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解析】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周天子是天下绝对大宗不是周公,故B项错误;“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表明分封的重要依据是智慧和品德,故C项正确;“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表明殷族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C
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
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
【解析】天命观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其二,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他的意愿。

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

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董仲舒都遵循天命观,故A项正确;神化君权的仅仅是董仲舒,故B项错误;三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具有唯物思想,董仲舒具有唯心思想,故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
3.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解析】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表明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错误;明朝设立内阁后就再没有设宰相,故C项错误;“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

【答案】D
4.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解析】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A项错误;手工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D项正确。

【答案】D
5.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新约”/是指《马关条约》,
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答案】C
6.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
7.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A.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C.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
困境
【解析】对金融和战略物资进行统制,是为了应对日本的侵华,不是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战时经济体制”不是南京国民政府首创,是近代国家在面临战争时普遍采用的手段,故B项错误;“战时经济体制”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有效地进行战略资源的调配,故C项正确;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是战争,故D项错误。

【答案】C
8.“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

”此次战役
A.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B.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 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
【解析】“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指的是平型关大捷,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故A项错误;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C 项错误;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的是淞沪会战,故D项错误。

【答案】B
9.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
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解析】“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了长江以北第七区指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是渡江战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0.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

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解析】“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表明条约保障了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1950年从时间上无法进行实践,故
B项错误;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故C项错误;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D项错误。

【答案】A
11.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 B.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D.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解析】漫画1958年棉产7000万担,明显与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时间是1953年至1956年,故B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盛行,漫画的内容契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漫画内容明显与事实不符,不是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12.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文革结束后,故A项错误;1985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形成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13.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解析】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采取不同的判罚标准表明罗马法在量刑时考虑犯罪的动机,不是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故A项错误;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采取不同的判罚标准表明罗马法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B项正确;具有
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是万民法的特点,罗马共和国时期使用的是公民法,故C项错误;罗马法在量刑时考虑犯罪的动机不是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B
14.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以“人性”反对“神性” D.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解析】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张,与材料“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是在宗教改革以后,故B项错误;“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性”反对“神性”,故C项正确;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是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与材料描述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5.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

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
“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1624年英国制定的《垄断法》对专利的保护,推动了技术创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垄断法》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表明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垄断法》推动了技术创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6.“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

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 B.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
C.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 D.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解析】美国实行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联邦和各州拥有独
立的立法权,但最高法院拥有对联邦和州通过的法律的司法审查权,故B项错误;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各级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故C项错误;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体现了立法和司法的制衡,故D项正确。

【答案】D
17.“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

”此次武装起义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解析】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是俄国的二月革命,列宁回国后直接领导的武装起义是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故B项错误;列宁主义诞生是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故C项错误;列宁回国后,领导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18.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A.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 B.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
C.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 D.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
【解析】遵循自由放任是罗斯福新政前美国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不是加强宏观调控,而是减少国家的干预,故B项错误;发展高新技术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表明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D项正确。

【答案】D
19.“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解析】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 项错误;“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
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表明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在亚洲的权威,故B项正确;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中美之间的分歧是无法消除的,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故C项错误;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不正确,因为多极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B
20.“他们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以感情指导艺术和生活,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自然看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

”下列文学作品符合此风格的是
【解析】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浪漫主义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故A项正确;《安娜.卡列宁娜》是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现实主义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故B项错误;《百年孤独》是现代主义中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现代主义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故C项错误;《母亲》是苏联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材料阅读
21.(14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

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

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

……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得出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再到增加考试环节,再到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

第二小问不同,魏晋时期的选官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

(2)根据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考试由单科到多科,实行分科考试,注重公平,由统一卷到南北分卷,照顾到地域差异,由于明清八股取士考试形式和内容僵化,最终被废除。

(3)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

(4分)
不同:注重血缘门第。

(2分)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
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4分,任答4点)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4分,任答2点)
22.(12分)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
物质的双重变奏》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

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和“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狄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得出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不把他们当做人类到不使用“夷”这个字眼,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得出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

(2)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二“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得出两种不同认识,一是保存国粹,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是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第二小问说明,保存国粹的例子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醉心欧化的事例有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在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和西方文明的先进.
【答案】(1)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