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 原子种类
B. 分子种类
C. 元素种类
D. 物质颜色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 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 打开盛酒精的瓶盖,酒精质量变小
C.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
D. 澄清的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变重
3.3Cl2+6NaOH 5NaCl+X+3H2O的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A. O2
B. NaClO
C. HCl
D. NaClO3
4.某物质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只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则该物质中()
A. 只含氧元素
B. 一定含钠元素和氧元素
C. 只含钠元素
D. 一定含钠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5.“84消毒剂”是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制备次氯酸钠的原理可表示为:
2NaOH+Cl2═NaClO+X+H2O,则X 的化学式是()
A. Na2O
B. NaCl
C. NaH
D. NaClO3
6.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
B. 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 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 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7.某种燃料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X+3O2
2CO2+3H2O。

则X物质的化学式为( )
A. CH3COOH
B. C2H5OH
C. C2H4
D. C2H6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待测值为0.6
B. 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 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 甲一定是化合物
9.当空气受SO2严重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粉末,使空气中的SO2含量明显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

X的化学式是( )
A. CaO
B. CaCO3
C. Ca(OH)2
D. Na2CO3
10.已知:某密闭容器中,12gA加热完全分解产生B和C,其中B的质量为2g,同时C又能部分分解产生0.1gD和7.9gE,则最终该密闭容器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A. 1:1
B. 1:2
C. 1:4
D. 1:5
二、填空题
11.被誉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的横梁、柱子的外包装选用的是铝板。

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12.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其原因是在常温下,氢氧化钠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缓慢地发生反应,产物使瓶口与瓶塞粘合在一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NaOH═X+H2O,试推断X的化学式________ .
13. 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某同学设计了右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__ 。

(2)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________ ,气球先变大又变小。

气球先变大后又变小的原因________ 。

(3)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

(4)反思:白磷燃烧________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________ 。

14.在电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含铜废料.据报道,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
(1)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O22CuSO4+ ________
(2)若选用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则用100 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g/cm3)可配制该稀硫酸 ________g,需加水 ________g.
三、解答题
15.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

(2)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固体质量减少。

四、综合题
16.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填字母序号)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 ①④⑥
B. ①③⑤⑥
C. ①②⑥
D. ②③⑤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②________的质量.
(3)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17.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
——氢原子
——
(1)这四种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A物质名称是_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是________。

(2)若有64g B完全参加反应,则生成C的质量为________g。

(3)从微观的角度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

(4)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填编号)。

①原子种类②分子种类③原子个数④原子质量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解: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故选:B.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化学反应中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答案】B
【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生成气体跑掉了,A不符合题意;
B、打开盛酒精的瓶盖,酒精质量变小是因为酒精挥发了,是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C不符合题意;
D、澄清的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变重,增重的是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3.【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由反应3Cl2+6NaOH =5NaCl+X+3H2O可知,反应前的氯原子、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数目分别是6、6、6、6,反应后的氯原子、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数目分别是5、5、3、6,根据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不变,X中应含的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和3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是NaClO3。

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回答。

4.【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种类不变的特点,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解答】因为二氧化碳中含有碳、氧两种元素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碳酸钠中的钠元素一定来自该物质,而且碳酸钠中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3,而二氧化碳中碳原子、氧原子个数比为1:2,即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氧元素;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种类守恒,难度较小,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断物质的组成.
5.【答案】B
【解析】【解答】反应前各原子种类及个数为:钠2、氧2、氢2、氯2,反应后各原子种类及个数为:钠1、氯1、氧2、氢2,所以X中含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及个数都不变。

6.【答案】D
【解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强调是所有的反应物和所有的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质量守恒定律只是应用于解释化学变化,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解答】
A、10g冰受热融成10g水,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错误.
B、质量守恒定律是研究质量的,而不针对体积.错误.
C、质量守恒定律是指所有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应该是指所有的,而不能仅仅理解为部分.错误.
D、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强调是所有的反应物和所有的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7.【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X+3O22CO2+3H2O可知,生成物中碳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数目分别为2、7、6,反应物中碳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数目分别为0、6、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化学式中应含有碳原子的数目为:2,应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2×2+3﹣3×2=1,应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2×3=6。

可推断X的化学式为:C2H6O,即C2H5OH。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及种类都不变。

8.【答案】D
【解析】【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不符合题意;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不符合题意;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3.4g=2:1,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

9.【答案】B
【解析】【解答】反应后原子种类及个数为:钙2个、硫2个、碳2个、氧12个,反应前原子种类及个数为:硫2个、氧6个,所以2X中应含有2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CaCO3;【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个数和原子种类不变分析,找也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然后根据个数、种类不变推导出未知物质的化学式。

10.【答案】A
【解析】【解答】解:因为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等于生成的B和C的质量之和,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12g,生成B的质量为2g,则同时生成C的质量为10g,C又部分分解为0.1gD和7.9gE,则反应掉的C的质量为0.1g+7.9g=8g,还剩余C的质量为10g﹣8g=2g.则最终该密闭容器内B的质量为2g,C的质量为2g,质量比为:1:1.
故选A.
【分析】由题意可知,A的质量等于生成的B和C的质量之和,生成的D和E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掉的C 的质量,然后分析计算进行解答.
二、填空题
11.【答案】H2; +3
【解析】【解答】由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X,可知X的化学式为H2 ;设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X。

(+1)+X+(-2)×2=0. X=+3.
【点评】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12.【答案】Na2SiO3
【解析】【解答】解:根据SiO2+2NaOH=X+H2O可知,反应前含有1个Si原子,4个O原子,2个H原子,2个Na原子,反应后已有2个H原子,1个O原子,故X中含有2个Na原子,1个Si原子,3个O原子,故其化学式为Na2SiO3,
故填:Na2SiO3.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即可求出X的化学式.
13.【答案】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炸裂;大量白烟;白磷燃烧放热,锥形瓶内气体膨胀,气球变大;燃烧消耗氧气,冷却至室温,瓶内压强减小,气球变小;装置漏气;遵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解析】【解答】1、为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炸裂,要在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
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锥形瓶内气体膨胀,气球变大;燃烧消耗氧气,冷却至室温,瓶内压强减小,气球变小;
3、若装置漏气,则燃烧后称量,会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
4、白磷燃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14.【答案】2H2O;1470;1290
【解析】【解答】解:(1)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铜、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2、1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0、2、8,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横线上物质的分子中共含有由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横线上的化学式应为2H2O.
(2)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100 mL×98%×1.8g/cm3=(100 mL×1.8g/cm3+X)×12%,解得X=1290g.
故若选用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则用10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g/cm3)可配制该稀硫酸的质量为1290g+100mL×1.8g/cm3=1470g.
故答案为:
(1)2H2O;(2)1470;(3)1290
【分析】(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横线上生成物的化学式.
(2)在稀释溶液时,加水时溶质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在计算时以溶质的质量建立等量关系.
三、解答题
15.【答案】(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即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增加。

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红磷质量、氧气质量的总和。

因此,生成的固体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红磷质量
(2)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氧气和氯化钾固体。

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反应前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固体质量与生成氧气质量的总和。

所以,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小于反应前和混合物的质量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即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则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即减少的氯酸钾的质量,等于增加的氧气和氯化钾的质量,但氧气会逸散,故固体质量减少。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出现质量不守恒的假象,就一点要考虑是否把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都计算在内,尤其是气体。

四、综合题
16.【答案】(1)B
(2)2Mg+O22MgO;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3)部分生成物散逸到空气中
【解析】【解答】解:(1)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故填:B.(2)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填:2Mg+O22MgO,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3)通过观察可知,镁燃烧时,一部分生成的氧化镁扩散到了空气中,会导致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故填:部分生成物散逸到空气中.【分析】(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2)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17.【答案】(1)S;硫化氢;2H2S+O22S+2H2O
(2)128
(3)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组成新的分子
(4)②
【解析】【解答】(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A是硫化氢,B是氧气,C是硫,D是水,其中硫是由硫原子构成的;根据描述可知硫化氢和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S+O2
2S+2H2O;(2)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生成的C的质量,设生成C 的质量为x,
2H 2S+
2S+2H2O
32 64
64g x
x=128g;(3)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其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解题即可,本题属于中考常考题,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细心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