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完整版PPT

待人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 谦虚真诚、彬彬有礼、宽厚温和的人;
律己严,在文字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一 丝不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令人敬仰的人。
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 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 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反复朗读,对 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 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 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粹( cuì ) 精粹
慨( kǎi )感慨 溉( gài )灌溉 概( gài )气概
诲( huì )教诲 晦( huì )晦暗 悔( huǐ )后悔
词语解释
【商酌】 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 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 妥当合适。 【沾溉】 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躬行】 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 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修改文章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恭送客人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真诚复信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2.读完课文,说说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根据叙写的事例,说说叶 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 出最能表现他品德的语句,简 要分析。
细读课文
1叶98圣8年 陶2先月生,,叶人圣,有陶往先矣一生,辞我天世常。常到想到叶他的先业绩生。 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谢谢,可见 他和蔼可亲,待人真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 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 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律己严,在文字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一 丝不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令人敬仰的人。
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 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 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反复朗读,对 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 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 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粹( cuì ) 精粹
慨( kǎi )感慨 溉( gài )灌溉 概( gài )气概
诲( huì )教诲 晦( huì )晦暗 悔( huǐ )后悔
词语解释
【商酌】 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 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 妥当合适。 【沾溉】 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躬行】 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 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修改文章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恭送客人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真诚复信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2.读完课文,说说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根据叙写的事例,说说叶 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 出最能表现他品德的语句,简 要分析。
细读课文
1叶98圣8年 陶2先月生,,叶人圣,有陶往先矣一生,辞我天世常。常到想到叶他的先业绩生。 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谢谢,可见 他和蔼可亲,待人真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 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 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共37张PPT)

6
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
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 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 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 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 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 《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 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 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4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 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 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 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 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 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 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6)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7)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8)
14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二(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三(3-5):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四(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
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
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
张中行
3
背景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 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 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 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 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
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
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 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 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 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 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 《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 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 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4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 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 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 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 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 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 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6)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7)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8)
14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二(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三(3-5):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四(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
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
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
张中行
3
背景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 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 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 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 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经典课件(48张) (共48张PPT)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3、课文多处引用了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举例说明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一是为了通过 语言描写表现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如请作者帮 他修润文字时所讲的话,体现了叶老的谦虚和诚 恳。二是通过这些话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 张和观点,如“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 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原因: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作者选取与自己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 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以小见 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 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 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 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梳理内容 略读课文,时间5分钟
思考: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勾画 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 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 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 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 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 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 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 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5张PPT)

《怀念圣陶先生》一文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 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为普及汉语言 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文革”期间迫于 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 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和 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朦胧(ménɡ lónɡ)
删去(shān)
累赘(léi zhuì)
妥帖(tuǒ tiē)
商酌(zhuó)
拖沓(tà)
2.词语释义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方音,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一以贯之:语出《论语·里仁》。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
知识链接
关于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
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 《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 《倪焕之》等。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丁卯(mǎo)
慎重(shèn)
颠沛流离(diān pèi) 譬如(pì)
2.行文平易,感情深挚。
表面上,作者没有大喜大悲,声色不动,又有较显明的理 性色彩;实际上,全文涌动着一股感情潜流,有一种动人心弦 的力量。并且,正因为作者善于控制感情,反而使得这种感情 更显真挚,内涵更为深厚。
3.事例典型,以小见大。
文章择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几件生活小事,构 成回忆片段,连缀成篇,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风范。借 助于“描标点”“送别”等具体事例的记述,辅以简明的议 论,鲜明地展示了人物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一位躬行君 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朦胧(ménɡ lónɡ)
删去(shān)
累赘(léi zhuì)
妥帖(tuǒ tiē)
商酌(zhuó)
拖沓(tà)
2.词语释义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方音,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一以贯之:语出《论语·里仁》。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
知识链接
关于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
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 《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 《倪焕之》等。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丁卯(mǎo)
慎重(shèn)
颠沛流离(diān pèi) 譬如(pì)
2.行文平易,感情深挚。
表面上,作者没有大喜大悲,声色不动,又有较显明的理 性色彩;实际上,全文涌动着一股感情潜流,有一种动人心弦 的力量。并且,正因为作者善于控制感情,反而使得这种感情 更显真挚,内涵更为深厚。
3.事例典型,以小见大。
文章择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几件生活小事,构 成回忆片段,连缀成篇,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风范。借 助于“描标点”“送别”等具体事例的记述,辅以简明的议 论,鲜明地展示了人物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一位躬行君 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6张PPT)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 天吧……是西郊某大雪的什么公寓。”
作者写拜访叶圣陶先生,如话家常,平 易自然,简洁流畅,毫无拖沓累赘之感。
十一、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照应开头;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圣陶先生深深 的怀念之情。
十二、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 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 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 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 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 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 格要求自己。
打拱gǒng
譬pì如
拖沓tà
不耻chǐ下问
累léi赘zhuì 监督dū
生疏shū
朦méng胧lóng
哉zāi
颠沛pèi流离
六、学习词语
修润xiū rùn修改润色。 南腔北调nán qiāng běi diào形容人口音不 纯。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乐于向学问或地位 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商酌shāng zhuó商议,斟酌,简单易懂。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 交往中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 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教育人们铭记叶圣陶先生的 写话主张,理解叶老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 心。
九、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 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修改文章、送客、复信。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 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 成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编 辑家。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 贡献。他就是叶圣陶,今天我们就 学习张中行写的关于他的文章。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作者写拜访叶圣陶先生,如话家常,平 易自然,简洁流畅,毫无拖沓累赘之感。
十一、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照应开头;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圣陶先生深深 的怀念之情。
十二、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 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 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 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 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 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 格要求自己。
打拱gǒng
譬pì如
拖沓tà
不耻chǐ下问
累léi赘zhuì 监督dū
生疏shū
朦méng胧lóng
哉zāi
颠沛pèi流离
六、学习词语
修润xiū rùn修改润色。 南腔北调nán qiāng běi diào形容人口音不 纯。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乐于向学问或地位 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商酌shāng zhuó商议,斟酌,简单易懂。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 交往中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 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教育人们铭记叶圣陶先生的 写话主张,理解叶老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 心。
九、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 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修改文章、送客、复信。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 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 成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编 辑家。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 贡献。他就是叶圣陶,今天我们就 学习张中行写的关于他的文章。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累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大势所趋】 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 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 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速读 课文
5分钟略读课文, 勾画关键语句, 划分文章层次, 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交代写作缘由,突出“我”的悲痛之情。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律己严 2.特别强调重视语言的“简洁”。
3.重视语文,力求完美(规范“做”与“作”。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
为什么作者要选 作者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 择这些小事来写? 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
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 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 共鸣。
细读课文,结合具体语 句,分析叶圣陶先生的形象 特点。
新课导入
星星结队归去,一切夜景都隐没的时候,那小蛾才飞走了。稻草人仔 细看那片稻叶,果然,叶尖卷起来了,上面留着好些小蛾下的子。这使稻 草人感到无限惊恐,心想祸事真个来了,越怕越躲不过。可怜的主人,她 有的不过是两只模糊的眼睛;要告诉她,使她及早看见小蛾下的子,才有 挽救呢。他这么想着,扇子摇得更勤了。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 的声音。他不会叫喊,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
·· ···
“深重的苦心”指深思熟虑、语重心长的良苦用心,这是 对叶圣陶先生极高的评价。只要动笔,只要写作,就应想想先 生的写作主张,这是对先生毕生事业的敬重,对语言文字、对 读者的尊重。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 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 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举例说说。
【张中行】(1909—2006年),学者、 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 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 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 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 逸人、至人、超人”。代表作有随笔集 《负暄琐话》等。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24张PPT)

第二课时
CHUZHONG YUWEN
教学目标
• 1、品读文中词句,体悟本文语言特点。 • 2、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 • 3、理解叶圣陶提出的语文主张。
品读词句一
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言之成理即可。
理解一: 先生在这样 一个合家团聚、喜庆欢乐的除夕夜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因此倍 增悲哀。
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一句中“偏偏”一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和叶圣陶的有关常识、识记文中字词。 • 2、通过略读,理清文章思路。 • 3、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 • 己严的过人品性。
作者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 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人,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 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领会文章内容 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第一部分(1): 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1)略读侧重观其大略,推而广之去读同类型文章,可借助猜想题目、段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
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彬彬有礼、尊重有加;
探究写法 二
本文叙议结合,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的小事,却给 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议论句,对照所记叙 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
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 苦心。”
人教2016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共23张PPT)

叶 圣 陶 张先 中 行生 二 三 事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生 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 语文观点。
•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 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 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 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 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 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 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 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 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 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 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 话》、《负暄三话》、《禅外说 禅》、《说梦草》、《顺生论》、 《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 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 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 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 7.“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 为应如何效?(11) • 要知难而不畏难,要长记于心,向叶先生 学习,德行如一。
小结
•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示了叶先生的宽 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表现了叶先生 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 一丝不苟的态度,阐述叶先生“写话”主 张,表达了对先生的悼念之情。
•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选择 材料有何特点? •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 念文。 •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 于高文典册的
•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 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 待人厚,律己严。 •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 (2)第四自然段:送客 • (3)第五自然段:复信 •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 躬尽瘁
• 3、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 什么?(2) •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 铺垫。 • 4.“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 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 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 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让张中行先生帮 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 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生 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 语文观点。
•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 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 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 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 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 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 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 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 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 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 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 话》、《负暄三话》、《禅外说 禅》、《说梦草》、《顺生论》、 《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 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 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 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 7.“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 为应如何效?(11) • 要知难而不畏难,要长记于心,向叶先生 学习,德行如一。
小结
•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示了叶先生的宽 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表现了叶先生 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 一丝不苟的态度,阐述叶先生“写话”主 张,表达了对先生的悼念之情。
•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选择 材料有何特点? •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 念文。 •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 于高文典册的
•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 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 待人厚,律己严。 •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 (2)第四自然段:送客 • (3)第五自然段:复信 •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 躬尽瘁
• 3、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 什么?(2) •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 铺垫。 • 4.“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 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 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 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让张中行先生帮 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 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58张PPT)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 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 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 章深处了。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 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 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 述?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 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 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 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 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词语解释
【商酌】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晦涩】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
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
【颠沛流离】微由感于觉灾到荒或觉战察乱到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
【大势所趋】处整流个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 生去世了,作者给他 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 关的,不见于或不明 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 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 细致恳切,念,顺口, 听,悦耳,说像话还不 够,就是话。还特别重 视“简洁”。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 拿出自己刚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 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 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 述?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 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 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 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 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词语解释
【商酌】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晦涩】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
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
【颠沛流离】微由感于觉灾到荒或觉战察乱到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
【大势所趋】处整流个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 生去世了,作者给他 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 关的,不见于或不明 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 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 细致恳切,念,顺口, 听,悦耳,说像话还不 够,就是话。还特别重 视“简洁”。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 拿出自己刚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
【语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20张PPT)精品课件

•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 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方法小结
略读写人记事类文章应
研究标题 明确文体 抓住评价性词句 抓住概括性词句 梳理文章要点,把握内外大意
强化练习 运用所学方法,阅读 《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4分钟速读文章,完成表格。
边读边画出表现杨绛先生特点的评价性词句。 时间 文革之前 事件 会场极少发言 接济青年人 杨绛先生的特点 ① 低调谦逊
稀哲、于大宝的进攻组合频频给韩国人制造麻烦;老将曾
诚的回归,让国足多了一道“定海神针”,正是他的高接 低挡,力保国足本场球门不失。
1. 研究标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线索、中心事件、主要人物、作 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明确文体
• 从文体出发,应关注哪些内容? 写人记事:人物形象、主要事件
头脑中形成梳理表格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快速阅读要求(语文书157页)
一、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尽快弄 清发生了哪些故事,有哪些人物。 二、以默读为主,每分钟应不少于 400字。 三、眼睛的视域要宽,尽量不回视, 尽量扩大扫视的范围。 四、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 要线索,有所取舍。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 出追思景仰之情。
B.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 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了人物全貌。
C.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宽,律己严, 以及体现这一品行的典型事例。
D.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 话”和“多阅读”。
交代缘由 叶老去世,内心悲哀
回 总 叶老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忆 往 分 叶老“待__人__厚__”的一面 事 分 叶老“律__己__严__”的一面
表达怀念 追怀_业__绩___,号召学习
结合第6段加点词语,品析画线句子的丰富含义。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
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以及“我”的悲哀心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赞颂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待人厚,律己严。
第三部分(9):表达“我”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之情,号召 大家学习他的写话主张。
课文精讲
结合第1段中加点词语,品析画线句子的丰富含义。 考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常见的考查形式: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先生的德行源于仁心, 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借助前面概括的事例和评价性的语句,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形 象特点。
一位做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的 君子,一位作文认真严谨、力求完美 的学者,一位事事宽以待人、严于律 己的贤者。
学习任务单 借助前面概括的事例、勾画的评价性语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些事,尝试根据上一页的“状元贴士”中提供的略读建议找
出并概括。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4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共44张PPT)

③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④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 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 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 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 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 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 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 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第四单元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目录导航
01 学 习 导 航 02 课 前 自 学 03 课 内 精 读 04 课 外 拓 展 05 群 文 阅 读 06 读 写 结 合
学习导航
学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习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目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叶圣陶先 标 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6)一处是:“学而不厌,huì ré n bù juà n ( 诲人不倦 ),何
有于我哉!” (7)他对普通话 shē n ɡ shū (生疏
),于是 bù chǐ x ià
w è n ( 不耻下问 ),让我帮他 x iū rù n ( 修润 )。
(8) 我 看 了 信 ,也 很 悲 伤 ,不 是 为 自 己 的 diā n p è i liú
三、达标自测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 我 出 于 对 他 的 尊 敬 ,想 不 直 接 动 笔 ,只 提 一 些 shā n g zhuó ( 商酌 )性的意见。 (2)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 定亲自来,谦虚而 kě n q iè ( 恳切 )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 复。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版)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画出下面词语,读准字音。
rùn shū
zhuó kěn
pì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zhui
niu
tà
tiē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huì
chǐ
pèi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cuì
鞠躬尽瘁
méng lóng 朦胧
zuò 以身作则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画出下面词语,理解含义。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 不好意思。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一以贯之】出自《论语·里仁》。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 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
严于律己
第6段:写文章主张写话风格 第7段:文风重视简洁 第8段:统一用语体例、创作严谨
细读课文(第6段),深入理解人物
请同学们阅读这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 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 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 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 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 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 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第一课时)

(1)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草率 ) (2)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 不耻下问 ) (3)商量斟酌。( 商酌 ) (4)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 一直到死为止。 ( 鞠躬尽瘁 ) (5)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 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 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 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 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 学》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交流点拨】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句话是对叶老过人品 行的高度赞扬。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 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品质。例如,吕叔湘先生 说,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 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还有就是叶先 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我”给他修润。有人到 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 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 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这都 体现了他的待人厚。
三、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 自己刚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交流】 1.标点符号方面; 2.书面语和口语的运用方面; 3.用语的简洁准确方面; 4.是否顺口悦耳平易恳切; 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 不耻下问 ) (3)商量斟酌。( 商酌 ) (4)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 一直到死为止。 ( 鞠躬尽瘁 ) (5)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 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 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 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 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 学》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交流点拨】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句话是对叶老过人品 行的高度赞扬。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 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品质。例如,吕叔湘先生 说,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 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还有就是叶先 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我”给他修润。有人到 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 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 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这都 体现了他的待人厚。
三、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 自己刚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交流】 1.标点符号方面; 2.书面语和口语的运用方面; 3.用语的简洁准确方面; 4.是否顺口悦耳平易恳切; 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

课程导入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 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 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叶圣陶,他的作品有散文 《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 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 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作者:张中行 第一课时
走进作者
这样的主张对你写作有何启发?
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文风的“简洁”。关 于繁简和修改,他“只说字”,偏重用语, 强调“可简就绝不该繁”。这启示我们在 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 删改,使语言更加简洁。
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示了叶先生的宽 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表现了叶先生 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 一丝不苟的态度,阐述叶先生“写话”主 张,表达了对先生的悼念之情。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 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 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6.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 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 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 身回去。
细节描写。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 谢谢,可见他和蔼可亲,待人真诚。
4.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
生活上随和,易于相处
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
工作认真严谨
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为学谦虚,一丝不苟
5.“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 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 德的思考; 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 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 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 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 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叶圣陶,他的作品有散文 《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 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 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作者:张中行 第一课时
走进作者
这样的主张对你写作有何启发?
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文风的“简洁”。关 于繁简和修改,他“只说字”,偏重用语, 强调“可简就绝不该繁”。这启示我们在 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 删改,使语言更加简洁。
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示了叶先生的宽 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表现了叶先生 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 一丝不苟的态度,阐述叶先生“写话”主 张,表达了对先生的悼念之情。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 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 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6.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 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 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 身回去。
细节描写。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 谢谢,可见他和蔼可亲,待人真诚。
4.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
生活上随和,易于相处
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
工作认真严谨
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为学谦虚,一丝不苟
5.“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 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 德的思考; 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 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 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
处,对词语 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
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
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 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
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拥有崇高的美德,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 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如何去践行这美好 的品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 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是如何为人处事的。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散 文
1. 学习目标
4. 相关资料 8. 句段品析
2. 作者简介
5. 检查预习 9. 疑难探究 6. 听读课文 10. 板书设计 13. 拓展延伸
【答案】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 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 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部分来自《点拨》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部分来自《点拨》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 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 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 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zhui 累赘
tà 拖沓
部分来自《点拨》
二
写一写字形
bì ( 壁 )纸
bì ( 璧 )璧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 容虚心好学。 2.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动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来自《点拨》
张中行 (1909 ~ 2006) ,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 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
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
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 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
至人、超人”。
来自《点拨》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 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本文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哪两种过人品行?
【答案】
为人宽、律己严。
部分来自《典中点》
2、叶圣陶的语文主张是什么? 【答案】 “写话”。
部分来自《点拨》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部分来自《点拨》
6.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 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
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
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部分来自《点拨》
7.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前一个“
部分来自《点拨》
10.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本题运用结尾句 (段)作用分析法和把握作者
情感五借助法。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 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 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 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
叶圣陶名言名句 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 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 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 直觉、感情和想像。 4、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5、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 到。 6、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的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语,
虽简明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
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都以一句话 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
一、 (1)“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运 用“单一的儒”来评价叶圣陶先生,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定下基
调。
(2)“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 动。”作为段首中心句,概括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影响之广,
引出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及和“我”商量修改文章
修改文章
叶 圣 陶 先 生 二 三 事
待人厚
送客
复信
躬行君子
写话要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 堪为师表 细致恳切
律己严
作文要求简洁
语文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
和“律己严”两方面过人的品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 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老者形象和独特而可贵的 精神风貌。
3. 背景透视
7. 整体感知 11. 本课主旨 14. 教材习题讲解
12.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5. 课后作业布置
1. 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 性。 (重点) 2. 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 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难点) (重点) 3.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来自《点拨》
张中行经典语录
1.相信命运似乎对人有好处,强者可以用它欺人, 弱者可以用它自慰。 2.所谓告别有两种,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两者 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就算整个世界在背离,在失语, 真正的爱只追随自己的心灵,与他人无关。
部分来自《点拨》
一
读一读字音
mǎo 丁卯年
zhuó 商酌
pì 譬如
三、 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 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鲜 明”,“念,顺口,听,悦耳”。“简洁”就是启示我们在写作 中做到“简明自然”,“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
事宜的事例。 (3)“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
真诚地给“我”回复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
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4)“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
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 了。”先举叶圣陶对作文要求简洁的事例,在段尾用此议论作结, 显得自然。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
1.行文平实,感情真挚。
表面看,作者没有大悲大喜,声色不动,又有较为明显的理性色
彩;实际上,全文涌动着一股感情潜流,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 正因作者在感情表达上善于理性控制情感,反而使这种情感显得更
真挚。
2.事例典型,以小见大。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选择具体典型的生活事例,构成回忆片段, 连缀成篇。通过事件细节谈事,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寄寓对叶 圣陶先生的敬仰缅怀之情,以小见大。
部分来自《点拨》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答案】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 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 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5.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
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 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 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 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先在段首
用议论句表明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品德, 然后用事例加以佐证。
点拨: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清本文思路,归纳主要内容时注意抓住
各段中的关键语句。
二、“双层的悲哀”指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去世。文中有许多 含义丰富的类似的句子,如“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 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一句中用了两 个“悲伤”,其含义不一样,前面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 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是指“我”为这 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
,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 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部分来自《点拨》
8.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 这样做? 【答案】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 扭,还违背常理。
部分来自《点拨》
9.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 例,目的是什么? 【答案】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 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之情。
部分来自《点拨》
【主题探究】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的?请举例阐述。
【答案】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 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分别展开
记叙。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的品德过人之处时,作者并
非通过空乏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 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