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片区十校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拉萨片区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

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

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

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D、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D、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甚为悲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B、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

5,烈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行到谷底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
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
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

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

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

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

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

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

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

老树犹在,雄风不减。

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人民日报》2016年8月,有改编)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③段形象地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B.文章第⑤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对震柳能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传说,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D.文章用磅礴大气、酣畅淋漓的文字写地震,文采、史料、哲思相结合,将可贵的“震柳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

(6分)
6.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百年震柳"的深刻意蕴。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而不朽"周有光
张森根
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知识渊博、工作勤奋、思想新潮,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

周有光是个乐天派。

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为了躲避轰炸和谋生,前后转了17个住处,女儿因缺医少药活到4岁就夭折了,他儿子被流弹击中,肠子上被打穿5个孔。

好端端的一个中产家庭,就在战乱中落到挨饿的地步。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身无长物,只能重新开始。

但他并不沮丧,依然像战前那样积极工作,关心社会.
如今周有光已经百岁,笔者上门拜见时,仍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十分健谈。

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

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他将81岁作为1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真是一位快乐的智慧老人!
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

”他不想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或避祸免灾去说瞎话和昏话。

他在知识与理性的层面上,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

在学术争论上,他决不当和事佬。

他针对一位威望比他更大的学者进行了批驳。

这位大学者主张“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乃至反对古书“今译”……周有光一一予以否定。

周有光认为,甲骨文中就有简繁之分,古代就有简化字,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的,因此,“今译"早已有之。

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认为文言比白话优美,那是心理错觉。

目前有一股复古风,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青年们不可误入歧途。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来“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

他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靠的是进图书馆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教授。

1956年,50岁的他改行参加陌生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他感到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与同事存在差距,于是发挥钻研精神,刻苦学习。

他不仅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 岁离开办公室,他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

他静坐在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中看书、思考、写作,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

他晚年出了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读者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选自《南风窗》,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选自王乾荣《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②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

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

(选自叶芳《有光一生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
年历程》)
③最近,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走访了周先生早年就读的圣约翰大学旧址,对学校简单四个字的校训--“光与真理”印象深刻。

他感觉自己似乎一下读懂了周有光。

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

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

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

“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选自谢湘《百岁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有光反对文言文学习,当时社会吹复古风,主张文言比白话美,而周则认为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
B.周有光知识渊博,晓四种语言,曾从事经济学研究,后又转行做汉语言研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C.周有光崇尚“活到老,学到老”.他不理读者嘲笑他幼稚和迂拙,仍在晚年出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D.周有光晚年研究中国,他认为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体现出他不以名人自居,坦陈自己困难的谦逊品质。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这句话表现出周有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周有光敢说真话,敢说自己思考过的话,在学术争鸣中尤其如此,不随风转舵,不畏惧权威,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与境界。

C.文章多处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侧面体现出周有光的品质,使读者对周有光的认识更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D.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口语化地叙述了周有光后半辈子的生活、工作,从做学问和做人等方面展示了一位大家的可贵品格。

9.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周有光“老而不朽"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
《春秋
..》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
..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
轼传》)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
官为礼部尚书。

C。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D.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才华出众。

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

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

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

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5分)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15.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
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