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水体运动规律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水体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2014·新课标Ⅱ卷)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1.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解析:绿水比例是指(蒸发量)除以(径流量+蒸发量)的数值,绿水比例最大是指蒸发量大、径流量小,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塔里木河蒸发比例最大。

A正确。

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C) 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解析:生产性绿水比重是指(植物蒸腾)除以(植物蒸腾+蒸发),覆盖地膜可以保湿、保温、保土,减少蒸发,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作用显著,因此C正确。

而且ABD均不符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3~4题。

3.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D)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从图b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被湖泊分流了,故选D(④地)。

4.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C)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从图b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被湖泊分流了。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5题。

5.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D)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解析:图示地区是美国的旧金山。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该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为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高,沿岸寒流流经时,下垫面冷,容易形成雾。

选D正确。

(2014·新课标Ⅱ卷)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6题。

6.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C)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解析:企鹅原本生活在南极地区,顺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等洋流漂流至科隆群岛,发现气候适宜(不是很热)、鱼类丰富,于是在此定居(逆洋流回南极不太现实)。

老鼠、蜥蜴喜暖,出现在热带地区很科学。

C正确。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
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
C.1980年~1989年
D.1989年~2000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结合图例,分析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8.该支流流入(B)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流的特征。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长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10 000亿立方米,辽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少,黑龙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3 000亿立方米。

根据该支流净径流量多年平均值1 500亿立方米,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该支流净输沙量多年平均值可知,该支流流入长江。

9.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B)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解析:影响河流年净输沙量大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1983年以来,该支流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该支流的年净径流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与水量无关,最可能的是该支流流域通过兴建水库和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

(2015·新课标Ⅱ卷)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浓度最大的是(B)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

图中四地气温低于-4°C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

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海水体积巨大。

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故乙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

B正确。

11.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A)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解析: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

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最低,
当地海冰厚度最大。

故A正确。

二、综合题
12.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

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图1
图2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下图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

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
量。

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

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13.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岳武王,定居番禺(今广州市)。

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

南岳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

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

赵佗又以财务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

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

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谴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
“为藩臣,奉贡职”。

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国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

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材料二
下图示意灵渠位置。

(1)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并说明原因。

(2)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

答案:(1)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

原因是(对秦政权而言,岭南地区位置偏远,远途劳军以至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给尤为重要。

)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

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

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

(2)(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