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第四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饮湖上初晴
后雨》(第四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
能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如“潋滟”“空蒙”“相宜”等,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如查字典理解字词、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2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比喻的精妙之处。
- 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西湖的美。
3. 教学方法
3.1 诵读法
-
古诗的学习离不开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先范读,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在诵读中逐渐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2 情境教学法
-
古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湖美景,我会通过语言描述、提问引导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湖之畔,感受晴雨不同的景色。
3.3 讨论法
-
在理解诗句的含义和体会诗歌的意境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他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
-
回忆旧知: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呢?(指名背诵)
-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描写一处非常美丽的地方,那就是西湖。
(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4.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读:自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检查字音:指名读,纠正读音,如“潋滟(liàn
yàn)”“空蒙(kōng méng)”等。
- 再读古诗:要求读出节奏,指名读,教师进行指导。
4.3 理解诗句,体会意境
- 学习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
理解字词:“潋滟”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查字典,得出“波光闪动的样子”)那“晴方好”呢?(晴天正好)
-
想象画面: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西湖的水面上波光粼粼,那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呢?(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
指导朗读: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来呢?(语调轻快,“潋滟”要重读)
- 学习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
理解字词:“空蒙”是什么意思?(云雾迷茫的样子)“雨亦奇”呢?(下雨也很奇妙)
-
对比想象:和第一句描写的晴天景色相比,下雨时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想象山峦在雨雾中的朦胧之美)
-
朗读指导:读这句诗时,语调要舒缓,“空蒙”要读出那种朦胧的感觉。
- 学习第三、四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理解字词:“西子”是谁?(西施,古代的美女)“相宜”是什么意思?(合适、适宜)
-
体会比喻: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让学生讨论,引导他们理解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就像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很迷人一样) -
感悟意境:同学们再想象一下,西湖就像一位美丽的女子,晴天时就像她化了淡妆,清新淡雅;雨天时就像她化了浓妆,神秘迷人。
这样的西湖是不是让你更加喜爱了呢?
-
朗读指导: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要读出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欲把”“总相宜”要重读。
4.4 诵读全诗,感受情感
- 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边读边体会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 指名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 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4.5 拓展延伸
-
介绍苏轼:同学们,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还是一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很多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
西湖的其他诗词:除了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还有很多诗人也写过关于西湖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让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描写西湖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6 课堂小结
-
回顾全诗: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我们感受到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也体会到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总结方法: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查字典、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学习古诗时也能运用这些方法。
5. 课堂练习
5.1 诗句解释
- 解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
答案: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5.2 字词理解
- “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欲”是什么意思?
- 答案:想要。
5.3 意境体会
- 请描述一下你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中体会到的意境。
-
答案:这句诗把西湖比作西施,让人感受到西湖无论是淡雅的晴日景色还是浓郁的雨日景色,都如同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恰到好处地美丽迷人。
西湖就像一位天生丽质的佳人,不管在何种天气下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晴雨之景各有千秋又都和谐美好,给人无尽的美感和遐想。
6. 教学反思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反思。
6.1 成功之处
诵读法的有效运用。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并且在诵读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时,强调“潋滟”的重读,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表现出晴天西湖波光粼粼的美感。
-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境时,通过语言描述和提问引导,学生能够较好地展开想象。
如在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时,让学生想象下雨时西湖山峦的朦胧之美,很多学生都能描述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到了西湖不同天气下的独特魅力。
-
讨论法的开展。
在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比喻的精妙之处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比喻很生动形象,把西湖的美和西施的美联系起来,让人更容易理解西湖的美是天然的、多变的。
6.2 不足之处
-
对于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尤其是一些较难的字词如“潋滟”“空蒙”时,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
在课堂上虽然让学生查字典理解了这些字词,但在后续的学习中,应该再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他们的理解。
-
在拓展延伸环节,对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西湖角度的比较,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详细地引导学生从描写的景色、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笔下的西湖。
6.3 改进措施
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安排专门的字词理解练习,如制作字词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和解释。
同时,在课堂上可以让这些学生多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更加注重引导的细致性。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说出两首诗描写了西湖的哪些景色,然后再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景色的描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比较出描写角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