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典故与赏析辛弃疾水龙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典故与
赏析辛弃疾水龙吟
话题:辛弃疾水龙吟求田问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贡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台,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1)用“尽西风,季
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
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 ),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辛弃疾一生都是一个战士。
但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却使他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首《水龙吟》是辛词中的名篇,作于乾道四年到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明珠投暗,怀才不遇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具有绝大天才和具有巨大
爱国热忱的辛弃疾身上呢。
辛弃疾南归前,驰骋抗金沙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何等的英雄。
而南归后,被南宋小朝廷中的投降派排挤打击,又何等的愤懑和无奈。
这首词,就是此种无奈心境的寄托与抒发。
上片大段写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尽头。
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千里清秋”点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天高气爽,正合极目远眺,大江东去,流向天边。
而那些仿佛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旋形的发髻的青山,一层层、一叠叠,引起词人的家国之愁和身世之恨。
因之,绵绵青山亦会“献愁供恨”。
愁恨为何?下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破空而来,虽没有正面交代,但我们从中已经体会到了,此即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意。
这里的“断鸿”(失群的孤雁)和“游子”,都是作者自况,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满怀报国恢复的热情。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特别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
“吴
钩”,本是杀敌利器,如今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
“栏干拍遍”,道出作者胸中抑郁苦闷之气,唯借拍打栏干发泄之,耐人寻味。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此种“登临意”竟“无人会”。
举世皆醉我独醒,不仅苦闷,而且孤独。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现在又是深秋了,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却不能象张翰那样飘然归去。
自己的家乡还在金人手里,想回也回去不了!下面三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也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后来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楼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郞,指刘备,这里指有远大志向的人。
这几句是对南宋朝廷那些贪图禄位、求田问舍的庸碌之辈的讽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沉痛之极。
流年,即年华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是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意即自己正当年青有为之时,却空有安邦定国之计,经天纬地之才,无处
施展。
时光流转,年华浪掷,北伐无期,中原难复,怎不让人痛不欲生。
这三句,是全词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
词最后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写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倩,请。
“红巾翠袖”,古代女子的装束打扮束,这里指歌女。
1/2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