其他沙漠的踪影.图1示意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天漠”分布点,图2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大漠”的南昌赣江厚田沙漠景观图。

据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下列关于“天漠”主要分布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带性植被以草原为主B。

水资源相对匮乏
C。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D.湿润、半湿润地区
2.厚田沙漠主体位于赣江西岸,对其形成演化描述不正确的是()
A.河漫滩和阶地缺水干旱慢慢沙化
B。

西岸的泥沙较东岸更易于沉积
C。

夏季风是形成该沙漠的主要动力
D。

沙漠面积扩大主要发生在冬季
D 2.C
1题,据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天漠”主要分布区为湿润、半湿润地区,D项正确。

第2题,厚田沙漠主体位于赣江西岸,其形成演化是河漫滩和阶地缺水干旱慢慢沙化;因该地冬季为枯水期,故沙漠面积扩大主要发生在冬季;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西岸的泥沙较东岸更易于沉积,A、B、D三项正确.沙漠扩大主要发生在冬季,故夏季风不是形成该沙漠的主要动力,C项错误。

C项符合题意。

(2019山西太原二模)贵州省中部的安顺、普定等地喀斯特地貌发育,自然条件复杂,加之人为活动干扰,石漠化问题严重.下表为该地区石漠化不同阶段主要指标数据.据此完成3~4题。

阶段群落
类型
基岩

露率
/%
土壤

量/m3
乔灌

盖度
/%



/m
注: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土壤总量指100平方米内土壤的体积.
3。

关于该地区石漠化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岩裸露率与乔灌层盖度呈负相关
B.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
C 。

随着石漠化发展,区域小气候趋于干旱
D.草地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4.石生苔藓具有耐旱、喜钙、石生的特点,研究表明,石生苔藓在石漠化严重地区的治理中具有“先锋拓荒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

抗旱作用强
B.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C.更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D.加快基岩风化和表土生成
4.D
3题,基岩裸露率与乔灌层盖度不是必然线性关系,从表中数据可知,盖度较高的森林,基岩裸露率较高。

在这个特定区域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当然从自然环境的自然演变来讲,降水减少也可以引起植被的变化。

在整个过程中,植被群落从乔木为主向草丛为主变化,草地覆盖率上升,整个植被的覆盖率下降。

植被和地表土层的变化,导致该区域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减少,呈现旱化,进而导致区域小气候趋于干旱.C 项正确。

第4题,关键词是“先锋
拓荒作用",该地石漠化的治理首先需要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植被改善初级自然环境。

苔藓类生物可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

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形成了土壤。

石生苔藓具有耐旱、喜钙、石生的特点,可加快基岩风化和表土生成,D项正确。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5~7题。

5。

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
A。

①②B。

②③ C.③④D。

①④
7.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

植树B。

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C 6。

B 7.D
5题,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

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大多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第6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多,但蒸发量更大,导致土壤含水量较低。

第7题,该地人类活动干扰少,保护该地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
台田是华北平原东部地区一种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的耕作方式。

修筑台田时,先在底部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暗管通向沟渠),然后堆土成台田用于耕作,挖沟为渠,放养水生生物。

甲图为台田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虚线部分剖面图。

据此完成8~10题。



8.华北盐碱地分布区表层土壤盐分最低的季节是()
A。

春季 B.夏季C。

秋季 D.冬季
9.塑膜、暗管、沟渠、台田的作用是()
A.堆土成台主要是为了便于设施埋放
B.沟渠主要是为台田灌溉
C。

塑膜主要起到防渗保水的作用
D.暗管主要是为土壤排水、排盐
10。

台田生产的环境效益主要是( )
A。

立体种养,增加经济收入
B.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C.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D。

沟渠增加下渗,防止地面沉降。

B 9.D 10。

C
8题,旱季时,蒸发旺盛,水盐上移,盐分在地表集聚,而雨季时雨水淋洗时,水盐下移,土壤表层脱盐。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多,表层土壤中的盐分随雨水淋失到深层,因此夏季华北盐碱地分布区表层土壤盐分最低。

第9题,由材料得知堆土成台用于耕作,A项错。

塑膜起到双向隔离作用,既可以阻止膜下的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水盐上移,又能防止膜上的水盐下移,由图知暗管上有透水孔,水盐通过透水孔把土壤中的盐和水排到沟渠中,降低了表层土壤的盐分,从而达到改造盐碱化土壤的目的,B、C两项错.第10题,台田堆土成台用于耕作,挖沟为渠可放养水生生物,上农下渔;塑膜控制地下水,暗管诱导盐分下渗,使盐碱地逐渐转变为良田。

所以台田使得盐碱地盐分下降,提高了土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增加经济收入不属于环境效益。

牛肝地是发育在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1~12题。

群落类型及多样性演替
群落类型及多样性演替
11。

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异B。

地表形态变化
C。

土壤肥力变化D。

过度农业活动
12。

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变薄 B。

土壤水分含量不变
C.土壤肥力提高 D。

土壤中矿物质比重缩小。

D 12。

A
11题,图中该地生物量减少,多样性下降,最可能是不合理活动破坏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

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业活动,D项对.区域气候变异不明显,A项错.植物的变化导致地表形态、土壤肥力的变化,不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B、C两项错。

第12题,根据土壤结构组成,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约占50%,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显示有机质含量减少,D项错。

流水侵蚀导致土壤厚度减小,A项对.图示土壤水分含量减小,B项错。

土壤肥力下降,C项错。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省区地形构成及2014年农业产值结构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省区最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是()
A.长绒棉、瓜果、蔬菜生产
B.花卉、茶叶、中药材生产
C.乳品、肉羊饲养、甜菜制糖
D。

大豆、谷子、葡萄种植
14。

该省区农业结构对当地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

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B.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
C.洪涝灾害威胁加重
D。

土地退化,盐碱化加剧
14。

B
13题,根据热带、亚热带气候和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分析其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类型。

第14题,该省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但该地区种植业比重最大,易出现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加剧,B项正确;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不易出现土壤盐碱化;农业结构对降水和洪涝灾害影响较小。

15。

(2019山东日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记载,西周时期库布齐草原上出现了朔方古城。

目前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推进数十米,泥沙进入黄河1.6亿吨。

从l988年开始库布齐沙漠实施沙棘生态建设工程,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

这种“库布齐模式"获得了联合国大奖.沙棘喜光,抗严寒、风沙,耐干旱和高温,根系发达,对土壤适应性强。

沙棘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沙棘叶富含蛋白质。

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位置及区域降水分布.
(1)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形成原因.
(2)说明库布齐沙漠对黄河的影响.
(3)分析沙棘成为库布齐沙漠治理首选树种的原因。

(4)说明“库布齐模式"对我国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启示。

1)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气候干旱;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临近阴山山脉洪积扇,靠近黄河,松散物多,沙源丰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不当,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2)风力和流水作用将泥沙带入黄河,该河段水流较平稳,使得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堵塞河道。

(风力作用将沙尘带入黄河,含沙量增加,泥沙沉积导致河床抬升;雨水冲刷泥沙进入黄河,阻塞河道)
(3)沙棘环境适应性强,易于存活,适合在干旱地区栽种;沙棘根系发达,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沙棘的果实、叶子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治理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计;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致富.
(1)题,库布齐沙漠的形成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考虑.自然原因应从降水少、沙源等角度分析,人为原因应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角度分析。

据图可知,库布齐沙漠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气候干旱;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临近阴山山脉洪积扇,靠近黄河,松散
物多,沙源丰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不当,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第(2)题,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推进数十米,大量泥沙进入黄河,说明风力和流水作用将泥沙带入黄河,该河段水流平稳,使得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堵塞河道。

第(3)题,沙棘成为库布齐沙漠治理首选树种的原因应从沙棘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分析.据材料可知,沙棘喜光,抗严寒、风沙,耐干旱和高温,对土壤适应性强,易于存活,适合干旱地区栽种;沙棘根系发达,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沙棘的果实、叶子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

第(4)题,“库布齐模式"对我国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启示应从政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考虑。

例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治理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计;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致富。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大面积的棉田灌溉,使咸海湖面积锐减为原来的1/10。

过量引河水灌溉农田,导致冬春季节当地沙尘暴频发,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被称为“白风暴”。

下图为中亚局部地区略图。

(1)判断1960年咸海东、西两岸坡度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析该区域修建大量灌渠的原因,并指出利用灌渠输送水资源的不利条件. (3)分析咸海湖面萎缩对周边气候的影响.
(4)分析咸海周边地区“白风暴”的形成原因。

1)差异:东岸坡缓,西岸坡陡.理由:东岸湖岸线空间变化大,西岸湖岸线空间变化小。

(2)原因:该区域气候干旱,需要灌溉才能发展种植业;大规模发展棉花种植业,需要大量灌溉用水。

不利条件:该区域沙漠广布,沿途蒸发旺盛,水资源渗漏严重。

(3)蒸发减弱,气候变得干旱;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

(4)冬季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地势平坦,缺乏植被保护;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使表层土壤中含有盐分;入湖水量减少,湖泊缩小,湖底裸露,富含盐分。

(1)题,湖岸线即等高线,从图中可看出,东岸湖岸线空间变化大,西岸湖岸线空间变化小,说明咸海东岸坡度较小,西岸坡度较大。

第(2)题,修建灌渠的目的是灌溉,原因需要从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不利条件要从当地最突出的环境特征——干旱入手分析。

第(3)题,湖面萎缩对气候的影响主要
通过气温和降水要素来体现,湖面面积减少,蒸发减弱,气候变得干旱,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

第(4)题,从自然条件分析,咸海周边地区地势平坦,冬季气候干旱。

缺乏植被保护,且多大风天气,容易起沙尘。

从人为因素分析,周边地区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使表层土壤中含有大量盐分。

大量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湖泊缩小,湖底裸露,富含盐分。

吹起的沙尘中盐分含量高,形成“白风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