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水调歌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乂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
公元1076 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中佳句叠叠,千百年来不断被人吟诵引用。
《水调歌头•游览》
宋代: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鹏。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口云深处,
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
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宋代: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
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
磅礴儿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在抒发爱国豪情壮志、促进词体发展的大合唱中,陈亮高亢雄壮的歌喉征服了千白年来的"听众"。
在陈亮所有的爱国词中,本篇独树一帜,它不仅立意深远,章法整饬,而且更体现了南宋抗金派词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那一种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代: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本词是作者在其兄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的第二年,写来回赠其兄的。
词作描述了作者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乂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了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宋代: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呑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儿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叢尔,
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词人在此篇中欲抑先扬,行文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议论中肯,抒情真实感人。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下片则111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
结尾低诉哀迥,明知故说,突出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宋代: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今年新梦,忽到黃鹤旧山头。
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
今古一南楼。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
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
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
空敝黑貂裘。
醐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细细算来十年宦海沉浮,人在十处度过十个中秋。
词的意境豪放阔大,风格飘逸潇洒,以“十处过中秋"起笔,再从神话、历史故事中生出丰富的想象,抒写了自己赏月时的淋漓兴致以及暂释官务的快慰,神气超怡。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代: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黃菊,
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 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此词是作者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杜牧原诗为:“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
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
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不失为大快人心。
《水调歌头•中秋》
宋代: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醜酥,
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
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这乂是一首写中秋的《水调歌头》,但米芾写中秋赏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上片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下片再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 "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
词借中秋赏月之机,表口了自己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
《水调歌头•游泳》
近现代: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乂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口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摘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4年中央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
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乂视察了大桥的施工。
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近现代: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黃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圉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三十八年过去,毛泽东乂重上井冈山。
他感慨良多,词兴大发,写下这首《重上井冈山》。
词的上片描述了伟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将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伟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下片伟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最后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