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区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仿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区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仿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俯瞰.(kàn)风韵.(yùn)具体而微.(wēi)戛.然而止(gá)
B.愤懑.(mèn)怪诞.(dàn)筋.疲力尽(jīng)毛骨悚.然(sǒng)
C.观瞻.(zhān)亘.古(gèn)期期艾.艾(ài)强聒.不舍(guō)
D.勾.当(gòu)犷.野(guǎng)皮开肉绽.(zhàn)若即.若离(jì)
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文中的“公”有着较多的意义。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指的是旧时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B.汉语很有意思。

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或不愿直言,就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代替,这叫婉词。

如《背影》中“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中的“大去”就是“婉词”,表示“死亡”的意思。

C.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运用典故可以含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

如《雁门太守行》中用典“易水”、“黄金台”表达作者对官兵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的赞美。

D.古代的男子成人要举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丈夫之冠”是古时男子十六岁行冠礼。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级医院先后采取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

D.十堰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是以汽车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垂髫”代指童年;我们常说的“豆蔻年华”指十七八岁的妙龄女子。

B.《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社,土地神;社戏,是旧时某些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的戏。

C.风骚,原指屈原的《离骚》,后把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把诗人叫“骚人”。

“迁客骚人”则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D.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汉阴”即汉水的南面。

5.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⑴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⑵“最美不过夕阳红”,老一辈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尊敬,这引用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最为贴切。

⑶___________?曹刘。

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⑷不应有恨,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⑸请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名著阅读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

我母亲完全不识字。

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

我是家里的“读书人”。

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

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

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

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

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

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

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

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

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选段出自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

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样读书?请联系少年毛泽东的读书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7.文言文阅读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①将战。

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

宋人既成列③,楚人未既济。

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⑤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⑥,不擒二毛⑦。

古之为军也,不以隘⑧阻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劲敌之人,隘而不列,天助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劲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⑪,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⑫,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⑬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⑭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⑮可也。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

②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

③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④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⑤门官:国君的卫士。

⑥重伤:再次伤害(受伤的人)。

⑦二毛:头发花白的人,指代老人。

⑧隘,险隘之地。

⑨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⑩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⑪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

⑫明耻教战:使士兵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授他们作战的技能。

⑬服:(对敌人)屈服。

⑭金鼓以声气:鸣金击鼓来振作士气。

⑮儳(c hán):同“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神弗福.也
(2)再.而衰
(3)楚人未既济.
(4)公伤股.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B.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C.虽.不能察/虽.及胡耇D.公将鼓之./请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4.甲文鲁国军队后发制人取得了胜利,乙文宋国军队要先发制人才能取胜,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5.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在思想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8.文言文阅读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
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偕:
2.第②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览物之情”的“异”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用文中句子回答。

3.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柳宗元专题阅读
(甲)渔翁柳宗无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①清湘燃楚竹。

烟销②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汲(jí):取水。

②销:消散,亦可作“消”。

③欸(ǎi)乃:象声词。

(乙)石涧记①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

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

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④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

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①《石涧记》:《永州八记》之一。

其余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教
材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

②阃:门槛;奥:室之深处。

③胡床:结绳为床曰胡床。

④渴:袁家渴。

1.下面文言词语积累卡中,课内外词义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2.请为(乙)文画线处断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3.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效乃一声山水绿”的画面。

4.柳宗元善用联想与想象描绘石润之景,别有意趣。

请从(乙)文摘抄一处,并作赏析式批注。

5.(甲)诗(乙)文,均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

结合诗文具体内容,品析其情感共通之处。

10.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思维转变并不慢。

1973 年召开全国第一次环保会议,将“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这些词汇都反应了中央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所尝试提出的对策。

材料二: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便处于对立与统一的状态,从总体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类社会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受制于自然界,人们只能靠自然界提供的现有物资维持生存。

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低水平的和谐,人以顺应自然为主。

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在对自然界知之甚少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了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过度渔猎。

这时的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环境问题,不过这时的环境问题远远未危及到人类的生产,毕竟此时的生产力水平有限,自然界还是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恢复。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急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开始突飞猛进,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开始竭尽一切可能的利用、征服自然。

“人定胜天”是这一阶段的表征。

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对物质
财富的无穷追求。

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厉害,很多东西超出了自然界能承受的限度,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出现了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危机。

尤其是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显得尤为重要。

材料三:人类所要维持的生态平衡,是适应当代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相适应的生态平衡。

如果人类的活动使生态环境激剧变化,超过了生态环境容量,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而且,生态平衡被破坏后,恢复很困难,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还要耗费巨额的资金。

因此,在经济建设中,要认真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创造经济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建设才能长期稳定持续下去。

经济建设要以生态的良性循环为基础,不能以浪费自然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同时也不能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而停止经济的发展。

以下四个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和提出的对策,体现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思维转变并不慢。

B.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需求不断扩大,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环境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

C.我们所要维持的生态平衡,是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调控,不能一昧的让其自由发展下去。

D.经济发展的同时,必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解决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只有达到平衡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发展时机。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与自然关系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面一则拓展材料,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商人行为的看法。

拓展材料:一些进入发展高速化的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随着的变化,他们领先提出“和谐发展、生态平衡”的计划,其计划内容即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注意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的改变,必要的要采取一些措施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于是,商人开始响应国家口号的号召,开始适当的减少生产的速度和产量,以达到平衡发展、平衡增长的目的。

而另外一些商人,却将工厂开到国外(一些不发达的国家),肆意的增加产量、无尽的索取当地的资源,这样一来破坏的是另外的一方土地,而又可以躲过本国家的严讨。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
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诚然,文字是一个民族最坚实的屏障。

而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②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

书同文,语同音。

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之标准。

捍卫标准、纠正错误,就是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空间。

层出不穷的“网
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

然而,网络上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④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领者。

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媒体的用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校对等等,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⑤有人认为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参加评奖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对语言文字挑错者冷嘲热讽,这暴露了他们的短视。

好比一只啄木鸟飞到一棵大树上啄食虫子。

大树却说:“走开,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鸟温和地说:“大树兄弟,你身上的虫子已经许多了,再不驱除掉,可危险啊!”大树满不在乎地说:“我这么魁梧,有几只小虫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虚假,自己想吃虫子,却非要找个借口!”啄木鸟飞走了,最后大树被蛀空了。

没有一点闻过则喜的雅量,没有一点极目楚天舒的远见,怎么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里更上层楼?
⑥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

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编”就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

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

当这一轮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汉语言文字发展至今具有哪些特点?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该如何做才能对文字保持敬畏。

三、应用
12.根据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在石家庄市民眼中,共享出行方式与传统出行方式相比,具备哪些突出优势?
石家庄市民出行方式评价调查表
(2)观察下图,说说石家庄市民在使用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上的差异。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的模样,不只是鸟语花香,草长莺飞。

披蓑戴笠,耕耘播种是春天的模样;求知若渴,孜孜不倦是春天的模样;策马扬鞭,奋进追梦是春天的模样……你认为春天的模样是怎祥的呢?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C
【解析】
A.戛.然而止(jiá)。

B.筋.疲力尽(jīn)。

C.正确。

D.若即.若离(jí)。

2、D
【解析】
D. 冠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故选D。

3、D
【解析】
A.搭配不当。

“改善”改为“提高”即可。

B.残缺主语。

去掉“随着”或“使”。

C.语序不当。

“发扬”与“继承”对调位置即可。

4、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古文化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A. “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B.《社戏》是小说,不是散文;C.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D.正确。

5、⑴博学而笃志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⑶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⑷何事长向别时圆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解析】
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笃、撼、楫”的书写。

6、(1)斯诺《红星照耀中国》(2)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围绕读书对个人成长,对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去谈,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解析】
(1)文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说的读书经历。

(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如,读书笔记的实际用处在读书的时候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慢慢体会,总之自己做读书笔记绝对不会亏待你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有趣的、有疑问的、重要的等等地方就记录下来。

以备份查阅。

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自己结合已有的知识而总结出来的结论的,一定要记录下自己是如何导出这个结论的;做读书笔记,也可以等你看完一整章节的时候凭借回忆来做笔记;当你无事所做的时间段超过五分钟的情境就是你的碎片时间了,其实细细算来,如果能够好好利用碎片时间所完成的读书进度是远大于你的固定读书时间的。

二、阅读
7、1.(1)赐福,保佑(2)第二次(3)渡河(4)大腿
2.C
3.(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诚心处理。

(2)如果爱惜(敌人)不让其再次受伤,当初就不要杀伤他们。

4.(1)甲文中,鲁军等到齐军士气低落时进击,所以取得了胜利,即后发制人;乙文中,宋军只有抓住楚军尚未过河或布阵的先机攻打,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即先发制人。

(2)作战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抓住有利的战机。

(抓住机遇,奋力拼搏,才能成功。


5.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能接受曹刿的建议。

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迂腐愚昧。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福”意思是“赐福,保佑”,“再”意思是“第二次”,“济”意思是“渡河”,“股”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大腿”。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解释为:养/怎么,B项解释为: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C项解释为:即使,D项解释为:凑足音节,无义/代词。

故选C。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句中“狱”意思是“诉讼案件”,“虽”意思是“即使”,“以”意思是“按照”,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2)“若”意思是“如果”,此句是省略句,应翻译为“如果爱惜(敌人)不让他再次受伤,就不如当初不杀伤他们”。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齐鲁之间的战争,能以少胜多在于后发制人,抓住了有利的作战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乙文中最终宋国失败是因为没有抓住有利的作战时机——楚军尚未过河或布阵的时候。

综合两者,说明作战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需要抓住有利的作战时机。

据此作答即可。

5.此题考查的是文中任务的性格特点。

甲文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公问其故”等句子写出了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对军事无知的人,但他有一个可贵的优点: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而乙文中的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而且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据此作答即可。

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