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天线技术实验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实验一测量线法测量线式天线输入阻抗
学号:姓名:
使用仪器型号和编号:
(1)同轴测量线:型号(TC8D)和编号(051);
(2)信号发生器:型号(YM1130)和编号(006);
(3)选频放大器:型号(YM3892)和编号(36);
(4)被测天线负载组别(1);
一.波导波长测量(采用交差读数法)
(1)测量读数
L1A =( 53.7 )mm; L2A =( 54.3 )mm; L minA =( 54 )mm;
L1B =( 113.6 )mm; L2B =( 114.2 )mm; L minB =( 113.9 )mm;
λg = 2| L minA - L minB |= ( 119.8) mm; 频率换算f = ( 2.504)GHz;
(2) 测量读数
L1A =( 113.6 )mm; L2A =( 114.2 )mm; L minA =( 113.9 )mm;
L1B =( 173.5 )mm; L2B =( 173.9 )mm; L minB =( 173.7 )mm;
λg = 2| L minA - L minB |= ( 119.6) mm; 频率换算f = ( 2.508)GHz;
(3) 测量读数
L1A =( 173.9 )mm; L2A =( 174.3 )mm; L minA =( 174.1 )mm;
L1B =( 234.1 )mm; L2B =( 234.3 )mm; L minB =( 234.2 )mm;
λg = 2| L minA - L minB |= ( 120.2 ) mm; 频率换算f = ( 2.496)GHz;
(4)计算平均值
λg = ( 119.87) mm; 换算频率f = ( 2.503)GHz;
二.绘画晶体管定标曲线
(不作要求)
三.测量计算L min
被测天线长度Lx
ρ=(5.7);L=( 165.82)mm; L=( 192.18) mm; Lmin =(26.33 )mm;(1)L1 =(50)mm;向负载方向,
1
ρ=(2.8);L=( 167.72 )mm; L=( 190.66) mm; Lmin =(22.94 )mm;(2)L2 =(38)mm;向负载方向,
2
ρ=(2.42);L=( 155.96 )mm; L=( 187.60 ) mm; Lmin =(31.64 )mm;(3)L3 =(32)mm;向负载方向,
3
ρ=(2.4);L=( 153.52)mm; L=( 187.64 ) mm; Lmin =(34.12 )mm;(4)L4 =(29)mm;向负载方向,
4
ρ=(1.36);L=( 157.36 )mm; L=( 188.28) mm; Lmin =(30.92)mm;(5)L5 =(25)mm;向负载方向,
5
ρ=(1.48);L=( 207.08 )mm; L=( 249.46 ) mm; Lmin =(47.38 )mm;(6)L6 =(20)mm;向负载方向,
6
四.阻抗圆图法求Z min
1.阻抗圆图计算阻抗
(注:实验计算结果采用归一化阻抗,且为自己手动在Smith 圆图上计算所得)
计算步骤:1.根据ρ值,在Smith 阻抗圆图上画出等驻波比圆;
2.由于实验中接短路器,故从短路点(实轴最左端)逆时针向负载旋转g l λ/min ,得到A 点;
3.将A 点与圆图中心连线,交于等驻波比圆B 点,B 点即为归一化输入阻抗min z 。

(1)L1 =( 50 )mm=( 0.417 )λG ;向负载方向,1ρ=( 5.7 );g l λ/m i
n =( 0.22 );Zmin1 =(0.17-j0.21)Ω; (2)L2 =( 38 )mm=( 0.317 )λG ;向负载方向,2ρ=( 2.8 );g l λ/m i
n =( 0.191);Zmin2 =(1.49-j1.22)Ω; (3)L3 =( 32 )mm=( 0.267 )λG ;向负载方向,3ρ=( 2.42);g l λ/m i
n =( 0.264);Zmin3 =(2.35+j0.42)Ω; (4)L4 =( 29 )mm=( 0.242 )λG ;向负载方向,4ρ=( 2.4 );g l λ/m i
n =( 0.285);Zmin4 =(1.95+j0.83)Ω; (5)L5 =( 25 )mm=( 0.209 )λG ;向负载方向,5ρ=( 1.36);g l λ/m i
n =( 0.258);Zmin5 =(1.35+j0.05)Ω; (6)L6 =( 20 )mm=( 0.167 )λG ;向负载方向,6ρ=( 1.48);g l λ/m i
n =( 0.395);Zmin6 =(0.86+j0.34)Ω; (7)根据计算数据绘制SMITH 阻抗圆图:
上图是用AWR 软件绘制,连线由画图软件绘制,AWR 中代码如下:
2.公式法计算阻抗验算
计算公式:⎥


⎢⎣⎡+--
+=min 2min 22min min 2min 2min 220sin cos cos sin )1(sin cos kl kl kl kl j
kl kl Z Z A ρρρρ (注:实验计算结果采用归一化阻抗)
(1)L1 =( 50 )mm=( 0.417 )λG ;向负载方向,1ρ=( 5.7 );Zmin1 =(
0.184-j0.216 )Ω; (2)L2 =( 38 )mm=( 0.317 )λG ;向负载方向,2ρ=( 2.8 );Zmin2 =(
1.48-j1.22 )Ω; (3)L3 =( 32 )mm=( 0.267 )λG ;向负载方向,3ρ=(
2.42 );Zmin3 =(
2.32+j0.41 )Ω; (4)L4 =( 29 )mm=( 0.242 )λG ;向负载方向,4ρ=( 2.4 );Zmin4 =(
1.96+j0.83 )Ω; (5)L5 =( 25 )mm=( 0.209 )λG ;向负载方向,5ρ=( 1.36 );Zmin5 =(
1.36+j0.04 )Ω; (6)L6 =( 20 )mm=( 0.167 )λG ;向负载方向,6ρ=( 1.48 );Zmin6 =(
0.85+j0.33 )Ω; (7)根据计算数据绘制SMITH 阻抗圆图:
上图是用AWR软件绘制,连线由画图软件绘制,AWR中代码如下:
五.实验分析
(1)根据上述的阻抗测量方法,分析测量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讨论减少误差的方法;
1.回程误差:实验中的游标卡尺是精密仪器,由于结构上的原因有回程误差。

因此一旦错过波节点/波腹点,这个时
候不能返回,只能继续前进,影响实验的进程与准确度。

实验中,我们组测量了6组数据,由于一直一个方向旋转,后面的测量已经使得游标卡尺旋转到最右面,所以不得不多次重新回到起点进行测量,使得实验数据有误差。

减少误差:不能反向旋转游标卡尺,只能一个方向前进,当接近实验所需的波节点/波腹点时,尽量慢慢移动,准确找到波节点/波腹点。

2.读数误差:实验中游标卡尺的读数由于人的因素会存在误差;读取驻波比的数值时,由于驻波比是非均匀变化,
刻度也是非均匀的,所以读数会存在较大误差;实验的偶然性较大,测量电压波节点距离很容易读数不准确。

减少误差:人尽量准确读数;读取驻波比的时候不能按照均匀刻度进行估算,要按照非均匀刻度尽量准确估算;
采用交驻读数法读取电压波节点距离,取平均值一般都会比直接读数更加准确。

3.短路器误差:当终端接入断路器时,所有波节点与负载的距离是半波长的整数倍,并且波节点的电压为0。

实验
过程中,前面4组数据都没有问题,按照正常规律变化,当天线越来越短的时候,受周围环境影响晃动很大,变化范围还特别小,很难找到波节点,而且出现了波节点无法归零的现象。

所以我们最后两组的数据测了很多次,每一次都吸取教训,尽量排除周围的一切干扰。

减少误差:由于波动范围小,所以要仔细认真寻找波节点,不能分心;排除靠近天线附近的人员干扰。

4.环境误差:由于本次实验中包含天线,而天线的性能和周围环境有及其紧密的联系,天线的输入阻抗与辐射阻抗
受辐射环境影响很大,如果周围环境变化很大,则受天线影响,实验数据也会变化很大,且这个实验室中,周围有很多导体和人员干扰,使得实验数据会有误差。

我们组测量第5、6组实验数据时,当我在转动游标卡尺的时候,发现接近波节点的时候,指针会剧烈晃动,后来经多次实验,发现如果我的手臂距离天线远些,指针晃动就会减弱。

可见,当天线很短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产生较大误差。

减少误差:实验过程中人员尽量距离天线远一些,保证天线周围环境不会有大幅度变换,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

5.人为误差:实验过程中,有人参与就会有误差。

当测量电压波节点的时候,由于根据仪表观测,一不小心就会错
过那个点,使得前面测量的数据失效,只能重新测量。

或者尽管在波节点,可是人们的观测是根据当出现指针反转判断波节点,这个时候已经稍稍偏离波节点了。

实验后的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计算输入阻抗是我自己手动在纸质Smith圆图进行描点计算,难免会有误差。

减少误差:接近波节点/波腹点,尽量慢速、平稳旋转,以最大程度减小误差;其实实际可以用AWR软件计算输入阻抗,比手动计算会更加准确。

6.其他误差:天线焊接的完整性、指示电表读数不准、探针导纳影响、测量线机械平稳度差、连接转换装置的反射
等。

(2)被测量天线的电尺寸(L1,L2,L3…L8,L9)变化对其输入阻抗的影响;
1)按照操作步骤,随着天线的长度从λg/3逐步减小到λg/6,实验的6组数据中,前两组输入阻抗为容性(下半圆),
后4组输入阻抗为感性(上半圆),大约在λg/4分隔开,该处匹配程度最大呈现纯阻性。

即阻抗由开始的容性逐渐变为纯阻性,最后变为感性,符合实验理论。

2)根据耗线理论,损线的存在导致线上波长小于自由空间波长。

而且存在末端电流不为零的终端效应。

因此,天线
的谐振长度要略小于λg/4的整数倍。

在图中可以看出,谐振点(纯电阻)并不在λg/4处,而是在λg/5处左右,可能不仅由于上述原因,而且还有各种外界误差因素、天线焊接的完整程度和实验的偶然性有关。

3)在天线减小的过程中,大于λg/4时,实部逐渐增大;小于λg/4时,实部逐渐减小。

六.实验意见与建议
我们组先进行的实验一,做了大概3个小时,收获颇丰,总结一下我们实验过程的收获与给以后同学的建议:
1.天线的性能是整体的,如果过程中有数据测量错误,而天线已被剪短,这时所有的数据都已作废,全部需要重新测量。

所以建议每次剪短天线之前,粗略用书上公式估计一下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在λg/4两边应该是分别显示容性和感性的,如果不正确,还可以再测量一次。

如果全部做完再计算数据,大部分时候数据由于各种因素会有错误,这时天线已不能使用,所有的数据全部作废。

我们组和隔壁组都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全部重新测量,第二次每次进行检验,小组内分工配合,成功完成了实验。

2.实验中天线的长度是从根部计算,还是焊锡以上的部分计算,这个部分希望老师以后能讲解一下。

3.天线越短,受干扰越大,变化范围小,找波节点很难。

我当时边测量边记数据的时候,手臂的晃动使得指针晃动很厉害,所以建议尽量排除天线辐射空间内人员的干扰。

4.测量中很容易一不小心错过波节点/波腹点,需要重新测量波节点间的距离,提醒以后的同学做实验,为了避免回程误差,所以在接近临界状态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性。

5.实验中我们第一批就用了3个小时,有一个组根本就没有机会排到实验器材,第一组占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没有及时估算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发现最后偏差很大,全部重新测量,特别耽误时间。

希望老师能提醒以后做实验的学
Z的公式标注出来,供大家检测数据的正确性。

生,尽量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步骤上最好也把那个
in
6.关于 的读数问题,一定要记住是否切换了档,经常我和同实验的伙伴都忘记是否切换,不知道用什么量程读数,导致重新测量。

且进行归一化的时候,一定不能调节dB档,经常也是忘记这个,导致重新测量。

总结:实验内容经过老师删减后已经很合理,适合大家小组分工合作,期间遇到问题问老师,老师也热心帮忙,解决了问题。

尽管持续时间很长,还重复做了两遍,但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二遍实验就顺利很多,尽管还是有问题,但是知道如何处理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