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教室占座现象的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校园教室占座现象的统计分析
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特性,高校校园的占座现象一直存在,给同学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对于这一现象,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探讨。

与学者普遍探讨的图书馆占座不同。

从关于占座的研究的基础出发,探讨了大学生上课占座的情况;文章通过问卷调研,分别用数道试题测度了学生占座倾向、成绩重视程度、班级学习气氛变量等属性,并利用SPSS进行了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性别、学习态度、成绩重视程度、课程难度、在课堂上能学到知识的程度是课堂占座的主要原因。

标签:占座;学习态度;成绩重视;统计分析
前言
当下,大学生占座现象在现实中尤为明显,这种现象一方面引起了同学们的不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

关于占座现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对于占座现象,有学者将之归因为国家政策、校舍资源紧张、学生压力大以及利己心理的共同作用[1],有学者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认为大学学生占座的最大因素是“学生多”、其次是“座位少”、再次是“工作人员的管理”[2]。

而从既有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大部分调查者并不反对占座,但反对“久占不坐”以及“一个人占很多座位”,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占座持有一种矛盾心理[3][4]。

对于占座的效果,多数学者主要站在经济视角和博弈演化分析的视角进行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有学者认为占座本身是竞争的结果,并不造成资源的浪费[5],在长期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占座制度长期中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帕累托改进[6];而多数学者引入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效应分析,认为通过纳什均衡分析,收益最高应为人人均不占座且使用座位,而原本稀缺的座位资源通过竞争结果不能得到帕累托最优[7],导致了座位使用效率的低下,公共资源无法公平分配[8]。

从法理路径分析,有学者认为占座者以极少的成本完成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排除了他人的使用权,是对他人利益的侵害[8]。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不同学者分别引入囚徒困境理论[9]、建立占座行为和座位争夺的博弈模型[10],认为占座行为增加了占座者的占座成本和非占座者的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占座物品被盗的可能,降低了全体成员的总福利;认为由于道德约束和避免争吵的心理,使占座成为默认的合理行为;有学者建立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占座行为的两阶段博弈模型,系统地讨论了系统演化和适应过程,认为这种安排虽然降低了资源利用率,但是存在了一定的合理性[11]。

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学者认为监督者需要建立更具权威、能切实实施和便于监督的制度形式,否则监督者可能付出昂贵的监督成本而收效甚微[11],而根据帕累托改进策略,应限制占座,同时加大占座成本[12];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有学者提到对号入座的方式,给每个学生分配固定座位,以期解决占座的问题
[9][13]。

许多学者对占座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然而,根据上述文献的调研结果可以初步发现,多数学者仅仅研究了占座的现象、原因以及影响,并未对占座目的进行分析,甚至直接将占座与图书馆占座自习等同起来。

本文所关注的,是教室占座的相关研究,与单纯的自习占座不同,两者的目的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室占座主要为了获得更好的听课条件,自习占座主要为了占有自习场所。

因而,有必要对此类占座进行单独分析,针对一些特定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在这里,占座被定义为“为了更好地在听课过程中满足自己对于听课环境的需求,在上课前提早来到教室占座位”。

本研究着重选取了一些重要的占座现象进行调查,测度了与占座相关的一系列指标。

(一)研究方法及假设
本文社会调查研究形式为纸质版的问卷调查,对通识必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三类课程的占座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本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

性质为探索式截面研究,截面时间点为2013年5月30日至6月2日,目标是初步掌握有关于占座的一些结论,探索占座现象中的各种规律和各种内在联系。

问卷实际发放200份,在剔除掉填答者不为本科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以及有任意应填项未填或填答“不知道”的问卷后,问卷回收158份,回收率为79.0%。

本研究以假设检验的思路开展调查,通过下列假设得到一些结论:
1.从性别出发,认为性别会影响占座的倾向;
2.从学生本身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态度较好、重视成绩的同学更可能产生占座倾向;
3.从课程角度出发,认为是否必修课,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对老师的感兴趣程度以及课程的难度会影响占座倾向;
4.从占座的目的出发,认为大部分同学占座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有利于学习;
(二)概念的操作化指标设计
本问卷共有20个小题,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研究假设指标调查以及占座意愿调查三个部分。

对于例如占座倾向等不易测度的指标,小队成员设计了能够量化反映该指标的客观性指标(能够被直接测度),以数道李氏量表测试题为形式,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并根据综合后的量值作为原有指标的测度值。

对于问卷本身而言,个人基本信息为第1至第5题,调查了被调查者性别、年级、上课节数和次数,以及占座次数。

研究假设指标调查为6至15题,均以李氏量表的形式要求调查者进行填答。

以试题6至8(完成作业态度、上课听讲态度、主动复习及预习情况),测度了同学的学习态度;以第9题5个小问(成绩查询的状态、成绩低于预期的反映、考前复习的心态、复习状况和心理紧张程度的对比、取得不符预期成绩的失望),测度了同学的个人成绩重视程度;以第10题4个小问(课下与老师交流课程知识情况、同学完成作业质量、课下同学自主学习情况、同学整体听讲情况),测度了同学所在班级的班级学习气氛;以第12、13两题(喜欢老师与否、老师讲课有意思与否、听课时自己感觉如何、学到东西的丰富与否),分别测度出同学对上课老师的喜好,以及对这门课本身的喜好;以15题5个小问(对于是否对愿意在这门课程占座的近似描述),测度了同学对这门特定课程的占座倾向指标;占座意愿调查自16题至20题,问卷以第16题测度了同学的占座目的;以第17至第20题,测度了同学的整体占座倾向(早课占座情况、候场占座情况、占不到座位时的心态、是否存在或想要有占座的“伙伴关系”)。

对于以里克特量表测度的单变指标,本研究以量值作为被测试者在该变量上的量化指标;量对于需要以多道题目测度的变量,本研究以各题的量值加总作为被测试者在该变量上的量化指标。

总的来说,本问卷在概念的指标化和操作化上进行了妥善的处理,问卷的题目选取的均为最重要的一些指标,通过最重要的指标进行加权分析,得出概念的测度指标。

二、研究所得数据分析
(一)基本统计分析
根据基本的统计分析,被调查者男女分别为87、71人;有55%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一周以来没有占座;平均每人每周占座次数约在1.65次,占座频率为0.1773,从表象上,五月末同学们的占座行为并不明显。

对于占座目的的统计分析,占座目的的测度方法是请同学选出一至三项可能的值,并将其排序。

通过占座目的的频数分析、交叉表及复式条形图分析我们看出,有54.4%的同学将学习作为首要的占座目的,分别有25.3%和10.8%的同学将“环境较好”和“和同学坐一起”作为首要的占座目的;而第二占座目的中,“环境较好”、“和同学坐一起”各占填答者的38.2%和28.5%,学习占13.8%;在第三占座目的中,“环境较好”、“和同学坐一起”、“能够自习”分别占到约20%、30%和30%;另外根据相关性分析可发现,性别并不显著影响占座排序。

综上分析可得,同学们占座最可能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三项上,从高到低分别是“学习”、“环境较好”和“和同学坐一起”三项;大部分(超过一半)同学们首要
占座目的仍然是为了学习,但同学的首要占座目也大量集中在“环境较好”及“和同学坐一起”两项上,且这两项为很重要的次要和第三占座目的。

(二)总体占座倾向分析
以性别为列变量,分别以性别、年级为列变量,对总体占座倾向做交叉表分析,经曼—惠特尼检验,男女占座倾向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sig值为0.037),女生占座倾向更强;
分别以性别、年级为列变量,对总体占座倾向做交叉表分析,经曼—惠特尼检验,男女占座倾向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sig值为0.037),女生占座倾向更强;经K-S检验,各年级占座倾向无显著差异(sig值为0.351)。

分别用双变量非参数检验,测定总体占座倾向与学习态度、成绩重视程度、课程节数、班级学习风气有无显著性关系。

经检验,总体占座倾向与学习态度、成绩重视程度显著相关(显著性分别为0.000、0.000,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课程节数、班级学习风气不显著相关(显著性分别为0.814、0.868)。

(三)对特定课程的占座倾向分析
对于测度“是否必修课”、“课程是否有意思”等等不能利用总体占座倾向进行指标进行分析的指标,本研究根据随机抽样的理论,选取被调查者接受调查前上过的最后一门课,对该门课进行单独分析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根据调查的基本频率统计,填答“必修课”的有137人,填答“选修课”的有21人。

在这里,我们收集了被调查者对这门课程感受的如下指标:是否必修课、老师讲课有意思的程度、喜欢老师的程度、听课舒适程度、听课收获程度、课程难度,并利用第15题的5个指标测量了对于这门课的占座倾向。

对必修、选修课的占座倾向,根据曼—惠特尼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双样本K-S检验和t检验,来验证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从结果显示四项显著性值分别为0.494、0.494、0.447、0.699,显著性均大于0.05,即从多方面显示出两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

对讲课有意思的程度、喜欢老师的程度、听课舒适程度、听课收获程度、课程难度,将五个变量和占座倾向分别进行相关性检验,以及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可得,前三项的显著性均大于0.05(0.085、0.192、0.248),后两项的显著性小于0.05(0.002、0.011),显示出听课收获程度、课程难度和占座倾向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他数项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三、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汇总
从基本的统计分析角度而言,同学们的占座行为并不明显。

同学们的占座目的主要为“学习”,符合假设预期,但“环境较好”和“和同学坐一起”两项也很重要。

从总体的占座倾向分析,男女总体占座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较强;各年级占座倾向无显著差异;总体占座倾向与学习态度、成绩重视态度显著相关,与课程节数、班级学习风气并不相关
从对一门特定课程的占座分析,是否必修课、喜欢老师程度、老师讲课有意思程度、听课舒适程度与占座倾向没有显著相关,课程难度、听课收获的程度与占座倾向显著相关与占座倾向显著相关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的方法上,本社会调查研究符合随机抽样逻辑,符合采用将不易测度的变量进行概念化、操作化测量的基本方法体系,且进行假设检验所分别采用的数学方法完全适用于所得数据的特征,得出的结论真实且具备完整的说服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不易测度的变量,本研究给出了自己对变量的定义及其应包含的数个指标后,对每道测试的题目赋予相同权重。

这种赋予相同权重的方式基于本研究问卷的设计方式和设计思路,但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客观有效。

如果需要对每题做出更加精确合理的权重分析,则应在大量(至少超过500份)问卷数据上通过机器训练给定每个题目的赋权值,通过数据分析赋予更加合理的权重。

根据权重分析项目,能够得出更加有说服力的结论。

(三)继续研究项目
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占座和个人的学习态度、个人的成绩重视与占座倾向相关,而班级学习风气、课程节数等外部客观存在的属性则与占座倾向相关性较弱。

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提出假设。

即外部环境对于个体的占座倾向影响普遍较小,而人本身的个性则对于占座倾向影响普遍较大。

四、结束语
本问卷研究根据重要的现实背景,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于教室占座倾向的假设,基于小组成员对于占座现象的基本了解,通过小组成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建构了评价包括占座倾向在内的各项指标,并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问卷数据揭示了性别、年级等一系列指标关于占座倾向的联系,对同学们在占座方面的一些特点进行了相关探索,为进一步有关于占座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总的来说,本调查研究完全地基于了事实的推导,运用了科学的分析手段和良好的分析方法,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研究方法还可以继续推广到一般性的占座(特别是图书馆占座)的现象研究上,为占座现象研究的拓展开创了空间。

参考文献:
[1]蔡佳辰,秦臻.高校“占座”现象归因及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117-119.
[2]佘智君.关于大学生占座原因的综合评价模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78-179,182
[3]郭颖.大学生占座心理调查分析[J].才智,2009,(22):180.
[4]袁闯,王月娥.关于大学生占座情况过得调查——以吉首大学图书馆调查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5):107-110.
[5]李柏玄.从财政学角度分析校园占座位现象[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06):60.
[6]闫伟.占座现象的实证观察和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1998,(08):74-80.
[7]龚里.校园占座现象及其治理方法的经济学分析——一个资源配置中恶性竞争模型的案例研究[J].消费导刊,2007,(2):30-32.
[8]陈萍.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的法理路径透析[J].经济视角,2011,(2):92-93.
[9]孙英隽,于晓曦.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0,(6);573-575
[10]林鸿熙.校园占座现象的博弈分析[J].莆田学院学报,2005(5);23-26.
[11]华立,赵纯均.占座现象的演化博弈分析——兼论均衡演进与制度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48-252.
[12]呼啸.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的纳什均衡及帕累托优化策略[J].中国外资,2011(20):242.
[13]张亚宏.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5):66-68.
[14]Earl Babbl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09.
[15]Ethem.Alpaydin.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Second Edition[M].MIT Press,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