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四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运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

爱德华·谢
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

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

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

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
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
《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解析:A项,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

B项,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

D项,强加因果,花剌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运来的香料与珠宝。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运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
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解析: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答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32分)
(一)课内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6题。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
,我们才最巴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
...
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
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

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4.选文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层”指代的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文中词语的指代意义。

阅读前后文不难发现,“这
一层"指的是前文中蚂蚁们的智慧.
答案:蚂蚁们拥有的集体的智慧。

5.“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这为什么让我们不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答案:因为我们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但事与愿违,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总之,它们可能跟我们相关,这是我们人类所不愿看到的。

所以,这令我们不安。

6.如何理解“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句话的含义?请从原文中列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阅读选文第2段,不难
得出答案。

答案:生物中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也许不会有什么思想;几只蚂蚁,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这似乎是无意识的;但当数千蚂蚁成为密集的群体时,它们仿佛在思考、筹划、谋算,而那些爬来爬去的作为个体的蚂蚁就是整个蚁群的心智。

(二)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 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

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 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
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2014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材料二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减弱。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2015—2016中国
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注] 计算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
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
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答案:B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势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

题中,A项“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说法无中生有。

D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二中“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的说法不同.E项错误
在于同材料三中“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的说法相悖。

答案:BC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在科研方面的作用”一语,在三个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比如,根据“材料一”中“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一”中“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一"中“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依据可归纳出答案第④点。

答案:①可以依托博物馆的藏品研究历史、研究文化、进行考古
科研等,并获得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针对藏品的研究,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从而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

③博物馆可以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④博物馆可以向社会提供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文物巡展或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方面的产品或服务.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答案:(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语言运用(33分)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6分)(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________在
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________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________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A.而且领略息息相通
B.而且领受休戚与共
C.而领受休戚与共
D.而领略息息相通
解析:“而且”,表进一步,递进关系。

此处应为并列关系,故选“而”。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

根据语境,应选“领略".“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担幸福与灾祸,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此处应选“息息相通”。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6分)( )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
.....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的作
②奥运冠军李宁对体育产业化的一番言论起到了抛砖引玉
....用,各俱乐部负责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③余恕诚先生是中国诗学研究学者,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主攻中国古代文学,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
④学者黄仁宇爱读古书,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叙事中论古讽今,
的价值。

注重历史学著作的社会效益和经世致用
....
⑤山城人喜欢在悠闲的喝茶时光中,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学区房”
....
“养老金”“反腐败"等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

⑥有流程表当然好,但这流程是提前定好的,展会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这时就不能胶柱鼓瑟
,要适时做调整.
....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D.①④⑥
解析:①名不见经传:名字在古籍中没有记载.指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②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句中用来评价李宁的言论,不合语境。

③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作品多.此处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丰富,不合语境.④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

⑤津津乐道:饶有兴趣地谈论.“津津乐道"和“谈论”重复,且其后常不跟宾语,常用作“对……津津乐道".⑥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

根据语境“要适时做调整"可知此处
使用正确。

答案:D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5分)()
A.我国首次实现万米海底的巡航遥控和实时视频影像传输播放,这一最新科技成果靠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取得的。

B.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

这无疑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C.到目前为止,包括安理会在内的联合国机构的有关决议或文件已不止一次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内容,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D.当今,打通老百姓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以其覆盖面广、使用便捷、品类繁多等诸多优势,深得人们的喜爱.
解析:A项,句式杂糅,“靠的是……"与“是靠……取得的”可保留其中一种句式。

B项,递进关系不当,应为“不仅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更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

C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在“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之前补上“一带一路”.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表谦敬意思的词运用正确的一句是(5分)( )
之作,你可别见笑。

A.这是我的涂鸦
..。

B.你赠送的这张相片十分珍贵,我一定好好惠存
..
C.你家父
和蔼可亲,待我如亲生儿子。

..
,不会计较的。

D.你的事情,我当然会海涵
..
解析:B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C项“家父”,谦称,指自己的父亲。

D项“海涵”,敬辞,用于请人原谅。

答案:A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

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

其实,②__________________。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________________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答案:①想变成什么颜色②事实并非如此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16.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

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获得工匠精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三个判断都是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具备工匠精神”“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受多重因素的制约。

“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的首要条件.
答案:(示例)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江畔,一盏渔火,闪烁在烟雾茫茫的江面,点亮了远游者思乡的眼眸;绝境,一束灯光,照射进漆黑一团的洞穴,燃起了濒死者求生的希望……灯火给人们送来光明、温暖,也给人们送来了丰富的生活、美好的情怀、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启迪。

请以“不灭的灯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例文
不灭的灯火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念着它。

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惦念它。

离得久远了,使人愁肠百结。

不论历史的车轮如何转动,故乡永远是人心中不灭的灯火.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故乡告别,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外面漂泊久了,无间断的辗转也使他的心疲倦了。

这时,他就会想到自己的故乡,乡土的梦也开始在脑海中萦绕.更多的人却因为身不由己,为了金钱、荣誉,为了开创更大的天地,回乡的情景也只能成为梦中的景象了。

可是为了抚慰自己离乡的痛楚,他们就迫切希望自己的居住地成为自己的故乡,渴求着在这片新天地中扎下根。

但故乡的梦,如同不灭的灯火,永远追随着他们.
“那一缕缕淡淡的炊烟,柔柔绵绵化作故乡的家园,满目烟波,融入了低回的游子吟唱。

月是故乡明,披一袭月亮的轻纱,望雁行横穿天塔,心儿在归途的钢琴上弹奏,是故乡山林中萤火虫灯下的温馨,那一缕缕淡淡的炊烟,是屡经发酵的语言,是熟透的心结乡梦。

"现代人久离故土,心中难免也会积郁起一叠叠沉甸甸的乡情。

乡情就像一条柔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会伴你同行。

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着离乡人的心头。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星一月,日出日落,包括童年挖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