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
四川省成都市2015_2016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理

成都七中 2015-2016 学年上期2017 届半期考试数学试卷(理科)考试时间:120 分钟总分:15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把答案凃在答题卷上.)1. 直线y x 的倾斜角为()A. B.C. 2D. 3 4 2 3 42. 平 面平面的条件可以是()A. 内有无穷多条直线都与平行 B. 直线a, a, 且 a, aC .内的任何直线都与平 行 D. 直 线 a , 直 线 b , 且 a, b3 . 与 直 线3 x4 y5 0 关 于 原 点 对 称 的 直 线 方 程 为 ( )A. 3 x4 y5 0C. 3 x4 y54 .A B C 中 , A4 ,0, B8 ,7, C0 ,3, 则 B C边上的高所在直线的方程()A. 2 x y 8 0C. x2 y45 . 棱长为 2 ,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的表面积为()A. 4 2 3 66 .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互相垂直,三条侧棱的长分别为3 、4 、5 ,则它的外接球的体积为()A.1 2 5 2D. 2 5 0 27 . 过点P 2 ,3 ,并且在两轴上的截距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为()A.3x 2 y 0 或x y 1 0B. x y1 0C .3 x 2 y0 或 xy 5 0D. 3 x 2 y 0 或 3 x 2 y 1 08 . 在一个平面上,机器人甲到与点C 2 , 3 距离为5 的地方绕C 点顺时针而行,在行进过程中保持与点C 的距离不变,机器人乙在过点A 8 ,0 与B 0 ,6 的直线上行进,机器人甲与机器人乙的最近距离是()A.67552 42 17B. C. D.5 5 59 . 直线m 2 x 1 m y 6 0 与圆x22y 21 1 11= 1 的 位 置 关 系 是 ( )A. 相交B.相离C. 相切D. 以上都有可能C1 0 . 在 棱 长 为2 的 正 方 体 A B CD A B C D 中 , M 经 过 点 AB A 作 D M 的 垂 面 , 该 垂 面 被 正 方 体 截 得 部 分 的 面 积 是 ( )DC224A M B1 1 . 已知长度为 4 的线段 A B 在平面内,线段 A C 、B D 不在平面内,A CB D3 ,C A 平面且与平面交于A , B D A B , B D 与它在内的射影成30 角,则C D 的()A. 5B. 5C. 5 或4 3D. 3 4 或 4 31 2 . 设 f ( x ) 是定义在R 上的增函数,且对于任意的x 都有f (1 x )2f(1 x) 0 恒 成 立 , 如 果 实 数2 2f ( a a 、 b 满 足 不 等 式 组6 a 2 3 )f ( b8 b ) 0那么ab的取值范围是()f(b 1)f ( 5 )A. 1 7 , 4 9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 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横线上。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扫描版).pdf

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D 2.3. 【题4】4.C 5. 【题6】6.D 二、不定项选择题 7. 【题8】8.C 9.B 10.A 【题11】11.A 【题12】12.BD三、实验题 13.(1)A D(2)如下图;(3) 1.9(1.9±0.2均) 14.(1)9.4(2)①如图②作图10.0 (10.0±1.0均) 四、计算题 15.解:(1) 设A、B两极板间电压为U,小球从B板上的小孔射入恰好到达A板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qU-mgd=0-mv解得U=200 V (2)设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为R滑,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 I= 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U=IR滑 解得R滑=2.0×103 Ω 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滑==20 W (3)P总=P出=电源的效率η=×100%=99.5%. 16.解:(1) 以速度v0射入l=v0t,d=at2得a= 以速度v0射入因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受到的, 由l=2v0t′,t′=l2v0 沿电场方向的速度 离开电场时 (2) 离开电场时y=at′2=··=d 如上图所示,将速度反向延长交上板的中点,由相似三角形可得=则x′=1.5 l 所以x x=l+x′=2.5 l 17.解:(1)A至B,2mgR-2E1qR=mv-mv 解得:vB=4 m/s 设能到达B点的最小速度为v0 则E1q-mg=mv/R 解得:v0=2 m/s vB>v0,所以球能到达B点. (2)当从B至C, qE2L-μmgL=Ek-mv 解得Ek=24 J(3)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若从B至C,摩擦力一直 qE2L+μmqL=-mv 解得v=8 m/s m/s的速度顺时针转动,qE2+μmg=ma 解得a= m/s2 由速度公式 vc=vB+at 得运动的时间 传送带的位移 物块的位移 物块与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题17】18.解:(1)对D进入电场受力分析可得: 所以N=0,所以D在OB段不受摩擦力 设C物块到A点速度为v0 ,由题知释放后C物将沿斜面下滑,C物从P到A过程,对C、D系统由功能关系: 解得:v0=2m/s 重力的功率 (2)由题意,C经过A点后将减速下滑至速度为0后又加速上滑,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1,向下运动的时间为t1,发生的位移为x1,对物体C: 对物体D: D从开始运动到最左端过程中: 所以电势能变化量的最大值为50J (3)设物体C后再加速上滑到A的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a2,时间t2,有: 对物体C: 对物体D: 联解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并代入数据得:。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解析版)

1.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纯种的矮秆(d)易染锈病(t)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下列有关该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过程2 为减数分裂B.过程3 为单倍体育种C.过程4 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D.过程3 必须经过受精作用【答案】A【考点定位】单倍体诱导与利用【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要知道单倍体的概念,特别要牢记,凡是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无论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比如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也是单倍体。
掌握了单倍体的概念,就不难解答此题目了,因为配子是由减数分裂产生的。
2.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B.X 射线处理可以引起基因突变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答案】D【解析】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且获得的个体可能是杂合体,所以通过图中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故A选项正确;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故B选项正确;由于人工选择具有目的性,所以图中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故C选项正确;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率的,所以诱变能提高基因的突变率,但不一定都是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提高,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诱变育种【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其他育种方法的相关知识;3.利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具有两个显性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①材料的选择:所选的原始材料是人们在生产中多年栽培过的、分别具有我们所期望的个别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品种,一般是纯合子;②杂交一次,得F1 是杂合子,不管在性状上是否完全符合要求,一般情况下,都不能直接用于扩大栽培;③让F1自交,得F2(性状的重新组合一般是在F2 中出现),选出在性状上符合要求的品种,这些品种的基因型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④把初步选出的品种进行隔离自交,根据F3 是否出现性状分离,可以确定被隔离的亲本是否是纯合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56——2017学年度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物理试卷(总分11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第I 卷(选择题,共42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真空中有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和B,相距为r,带电量分别为﹣q和7q,它们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为F,A、B两小球接触后再放回原处,此时,A、B间的作用力大小为()A. B. C. D.2. 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E = F/q,可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电场力成正比B.根据E = KQ/r2,可知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该点电荷的电量Q成正比C.根据场强叠加原理,可知合电场的场强一定大于分电场的场强D.电场线就是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3.图甲中AB是一个点电荷形成电场的一条电场线,图乙则是电场线上P、Q处的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与其电荷量间的函数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场源电荷一定位于A侧B.场源电荷一定位于B侧C.电场线的方向一定由A指向BD.电场线的方向一定由B指向A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输入电压U恒为12V,灯泡L标有“6V 12W”字样,电动机线圈的电阻R M=0.50Ω.若灯泡恰能正常发光,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是12WB.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是12WC.电动机的热功率是2.0WD.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是24W5 .一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后就改装成一个新的电流表,当把它和标准电流表串联后去测某电路中的电流时,发现标准表读数为2A时,而改装表的读数为1.9A,稍微偏小了些,为了使它的读数准确,应()A.在原分流电阻上再并联一个较大的电阻 B.在原分流电阻上再并联一个较小的电阻C.在原分流电阻上再串联一个较大的电阻 D.在原分流电阻上再串联一个较小的电阻6.如图所示,M、N两点间电压恒为18V,R1=6Ω,R2=3Ω,C1=6μF,C2=3μF;当电键K断开时,A、B两点间的电压U AB为______伏,当K闭合时,电容器C1的电量改变了______库.()A.9, 1.8×10-5 B.9, 3.6×10-5C.18, 3.6×10-5 D.18, 1.8×10-5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成都七中2015-2016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高二年级物理试卷【满分11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18分)1 .在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科学的思想方法。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描绘抽象的电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研究方法B.库仑得出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C.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方法D.电场强度的表达式和电势差的表达式都是利用比值法得到的定义式2.如图所示,真空中O点有一点电荷,在它产生的电场中有a、b两点,a点的场强大小为Ea,方向与ab连线成60°角,b点的场强大小为Eb,方向与ab连线成30°角.关于a、b两点场强大小Ea、Eb的关系,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3. 在真空中上、下两个区域均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其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有一带负电的微粒,从上边区域沿平行电场线方向以速度v0匀速下落,并进入下边区域(该区域的电场足够广),在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象中,符合粒子在电场内运动情况的是(以v0方向为正方向)( )4.如图所示,三条平行且等间距的虚线表示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其电势分别为10 V、20 V、30 V。
实线是一带负电的粒子(不计重力)在该区域内运动的轨迹,对于轨迹上的a、b、c三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带电粒子一定是先过a,再到b,然后到cB.带电粒子在三点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b>Fa>FcC.带电粒子在三点动能的大小:Ekb> Eka>EkcD.带电粒子在三点电势能的大小:Epb>Epa>Epc5.如图为多用表欧姆挡的原理示意图,其中电流表的满偏电流为Ig=300μA,内阻Rg=100Ω,调零电阻最大阻值R=50kΩ,串联的固定电阻R0=50Ω,电池电动势E=1.5V,用它测量电阻Rx,能准确测量的阻值范围是()A.30 kΩ~80 kΩB.3 kΩ~8 kΩC.300 kΩ~800 kΩD.3000 kΩ~8000 kΩ6.如图所示,为一比较两个电源输出功率的实验电路图,两个电源的电动势分别为E1和E2,内阻分别为r1和r2.单刀双掷开关置1或2时,调节电阻箱的阻值相同,两电源可能有相同的输出功率的是( )A.E1>E2、r1>r2B.E1=E2、r1>r2C.E1>E2、r1=r2D.E1>E2、r1<r2二.不定项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4分,选不全得2分)7. 如图所示,A、B、C三个小球(可视为质点)的质量分别为m、2m、3m,B小球带负电,电荷量为q,A、C两小球不带电(不考虑小球间的电荷感应),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将三个小球连接起来悬挂在O点,三个小球均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大小为E.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时,A、B两小球间细线的拉力为5mg+qEB.静止时,A、B两小球间细线的拉力为5mg-qEC.剪断O点与A小球间细线瞬间,A、B两小球间细线的拉力为qE/3D.剪断O点与A小球间细线瞬间,A、B两小球间细线的拉力为qE/68.用电场线能直观、方便地比较电场中各点场强的强弱.如图甲是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电场的电场线,图乙是场中的一些点:O是电荷连线的中点,E、F是连线中垂线上相对于O点对称的两点,B、C和A、D也相对于O点对称.则( )A.B、C两点场强大小和方向都相同B.A、D两点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E、O、F三点比较,O点场强最强D.B、O、C三点比较,O点场强最弱9. 如图所示,两面积较大、正对着的平行极板A、B水平放置,极板上带有等量异种电荷.其中A极板用绝缘线悬挂,B极板固定且接地,P点为两极板的中间位置.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若在两极板间加上某种绝缘介质,A、B两极板所带电荷量会增大B.A、B两极板电荷分别在P点产生电场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同C.若将A极板竖直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将增大D.若将A极板竖直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原P点位置的电势将不变10.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电源内阻不能忽略。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试题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上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英语总分:150 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听力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 ) 1. What color does the man prefer?A. Light blue.B. Yellow.C. Pink.( ) 2.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bout Sam?A.It’s harmful for him to use his voice.B.He needs to see a doctor.C.I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him when he whispers(低语).( ) 3.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It will probably rain tomorrow.B.It will rain much later in the week.C.The man needs to buy another umbrella.( ) 4.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A.They sell their TV set.B.They repair their TV set.C.They have a look at the advertisement.( ) 5.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A.The man should leave in the morning.B.The man shouldn’t try to finish everything tonight.C.The man should finish the problems before midnight.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质检化学试卷(

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上)质检化学试卷(5)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用于净化汽车尾气的反应:2NO(g)+2CO(g)⇌2CO2(g)+N2(g),已知570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很大,但速率极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有尾气净化装置的汽车排出的气体中不再含有NO或COB.升温能使反应物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所以提高尾气净化效率还需要升高温度C.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最佳途径是研制高效催化剂D.因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已经很大,故使用催化剂并无实际意义2.现有下列三个图象:下列反应中全部符合上述图象的反应是()A.N2(g)+3H2(g)⇌2NH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2SO3(g)⇌2SO2(g)+O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4NH3(g)+5O2(g)⇌4NO+6H2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2HI(g)⇌I2(g)+H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3.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物质的量和平衡物质的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B.反应可表示为X+2Y⇌2Z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D.若起始时X,Y,Z物质的量分别为0.1mol、0.4mol、0.2mol,达平衡时,Z 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4.如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断()A.若A、B是气体,则D是液体或固体B.A、B、C、D均为气体C.逆反应是放热反应D.达平衡后,v(A)正=2 v(C)逆5.在相同容积的4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一可逆反应:2A(g)+B(g)⇌3C(g)+2D(g).起始时4个容器中所盛A、B的量如表所示:在相同温度下,建立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转化率:丁>丙>乙>甲B.A的转化率:丁>乙>丙>甲C.B的转化率:丙>甲>乙>丁D.B的转化率:甲>乙>丙>丁6.从以下事实中找出不能应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温度过高对合成氨不利B.合成氨在高压下进行是有利的C.合成氨在高温下进行和加入催化剂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增大N2的浓度可提高平衡混合物中NH3的含量7.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0),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08molL﹣1,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A.c1:c2=1:3B.平衡时,Y与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C.X、Y的转化率不相等D.c1的取值范围0<c1<0.14 molL﹣18.下述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建立平衡:SO2(气)+NO2(气)⇌NO(气)+SO3(气)若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此时会发生的变化是()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平衡不移动,但容器内的压强将增大D.平衡不移动,且容器内的压强不变9.对于平衡体系:aA(g)+bB(g)⇌cC(g)+dD(g)△H<0,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若a+b<c+d,增大压强,则平衡向左移动B.若从正反应开始,起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b,则平衡时A、B的转化率之比为a:bC.若a+b=c+d,在平衡体系中共有气体m mol,再向其中充入n mol B,则达到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小于(m+n)molD.若a+b=c+d,则对于体积不变的容器,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10.难挥发性二硫化钽(TaS2)可采用如下装置提纯.将不纯的TaS2粉末装入石英管一端,抽真空后引入适量碘并封管,置于加热炉中.反应如下:TaS2(s)+2I2(g)⇌TaI4(g)+S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不同温度区域,TaI4的量保持不变B.在提纯过程中,I2的量不断减少C.在提纯过程中,I2的作用是将TaS2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D.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TaI4和S2的浓度乘积成反比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11.物质(t﹣BuNO)2在正庚烷溶剂中发生如下反应:(t﹣BuNO)2⇌2(t﹣BuNO).(1)当(t﹣BuNO)2的起始浓度(c0)为0.50mol•L﹣1时,实验测得20℃时的平衡转化率(α)是65%.列式计算20℃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2)一定温度下,随着(t﹣BuNO)2的起始浓度增大,其转化率(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已知20℃时该反应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常数为1.9,若将反应溶剂正庚烷改成CCl4,并保持(t﹣BuNO)2起始浓度相同,则它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正庚烷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3)实验测得该反应的△H=50.5 kJ•mol﹣1,活化能E a=90.4 kJ•mol﹣1.下列能量关系图合理的是12.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充入由N2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使其压强为P.(1)一定条件下,N2+3H2⇌2NH3(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容器内压强为P1,则P1和P的关系是:P1P(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2)升高体系温度10℃,达到平衡后,若压强变为P2,则P2和P1的关系是:P2P1;此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升温前混合气体的密度.13.在一定温度下,把2体积N2和6体积H2通入一个带活塞的体积可变的容器中,活塞的一端与大气相通如图所示.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若反应达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体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保持上述反应温度不变,设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N2、H2和NH3的体积,如果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体积仍与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那么:①若a=1,c=2,则b=.在此情况下,反应起始时将向(填“正”或“逆”)反应方向进行.②若需规定起始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c的范围是.(2)在上述装置中,若需控制平衡后混合气体为 6.5体积,则可采取的措施是,原因是.14.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零,反应物A 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表: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mol/(L•min).(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v1(填>、=、<),且c3= 1.0mol/L(填>、=、<)(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上)质检化学试卷(5)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用于净化汽车尾气的反应:2NO(g)+2CO(g)⇌2CO2(g)+N2(g),已知570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很大,但速率极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有尾气净化装置的汽车排出的气体中不再含有NO或COB.升温能使反应物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所以提高尾气净化效率还需要升高温度C.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最佳途径是研制高效催化剂D.因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已经很大,故使用催化剂并无实际意义【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A.为可逆反应;B.尾气温度已经很高,再升高温度的意义不大;C.研制高效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D.570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很大,但反应速率极慢.【解答】解: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排出的气体中一定含有NO 或CO,故A错误;B.尾气温度已经很高,再升高温度,反应速率提高有限,且消耗更多能源,意义不大,故B错误;C.研制高效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解决反应极慢的问题,有利于尾气的转化,故C正确;D.570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很大,但反应速率极慢,既然升高温度不切实际,应从催化剂的角度考虑加快反应速率,故D错误.故选C.2.现有下列三个图象:下列反应中全部符合上述图象的反应是()A.N2(g)+3H2(g)⇌2NH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2SO3(g)⇌2SO2(g)+O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4NH3(g)+5O2(g)⇌4NO+6H2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2HI(g)⇌I2(g)+H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反应热和焓变.【分析】由图可知,温度越高,生成物的浓度、百分含量越大,则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相同时压强越大,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生成物的百分含量越小,则加压平衡逆向移动,即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A不选;B.正反应为吸热反应,且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与图象符合,故B选;C.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不选;D.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故D不选;故选B.3.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物质的量和平衡物质的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B.反应可表示为X+2Y⇌2Z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D.若起始时X,Y,Z物质的量分别为0.1mol、0.4mol、0.2mol,达平衡时,Z 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A.根据转化率=×100%计算;B.Y的物质的量不变,则Y不参与反应,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判断化学方程式;C.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D.等效为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压强增大一倍,结合平衡移动判断.【解答】解: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100%=50%,故A正确;B.Y的物质的量不变,则Y不参与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而△n(X):△n(Z):=0.05:0.1=1:2,则反应的方程式为X⇌2Z,故B 错误;C.反应的方程式为:X(g)⇌2Z(g),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生成X的方向移动,故C错误;D.等效为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压强增大一倍,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时Z 的体积分数一定减小,故D错误,故选A.4.如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断()A.若A、B是气体,则D是液体或固体B.A、B、C、D均为气体C.逆反应是放热反应D.达平衡后,v(A)正=2 v(C)逆【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曲线及其应用.【分析】由图象可以看出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大于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以此可解答该题.【解答】解:A.图示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大于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若A、B是气体,D是液体或固体,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图示一致,则A正确;B.若A、B、C、D均为气体,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图示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C.由图象可以看出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逆反应吸热,故C错误;D.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C)逆,A的消耗速率等效于C的消耗速平衡为动态平衡,平衡后,v(A)正=2 v(率,故D正确;故选AD.5.在相同容积的4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一可逆反应:2A(g)+B(g)⇌3C(g)+2D(g).起始时4个容器中所盛A、B的量如表所示:在相同温度下,建立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转化率:丁>丙>乙>甲B.A的转化率:丁>乙>丙>甲C.B的转化率:丙>甲>乙>丁D.B的转化率:甲>乙>丙>丁【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甲相当于在乙的基础上再增加A的物质的量,所以甲中B的转化率大于乙中B的转化率,但A的转化率要小于乙中A的转化率;丁相当于在乙的基础上再增加B的物质的量,所以丁中A的转化率大于乙中A 的转化率,但B的转化率要小于乙中B的转化率;丙和乙相比,相当于在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转化率均降低;丙和甲相比,相当于在甲的基础上再增加B的物质的量,所以丙中A的转化率大于甲中A的转化率,但B的转化率要小于甲中B的转化率;丙和丁相比,相当于在丁的基础上再增加A的物质的量,所以丙中B的转化率大于丁中B的转化率,但A的转化率要小于丁中A的转化率.【解答】解:将起始时情况作如下排列:2A(g)+B(g)⇌3C(g)+2D(g)甲2 mol 1 mol乙1 mol 1 mol丙2 mol 2 mol丁1 mol 2 molA越少B越多,A的转化率越高,则A转化率最高的为丁,最低的为甲;乙与丙相比较,丙相当于在乙的基础上再分别增加1 mol A和1 mol B,因是恒容为加压,平衡逆向移动使A的转化率减小,故A的转化率大小为:丁>乙>丙>甲,同理得B的转化率大小为:甲>乙>丙>丁,故选BD.6.从以下事实中找出不能应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温度过高对合成氨不利B.合成氨在高压下进行是有利的C.合成氨在高温下进行和加入催化剂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增大N2的浓度可提高平衡混合物中NH3的含量【考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且存在平衡过程,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解答】解:A.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过高平衡逆向进行,氨气产量小,对合成氨不利,可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选;B.N2(g)+3H2(g)⇌2NH3(g)△H<0,正反应为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为使氨的产率提高,加压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C.使用催化剂能同时增大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C选;D.N2(g)+3H2(g)⇌2NH3(g),增大N2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故选C.7.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0),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08molL﹣1,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A.c1:c2=1:3B.平衡时,Y与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C.X、Y的转化率不相等D.c1的取值范围0<c1<0.14 molL﹣1【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据此判断分析.【解答】解: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Y的浓度最大,Z的浓度最小,假定完全反应,则:根据方程式X(气)+3Y(气)⇌2Z(气),开始(mol/L):c1c2c3变化(mol/L):0.04 0.12 0.08平衡(mol/L):0.1 0.3 0.08c1=0,14 c2=0.42 c3=0若反应逆正反应进行到达平衡,X、Y的浓度最小,Z的浓度最大,假定完全反应,则:根据方程式X(气)+3Y(气)⇌2Z(气),开始(mol/L):c1 c2c3变化(mol/L):0.1 0.3 0.2平衡(mol/L):0.1 0.3 0.08c1=0 c2=0 c3=0.28由于为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起始时浓度范围为0<c(X)<0.14,0<c(Y)<0.42,0<c(Z)<0.28,A、X 和Y平衡浓度为1:3,变化的量为1;3,所以起始量为1:3,c1:c2=1:3,故A正确;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化学方程式系数之比为3:2,故B正确;C、X、Y的变化量之比和起始量之比相同,所以转化率相同,故C错误;D、依据上述计算,c1的取值范围为0<c1<0.14mol•L﹣1,故D正确;故选C.8.下述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建立平衡:SO2(气)+NO2(气)⇌NO(气)+SO3(气)若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此时会发生的变化是()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平衡不移动,但容器内的压强将增大D.平衡不移动,且容器内的压强不变【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以此来解答.【解答】解: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选A.9.对于平衡体系:aA(g)+bB(g)⇌cC(g)+dD(g)△H<0,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若a+b<c+d,增大压强,则平衡向左移动B.若从正反应开始,起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b,则平衡时A、B的转化率之比为a:bC.若a+b=c+d,在平衡体系中共有气体m mol,再向其中充入n mol B,则达到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小于(m+n)molD.若a+b=c+d,则对于体积不变的容器,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A.增大压强,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B.起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转化率相同;C.若a+b=c+d,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D.若a+b=c+d,则对于体积不变的容器,V、n均不变,结合pV=nRT分析.【解答】解:A.增大压强,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则a+b<c+d,增大压强,则平衡向左移动,故A正确;B.起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转化率相同,则平衡时A、B的转化率之比为1:1,故B错误;C.若a+b=c+d,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则在平衡体系中共有气体m mol,再向其中充入n mol B,则达到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等于(m+n)mol,故C错误;D.若a+b=c+d,则对于体积不变的容器,V、n均不变,由pV=nRT可知,升高温度时气体的压强增大,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D 错误;故选A.10.难挥发性二硫化钽(TaS2)可采用如下装置提纯.将不纯的TaS2粉末装入石英管一端,抽真空后引入适量碘并封管,置于加热炉中.反应如下:TaS2(s)+2I2(g)⇌TaI4(g)+S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不同温度区域,TaI4的量保持不变B.在提纯过程中,I2的量不断减少C.在提纯过程中,I2的作用是将TaS2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D.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TaI4和S2的浓度乘积成反比【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分析】应用题给信息中的化学平衡,结合平衡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TaS2(s)+2I2(g)⇌TaI4(g)+S2(g)是化学平衡,二硫化钽(TaS2)是难挥发的物质,结合图示中二硫化钽的位置可知,提纯是把二硫化钽(TaS2)和碘单质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气体TaI4(g)和S2(g),所以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当气体扩散到低温区,平衡左移生成二硫化钽(TaS2)和I2(g),使二硫化钽(TaS2)得到提纯.【解答】解:A、根据反应条件可知当温度不同时反应进行的主要方向不同,TaI4的量改变,故A错误;B、因为是在同一密闭系统中有质量守恒定律可知I2的量不可能不断减少,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不再变化,故B错误;C、在提纯过程中,I2的作用是充当一个“搬运工”的角色,将TaS2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以达到提纯的目的,故C正确;D、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平衡常数用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次方乘积,所以平衡常数K与Tal4和S2的浓度乘积成正比,故D错误;故选C.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11.物质(t﹣BuNO)2在正庚烷溶剂中发生如下反应:(t﹣BuNO)2⇌2(t﹣BuNO).(1)当(t﹣BuNO)2的起始浓度(c0)为0.50mol•L﹣1时,实验测得20℃时的平衡转化率(α)是65%.列式计算20℃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 2.4.(2)一定温度下,随着(t﹣BuNO)2的起始浓度增大,其转化率减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已知20℃时该反应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常数为1.9,若将反应溶剂正庚烷改成CCl4,并保持(t﹣BuNO)2起始浓度相同,则它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正庚烷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3)实验测得该反应的△H=50.5 kJ•mol﹣1,活化能E a=90.4 kJ•mol﹣1.下列能量关系图合理的是C【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1)利用化学平衡三段式计算平衡时(t﹣BuNO)2、(t﹣BuNO)的浓度,代入平衡常数k=计算;(2)一定温度下,随着(t﹣BuNO)2的起始浓度增大,即增加反应物(t﹣BuNO)的浓度,虽然平2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由于(t﹣BuNO)2的起始浓度增大,其平衡转化率是减小的;保持温度20℃不变,保持(t﹣BuNO)2起始浓度相同,平衡转化率越小,K值越小,结合平衡常数判断;(3)由实验测得该反应的△H=+50.5 kJ•mol﹣1,可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又依据活化能E a=90.4 kJ•mol﹣1,E a﹣△H<50.5kJ•mol﹣1;【解答】解:已知20℃时(t﹣BuNO)2的平衡转化率α=65%,则:(t﹣BuNO)2⇌2(t﹣BuNO)开始(mol/L):0.5 0变化(mol/L):0.5×0.65 2×0.5×0.65平衡(mol/L):0.5×0.35 2×0.5×0.65平衡常数k===2.4,故答案为:2.4;(2)一定温度下,随着(t﹣BuNO)2的起始浓度增大,即增加反应物(t﹣BuNO)的浓度,虽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由于(t﹣BuNO)2的起始浓度增大,2其平衡转化率是减小的;该反应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常数为1.9,小于在正庚烷溶剂中的平衡常数2.4,保持温度20℃不变,保持(t﹣BuNO)2起始浓度相同,平衡转化率越小,K值越小,则(t﹣BuNO)2它在CCl4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小于其在正庚烷溶剂中的平衡转化率,故答案为:减小;小于;(3)由实验测得该反应的△H=+50.5 kJ•mol﹣1,可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可排除能量关系图B和D,又依据活化能E a=90.4 kJ•mol﹣1,E a﹣△H<50.5kJ•mol﹣1,能量关系图A中E a﹣△H>50.5 kJ•mol ﹣1,Ea与△H的比例不对,而能量关系图C是合理的,故答案为:C.12.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充入由N2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使其压强为P.(1)一定条件下,N2+3H2⇌2NH3(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容器内压强为P1,则P1和P的关系是:P1小于P(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2)升高体系温度10℃,达到平衡后,若压强变为P2,则P2和P1的关系是:P2大于P1;此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等于升温前混合气体的密度.【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1)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固定容积时,物质的量与压强成正比;(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结合ρ=分析.【解答】解:(1)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固定容积时,物质的量与压强成正比,则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容器内压强为P1小于P,故答案为:小于;(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则升高体系温度10℃,达到平衡后,若压强变为P2,则P2和P1的关系是:P2大于P1;由ρ=可知,此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等于升温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故答案为:大于;等于.13.在一定温度下,把2体积N2和6体积H2通入一个带活塞的体积可变的容器中,活塞的一端与大气相通如图所示.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若反应达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体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保持上述反应温度不变,设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N2、H2和NH3的体积,如果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体积仍与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那么:①若a=1,c=2,则b=3.在此情况下,反应起始时将向逆(填“正”或“逆”)反应方向进行.②若需规定起始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c的范围是1<c≤4.(2)在上述装置中,若需控制平衡后混合气体为6.5体积,则可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温度,原因是 6.5<7上述平衡需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故可采取降温措施.【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1)①在恒温恒压下,要使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完全等效,可以采用极限转化处理,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应满足2体积N2、6体积H2,计算原平衡时氨气的体积,根据氨气体积判断反应进行方向;②若让反应逆向进行,氨气的体积必须大于原平衡时氨气的体积,最大值则为2体积氮气和6体积氢气完全反应时产生的氨气的体积;(2)平衡后混合气体为6.5体积<7体积,恒压条件下,应是改变温度影响平衡移动,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知识来回答.【解答】解:(1)①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量仍与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恒温恒压条件下,采用极限分析,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应满足2体积N2、6体积H2,2体积的氨气完全转化得到1体积氮气、3体积氢气,故1+a=1+1=2,3+b=6,则b=3,所以只要a:b=1:3,由于a=1,则b=3,因反应前混合气体为8体积,反应后混合气体为7体积,体积差为1体积,则:N2(g)+3H2(g)⇌2NH3(g)体积减少2 21体积1体积故平衡时氨气为1体积,而在起始时,氨气的体积c=2体积,比平衡状态时大,为达到同一平衡状态,氨的体积必须减小,所以平衡逆向移动,故答案为:3;逆;②若让反应逆向进行,由上述①所求出的平衡时氨气为1体积,氨气的体积必须大于1体积,最大值则为2体积氮气和6体积氢气完全反应时产生的氨气的体积,即为4体积,则1<c≤4,故答案为:1<c≤4;(2)平衡后混合气体为6.5体积<7体积,恒压条件下,应是改变温度影响平衡移动,由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是气体总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只能为降低温度,故答案为:降低温度;6.5<7上述平衡需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故可采取降温措施.14.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零,反应物A 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表:。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综化学试题解析01(解析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1至4页,第Ⅱ卷(非选择题)5至10页,共10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S—32 Fe—56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上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的MgO可制得MgB.为加快漂白精的漂白速率,使用时可滴加几滴醋酸C.草木灰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D.氢氧化铝、氢氧化钠、碳酸钠都是常见的胃酸中和剂【答案】B考点: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等知识8.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1N AB.电解饱和食盐水,当阴极产生2.24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C.常温下,1.0L pH=13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离子数目为0.1 N AD.将100mL0.1mol·L -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粒0.01N A【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标准状况下,2.24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为C12+2NaOH=NaCl+NaClO+H2O,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1NA,正确;B.未说明是否标况无法判断转移的电子数,错误;C.25℃pH=13 的NaOH溶液中,由NaOH电离的OH-离子数目为0.1N A,由水电离的OH-离子数为10-13 N A,错误;D.100mL0.1mol/L氯化铁溶液中氯化铁的物质的量是0.01mol,但铁离子水解不完全,所以生成的氢氧化铁胶粒的数目小于0.01N A,错误。
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9.常温下,在下列指定条件的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中性溶液中:B.pH<7的溶液中:C.加入金属镁能产生H2的溶液中:D.的溶液中:【答案】B【考点定位】离子共存【名师点睛】离子共存问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问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带解析

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上)段考物理试卷(10月份)一、不定项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选对不全得3分)1.关于静电场,下列结论普遍成立的是( )A.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高,电场强度小的地方电势低B.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只与这两点的场强有关C.在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中,场强方向都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D.将正点电荷从场强为零的一点移动到场强为零的另一点,电场力做功一定为零考点:电场.专题:电场力与电势的性质专题.分析:场强与电势没有直接关系.在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为:U=Ed.场强方向都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电场力做功为W=qU,U是电势差.由这些知识分析即可.解答:解:A、电场强度与电势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不一定高,电场强度小的地方电势不一定低,故A错误.B、由U=Ed知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与这两点间的场强和沿场强方向的距离均有关.故B错误.C、在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中,场强方向都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故C正确.D、场强均为零的两点间电势差不一定为零,由电场力做功公式W=qU知,将正点电荷从场强为零的一点移动到场强为零的另一点,电场力做功不一定为零,故D错误.故选:C.点评:对于电势与场强的大小关系:两者没有关系,可根据电势高低看电场线的方向,场强大小看电场线疏密来理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有直接关系,而与场强没有直接关系.2.如图是表示在同一点电荷电场中a,b,c,d四点分别引入检验电荷时,测得的检验电荷的电荷量跟它所受电场力的函数关系图象,那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个电场是匀强电场B.a,b,c,d四点的场强大小关系是E a>E b>E c>E dC.a、b、c,d四点的场强方向相同D.a,b,c,d四点一定在同一直线上考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专题:电场力与电势的性质专题.分析:由电荷在电场力中受到的电场力F=Eq可知,F﹣q图象的斜率大小等于场强的大小.直线的斜率越大,场强越大.矢量的正负表示矢量的方向.根据斜率的正负判断场强的方向是否相同.解答:解:A、B、由F﹣q图象的斜率大小等于场强的大小得知,四点的场强大小关系是E a>E c>E b>E d.所以此电场是非匀强电场.故AB错误C、由F﹣q图象的斜率正负反映场强的方向得知,a、b、d三条直线的斜率均为正值,说明三点的场强方向均为正方向,方向相同,而c图线的斜率是负值,说明c点的场强方向为负方向.故C错误;D、因力分别沿正方向和反方向,则说明四点一定在同一直线上;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抓住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是关键,寻找到物理公式与数学图象之间的关系是基本能力;要注意明确F﹣t图象中F只有正反两个方向,故这些点只能在同一直线上.3.如图所示,a、b分别是带电体A周围的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把一点电荷从a点沿不同路径移到b点,则电场力做功相等,电势能的变化也相等B.虽然a点位置没有电荷q,但电场所具有的电势能客观存在C.虽然a点位置没有电荷q,但该点电势客观存在,并且大小也是确定的D.若a点的电势高于b点电势,则某一点电荷放在口处时电势能一定大于放在b处时电势能考点:电势能.分析: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具的电势能跟它的所带的电荷量之比是一个常数,它是一个与电荷本身无关的物理量,它与电荷存在与否无关,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物理量.解答:解:A、电势能的变化量等于克服电场力做的功,电场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故若把一点电荷从a点沿不同的路径移到b点,则电场力做功相等,电势能变化也相等,A正确;B、电势能E p=qφ,故在该点所具有的电势能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有关,B错误;C、虽然a点位置没有试探电荷q,但该点电势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大小也是唯一确定的,C 正确;D、若a点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E p=qφ,若q为负电荷,则点电荷放在a点的电势能小于放在b点处的电势能,D错误;故选:AC.点评:电势也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也是标量.和地势一样,电势也具有相对意义,在具体应用中,常取标准位置的电势能为零,所以标准位置的电势也为零.4.A、B两个点电荷在真空中产生电场的电场线(方向未标出)如图所示.图中C点为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MN为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D为中垂线上的一点,电场线的分布关于MN左右对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两个点电荷一定是等量同种电荷B.这两个点电荷一定是等量异种电荷C.把某正点电荷q从C点移到D点,电场力做正功D.D点的电场强度可能比C点的电场强度大考点:电场线;电势.分析:电场线是从正电荷或者无穷远出发出,到负电荷或无穷远处为止.在两等量异号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中间点电场强度最大,也可以从电场线的疏密判断场强的大小.解答:解:AB、根据电场线的特点: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可知A、B是一定两个等量异种电荷.故A错误,B正确;C、由图可知,CD两点电势相等,正点电荷q从C点移到D点,电场力不做功,故C错误;D、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可知,D点的电场强度比C点电场强度小,故D错误,故选:B.点评: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及等势面的分布要求我们能熟练掌握,并要注意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是降低的,同时注意等量异号电荷形成电场的对称性.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住电场线的特点,即可解决本题.5.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直流电源连接,上极接地.一带负电的油滴位于容器中的P 点且处于静止状态.现将下极板竖直向下缓慢地移动一小段距离,则( )A.带电油滴将竖直向下运动B.带电油滴的机械能将增加C.P点的电势将升高D.通过灵敏电流计有从b往a的电流考点:电容器的动态分析.专题:电容器专题.分析:根据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决定式C=,分析电容的变化情况,抓住电容器的电压不变,由E=分析板间场强的变化情况,由C=分析电容器所带电量的变化,即可判断电路中电流方向.根据P点与上极板间电势差的变化,判断P点电势的变化.解答:解:A、将下极板竖直向下缓慢移动时,d增大,电容减小;电容器的电压U不变;故Q=UC可知电量减小;由E=分析得知,板间场强减小,则油滴所受电场力减小,油滴将沿竖直向下运动.故A正确.B、C,P点到上极板的距离不变,而E减小,由U=Ed知,P点与上极板间电势差减小,P点的电势小于零,则P点的电势升高,由于油滴带负电,因向下运动,电场力做负功,则带电油滴的电势能将增加,则机械能减小.故B错误,C正确.D、因电量减小,故电容器放电,由电流计中由a到b的电流;故D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是电容器动态变化分析问题,抓住不变量:电容器与电源保持相连,电压不变,由C=,C=和E=结合进行分析.6.电荷量q=1×10﹣4C的带正电的小物块静止在绝缘水平面上,所在空间存在沿水平方向的电场,其电场强度E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所示,物块速度v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2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则( )A.物块在4s内位移是8mB.物块的质量是1kgC.物块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是0.4D.物块在4s内电势能减少了14J考点:电场强度.专题:电场力与电势的性质专题.分析:根据v﹣t图象的“面积”求位移.前2s内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s后物块做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分别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物体的平衡条件即可解出质量;匀速运动时电场力与滑动摩擦力平衡;物体电势能的该变量等于电场力做的功.解答:解:A、物块在4s内位移为:x=×2×(2+4)m=6m,故A错误.BC、由图可知,前2s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qE1﹣μmg=ma,由图线知加速度为:a=1m/s21s后物块做匀速运动,由平衡条件有:qE2=μmg联立解得:q(E1﹣E2)=ma由图可得:E1=3×104N/C,E2=2×104N/C,代入数据解得:m=1kg由qE2=μmg可得:μ=0.2,故B正确,C错误.D、物块在前2s的位移 S1=×2×2m=2m物块在第2s的位移为 S2=vt2=4m电场力做正功 W=qE1S1+qE2S2=3×2+2×4=14J则电势能减少了14J,故D正确.故选:BD.点评:能根据题目提供的E﹣t图和v﹣t图得到相关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明确v﹣t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面积”大小等于位移.7.如图甲所示,两平行金属板MN、PQ的板长和板间距离相等,板间存在如图乙所示的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电场,电场方向与两板垂直,在t=0时刻,一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沿板间中线垂直电场方向射入电场,粒子射入电场时的速度为V0,t=T时刻粒子刚好沿MN板右边缘射出电场.则( )A.该粒子射出电场时的速度方向一定是沿垂直电场方向的B.在t=时刻,该粒子的速度大小为2V0C.若该粒子在时刻以速度V0进入电场,则粒子会打在板上D.若该粒子的入射速度变为2V0,则该粒子仍在t=T时刻射出电场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专题.分析:将粒子的运动分解垂直电场方向和沿电场方向,结合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判断.解答:解:A、粒子射入电场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前半个周期内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后半个周期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个周期末竖直方向上的分速度为零,可知粒子射出电场时的速度方向一定沿垂直电场方向.故A正确.B、在t=时刻,粒子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速度为v0,因为两平行金属板MN、PQ的板长和板间距离相等,则有:,解得v y=2v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粒子的速度为v=,故B错误.C、若该粒子在时刻以速度V0进入电场,粒子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与0时刻进入时运动的方向相反,运动规律相同,则粒子不会打在板上.故C错误.D、若该粒子的入射速度变为2V0,则粒子射出电场的时间t=,故D错误.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的方法,知道粒子的两个分运动的运动规律,抓住等时性,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二.实验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18分,本题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设计了以下实验:(1)该组同学首先将一个带正电的球体A固定在水平绝缘支座上.把系在绝缘细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B(图1中未画出)先后挂在图中P1、P2、P3位置,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同学们根据力学知识分析得出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越小,小球B 所受带电球体A的作用力越小(填“越大”或“越小”或“不变”),实验发现小球B在位置P l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最大(填“P l或P2或P3”)(2)接着该组同学使小球处于同一位置,增大或减少小球A所带的电荷量,比较小球所受作用力大小的变化.如图(2),悬挂在P,点的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下端有一个带电量不变的小球B.在两次实验中,均缓慢移动另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A.当A球到达悬点P,的正下方并与B在同一水平线上B处于受力平衡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角度为θ.若两次实验中A的电量分别为q l和q2,θ分别为45°和30°,则为1:2或:6.考点:库仑定律;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分析:(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A处固定,带电的小球挂在丝线上,通过图中细线偏转的角度,可以判断带电小球带有正电荷,偏转角度越大,受到的磁力作用越大.(2)小球A受力平衡,在两种情况下,对小球A受力分析,根据受力平衡的条件列方程既可以求得q1和q2的关系.解答:解:(1)小球远离带正电的A球,说明细线悬挂的小球带正电,悬挂的小球离带正电的A球越远,受到的作用力越小,同种电荷越近排斥作用越强,所以,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跟距离有关.(2)A球电量不变,设为q0.两种情况下A球均受三个力作用下平衡.库仑力F=k.A球质量设为m,对A球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得 F=k=mgtanθ,两球之间的距离 r=Lsinθ,其中L为线长,r为两球球心之间的距离.由以上两式得到 q=tanθsin2θ所以==1:2.故答案为:(1)越小,P1 (2)1:2或:6.点评:掌握电荷间的作用,通过悬挂小球是靠近带正电的A球,还是远离靠近带正电的A 球,判断悬挂小球带什么电荷,这是本题的关键.根据库仑定律,找出两种情况下AB之间的库仑力的大小,就可以求得q1和q2的关系,本题主要还是考查对库仑定律的理解.9.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研究影响平等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设两极板正对面积为S,两极板间的距离为d,板间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为ɛ,静电计指针偏角为θ,实验中,极板所带电荷量不变,①若保持d,ɛ不变,减小S,则θ变大;②若保持S,ɛ不变,增大d,则θ变大;③若保持d,S不变,在板间插入介电常数ɛ更大的电介质,则θ变小.考点:电容器的动态分析.专题:电容器专题.分析:静电计测定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势差,电势差越大,指针的偏角越大.根据电容的决定式C=分析极板间距离、正对面积变化时电容的变化情况,由于极板所带电荷量不变,再由电容的定义式C=分析板间电势差的变化,即可再确定静电计指针的偏角变化情况.解答:解:①根据电容的决定式C=得知,电容与极板的正对面积成正比,当保持d不变,减小S时,电容减小,电容器极板所带的电荷量Q不变,则由电容的定义式C=分析可知板间电势差增大,静电计指针的偏角θ变大.②根据电容的决定式C=得知,电容与极板间距离成反比,当保持S不变,增大d时,电容减小,电容器的电量Q不变,由电容的定义式C=分析可知板间电势差增大,则静电计指针的偏角θ变大;③保持S、d均不变,插入电介质,电容C质大,因电量不变,则U减小,故偏角将减小;故答案为:①变大,②变大,③变小.点评:本题是电容动态变化分析问题,关键抓住两点:一是电容器的电量不变;二是掌握电容的两个公式:电容的决定式C=和C=.三.计算题(共3小题,50分,要求写出必要的解答过程和文字说明,仅写答案不给分)10.如图,在匀强电场中,一电荷量为q=﹣5.0×10﹣10C的负电荷由a点移到b点克服电场力做的功是3.0×10﹣8J,将该电荷由b点移动到c点与从b点移到无穷远处电场力做功相同,都是1.5×10﹣8J:己知a、b、c三点的连线组成直角三角形,ac=20cm,θ=30°.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求:(l)a、c两点间的电势差U ac;(2)该匀强电场的场强.考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专题:电场力与电势的性质专题.分析:(1)根据U ac=求解a、c两点间的电势差.(2)根据电场力做功公式W=qEd,d为沿电场方向两点间的距离分析求解电场强度.或先求电势差,再根据公式E=求解E.解答:解:(1)a、c两点间的电势差 U ac=(2)ab两点的电势差 U ab==由于C点电势为零,故取ab的中点为d,连接cd为等势线,电场强度为 E=方向与ac成60°斜向右上答:(l)a、c两点间的电势差U ac为30V(2)该匀强电场的场强为300V/m,方向与ac成60°斜向右上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再运用W=qU计算时,注意q的正负和U的正负都要代入计算,掌握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E=注意d是沿电场线方向上的距离11.(16分)如图(a)所示,A、B为两块平行金属板,极板间电压为U AB=1125V,板中央有小孔O和O′.现有足够多的电子源源不断地从小孔O由静止进入A、B之间.在B板右侧,平行金属板M、N长L1=4×10﹣2m,板间距离d=4×10﹣3m,在距离M、N右侧边缘L2=0.1m处有一荧光屏P,当M、N之间未加电压时电子沿M板的下边沿穿过,打在荧光屏上的O″并发出荧光.现给金属板M、N之间加一个如图(b)所示的变化电压u1,在t=0时刻,M板电势低于N板.已知电子质量为kg,电量为e=1.6×10﹣19C.(1)每个电子从B板上的小孔O′射出时的速度多大?(2)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范围是多少?(3)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的最大动能是多少?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平抛运动.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专题.分析:(1)电场力对电子做功,电子的动能增加;(2)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在y方向的位移是电场中的偏转与电场外y方向的运动两部分组成的,要分别计算出;(3)计算电子的动能要计算电子的合速度.解答:解:(1)电子经A、B两块金属板加速,有得(2)当u=22.5V时,电子经过MN极板向下的偏移量最大,为Y1<d,说明所有的电子都可以飞出M、N.此时电子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为电子射出极板MN后到达荧光屏P的时间为电子射出极板MN后到达荧光屏P的偏移量为电子打在荧光屏P上的总偏移量为y=y1+y2=0.012m,方向竖直向下;y的计算方法Ⅱ:由三角形相似,有即解得y=0.012m(3)当u=22.5V时,电子飞出电场的动能最大,==1.82×10﹣16J答:(1)每个电子从B板上的小孔O′射出时的速度是2×107m/s(2)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范围是y=0.012m;(3)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的最大动能是1.82×10﹣16J.点评:电子先经加速电场加速,后经偏转电场偏转,是常见的问题,本题的难点是加速电压是周期性变化的,推导出偏转距离与两个电压的关系是关键,同时要挖掘隐含的临界状态.12.(19分)在动摩擦因数μ=0.2的粗糙绝缘足够长的水平滑漕中,长为2L的绝缘轻质细杆两端各连接一个质量均为m的带电小球A和B,如图为俯视图(槽两侧光滑).A球的电荷量为+2q,B球的电荷量为﹣3q(均可视为质点,也不考虑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现让A处于如图所示的有界匀强电场区域MPQN内,已知虚线MP恰位于细杆的中垂线,MP和NQ 的距离为3L,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E=1.2mg/q,方向水平向右.释放带电系统,让A、B 从静止开始运动(忽略小球运动中所产生的磁场造成的影响).求:(1)小球B第一次到达电场边界MP所用的时间;(2)小球A第一次离开电场边界NQ时的速度大小(3)带电系统运动过程中,B球电势能增加量的最大值.考点:功能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电势能.分析:(1)B进入电场前的过程中,系统做匀加速运动,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先求出加速度,再求出运动的时间;(2)B进入电场后前的过程中,系统做匀减速运动,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先求出加速度,再求出运动的时间最后求出速度.也可以使用动能定理求解;(3)带电系统速度第一次为零,此时A已经到达右边界NQ外,B克服电场力做的功最多,B增加的电势能最多,据此列公式求出即可.解答:解:(1)带电系统开始运动后,先向右加速运动;当B进入电场区时,开始做减速运动.设B 进入电场前的过程中,系统的加速度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2Eq﹣μ2mg=2ma1即:a1=gB刚进入电场时,由:可得:(2)当A刚滑到右边界时,电场力对系统做功为:W1=2Eq•2L+(﹣3Eq•L)=EqL摩擦力对系统做功为:W2=﹣μ•2mg•2l=﹣0.8mgLW总=EqL﹣0.8mgL=0.4mgL 故A球从右端滑出.设B从静止到刚进入电场的速度为v 1,设B进入电场后,系统的加速度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2Eq﹣3Eq﹣2μmg=2ma2a2=﹣0.8g系统做匀减速运动,设小球A第一次离开电场边界NQ时的速度大小为v2;由:,可得:(3)当带电系统速度第一次为零,此时A已经到达右边界NQ外,B克服电场力做的功最多,B增加的电势能最多,设此时A离右边界NQ的距离为x由动能定理:2Eq•2L﹣3Eq×(L+x)﹣μ2mg(2L+x)=0可得:x=0.1L所以B电势能增加的最大值△W1=3Eq×1.1L=3.3EqL=3.96mgL答:(1)小球B第一次到达电场边界MP所用的时间;(2)小球A第一次离开电场边界NQ时的速度大小;(3)带电系统运动过程中,B球电势能增加量的最大值3.96mgL.点评:该题情景新颖,针对同一过程的问题精致,要求我们需要对该过程减小细致的分析,才能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两卷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41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解析版)

1.下列关于生物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蓝藻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及有关酶,故能进行光合作用B.细菌中的DNA中无游离的磷酸基团C.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菌的细胞壁D.细菌、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核仁等【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其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凋亡相关的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细胞凋亡过程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C.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与溶酶体有关D.图示该过程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的编程性死亡,与凋亡相关的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对;细胞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的编程性死亡,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对;吞噬细胞吞噬并消化凋亡小体需要溶酶体内的酶,C对;细胞凋亡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D错。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医学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所引起的疾病。
图中①~⑤分别表示不同抗生素抑制细菌的作用情况,a ~c 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A.①表示促进细菌细胞壁的形成B.④表示抑制细菌DNA 的转录C.c 过程中,mRNA 部分碱基序列不能编码氨基酸D.将N 个细菌的F 用32P 标记,放在31P 的培养液中连续分裂m 次,含31P 标记的细菌有N·2m 个【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抗生素抑制细菌繁殖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4.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当种群数量为2k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 错误;由于温室气体CO 2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低碳生活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C正确;丰富度指生物种类的多少,增加昆虫种类即增加了丰富度,D正确。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S—32 Fe—56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上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的MgO可制得MgB.为加快漂白精的漂白速率,使用时可滴加几滴醋酸C.草木灰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D.氢氧化铝、氢氧化钠、碳酸钠都是常见的胃酸中和剂【答案】B考点:考查化学与生活的有关判断8.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1N AB.电解饱和食盐水,当阴极产生2.24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C.常温下,1.0L pH=13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离子数目为0.1ND.将100mL0.1mol·L -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粒0.01N A【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标准状况下,2.24L Cl2的物质的量是0.1mol,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时氯元素的化合价部分从0价降低到-1价,部分升高到+1价,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1N A,A正确;B.电解饱和食盐水,当阴极产生2.24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不一定为0.2N A,因为不能确定氢气的物质的量是不是0.1mol,B错误;C.常温下,1.0L pH=13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离子数目等于溶液中氢离子的数目,即为10-13N A,C错误;D.生成氢氧化铁胶体的反应是可逆的,且胶体是巨大粒子的集合体,所以将100mL0.1mol·L -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所Fe(OH)3胶粒子数目小于0.01N A,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名师点晴】该类题的特点是以微粒数目的计算为依托,考查物质的结构、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等知识。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理科) 含解析

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上)期中数学试卷(理科)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直线y=﹣x+2的倾斜角是()A.30°B.60°C.120°D.150°2.l1,l2,l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l1⊥l2,l2⊥l3⇒l1∥l3B.l1⊥l2,l2∥l3⇒l1⊥l3C.l1∥l2∥l3⇒l1,l2,l3共面D.l1,l2,l3共点⇒l1,l2,l3共面3.求经过圆x2+2x+y2=0的圆心G,且与直线x+y=0垂直的直线方程是()A.x﹣y+1=0 B.x﹣y﹣1=0 C.x+y﹣1=0 D.x+y+1=04.圆(x﹣4)2+y2=9和圆x2+(y﹣3)2=4的公切线有( )A.1条B.2条 C.3条 D.4条5.直线L1:ax+3y+1=0,L2:2x+(a+1)y+1=0,若L1∥L2,则a的值为( )A.﹣3 B.2 C.﹣3或2 D.3或﹣26.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底面ABCD的中心,E、F分别是CC1、AD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OE和FD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A.B.C. D.7.若点(5,b)在两条平行直线6x﹣8y+1=0与3x﹣4y+5=0之间,则整数b的值为( )A.5 B.﹣5 C.4 D.﹣48.过点P(﹣1,0)作圆C:(x﹣1)2+(y﹣2)2=1的两切线,设两切点为A、B,圆心为C,则过A、B、C 的圆方程是( )A.x2+(y﹣1)2=2 B.x2+(y﹣1)2=1 C.(x﹣1)2+y2=4 D.(x﹣1)2+y2=19.如图,在正四棱锥S﹣ABCD中,E,M,N分别是BC,CD,SC的中点,动点P在线段MN上运动时,下列四个结论中恒成立的个数为()(1)EP⊥AC;(2)EP∥BD;(3)EP∥面SBD;(4)EP⊥面SAC.A.1个B.2个 C.3个 D.4个10.二面角α﹣l﹣β为60°,A、B是棱上的两点,AC、BD分别在半平面α、β内,AC⊥l,BD⊥l且AB=AC=1,BD=2,则CD的长为()A.1 B.C.2 D.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C的方程为x2+y2﹣8x+15=0,若直线y=kx+2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与圆C有公共点,则k的最小值是()A.B.C.D.12.在直角△ABC中,∠ACB=30°,∠B=90°,D 为AC中点(左图),将∠ABD沿BD折起,使得AB ⊥CD(右图),则二面角A﹣BD﹣C的余弦值为( )A.﹣ B. C.﹣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3.已知直线y=(3a﹣1)x﹣1,为使这条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4.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15.已知直线l过点P(2,1)且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则三角形OAB 面积的最小值为.16.关于图中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P点在线段BD上运动,棱锥P﹣AB1D1体积不变;②P点在线段BD上运动,直线AP与平面A1B1C1D1平行;③一个平面α截此正方体,如果截面是三角形,则必为锐角三角形;④一个平面α截此正方体,如果截面是四边形,则必为平行四边形;⑤平面α截正方体得到一个六边形(如图所示),则截面α在平面AB1D1与平面BDC1间平行移动时此六边形周长先增大,后减小.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合计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且D,E,F分别为BC,BB1,AA1的中点.(Ⅰ)求证:平面B1FC∥平面EAD;(Ⅱ)求证:平面CBC1⊥平面EAD.18.直线3x﹣4y+12=0与坐标轴的交点是圆C一条直径的两端点(Ⅰ)求圆C的方程;(Ⅱ)圆C的弦AB长度为且过点(1,),求弦AB 所在直线的方程.19.如图所示,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与侧棱长均为2,D为AC中点.(1)求证:B1C∥平面A1DB;(2)求直线BD与平面A1BC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20.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PA⊥P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B=BC=1,O为AD 中点.(1)求直线PB与平面POC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B点到平面PCD的距离.(3)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二面角Q﹣AC ﹣D的余弦值为?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已知⊙C:x2+(y﹣1)2=5,直线l:mx﹣y+1﹣m=0(1)求证:对m∈R,直线l与圆C总有两个不同交点A、B;(2)求弦AB中点M轨迹方程,并说明其轨迹是什么曲线?(3)若定点P(1,1)分弦AB为,求l方程.22.点P到A(﹣2,0)的距离是点P到B(1,0)的距离的2倍.(Ⅰ)求点P的轨迹方程;(Ⅱ)点P与点Q关于点(2,1)对称,点C(3,0),求|QA|2+|QC|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Ⅲ)若过A的直线从左向右依次交第(II)问中Q的轨迹于不同两点E,F,=λ,判断λ的取值范围并证明.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上)期中数学试卷(理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直线y=﹣x+2的倾斜角是( )A.30°B.60°C.120°D.150°【考点】直线的倾斜角.【分析】由直线的方程求得直线的斜率,再根据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求得它的倾斜角即可.【解答】解:由于直线y=﹣x+2,设倾斜角为θ,则tanθ=﹣,θ=120°,故选:C.2.l1,l2,l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l1⊥l2,l2⊥l3⇒l1∥l3B.l1⊥l2,l2∥l3⇒l1⊥l3C.l1∥l2∥l3⇒l1,l2,l3共面D.l1,l2,l3共点⇒l1,l2,l3共面【考点】平面的基本性质及推论;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分析】通过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两条线所成的角为90°;判断出B对;通过举常见的图形中的边、面的关系说明命题错误.【解答】解:对于A,通过常见的图形正方体,从同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两两垂直,A错;对于B,∵l1⊥l2,∴l1,l2所成的角是90°,又∵l2∥l3∴l1,l3所成的角是90°∴l1⊥l3,B对;对于C,例如三棱柱中的三侧棱平行,但不共面,故C 错;对于D,例如三棱锥的三侧棱共点,但不共面,故D错.故选B.3.求经过圆x2+2x+y2=0的圆心G,且与直线x+y=0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A.x﹣y+1=0 B.x﹣y﹣1=0 C.x+y﹣1=0 D.x+y+1=0【考点】圆的一般方程.【分析】将圆的方程x2+2x+y2=0可化为,(x+1)2+y2=1求其圆心G(﹣1,0),根据直线垂直的斜率关系,求出与直线x+y=0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为1,根据点斜式即可写出所求直线方程.【解答】解:圆的方程x2+2x+y2=0可化为,(x+1)2+y2=1∴圆心G(﹣1,0),∵直线x+y=0的斜率为﹣1,∴与直线x+y=0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为1,∴由点斜式方程可知,所求直线方程为y=x+1,即x ﹣y+1=0,故选:A.4.圆(x﹣4)2+y2=9和圆x2+(y﹣3)2=4的公切线有( )A.1条B.2条 C.3条 D.4条【考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分析】求出两圆的圆心和半径,根据两圆的圆心距小于半径之和,可得两圆相交,由此可得两圆的公切线的条数.【解答】解:圆(x﹣4)2+y2=9,表示以(4,0)为圆心,半径等于3的圆.圆x2+(y﹣3)2=4,表示以(0,3)为圆心,半径等于2的圆.两圆的圆心距等于=5=2+3,两圆相外切,故两圆的公切线的条数为3,故选:C.5.直线L1:ax+3y+1=0,L2:2x+(a+1)y+1=0,若L1∥L2,则a的值为()A.﹣3 B.2 C.﹣3或2 D.3或﹣2【考点】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倾斜角、斜率的关系.【分析】由题意可知直线L1:ax+3y+1=0,斜率存在,直线L2:2x+(a+1)y+1=0,斜率相等求出a的值.【解答】解:直线L1:ax+3y+1=0的斜率为:,直线L1∥L2,所以L2:2x+(a+1)y+1=0的斜率为:所以=;解得a=﹣3,a=2(舍去)故选A.6.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底面ABCD的中心,E、F分别是CC1、AD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OE和FD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A.B.C. D.【考点】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分析】先通过平移将两条异面直线平移到同一个起点,得到的锐角或直角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三角形中再利用余弦定理求出此角即可.【解答】解:取BC的中点G.连接GC1∥FD1,再取GC的中点H,连接HE、OH,则∠OEH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OEH中,OE=,HE=,OH=.由余弦定理,可得cos∠OEH=.故选B.7.若点(5,b)在两条平行直线6x﹣8y+1=0与3x﹣4y+5=0之间,则整数b的值为( )A.5 B.﹣5 C.4 D.﹣4【考点】两条直线平行与倾斜角、斜率的关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分析】先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过点(5,b)且与两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程,再利用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大于且小于,求出整数b的值.【解答】解:设过点(5,b)且与两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程为3x﹣4y+c=0,把点(5,b)代入直线的方程解得c=4b﹣15,∴过点(5,b)且与两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程为3x﹣4y+4b﹣15=0,由题意知,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满足:<<,∴<b<5,又b是整数,∴b=4.故选C.8.过点P(﹣1,0)作圆C:(x﹣1)2+(y﹣2)2=1的两切线,设两切点为A、B,圆心为C,则过A、B、C的圆方程是()A.x2+(y﹣1)2=2 B.x2+(y﹣1)2=1 C.(x﹣1)2+y2=4 D.(x﹣1)2+y2=1【考点】圆的标准方程.【分析】根据切线的性质可知PA垂直于CA,PB垂直于CB,所以过A、B、C三点的圆即为四边形PACB 的外接圆,且线段AC为外接圆的直径,所以根据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外接圆的圆心,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圆的半径,根据求出的圆心坐标与圆的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即可.【解答】解:由圆C:(x﹣1)2+(y﹣2)2=1,得到圆心C(1,2),又P(﹣1,0)则所求圆的圆心坐标为(,)即为(0,1),圆的半径r==,所以过A、B、C的圆方程为:x2+(y﹣1)2=2.故选A9.如图,在正四棱锥S﹣ABCD中,E,M,N分别是BC,CD,SC的中点,动点P在线段MN上运动时,下列四个结论中恒成立的个数为()(1)EP⊥AC;(2)EP∥BD;(3)EP∥面SBD;(4)EP⊥面SAC.A.1个B.2个 C.3个 D.4个【考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分析】如图所示,连接AC、BD相交于点O,连接EM,EN.(1)由正四棱锥S﹣ABCD,可得SO⊥底面ABCD,AC⊥BD,进而得到SO⊥AC.可得AC⊥平面SBD.由已知E,M,N分别是BC,CD,SC的中点,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可得EM∥BD,MN ∥SD,于是平面EMN∥平面SBD,进而得到AC⊥平面EMN,AC⊥EP.(2)由异面直线的定义可知:EP与BD是异面直线,因此不可能EP∥BD;(3)由(1)可知:平面EMN∥平面SBD,可得EP ∥平面SBD;(4)由(1)同理可得:EM⊥平面SAC,可用反证法证明:当P与M不重合时,EP与平面SAC不垂直.【解答】解:如图所示,连接AC、BD相交于点O,连接EM,EN.(1)由正四棱锥S﹣ABCD,可得SO⊥底面ABCD,AC⊥BD,∴SO⊥AC.∵SO∩BD=O,∴AC⊥平面SBD,∵E,M,N分别是BC,CD,SC的中点,∴EM∥BD,MN∥SD,而EM∩MN=N,∴平面EMN∥平面SBD,∴AC⊥平面EMN,∴AC ⊥EP.故正确.(2)由异面直线的定义可知:EP与BD是异面直线,不可能EP∥BD,因此不正确;(3)由(1)可知:平面EMN∥平面SBD,∴EP∥平面SBD,因此正确.(4)由(1)同理可得:EM⊥平面SAC,若EP⊥平面SAC,则EP∥EM,与EP∩EM=E相矛盾,因此当P 与M不重合时,EP与平面SAC不垂直.即不正确.综上可知:只有(1)(3)正确.即四个结论中恒成立的个数是2.故选B.10.二面角α﹣l﹣β为60°,A、B是棱上的两点,AC、BD分别在半平面α、β内,AC⊥l,BD⊥l且AB=AC=1,BD=2,则CD的长为( )A.1 B.C.2 D.【考点】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分析】由题设条件,结合向量法求出CD的长.【解答】解:如图,∵在一个60°的二面角的棱上,有两个点A、B,AC、BD分别是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垂直于AB的线段,AB=AC=1,BD=2,∴,<>=120°,∴==1+1+4+2×1×2×cos120°=4.∴|CD|=.故选:C.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C的方程为x2+y2﹣8x+15=0,若直线y=kx+2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与圆C有公共点,则k的最小值是()A.B.C.D.【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分析】化圆C的方程为(x﹣4)2+y2=1,求出圆心与半径,由题意,只需(x﹣4)2+y2=4与直线y=kx+2有公共点即可.【解答】解:∵圆C的方程为x2+y2﹣8x+15=0,整理得:(x﹣4)2+y2=1,即圆C是以(4,0)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又直线y=kx+2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圆C有公共点,∴只需圆C′:(x﹣4)2+y2=4与直线y=kx+2有公共点即可.设圆心C(4,0)到直线y=kx+2的距离为d,则d=≤2,即3k2≤﹣4k,∴﹣≤k≤0.∴k的最小值是.故选A.12.在直角△ABC中,∠ACB=30°,∠B=90°,D为AC中点(左图),将∠ABD沿BD折起,使得AB⊥CD (右图),则二面角A﹣BD﹣C的余弦值为()A.﹣ B. C.﹣D.【考点】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分析】由(1)的证明可得∠A′EF为二面角A﹣BD ﹣C的平面角.过A作AO⊥面BCD,垂足为O.由于面AEF⊥面BCD,所以O在FE上,连BO交CD延长线于M,从而当AB⊥CD时,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BM⊥CM,由此可求得cos∠AEO=,利用互补得出二面角A﹣BD﹣C的余弦值为.【解答】解:过A作AE⊥BD,在原图延长角BC与F,过A作AO⊥面BCD,垂足为O.由于面AEF⊥面BCD,所以O在FE上,连BO交CD延长线于M,∵在△ABC中,∠ACB=30°,∠B=90°,D为AC 中点,AB=,BD=AC,∴△ABD为等边三角形,∴BD⊥AE,BD⊥EF,∴∠AEF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过A作AO⊥面BCD,垂足为O,∵面AEF⊥面BCD,∴O在EF上,理解BO交CD延长线于M,当AB⊥CD时,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知:MB⊥CM,∴O为翻折之前的三角形ABD的中心,∴OE=AE,cos∠AEO=,∴cos∠AEF=,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3.已知直线y=(3a﹣1)x﹣1,为使这条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考点】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分析】由于给出的直线恒过定点(0,﹣1)所以直线的斜率确定了直线的具体位置,由斜率大于0可求解a的范围.【解答】解:因为直线y=(3a﹣1)x﹣1过定点(0,﹣1),若直线y=(3a﹣1)x﹣1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则其斜率大于0,即3a﹣1>0,所以a>.故答案为a.14.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2.【考点】由三视图求面积、体积.【分析】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得出该几何体是两个正四棱锥的组合体,根据图中数据求出它的表面积.【解答】解: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得;该几何体是上部为四棱锥,下部也为四棱锥的组合体,且两个四棱锥是底面边长为1的正方形,高为正四棱锥;所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8××1×=2.故答案为:2.15.已知直线l过点P(2,1)且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则三角形OAB 面积的最小值为 4 .【考点】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分析】设AB方程为,点P(2,1)代入后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出ab的最小值,即得三角形OAB面积面积的最小值.【解答】解:设A(a,0)、B(0,b ),a>0,b>0,AB 方程为,点P(2,1)代入得=1≥2,∴ab≥8 (当且仅当a=4,b=2时,等号成立),故三角形OAB面积S=ab≥4,故答案为4.16.关于图中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②③.①P点在线段BD上运动,棱锥P﹣AB1D1体积不变;②P点在线段BD上运动,直线AP与平面A1B1C1D1平行;③一个平面α截此正方体,如果截面是三角形,则必为锐角三角形;④一个平面α截此正方体,如果截面是四边形,则必为平行四边形;⑤平面α截正方体得到一个六边形(如图所示),则截面α在平面AB1D1与平面BDC1间平行移动时此六边形周长先增大,后减小.【考点】棱柱的结构特征.【分析】利用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判断.【解答】解:①中,BD∥B1D1,B1D1⊂平面AB1D1,BD ⊄平面AB1D1,∴BD∥平面AB1D1,又P∈BD,∴棱锥P﹣AB1D1体积不变是正确的,故①正确;②中,P点在线段BD上运动,∵平面ABCD∥平面A1B1C1D1,直线AP⊂平面ABCD,∴直线AP与平面A1B1C1D1平行,故②正确;③中,一个平面α截此正方体,如果截面是三角形,则必为锐角三角形,故③正确;④中,一个平面α截此正方体,如果截面是四边形,则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故④错误;⑤中,截面α在平面AB1D1与平面BDC1间平行移动时此六边形周长不变,故⑤错误.故答案为:①②③.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合计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且D,E,F分别为BC,BB1,AA1的中点.(Ⅰ) 求证:平面B1FC∥平面EAD;(Ⅱ)求证:平面CBC1⊥平面EAD.【考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分析】(Ⅰ)由已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得DE ∥CB1,AE∥FB1,即可证明平面B1FC∥平面EAD;(Ⅱ)先证明AD⊥BC,又CC1⊥AD,即可证明AD⊥平面BCC1,从而证明平面CBC1⊥平面EAD.【解答】证明:(Ⅰ)∵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且D,E,F分别为BC,BB1,AA1的中点.∴DE∥CB1,AE∥FB1,∵DE∩AE=E,CB1∩FB1=B1,DE,AE⊂平面EAD,CB1,FB1⊂平面B1FC∴平面B1FC∥平面EAD;(Ⅱ)∵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且D,E,F分别为BC,BB1,AA1的中点.∴AD⊥BC,又∵CC1⊥AD,BC∩CC1=C1,∴AD⊥平面BCC1,又∵AD⊂平面EAD,∴平面CBC1⊥平面EAD.18.直线3x﹣4y+12=0与坐标轴的交点是圆C一条直径的两端点(Ⅰ)求圆C的方程;(Ⅱ)圆C的弦AB长度为且过点(1,),求弦AB所在直线的方程.【考点】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应用.【分析】(1)由题意可得,A(0,3)B(﹣4,0),AB的中点(﹣2,)为圆的圆心,直径AB=5,从而可利用圆的标准方程求解;(2)圆C的弦AB长度为,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1,设直线方程为y﹣=k(x﹣1),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弦AB所在直线的方程.【解答】解:(Ⅰ)由题意可得,A(0,3)B(﹣4,0)AB的中点(﹣2,)为圆的圆心,直径AB=5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2)2+(y﹣)2=;(Ⅱ)圆C的弦AB长度为,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1,设直线方程为y﹣=k(x﹣1),即kx﹣y﹣k+=0,所以=1,所以k=0或﹣,所以弦AB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或3x+4y﹣5=0.19.如图所示,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与侧棱长均为2,D为AC中点.(1)求证:B1C∥平面A1DB;(2)求直线BD与平面A1BC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考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分析】(1)连结AB1,交A1B于点O,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OD∥B1C,由此能证明B1C∥平面A1DB.(2)取A1C1中点E,以D为原点,DC为x轴,DB为y 轴,DE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此利用向量法能求出直线BD与平面A1BC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解答】证明:(1)连结AB1,交A1B于点O,∵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B1A1是矩形,∴O是AB1中点,∵D为AC中点,∴OD∥B1C,∵OD⊂平面A1DB,B1C⊄平面A1DB,∴B1C∥平面A1DB.解:(2)取A1C1中点E,以D为原点,DC为x轴,DB为y轴,DE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与侧棱长均为2,D为AC中点,∴B(0,,0),D(0,0,0),A1(﹣1,0,2),C1(1,0,2),=(0,﹣,0),=(﹣1,﹣,2),=(1,﹣,2),设平面A1BC1的法向量=(x,y,z),则,取y=1,得=(0,2,3),设直线BD与平面A1BC1所成的角为θ,则sinθ=|cos<>|=||=||=∴直线BD与平面A1BC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20.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PA⊥P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B=BC=1,O为AD 中点.(1)求直线PB与平面POC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B点到平面PCD的距离.(3)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二面角Q﹣AC ﹣D的余弦值为?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分析】(1)先证明直线PO垂直平面ABCD中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可得PO⊥平面ABCD,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平面POC的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求直线PB与平面POC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出平面PDC的法向量,利用距离公式,可求B 点到平面PCD的距离.(3)假设存在,则设=λ(0<λ<1),求出平面CAQ 的法向量、平面CAD的法向量=(0,0,1),根据二面角Q﹣AC﹣D的余弦值为,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求得结论.【解答】解:(1)在△PAD中PA=PD,O为AD中点,所以PO⊥AD,又侧面PAD⊥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O⊂平面PAD,所以PO⊥平面ABCD.又在直角梯形ABCD中,易得OC⊥AD;所以以O为原点,OC为x轴,OD为y轴,OP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0,0,1),A(0,﹣1,0),B(1,﹣1,0),C(1,0,0),D(0,1,0);所以,易证:OA⊥平面POC,所以,平面POC的法向量,所以PB与平面PO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设平面PDC的法向量为,则,取z=1得B点到平面PCD的距离….(3)假设存在,则设=λ(0<λ<1)因为=(0,1,﹣1),所以Q(0,λ,1﹣λ).设平面CAQ的法向量为=(a,b,c),则,所以取=(1﹣λ,λ﹣1,λ+1),平面CAD的法向量=(0,0,1),因为二面角Q﹣AC﹣D的余弦值为,所以=,所以3λ2﹣10λ+3=0.所以λ=或λ=3(舍去),所以=﹣﹣﹣﹣﹣﹣﹣﹣﹣﹣﹣﹣﹣21.已知⊙C:x2+(y﹣1)2=5,直线l:mx﹣y+1﹣m=0(1)求证:对m∈R,直线l与圆C总有两个不同交点A、B;(2)求弦AB中点M轨迹方程,并说明其轨迹是什么曲线?(3)若定点P(1,1)分弦AB为,求l方程.【考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轨迹方程;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应用.【分析】(1)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半径,判定,直线l与圆C总有两个不同交点A、B;(2)设出弦AB中点M,求出直线L,利用弦的中点与圆心连线与割线垂直,求出轨迹方程.(3)设A(x1,y1),B(x2,y2),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以及定点P(1,1)分弦AB为,求出A 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求出m,即可求l方程.【解答】解:(1)圆心C(0,1),半径r=,则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d<r,∴对m∈R直线L与圆C总头两个不同的交点;(或用直线恒过一个定点,且这个定点在圆内)(2)设中点M(x,y),因为L:m(x﹣1)﹣(y﹣1)=0恒过定点P(1,1)斜率存在时则,又,k AB•K MC=﹣1,∴,整理得:x2+y2﹣x﹣2y+1=0,即:=,表示圆心坐标是(),半径是的圆;斜率不存在时,也满足题意,所以:=,表示圆心坐标是(),半径是的圆.(3)设A(x1,y1),B(x2,y2)解方程组得(1+m2)x2﹣2m2x+m2﹣5=0,∴,①又∴(x2﹣1,y2﹣1)=2(1﹣x1,1﹣y1),即:2x1+x2=3②联立①②解得,则,即A()将A点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得:m=±1,∴直线方程为x﹣y=0和x+y﹣2=022.点P到A(﹣2,0)的距离是点P到B(1,0)的距离的2倍.(Ⅰ)求点P的轨迹方程;(Ⅱ)点P与点Q关于点(2,1)对称,点C(3,0),求|QA|2+|QC|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Ⅲ)若过A的直线从左向右依次交第(II)问中Q的轨迹于不同两点E,F,=λ,判断λ的取值范围并证明.【考点】与直线有关的动点轨迹方程.【分析】(Ⅰ)利用直接法,求点P的轨迹方程;(Ⅱ)求出Q的轨迹方程,令z=|QA|2+|QC|2=(x+2)2+y2+(x﹣3)2+y2=6x+8y+5,所以6x+8y+5﹣z=0,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即可求|QA|2+|QC|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Ⅲ)设过A的直线方程为x=ty﹣2(一定存在),与Q 的轨迹方程联立,消去x得(1+t2)y2﹣(8t+4)y+16=0,利用韦达定理,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I)设点P(x,y),由题意可得|PA|=2|PB|,即=2.化简可得(x﹣2)2+y2=4.(II)设Q(x0,y0),由题可得x=4﹣x0,y=2﹣y0代入上式消去可得(x0﹣2)2+(y0﹣2)2=4,即Q的轨迹方程为(x﹣2)2+(y﹣2)2=4,即x2+y2+4=4x+4y.令z=|QA|2+|QC|2=(x+2)2+y2+(x﹣3)2+y2=6x+8y+5,所以6x+8y+5﹣z=0,d=≤2,所以13≤z≤53.因此|QA|2+|QC|2的最大值为53,最小值为13.(III)λ的取值范围是(1,].证明:设E(x1,y1),F(x2,y2)且y1<y2.因为=λ,所以,且λ>1.设过A的直线方程为x=ty﹣2(一定存在),与Q的轨迹方程联立,消去x得(1+t2)y2﹣(8t+4)y+16=0.△>0,解得t>.而y1+y2=,y1y2=,+2=,因此+2=4+=4+≤5,当且仅当t=2时等号成立.所以﹣3≤0(k>1),解得1<λ≤.2017年1月15日。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B.一切动植物都只由细胞所构成C.新细胞都是从老细胞产生的D.细胞的作用即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及发展,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右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①~⑥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
要将图甲转化成图乙,所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圈④转动转换器⑤向右上方移动玻片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A.①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⑤④③②D.⑥④③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使用高倍镜时首先要移动装片,由于乙图中观察区域在甲图中视野的右上方,实际上该区域在载玻片的左下方,因此应将装片⑤向右上方移动玻片;然后④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此时视野可能变暗,需③调节光圈,最后再②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属于考纲应用层次的考查。
3.一段朽木,上面长满了苔藓、地衣朽木凹处堆积的雨水中还生活着孑孓、水蚤等,树洞中还有老鼠、蜘蛛等生物。
下列与这段朽木的“生命系统层次”水平相当的是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虫害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C.一片松林中的全部生物D.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4.某多肽有20个氨基酸,其中含天门冬氨酸4个,分别位于第5、6、15、20位(见图);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20肽含有肽键至少有22个B.该20肽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为1个和8个C.肽酶X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共含有氨基酸19个D.肽酶Y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中氧原子数目比20肽多了4个【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某多肽应是一条肽链,根据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故20肽含有肽键数目应是20-1=19个,A错误;多肽链形成时,相邻两氨基酸之间的氨基和羧基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一个肽键并失去一分子的水,在此过程中R基(每个天门冬氨酸的R基中含1个羧基)不参与反应,故该20肽含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条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则氨基数目至少1个,而羧基数目至少4+1=5个,B错误;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6位氨基酸脱离该多肽链,剩下的多肽链中共含有19个氨基酸,C正确;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5位和第20位氨基酸脱离多肽链,其形成3个多肽,其中氧原子数目比20肽多了2个,D错误。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理数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A .9πB .10πC .11πD .12π 【答案】D考点: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求其表面积.2.过不重合的22(2,3)A m m +-,2(3,2)B m m m --两点的直线l 倾斜角为45 ,则m 的取值为() A .1m =- B .2m =- C .1m =-或2 D .1m =或2m =-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两点斜率坐标公式,可得22232tan 45123m m m m m--==+-++,解得1m =-或2m =-,当1m =-时,两点重合,当2m =-时,满足条件,故选B.考点:两点斜率坐标公式. 3.利用斜二测画法得到的 ①三角形的直观图是三角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③正方形的直观图是正方形. ④菱形的直观图是菱形. 以上结论,正确的是()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A考点:斜二测画法.4.若直线l 沿x 轴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沿y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后,回到原来位置,则直线l 的斜率为() A .13 B.一13C.3- D .3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有其倾斜角的正切值为1133=--,故选B. 考点:直线的平移和直线的斜率.5.己知圆221:2880C x y x y +++-=,圆222:4420C x y x y +---=,圆1C 与圆2C 的位置关系为() A .外切 B .内切 C .相交 D .相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将两圆的方程化简,可得221:(1)(4)25C x y +++=,222:(2)(2)10C x y -+-=,所以两圆心间的距离为1C =55-<<,故选C.考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6.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11y x y x y ≤⎧⎪+≥⎨⎪-≤⎩,则3z x y =+的最大值为( )A .12B .11C .3D .1-【答案】B考点:线性规划.7.己知点(1,3),(3,1),(1,0)A B C -,则ABC ∆的面积为()A .5B .10 D .7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且根据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化简求得直线AC 的方程为3230x y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求得点B 到直线AC 的距离为d =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得其面积为152S ==,故选A. 考点:三角形的面积的求解.【思路点睛】该题属于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属于较易题,在求解的过程中,死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乘高除以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三角形的底,利用两点式求得直线的方程,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得三角形的高,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三角形的面积.8.若圆2244100x y x y +---=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点,到直线:l y x b =+的距离为,则b 取值范围为( )A .(2,2)-B .[2,2]-C .[0,2]D .[2,2)-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圆的方程可以化为22(2)(2)18x y -+-=,该圆是以(2,2)为圆心,以圆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为,等价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b 的取值范围为[2,2]-,故选B.考点:直线与圆的综合问题.9.若直线220(0,0)ax by a b +-=>>始终平分圆224280x y x y +---=的周长,则12a b+的最小值为()A .1B .5 C. D.3+ 【答案】D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10.己知函数233()(1)(log )6(log )1f x x a a x x =--++在[0,1]x ∈内恒为正值,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113a -<< B. 13a < C.a >D. 13a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22333()(log 6log 1)1log f x a a x a =-++-,根据函数满足在x ∈[0,l ]内恒为正值,则有233(0)1log 0(1)26log 0f a f a ⎧=->⎨=->⎩,从而求得311log 3a -<<,所以所求的a的取值范围为13a << D. 考点:构造新函数.11.平面上到定点(1,2)A 距离为1且到定点(5,5)B 距离为d 的直线共有4条,则d 的取值范是() A .(0,4) B .(2,4) C .(2,6) D .(4,6) 【答案】A 【解析】5=,到定点A 的距离为1的直线是以A 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的切线,同理该直线也是以B 为圆心,以d 为半径的圆的切线,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四条,说明两圆的公切线有四条,从而可以判断出两圆是相离的,从而可以得到15d AB +<=,解得4d <,结合圆的半径是大于零的,从而求得d 的取值范围是(0,4),故选A. 考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价转化的思想的应用.【易错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距离的取值范围问题,属于中等题目,根据满足条件的直线有4条,解决该题的关键是将其转化为有关圆的公切线问题,结合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切线的条数,从而可以断定两圆是相交的,从而根据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间的距离所对应的关系,从而求得所要的结果.12.实数,a b 满足①224b a a ≥-;②b ≤;③(22)(23)0a b a b -+--+-≤这三个条件,则6a b --的范围是( )A .[2,4+B .3[,7]2C .3[,42+ D .[4- 【答案】C考点:应用线性规划的思想解决非线性规划问题.【方法点睛】该题考查的是利用线性规划的思想解决非线性规划的问题,属于较难的题目,尤其是将题中所给的条件转化为坐标系内有关对应的区域内的点,从而利用线性规划的思想,将6a b --的取值范围求出来,从而求得其绝对值的取值范围,从而求得结果,在求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边界值的取值都与对应的曲线的切线相联系.第Ⅱ卷(共90分)二、填空题(每题4分,满分16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13.长、宽、高分别为3,4,5的长方体,沿相邻面对角线截取一个三棱锥(如图),剩下 几何体的体积为 .【答案】50考点:几何体的体积.14.直线:360l x y --=被圆22:240C x y x y +--=截得弦AB 的长为【解析】试题分析:将圆的方程化为标准式,可得22(1)(2)5x y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求得弦心距为=.考点: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15.如右图,一根木棒AB 长为2米,斜靠在墙壁AC 上,60ABC ∠= ,若AB 滑动至11A B 位置,且1AA =-米,则AB 中点D 所经过的路程为【答案】12π考点:动点的轨迹,弧长公式.【方法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动点运动时所经过的路程问题,属于较难题目,解决该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动点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曲线,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从而确定出动点应该在以原点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上,再结合题中所给的角的大小,从而确定出相应的边长,结合1AA =,从而确定出动点所经过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进一步确定出弧长,求得结果.16.己知圆22:1O x y +=,及1)A ,1)B +:①P 是x 轴上动点,当APB ∠最大时,P 点坐标为(②过A 任作一条直线,与圆O 交于,M N ,则1NA NB=-③过A 任作一条直线,与圆O 交于,M N ,则NA MA NB MB=成立④任作一条直线与圆O 交于,M N ,则仍有NA MA NBMB=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②③④ 【解析】考点:动点的轨迹问题,恒成立问题,等价转化问题.【方法点睛】该题所考查的是有关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比为非1常数的点的轨迹为圆,从而得出圆上的所有的点都满足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比值为同一个常数,从而对应的结果是相等的,最后得出相应的正确答案,还有就是有关角的最值可以通过角的三角函数值来衡量,从而求得结果.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己知一几何体的三视图,试根据三视图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结果保留π)【答案】表面积为16544π+;体积为326403π+.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根据题中所给的三视图,求对应的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解决该题的关键是要根据三视图将几何体还原,理解几何体的结构,明确其是由一球体与长方体组合而成的组合体,其结果为球体考点: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求其表面积和体积.18.己知圆心为C 的圆经过点(1,1)A 和(2,2)B -,且圆心C 在直线:10l x y -+=上,求圆心为C 的圆的标准方程.【答案】22(3)(2)25x y +++=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求圆的标准方程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先设出圆的标准方程,根据点在圆上的充要条件,点的坐标满足圆的方程,再结合圆心在直线上,圆心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得到对应的方程组,应用待定系数法,从而求得结果.试题解析:设圆标准方程为222()()x a y b r -+-=,其中(,)a b 为圆心C 坐标,r 为半径. (,)a b 满足10a b -+=,将,A B 坐标代入圆方程:222222(1)(1)(2)(2)a b r a b r ⎧-+-=⎨-+--=⎩,两式相减得:330a b -++=,联立10330a b a b -+=⎧⎨-++=⎩得(,)(3,2),5a b r =--=,则圆标准方程为:22(3)(2)25x y +++=. 考点:圆的标准方程.【方法点睛】该题属于求圆的方程的问题,考查的是圆的方程的求法,属于较易题目,在求解的过程中,先根据题的条件,设出合适的圆的方程(标准式),根据圆心在直线上,得出圆心坐标满足直线方程,再根据圆过两点,将两点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联立方程组,从而求得,,a b r 的值,进一步求得圆的方程. 19.定义区间[,]a b 的区间长度为b a -,如图是某圆拱形桥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这个圆的圆拱跨度20AB m =,拱高4OP m =,建造时每间隔4m 需要用一根支柱支撑,求支柱22A P 的高度所处的区间[,]a b .(要求区间长度为12)【答案】支柱22A P 的高度大约为3.86m ,从而得出其对应的区间,答案不唯一.注:答案不唯一哈.最后的答案估算占2分.考点:利用曲线方程,求点的坐标,解决实际问题.20.己知ABC ∆的顶点(5,1)A ,AB 边上的中线CM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250x y --=,AC 边上的高BH 所在直线方程为250x y --=,求: (1)直线AC 方程 (2)顶点C 的坐标 (3)直线BC 的方程 【答案】(1)2110x y +-= (2)(4,3)(3)6590x y --=考点: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交点.21.已知点H 是xoy 直角坐标平面上一动点,A ,(0,2)B ,(0,1)C -是平面上的定点:(1)2HB HA=时,求H 的轨迹方程;(2)当H 在线段BC 上移动,求HB HA的最大值及H 点坐标.【答案】(1)22334160x y y +-++= (2)(0,1)-法二:HBHA=,令2y t -=,则HBHA===故由二次函数单调性,1y =-H 坐标为(0,1)-. (7分) 考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求有关最值问题.【一题多解】该题是解析几何题,第一问求轨迹方程,第二问求有关点的坐标问题,属于较难题目,求HB HA的最大值首先将HB HA的值转化为关于某个量的函数,方法一利用点H 的坐标将其平方表示出来,之后进一步换元,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得最值,从而求得结果,解法二直接将HB HA用y 表示,令2y t -=,将其转化为关于t 的函数,进行配方,求得最值.22.己知圆22:1O x y +=和直线:3l x =,在x 轴上有一点(1,0)Q ,在圆O 上有不与Q 重合的两动点,P M ,设直线MP 斜率为1k ,直线MQ 斜率为2k ,直线PQ 斜率为3k , (l )若121k k =- ①求出P 点坐标;②MP 交l 于'P ,MQ 交l 于'Q ,求证:以''P Q 为直径的圆,总过定点,并求出定点坐标. (2)若232k k =:判断直线PM 是否经过定点,若有,求出来,若没有,请说明理由.【答案】(1)(1,0)P -,定点为(3±; (2)直线过定点(3,0).法二::(1)1PM u l y x v =++,3x =,得4'(3,)1v P u +, :(1)1QM v l y x u =--,3x =,得2'(3,)1vQ u -,故圆C 方程为:42(3)(3)()()011v v x x y y u u --+--=+-222242869()0111v v v x x y y u u u ⇒-++-++=+-- 由221u v +=,令0y =,则26980x x -+-=,故3x =±则定点为(3±.(2)法一:解:设:(1)QM l y k x =-与圆22:1O x y +=联立得:2222222(1)210k x k x k +-+-=, 由韦达定理:22122221k x x k +=+,由11x =得:2222211k x k -=+,22222212(,)11k M k k --++,同理23223312(,)11k P k k --++, 再利用222232222442,(,)44k k k k P k k --=++.222222222222222222424141241PMk k k k k k k k k k k -+++==--+-++,222222222212:()211PM k k k l y x k k k --∴=-++++222232k x k k -=+, ∴直线过定点(3,0).法二:可以先猜后证,2320k k =>,所以23,k k 同号.不妨设21k =,则:1QM l y x =-,与圆联立得(0,1)M -,32k =,则:2(1)QP l y x =-,与圆联立得考点:曲线过定点问题.:http: //xkw.so/wksp。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综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B.电梯在上升过程中,电梯里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C.库伦测量出静电力常量KD.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答案】C考点:匀速圆周运动;失重和超重;国际单位制.15. 如图所示,图中实线是一簇未标明方向的由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线,虚线是某带电粒子通过该电场区域时的运动轨迹,a、b是轨迹上的两点,若带电粒子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电场力作用,根据此图不能判断是A.带电粒子所带电荷的正、负B.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受力方向C.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加速度何处较大D.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速度何处较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粒子的运动轨迹向左弯曲,说明粒子在a、b两点受到的电场力沿电场线向左,由于电场线方向不明,无法确定粒子的电性和产生该电场的点电荷的电性.故A错误,B正确.根据电场线的疏密程度,判断ab两点场强的大小,从而判断ab两点电场力大小,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点加速度的大,故C正确.由a到b,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小,故b处的速度小,D正确;本题选择不能判断的,故选A.考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名师点睛】本题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轨迹问题,首先要能根据轨迹的弯曲方向判断粒子受力方向,要知道电场力的方向指向轨迹的凹向,电场线密集的地方,电场强度较大,粒子受的电场力较大;电场力做正功,动能变大.16.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 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变轨后被月球捕获,先进入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如图。
之后,卫星在P点又经过两次变轨,最后在距月球表面200km 的圆地月转形轨道Ⅲ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速度小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B.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Ⅰ上短C.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加速度大于沿轨道Ⅰ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D.Ⅰ、Ⅱ、Ⅲ三种轨道运行相比较,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的机械能最小【答案】C考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名师点睛】此题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开普勒第三定律32RkT=,以及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2Mm vG mr r=;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绕月球作圆周运动最大的环绕速度;此题难度不大,是基础题.17. 两个带同种电荷的物体A、B在水平力F作用下平衡,如图所示,接触面均光滑,若增大F,使B缓慢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后,A、B仍平衡,在此过程中。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英语试题(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成都七中2017 届2015-2016 学年度上期10 月月考高二英语试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总分:150 分第一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
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20 小题; 每小题1 分, 满分20 分)第一节:(共5 小题;每小题1 分,满分5 分)听下面5 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do the speakers need to buy?A.A fridge.B.A dinner table.C.A few chairs.2.Where are the speakers?A.In a restaurant.B.In a hotel.C.In a school.3.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Cathy will be at the party.B.Cathy is too busy to come.C.Cathy is going to be invited.4.Why does the woman plan to go to town?A.To pay her bills in the bank.B.To buy books in a bookstore.C.To get some money from the bank.5.What is the woman trying to do?A.Finish some writing.B.Print an article.C.Find a newspaper.第二节(共15 小题;每小题1 分,满分15 分)听下面5 段对话。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01(原卷版)

考试时间:60 分钟总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遗传物质2.在下列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氨基酸溶液;丙试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
上述四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A.甲、丁 B.甲、乙、丁 C.甲、乙、丙D.甲、丙、丁3. 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肝脏和肌肉中的糖类是()A.乳糖B.淀粉C.麦芽糖D.糖原4.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
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A.向右上方B.向左上方 C.向右下方D.向左下方5. 在真核细胞中,无膜结构的是()A. 线粒体和中心体B. 核糖体和中心体C. 中心体和高尔基体D. 高尔基体和核糖体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必具有叶绿体B.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必具有线粒体C.能进行渗透作用的细胞必具有中央液泡D.能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必具有核糖体7.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A.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B. 需要载体C. 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D. 不需要载体8. 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A.葡萄糖→丙酮酸B.丙酮酸→酒精+CO2C.ADP+Pi+能量→ATPD.H2O→ [H]+O29. 酶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其原因是( )A.增加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 B.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C.提高了反应的活化能D.酶提供使反应开始所必需的活化能10.下列物质或条件中,哪项是光合作用暗反应所必需的()A.叶绿素B.ATP C.光D.O211.结合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 DNA 或 RNA 的核苷酸序列中B.核酸苷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C.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D.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12.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此题包括7小题.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分〕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A.在国际单位制中,力是根本物理量之一,其测量工具是测力计B.小杨同学乘坐某商场的直达电梯从一楼到七楼时,在刚上升的初期和刚要到达七楼的末段时间内.小杨同学都处于超重状态C.2012年奥运会上詹姆斯﹣基拉尼以43.94s的成绩获得男子400米冠军,如此基拉尼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9.1m/sD.在真空中带有绝缘底座的、不带电的甲、乙两导体球相互摩擦后,假设因摩擦,甲带上q 的电量,如此二者球心相距为r时,静电引力将大于k考点:力学单位制;库仑定律..专题:常规题型.分析:力学中的根本物理量有三个,它们分别是长度、质量、时间,根据物理量来确定测量的仪器即可.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有向上的加速度;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向下的加速度;如果没有压力了,那么就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时向下加速度的大小为重力加速度g.根据平均速度定义求解.解答:解:A、长度、时间、质量是三个力学根本物理量,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仪器,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秒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弹簧秤是测量力的仪器,力不是根本物理量,故A错误;B、小杨同学乘坐某商场的直达电梯从一楼到七楼时,在刚上升的初期处于超重状态,到达七楼的末段时间内做减速运动,处于失重状态,故B错误;C、2012年奥运会上詹姆斯﹣基拉尼以43.94s的成绩获得男子400米冠军,如此基拉尼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0,故C错误;D、在真空中带有绝缘底座的、不带电的甲、乙两导体球相互摩擦后,假设因摩擦,甲带上q的电量,如此二者球心相距为r时,由于引力作用,电荷之间的距离小于r,所以静电引力将大于k.故D正确;应当选:D.点评:知道力学的三个根本物理量以与对应的根本单位,需识记.人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人的重力并没变,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了.知道平均速度等于位移比上时间.2.〔6分〕将一电荷量为Q的小球甲放在一个事先不带电的金属球乙附近,所形成的电场线分布如下列图,金属球外表的电势处处相等.a、b为电场中的两点,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A.a点的场强比b点的大,同时a点的电势也比b点的高甲B.甲球带正电,乙球带Q的负电C.检验电荷﹣q在a点的电势能比在b点的大D.将检验电荷﹣q从a点移到b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考点:电场线;电势..分析:电场线的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a点所在的电场线从甲出发到不带电的金属球终止,所以甲带正电,a点的电势高于金属球的电势,而b点所在处的电场线从金属球发出到无穷远,所以金属球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电势越高的地方,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越小.解答:解:A、电场线的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由图象知a点的电场强度比b点大,a点所在的电场线从Q出发到不带电的金属球终止,所以a点的电势高于金属球的电势,而b点所在处的电场线从金属球发出到无穷远,所以金属球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即a点的电势比b点的高,故A正确;B、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由图可知,甲球带正电,乙球带Q的负电,故B错误;C、电势越高的地方,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越小,即负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较b点小,将检验电荷﹣q从a点移到b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做负功.故CD错误;应当选:A.点评:该题考查电场线的特点与电场力做功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3.〔6分〕迄今发现的二百余颗太阳系外行星大多不适宜人类居住,绕恒星“Gliese581〞运行的行星“G1﹣58lc〞却很值得我们期待.该行星的温度在0℃到40℃之间、质量是地球的6倍、直径是地球的1.5倍、公转周期为13个地球日.“Gliese581〞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0.31倍.设该行星与地球均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绕其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此〔〕A.在该行星和地球上发射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一样B.要在地球上发射一颗探测该行星信息的探测器,其发射速度的大小只需大于11.2km/s C.如果人到了该行星,其体重是地球上的倍D.该行星与“Gliese581〞的距离是日地距离的倍考点: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与其应用..专题:人造卫星问题.分析:根据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表示出所要求解的第一宇宙速度和该行星与“Gliese581〞的距离.根据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求出该行星外表与地球外表重力加速度之比,即可求出体重关系;根据相对论分析米尺长度的关系.解答:解:A、当卫星绕任一行星外表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即为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由G=m,得v=,M是行星的质量,R是行星的半径.设地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如此得该行星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v行:v地=2:1.故A错误;B、要在地球上发射一颗探测该行星信息的探测器,必须要离开太阳的束缚,故发射速度必大于16.7km/s,故B错误;C、由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得G=mg,得行星外表的重力加速度为 g=,如此得该行星外表与地球外表重力加速度之比为g行:g地=8:3所以如果人到了该行星,其体重是地球上的倍.故C正确;D、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m得r=行星“G1﹣58lc〞公转周期为13个地球日.将条件代入解得:行星“G1﹣58lc〞的轨道半径与地球轨道半径r行G:r日地=,故D错误;应当选:C.点评:根据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表示出所要求解的第一宇宙速度和该行星与“Gliese581〞的距离.根据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求出该行星外表与地球外表重力加速度之比,即可求出体重关系;根据相对论分析米尺长度的关系.4.〔6分〕一玩具小车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当小车启动后,小车的水平牵引力F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相应的小车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如此根据图上信息可得〔〕A.小车在0﹣6s内的平均速度与8﹣10s的平均速度都为1.5m/sB.小车在2﹣6s内阻力的平均功率与8﹣10s内阻力的平均功率都为3WC.小车启动过程为恒定功率的启动过程,其额定功率为6WD.因小车在2﹣6s与2﹣8s内动能的变化量一样都为6J,因此两阶段牵引力F做的功一样考点: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专题:功率的计算专题.分析:根据v﹣t图象判断物体运动特征,进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求出0﹣6s内的位移,根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求解平均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还可以根据求解平均速度,根据求解平均功率,根据小车的受力情况判断属于哪种启动方式.解答:解:A、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如此0﹣6s内的位移,如此0﹣6s内的平均速度,故A错误;B、根据速度时间图象可知,6﹣8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如此f=F=2N,2﹣6s内的平均速度,如此2﹣6s内阻力的平均功率,8﹣10s内的平均速度,如此8﹣10s内阻力的平均功率,故B正确;C、根据图象可知,小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如此牵引力不变,所以小车启动过程为恒定牵引力的启动过程,故C错误;D、6﹣8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牵引力等于阻力,此过程中牵引力做正功,所以2﹣8s内牵引力做的功,大于2﹣6s内牵引力做的功,故D错误.应当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图象问题的分析能力,能从图象中得出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进展计算求解,是高考的热点考题.5.〔6分〕轻质弹簧吊着小球静止在如下列图的A位置,现用水平外力F将小球缓慢拉到B位置,此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在这一过程中,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A.弹簧对小球的弹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大小逐渐减小B.小球的重力势能不变C.水平外力F做的功等于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D.水平外力F做的功数值上等于弹簧和小球机械能的增加量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与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专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分析:小球缓慢上升,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情况;根据功能关系,抑制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增加量,抑制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量.解答:解:A、小球B受重力、拉力F和弹力T,三力平衡,故:T x=F=TsinθT y=mg=Tcosθ解得:T=故弹簧对小球的弹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大小逐渐增大;故A错误;B、小球升高,故重力势能增加,故B错误;C、D、根据动能定理,拉力做的功等于抑制重力和弹簧拉力做功的代数和,故水平外力F做的功等于弹簧的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之和,即水平外力F做的功数值上等于弹簧和小球机械能的增加量,故C错误,D正确;应当选:D.点评:此题涉与力平衡和功能关系,要结合平衡条件和功能关系列式分析,不难.6.〔6分〕如下列图,竖直平面内的圆弧形光滑管道半径略大于小球半径,管道中心到圆心距离为R,A点与圆心O等高,AD为水平面,B点在O的正下方,质量为m的小球自A点正上方h处由静止释放,自由下落至A点时进入管道,如此〔〕A.为使小球能到达管道的最高点,那么h与R的关系应满足h≥RB.假设小球通过管道最高点刚好对管道无作用力,如此OC间的水平距离恰好为RC.假设小球通过最高点后又刚好能落到圆管的A点,如此小球在最高点对内侧轨道产生是的压力D.假设小球到达B点时,管壁对小球的弹力大小为小球重力大小的9倍,如此h=4R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向心力..专题:动能定理的应用专题.分析:小球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合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分析.解答:解:A、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为使小球能到达管道的最高点,么h与R的关系应满足h≥R,故A正确;B、假设小球通过管道最高点刚好对管道无作用力,如此重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m解得:v=此后的平抛运动:x=vtR=解得:x=v=故OC=〔〕R故B错误;C、假设小球通过最高点后又刚好能落到圆管的A点,根据平抛运动的分运动公式,有:R=vtR=联立解得:v=小球在最高点时合力提供向心力,设受到的弹力向上,为N,如此:mg﹣N=m解得: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在最高点对内侧轨道产生是的压力,故C正确;D、假设小球到达B点时,管壁对小球的弹力大小为小球重力大小的9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9mg﹣mg=m解得:从释放到B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h+2R〕=解得:h=2R故D错误;应当选:AC.点评:分析清楚小球的运动过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平抛运动规律即可正确解题.7.〔6分〕在空间中水平面MN的下方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由MN上方的A点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从B点进入电场,到达C点时速度方向恰好水平,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2BC,如下列图.由此可见〔〕A.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匀速运动B.小球从A到C的过程中,重力和电场力做功一样C.小球从A到B与从B到C的速度变化量一样D.小球从A到B的时间是小球从B到C的运动时间的2倍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专题:恒定电流专题.分析:小球先做平抛运动,进入电场中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其逆过程是类平抛运动.两个过程都运用的分解法研究,水平方向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公式x=vt,可分析时间关系;再研究竖直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位移公式结合列式,求解电场力的大小.根据△v=at研究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解答:解:A、小球受力为竖直方向,故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运动,A正确;CD、带电小球从A到C,设在进入电场前后两个运动过程水平分位移分别为x1和x2,竖直分位移分别为y1和y2,经历的时间为分别为t1和t2.在电场中的加速度为a.如此:从A到B过程小球做平抛运动如此有:x1=v0t1;从B到C过程,有:x2=v0t2;由题意有:x1=2x2;如此得:t1=2t2;即小球从A到B是从B到C运动时间的2倍.又 y1=gt12,将小球在电场中的运动看成沿相反方向的类平抛运动,如此有:y2=at22根据几何知识有:y1:y2=x1:x2;解得:a=2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2mg,解得:F=3mg由于轨迹向上弯曲,加速度方向必定向上,合力向上,说明电场力方向向上,所以小球带负电.根据速度变化量△v=at,如此得:AB过程速度变化量大小为△v1=gt1=2gt2;BC过程速度变化量大小为△v2=at2=2gt2;所以小球从A到B与从B到C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相等.故CD正确;B、由前面分析知F=3mg,而AB=2BC,如此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不一样,故B错误;应当选:ACD.点评:此题将平抛运动与类平抛运动的组合,关键运用逆向思维研究小球B到C的过程,再运用力学根本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式分析.二、实验题〔8题4分,9题13分,共17分〕8.〔4分〕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如此〞的实验,如图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图甲中AO方向的是F′〔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如此..专题:实验题;恒定电流专题.分析:明确实验原理,了解实验误差的存在,知道该实验中“理论值〞和“实验值〞的区别.解答:解:〔1〕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一样,测量出的合力.故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由于误差的存在F和F′方向并不在重合;〔2〕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所以本实验采用的等效替代法.应当选:B.故答案为:〔1〕F′〔2〕B点评:本实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即一个合力与几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一样,可以互相替代,明确“理论值〞和“实验值〞的区别.9.〔13分〕用滑块、一端带滑轮的木板、打点计时器、细沙和小桶等主要实验器材,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完成了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甲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木块,通过改变小桶内细沙的质量,屡次重复测量,可得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象.在长木板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b〕所示.〔1〕图线①〔选填“①〞或“②〞〕是在长木板左侧抬得过高的情况下得到的.〔2〕由a﹣F图线可得,滑块的总质量m=0.5 kg;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g 取10m/s2〕.实验二、乙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c〕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其步骤如下:a.小桶内盛上适量细沙,用轻绳通过滑轮连接在滑块上,滑块连接纸带.合理调整长木板倾角,让滑块沿木板匀速下滑.b.取下轻绳和小桶,测出小桶和细沙的质量m与滑块质量M.c.取下细绳和小桶后,换一条纸带,让滑块由静止释放,打出的纸带如图〔d〕,O为打下的第一点.O与A之间省略了一些点,交流电的频率为f,重力加速度为g.〔1〕步骤c中滑块所受的合外力为mg .〔2〕为验证从O→C过程中滑块合外力做功与滑块动能变化的关系,如此C点的速度为.需要验证的关系式为mg〔x0+x1+x2+x3〕=〔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考点:伏安法测电阻..专题:实验题;恒定电流专题.分析:1、根据图象①可知,当拉力为零时,物体已经具有加速度,②图象,有拉力时,加速度为零,由此可知,一个是由于木板倾斜的太厉害,一个没有倾斜或者倾斜的角度太小.根据a﹣F图象的特点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2、小车匀速下滑时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拉力,合力为零;撤去拉力后,其余力不变,故合力等于撤去的拉力;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瞬时速度求C点速度,再确定动能增量;需要验证动能增加量等于合力做的功.解答:解:实验一、〔1〕由图象可知,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就有加速度,该同学实验操作中平衡摩擦力过大,即倾角过大,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右端垫得过高.所以图线①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2〕根据F=ma得a﹣F图象的斜率k=,由a﹣F图象得图象斜率k=2,所以m=0.5kg.由a﹣F图象②得,当F=1N时,物体即将要滑动,此时有F=f,因此滑动摩擦力等于1N,所以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实验二、〔1〕小车匀速下滑时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拉力,合力为零;撤去拉力后,其余力不变,故合力等于撤去的拉力;故答案为:mg.〔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瞬时速度,故v C=,动能增量为:△E k=M=合力的功为:W=mg〔x0+x1+x2+x3〕需要验证的关系式为:mg〔x0+x1+x2+x3〕=故答案为:实验一、〔1〕①〔2〕0.5;0.2实验二①mg ②; mg〔x0+x1+x2+x3〕=点评:对于实验我们要明确实验原理、具体实验操作以与数据处理等,同时要清楚每一项操作存在的理由,只有掌握好了根本知识和根本方法才能顺利解决实验题目,所以要重视根本知识和根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注意小车的拉力能等于重力的前提条件,并掌握图象斜率的含义.三、计算题〔写出必要的文字和依据,总分为51分〕10.〔15分〕如图甲所示,一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小物块处于一倾角为37°的光滑斜面上,当整个装置被置于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匀强电场中,小物块恰好静止.重力加速度取g,sin 37°=0.6,cos 37°=0.8.〔1〕求出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E;〔2〕假设将电场的场强大小保持不变,方向改为水平向右,如图乙所示,试求:①物块对斜面的压力;②物块下滑距离L时的动能.考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牛顿第三定律..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1〕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求得电场强度的大;〔2〕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中求得支持力N;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可求得压力;〔3〕对全解答:解:〔1〕小物块静止在斜面上,受重力、电场力和斜面支持力,如此有:mgsin 37°=qE可得:E=〔2〕假设电场强度大小保持不变,方向改为水平向右,即:E′=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cos 37°﹣qE′sin 37°=N.可得:N=1.16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物块对斜面的压力为N1=1.16mg,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3〕电场强度变化后物块下滑距离L时,重力做正功,电场力做负功,由动能定理得:mgLsin 37°﹣qE′Lcos 37°=E k﹣0得:E k=0.12mgL答:〔1〕求出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E为〔2〕①物块对斜面的压力为1.16mg;②物块下滑距离L时的动能为0.12mgL点评:此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要注意明确动能定理与共点力的平衡关系的应用.11.〔17分〕如下列图,劲度系数k=25N/m轻质弹簧的一端与竖直板P拴接〔竖直板P固定在木板B的左端〕,另一端与质量m1=1kg的小物块A相连,物体A静止于木板B上,P和B的总质量为M=4kg且B足够长,A右端连接一细线,细线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与质量m2=3kg物体C 相连.木板B的上外表光滑,下外表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3,开始时用手托住C,让细线恰好伸直但没拉力,然后由静止释放C,直至B开始运动.全过程物体C没有触地,弹簧在弹性限度内,g=10m/s2.求:〔1〕刚释放瞬间物体C的加速度;〔2〕从刚释放C到B开始运动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对物体A所做的功;〔3〕B刚开始运动时,弹簧弹力对物体A做功的功率.考点:功能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分析:此题〔1〕分别对物体C与A列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即可求解;题〔2〕的关键是明确当B开始运动时应满足弹簧弹力等于地面对B的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弹簧弹力做功的公式即可求解;题〔3〕分别对A与C列出动能定理表达式求出A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然后再根据瞬时功率公式即可求解.解答:解:〔1〕释放瞬间,对物体C应有:m2g﹣T=m2a对物体A应有:T=m1a联立以上两式可得a=7.5m/s2,方向竖直向下;〔2〕水平面对B的摩擦力f=μN=μ〔m1+M〕g=15N当B开始运动时应有kx=μ〔M+〕g,解得x=0.6m,根据弹簧弹力做功的公式=可得,弹簧弹力对物体A所做的功=﹣kx2=﹣4.5J;〔3〕B开始运动时,设物体A的速度为v,对物体A由动能定理可得:=﹣0对物体B由动能定理可得:=其中x=0.6m,=﹣4.5J,代入以上两式解得v=m/s,所以B开始运动时弹簧弹力对物体A做功的功率大小为P=kxv=25×W=;答:〔1〕刚释放瞬间物体C的加速度为7.5m/〔2〕从刚释放C到B开始运动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对物体A所做的功为﹣4.5J〔3〕B刚开始运动时,弹簧弹力对物体A做功的功率为W点评:应明确:①涉与到加速度问题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②涉与到“功〞的有关问题,应用动能定理求解.12.〔19分〕如下列图,半径R=2.1m的光滑圆弧与光滑平台相切于O1,O1与圆心O在同一竖直线上,在OO1连线的右侧有场强E=3×108V/m的匀强电场,平台右端B与水平传送带相接,传送带的运行速度为v0=2m/s,方向如下列图,长为L=4.84m.质量m=2kg,电量q=2.0×10﹣8C的滑块从A点〔A点与圆心O点等高〕无初速度释放,经过平台到达传送带上,平台宽度O1B=S=1m,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不考虑电场的边缘影响,全过程滑块电量不变,g=10m/s2,求:〔1〕滑块刚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2〕滑块在传送带上运动时间;〔3〕滑块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的热量Q.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分析:〔1〕对由A到B过程直接根据动能定理列式求解即可;〔2〕先加速皮带足够长,对减速前进过程分速度快于传送带和小于传送带过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加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运动参量;〔3〕根据公式Q=f•△S列式求解滑块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系统产生的热量Q.解答:解:〔1〕由A到B,根据动能定理,有:mgR﹣Eqs=mv B2代入数据解得:v B=6m/s〔2〕因为 v B>v0,所以a1==μg+=0.1×10+=4m/s2,方向水平向左当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所用时间为t1,t1===1s物体位移为:x1===4m<4.84m,物体以a2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2==2m/s2,方向水平向左如果物体速度减为0,物体位移为:x2===1m>L﹣x1=0.84m所以物体到C点时速度不为0,如此有:L﹣x1=v0.t2﹣a2解得:t2=0.6s;t2=1.4s>1s〔舍去〕t=t1+t2=1+0.6=1.6s〔3〕滑块速度减小到等于传送带速度过程,相对位移:△X1=x1﹣v0.t1=4﹣2×1=2m;此后直到离开传送带过程,相对位移:△X2=v0.t2﹣x2=2×0.6﹣0.84=0.36m故系统产生的热量为:Q=µmgx〔△X1+△X2〕=0.1×2×10×〔2+0.36〕=4.72J答:〔1〕滑块刚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6m/s;〔2〕滑块在传送带上运动时间为1.6s;〔3〕滑块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的热量Q为4.72J.点评:此题关键是明确滑块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加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运动学参量,根据Q=f•△S列式求解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42分)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18分)
1 . 在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科学的思想方法。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描绘抽象的电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研究方法
B .库仑得出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出了元电荷e 的数值
C .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方法
D .电场强度的表达式F
E q =和电势差的表达式W U q
=都是利用比值法得到的定义式 2.如图所示,真空中O 点有一点电荷,在它产生的电场中有a 、b 两点,a 点的场强大小为E a ,方向与ab 连线成60°角,b 点的场强大小为E b ,方向与ab 连线成30°角.关于a 、b 两点场强大小E a 、E b 的关系,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a 13
b E E = B. a b E = C. a b E E = D. a 3b E E = 3. 在真空中上、下两个区域均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其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有一带负电的微粒,从上边区域沿平行电场线方向以速度v 0匀速下落,并进入下边区域(该区域的电场足够广),在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象中,符合粒子在电场内运动情况的是(以v 0方向为正方向)( )
4. 如图所示,三条平行且等间距的虚线表示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其电势分别为10 V、20 V、30 V。
实线是一带负电的粒子(不计重力)在该区域内运动的轨迹,对于轨迹上的a、b、c三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带电粒子一定是先过a,再到b,然后到c
B.带电粒子在三点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 b>F a>F c
C.带电粒子在三点动能的大小:E kb> E ka>E kc
D.带电粒子在三点电势能的大小:E pb>E pa>E pc
5.如图为多用表欧姆挡的原理示意图,其中电流表的满偏电流为Ig=300μA,内阻Rg=100Ω,调零电阻最大阻值R=50kΩ,串联的固定电阻R0=50Ω,电池电动势E=1.5V,用它测量电阻Rx,能准确测量的阻值范围是()
A.30 kΩ~80 kΩ B.3 kΩ~8 kΩC.300 kΩ~800 kΩ D.3000 kΩ~8000 kΩ
6.如图所示,为一比较两个电源输出功率的实验电路图,两个电源的电动势分别为E1和E2,内阻分别为r1和r2.单刀双掷开关置1或2时,调节电阻箱的阻值相同,两电源可能有相同的输出功率的是( )
A.E1>E2、r1>r2B.E1=E2、r1>r2C.E1>E2、r1=r2D.E1>E2、r1<r2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4分,选不全得2分)
7. 如图所示,A、B、C三个小球(可视为质点)的质量分别为m、2m、3m,B小球带负电,电荷量为q,A、C两小球不带电(不考虑小球间的电荷感应),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将三个小球连接起来悬挂在O点,三个小球均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大小为E.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时,A、B两小球间细线的拉力为5mg+qE
B.静止时,A、B两小球间细线的拉力为5mg-qE
C.剪断O点与A小球间细线瞬间,A、B两小球间细线的拉力为qE/3
D.剪断O点与A小球间细线瞬间,A、B两小球间细线的拉力为qE/6
8.用电场线能直观、方便地比较电场中各点场强的强弱.如图甲是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电场的电场线,图乙是场中的一些点:O是电荷连线的中点,E、F是连线中垂线上相对于O点对称的两点,B、C和A、D 也相对于O点对称.则( )
A.B、C两点场强大小和方向都相同B.A、D两点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E、O、F三点比较,O点场强最强D.B、O、C三点比较,O点场强最弱
9. 如图所示,两面积较大、正对着的平行极板A、B水平放置,极板上带有等量异种电荷.其中A极板用绝缘线悬挂,B极板固定且接地,P点为两极板的中间位置.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在两极板间加上某种绝缘介质,A、B两极板所带电荷量会增大
B.A、B两极板电荷分别在P点产生电场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C.若将A极板竖直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将增大
D.若将A极板竖直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原P点位置的电势将不变
10.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电源内阻不能忽略。
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下调节,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增大
B. B. 灯L2变暗,电流表的示数减小
C. 灯L1变亮,电压表的示数减小
D. 电源的效率增大,电容器C所带电荷量增加
11. 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3 V,小灯泡L标有“2 V,0.4 W”,开关S接1,当变阻器调到R=4 Ω时,小灯泡L正常发光;现将开关S接2,小灯泡L和电动机M均正常工作。
则( )
A. 电源内阻为1 Ω
B. 电动机的内阻为4 Ω
C. 电动机正常工作电压为1 V
D. 电源效率约为93.3%
12.有一静电场,其电势随x坐标的改变而改变,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若将一带负电的粒子(重力不计)从坐标原点O由静止释放,电场中P、Q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1 mm、4 m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粒子将沿x轴正方向一直向前运动
B.粒子经过P点与Q点时,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粒子经过P点与Q点时,动能相等
D.粒子经过P点与Q点时,电场力做功的功率相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8分)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
13. (1)实验室进了一批金属电阻丝,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定该材料的电阻率,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原理图,根据图甲将实物图乙连接好.
(2)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丙所示,则金属丝的直径大小为D=________mm.
②适当取出一段样品材料,然后按原理图甲连接好实验器材.
③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出接入实验电路中的金属丝的长度,某次测量中刻度尺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则金属丝长度为L=________cm.
④改变接入实验电路中金属丝的长度,重复实验多次.
(3)根据实验中的数据,最后得到了如右图所示的R-L图象,R为R0与金属丝的总电阻,由图象可求得金属丝的电阻率ρ=________Ω·m.
14. 在一次实验技能比赛中,一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来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该同学选好器材后,用导线将各器材连接成如图乙所示实物连线电路(图甲是其电路原理图),其中R0是保护电阻.
(1)该同学在闭合电键后,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在选用器材时,除了导线外,其他器材经检测都是完好的,则出现故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请用接线柱处的字母去表达).
(2)该同学测量时记录了6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画出了U-I图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线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
(3)若保护电阻R0的阻值未知,该电源的电动势E、内电阻r已经测出,在图乙的电路中只需改动一条线就可测量出R0的阻值.该条线是________,需改接为________.改接好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电流表示数为I,电源的电动势用E表示,内电阻用r表示,则R0=________.
四、计算题(共48分)
15.(16分)如图所示,空间存在着场强为E=2.5×102 N/C、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在电场内一长为L =0.5 m的绝缘细线,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着质量为m=0.5 kg、电荷量为q=4×10-2C的小球.现将细线拉直到水平位置,使小球由静止释放,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细线受到的拉力恰好达到它能承受的最大值而断裂.取g=10 m/s2.求:
(1)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当细线断裂后,小球继续运动到与O点水平方向距离为L时,小球距O点的高度.
16. (16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平行金属板A、B水平放置,极板长L=80 cm,两板间的距离d=40 cm。
电源电动势E=40V,内电阻r=lΩ,电阻R=15Ω,闭合开关S,待电路稳定后,将一带负电的小球从B板左端且非常靠近B板的位置以初速度vo=4 m/s水平向右射入两板间,该小球可视为质点。
若小球带电量q=l×10-2C,质量为m=2×10-2kg,不考虑空气阻力,电路中电压表、电流表均是理想电表。
若小球恰好从A 板右边缘射出(g取10 m/s2)。
求:
(1)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少?
(2)此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多少?
(3)此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是多少?
17.(16分)两块水平平行放置的导体板如图甲所示,大量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由静止开始,经电压为U0的电场加速后,连续不断地沿平行板的方向从两板正中间射入两板之间.当两板均不带电时,这些电子通过两板之间的时间为3t0;当在两板间加如图乙所示的周期为2t0、恒为U0的周期性电压时,恰好能使所有电子均从两板间通过(不计电子重力).求:
(1) 画出电子在t=0时和t=t0时进入电场后沿电场力方向的速度v y随时间t变化的v y-t图象;
(2) 这些电子通过两板之间后,侧向位移(垂直于入射速度方向上的位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
(3) 侧向位移分别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情况下,电子在刚穿出两板之间时的动能之比为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