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读《教育的100种可能》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的100种可能》有感
第一次读《教育的100种可能》,我就被李镇西老师的学生们的成长故事所感动。
“遇见你是我一生的幸运”,这句话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更是老师对学生的。
反观自己的教育实践,我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记录了36位学生的人生轨迹。
他们的多数在当年是普通生甚至“问题生”,但李老师认为每个孩子的花期不一样,他呵护、尊重、引导孩子们,体现了爱心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的温度和光彩。
这些学生有的来自他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所带的第一个班,也有的来自他退休前教的最后一个班。
他们之中有教师、医生、空姐、飞行员、艺术家、科研工作者、公交车司机、火锅店老板、足球教练、摇滚歌手等。
他们以亲身经历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功过得失,并庆幸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段有李老师陪伴,很多同学有“如果没有你,我会怎么样”的感慨。
36个故事体现了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的炉火纯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教书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自己教育失误的反省和修正。
李镇西老师试图超越师生情感和教育技巧,深入学生内心,展示他们的精神成长。
他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者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个性的成长和成功。
36个故事演绎了教育的各种可能,体现了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的炉火纯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对教书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自己教育失
误的反省和修正。
他警醒自己,提醒同行:善待孩子,耐心陪伴他成长,相信他的未来有100种可能!
教育的责任、智慧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就是教育者对每个孩子的“草稿”进行精心地加工,使之既拥有完整的人格,又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成功与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育同行提出忠告: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
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李镇西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就这样写道,“我当然为我学生中赫赫有名的精英人才骄傲,但同时也为默默无闻的平凡百姓自豪。
我认为,这才是教师应有的‘骄傲观’。
尤其是在当今十分功利也十分势力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千万不要把教育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培养‘高端人才’,而应该把培养数以千万计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公民作为我们的神圣使命。
”
近百年前,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在李镇西看来,“如果我们能够摒弃‘人上人’的教育成功观,而将所有能够‘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的学生都视为教育的成果,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
“现在那么多的家长、老师都把学生往大学赶,往985、211赶,这是好多学校永远达不到的目标。
于是家长焦虑,老师急躁,整个社会就焦虑不安。
”李镇西说,他就想通过这些孩子几十年的故事证明,无论这个学生现在是怎样的,将来都有无数种可能,“100种可能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无数种可能”。
而这些可能,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100种可能”,这需要为师与为人高度统一,具有超强的社会情感能力,坚持日常持久的输出以及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
教育是人性的投射。
如何具有超强的社会情感能力呢?需要站到对方的位置,感受学生的感受,可以从孩子的眼睛望出去,“作为老师你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李镇西说,“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在成长,李镇西也在成长,回顾自己的教师生涯,他说:“我的教育其实伤痕累累。
”而在这本书的最后的代跋中,他写道:“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在从教三十多年的生涯中,他反思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情不自禁地对不喜欢的学生冷眼相待,不由自主地挖苦讽刺,或不公正地批评、惩罚……对中等学生(“不起眼”的孩子)的冷落……还有更让学生无法忍受的“老师偏心”。
他说:“希望家长和老师通过这个书用另外一个眼光看自己的孩子,从容、欣赏、包容,和孩子一起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奇迹或者说教育童话。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都很出名,而是要教他们做一个真
正的人,而这正是身为教师最幸福的事情。
书中陈铮的例子,张凌的例子等等,36个故事,无一不诠释着好的老师的教育之道。
陈铮是班里的优等生,一直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她成绩很好,字迹漂亮,书写干净。
爱憎分明,无私奉献,辩论赛上气宇轩昂,从容迎战等等。
是万里挑一的“学霸”!而我并不幸运,在我暂短的教育经历中还未遇见。
其实更多出现的是张凌一般的孩子。
张凌是班里的“差生”,是个淘气的学生,上课吃东西,成绩也不好。
学习跟不上,也就不想读了。
张凌喜欢踢足球,被沈阳足球学校的教练选拔上,最终也成为了一名足球教练。
张凌在教孩子们踢球的时候也很有耐心,就像是李老师的映射一样。
确实,好的老师,好的教育,一定要尽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好,平等公正,一视同仁。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花期,他在学习上的“花期”要迟一些。
像张凌一样的捣蛋大王甚至有一群。
但作为老师的我们依然需要用爱去灌溉他们的心灵,永远记得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是我在读这本书时与老教师交流后他说的,我想把它作为本篇心得的结尾。
是啊,老师确实是良心活,是“普渡人”,我们要自多做义举,做好当下,用心去爱去教育每一个学生,不要过度牵挂往后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尊重眼前的这个孩子,不是因为他“很可能”将来成为杰出人物,而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是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着丰富内心和独立思想的“人”。
只有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孩子,教育才会回归起点,回归纯
粹,回归到人的本质。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那个“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