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分析
提纲: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安全问题的根源
四、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未来趋势与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工程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安全问题。
据统计,近年来全球每年因网络攻击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数千亿美元。
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 数据泄露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存储在网络上,这些数据可能包含个人身份信息、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
一旦这些数据泄露,可能会导致重大损失。
2. 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的攻击
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的攻击可能会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3. DDoS攻击
DDoS攻击是一种网络攻击方式,可能会导致网络服务的停滞或瘫痪,影响正常业务的运行。
4. 垃圾邮件、欺诈、电信诈骗
垃圾邮件、欺诈、电信诈骗等安全威胁常常会通过网络进行攻击,对企业和个人造成损失。
5. 弱口令问题
弱口令问题指的是用户设置的密码比较简单、容易被猜测或破解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账号的被盗、系统被入侵等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安全问题的根源
1. 技术问题
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存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但安全技术的跟进和完善相对滞后,这是导致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 人为问题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例如,一些用户密码过于简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等因素,都会导致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发生。
3. 设计问题
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问题也是导致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
例如,一些系统设计存在漏洞、存在不足的控制系统等,都可能导致安全问题的存在。
四、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可以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并让用户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2. 研究与完善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是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的重要保障。
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完善,并适时应用到计算机网络工程中。
3. 制定相关的安全规范
制定相关的安全规范可以规范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建设,并
有效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
4. 加强对系统漏洞的挖掘和修补
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系统漏洞的挖掘和修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
5. 增强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措施
增强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措施,匹配强密码策略并加强对弱口令的监管,才能增加攻击者越过技术安全防护措施障碍登陆系统的难度。
五、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未来趋势与发展
未来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可能会愈加严峻,许多新型的安全问题会不断出现。
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未来需要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并适时优化现有的安全技术和规范。
案例:
1. 2017年“勒索软件”攻击事件
2017年5月,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遭到一波勒索软件攻击。
黑客使用“永恒之蓝”漏洞,突破了许多机器的安全防护措施,并通过此漏洞传播了“WannaCry”病毒,使数万台计算机感染了该病毒。
2. 2018年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
2018年4月,一项由《纽约时报》公布的报告称,Facebook
公司因管理不善,导致英国政治顾问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
取得了8700万用户数据。
3. 2019年全球银行网络攻击事件
2019年10月,全球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遭遇网络攻击事件。
黑客通过对网络信息传输加密的手段,使受害银行无法正常运作,导致大量客户无法进行正常的银行交易。
4. 2020年Zoom视频会议系统漏洞事件
2020年4月,因Zoom视频会议系统存在漏洞,使窃听者得以入侵和跟踪用户,波及数百万用户。
5. 2021年“塔利班网络安全组”黑客攻击事件
2021年8月,以“塔利班网络安全组”自称的黑客组织,对南
非最大的电信公司Vodacom发动了网络攻击。
通过攻击后门,篡改公司数据和删除关键信息,导致大量用户无法正常使用该电信公司服务。
结语:
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高度专业化,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协同进行防范和治理。
只有根据实际需求,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建
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保障技术体系,才能在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安全环境下坚实地守卫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