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试卷27(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精品】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
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读小图,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在一起
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
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
D.甲位于南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
2.下列实例能够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是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青藏高原上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
D.钱塘江的潮涨潮落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 )
A.哥伦布B.魏格纳C.哥白尼D.麦哲伦
4.大陆漂移说中世界海陆分布格局变化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排列的是( )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③①
5.2005年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
根据计划,它将沿下图所示的路线,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D.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6.主要位于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
A.北美洲B.欧洲C.亚洲D.大洋洲
7.图中现象最能说明的是
A.海平面上升B.郑和下西洋
C.地球是个球体D.观察视野扩大
8.读“经纬网示意图”,选择正确答案
A.A点的经纬度分别是140°E、40°N
B.D,E两点均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C.图中A,B,C,D,E五个点中,位于低纬度的有两个
D.B点和C点所在的纬线圈长约4万里,且一年能接受两次阳光直射9.读太阳光照图(赤道周长约为4万k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节气是春分
B.B点看到日出时间比A点早6小时
C.假如AB的弧长为2cm,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1:250000000
D.P点关于地球的地心对称的点的地理坐标为(45°W,60°N)
10.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A.人口多少不同B.建筑形态不同
C.产业类型不同D.文化水平不同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
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12.下列不属于古代文化遗产的是( )
A.太白墓B.朱然墓C.山西平遥城D.大青山
13.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他们在“西天”取回的经书属于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道教14.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
A.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B.欧洲和美洲
C.欧洲、美洲和大洋洲D.亚洲的东部和大洋洲15.关于人种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亚洲只有黄色人种的分布B.非洲只有黑色人种的分布
C.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D.欧洲只有白色人种分布
16.下列地区与其主要人种分布连接正确的是( )
A.欧洲黑色人种B.非洲中部和南部白色人种C.亚洲西部黄色人种D.亚洲的东部和北部黄色人种17.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相比( )
A.冬季大陆气温高B.夏季大陆气温高
C.一年四季大陆气温高D.海洋冬夏气温都低
18.我国有一口井,每年有两次太阳光线直射井底,该地的纬度是()
A.35°N B.30°N C.20°S D.20°N
19.玲玲每天中午12∶00下课,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有些奇怪,暑假前后最短,寒假前后最长。
请你帮玲玲找到合理的解释()
A.玲玲的身高在变化
B.玲玲观察的位置不同
C.玲玲观察错误
D.由于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变化
20.下列气候现象,主要是受海陆因素影响的是( )
A.我国新疆地区降水稀少B.两极地区终年寒冷干燥
C.台湾山脉东侧降水丰富D.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
21.当你的学校所在地昼夜等长、春暖花开时,下列所示地球公转位置正确的是() A.B. C.
D.
22.下列四地中,地面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是
A.B.C.D.
23.下列有关极昼、极夜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极昼、极夜现象由北向南越来越长B.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中纬度
C.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D.北半球出现极昼、极夜的时间与南半球正好相反
24.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都是自东向西
B.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
C.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D.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二、解答题
25.读甲、乙、丙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图中美洲板块主要包括洲和洲的陆地。
⑵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从海陆变迁的角度看,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山脉的形成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
地球上有两大山脉带,阿尔卑斯山属于山脉带。
⑶缅甸多地震,从火山地震分布来看,缅甸位于火山、地震带。
⑷日本多地震是因。
⑸地震能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下列景观图片属于地震引起的是:()
A.甲B.乙C.丙D.丁26.读经纬网图回答。
(1)判别图中“+”号是___ (南、北)极。
(2)请写出下列两个的坐标:A:B:
(3)A点位于B点的方向,B点位于D的方向。
(4)从东西半球来看,C点位于半球,而D点位于半球。
(5)从纬度位置来看,A点位于(高、中、低)纬度地区,B点位于(高、中、低)纬度地区。
(6)图中各点一年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点。
27.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问题
(1)世界人口到2050年会接近___亿。
(2)根据图中所示,新增人口主要来自__国家,而发达国家人口预计变化不大。
(3)目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___。
(4)人口增长过快会为社会带来哪些问题?(至少二点)__、__
28.读下列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图回答。
(1)A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B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比较C和D的气候,写出其差异:气温方面:________________降水方面:
________________.
(4)在B气候条件下最常见的地表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
(5)中亚地区的气候类型和________地气候类似。
(6)D类型气候降水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9.读如图,按要求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五带名称:
A._____;B._____;C._____。
(2)ABC三带中,气候终年寒冷的是_____;四季分明的是_____(填代号)。
(3)A、B、C三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_____(填代号)。
(4)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_____(纬线)上,此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何种现象。
(5)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判断,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大陆轮廓可以拼合在一起,古老的动物具有相似性,据此判断:o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在一起,A 正确;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B正确;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正确;D.甲位于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D错误;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例子。
2.B
【解析】
试题分析:
地壳不断运动导致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A错;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说明历史时期该地一个为陆地环境,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该地被海水淹没,B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再加上人口少,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所以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C错;钱塘江的潮涨潮落是由于天体引潮力,导致的海水涨落,D 错,故本题选B。
考点:海陆的变迁。
3.B
【分析】
20世纪初,魏格纳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详解】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魏格纳;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海陆的变迁.
4.C
【解析】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认为,很早以前,地球表面的各大陆
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分裂,慢慢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
观察图示,选项C符合题意。
5.B
【解析】本题考查大洋的分布及航行路线。
读图可知,“大洋一号”此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故选B。
6.C
【解析】本题考查七大洲的特征。
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7.C
【详解】
观察图示可知,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8.C
【解析】
A、A点的地理坐标是140°W,40°N,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据图中经纬度的度数可得,D点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E点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图中五点中,B、C两点位于赤道上,属于低纬度,A、
D、E三点位于中纬度,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D、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即4万公里,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点晴】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向东度数越大为东经,度数向西越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读图可得,A点的地理坐标是140°W,40°N,B点的地理坐标是0°,180°,C点的地理坐标是160°E,0°,D点的地理坐标是160°W,40°S,E点的地理坐标是140°E,40°S.
9.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中显示的是北极俯视图,北极上空出现了极昼现象,说明此时的节气是夏至,A错,图中B点经度为0°,A点经度为45°W,两者相差3个小时,B错,P点的经纬度为(135°W,60°N),所以P点关于地心的对称坐标是(45°E ,60°S),D 错,AB弧所在的纬线为赤道,长度为0.5万千米,所以比例尺为1:250000000.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公转图。
10.C
【解析】
试题分析:乡村和城市的有许多方面的不同,例如人口多少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建筑形态不同,其中最本质的不同是产业类型的不同,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工业生产,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乡村和城市的不同。
11.A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聚落。
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故A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12.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遗产。
大青山属于自然风光,不属于古代文化遗产。
13.A
【详解】
《西游记》是佛教经典,“西天”是指佛教的发源地古代印度,经书是佛经;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的宗教的分布。
14.A
【解析】
本题考查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佛教的主要分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5.C
【解析】本题考查人种的分布特点。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亚洲东部,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美洲的印第安人都属于黄色人种。
故选C。
16.D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人种分布。
欧洲主要为白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主要分布着黑色人种;. 亚洲西部为白色人种;亚洲的东部和北部分布着黄色人种。
故选D。
17.B
【解析】
试题分析: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相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地气温低、夏季陆地气温高,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的有关知识.
18.D
【分析】
【详解】
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有规律的变化着.南北回归线之间是地球上的热带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光直射现象,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太阳光直射现象,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此题是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考查,结合教材和图示多角度掌握,并熟知.
19.D
【分析】
【详解】
物体的影子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有关,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影子越小,暑假前后,太阳高度角大,旗杆的影子短,而寒假前后,太阳高度角小,物体的影子长,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新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赤道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终年高温,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终年寒冷;安第斯山脉西侧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1.A
【解析】
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变化,我们学校在北半球,当学校昼夜等长、春暖花开
时,此时是北半球的春季,太阳直射赤道,是春分日故A正确。
22.A
【详解】
地球公转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得各地太阳高度角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当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地球获取的热量最多。
以上四地中A选项表示的地区太阳高度角最大,获取的热量最多,故选A。
【点睛】
23.D
【解析】本题考查极昼、极夜现象分布及其原因。
极昼、极夜现象分布在南、北极地地区,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北半球出现极昼、极夜的时间与南半球正好相反。
故选D。
24.C
【解析】
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要知道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
25.(1)南美洲;北美洲
(2)海洋变成陆地;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而成;横贯亚欧大陆、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3)阿尔卑斯喜马拉雅(4)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5)A
【解析】
试题分析:⑴组成地表的岩石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由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据图可知,美洲板块主要包括南美洲、北美洲。
⑵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科学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海洋变成陆地,成为高山;根据板块运动学说原理,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现在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多是地壳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带逐渐形成的,这些山脉大致分为两大地带。
一为环绕太平洋两岸的南北向地带,另一地带略成东西向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
和非洲大陆北缘。
⑶全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缅甸多地震,从火山地震分布来看,缅甸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⑷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地壳活跃,故多地震。
⑸荷兰填海造地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
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是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以上都不是地震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只有公路断裂是由于地震导致的地面断裂。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海陆的变迁。
26.(1)北极(2)A:70°N,150°E B:50°N,150°E
(3)北方西南(4)东西(5)高中(6)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地球的相关知识。
(1)判别图中“+”号是北极;(2)A:70°N,150°E B:50°N,150°E,依据是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反之则为西经,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反之则为南纬;(3)A点位于B点的正北方向,位于同一条经线上,B点位于D的西南方向;(4)从东西半球来看,C点位于东半球,而D点位于西半球;(5)从纬度位置来看,A点位于高纬度地区,B点位于中纬度地区,高中低纬度的界线是30度和60度;(6)图中各点一年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点,位于北极圈以内。
27.(1)100亿(2)发展中(3)中国(4)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口的相关知识。
(1)世界人口到2050年会接近100亿;(2)根据图中所示,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人口预计变化不大;(3)目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中国;(4)人口增长过快会为社会带来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教育困难等。
28.(1)热带季风全年高温,降水分雨季和旱季(2)全年高温少雨
(3)C的气温年较差小,D的气温年较差大,C的降水分配均匀,D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4)沙漠(5)D (6)深居内陆,距海远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A地全年高温,分雨季和旱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B地的气候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
(3)C的气温特点是终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小,D的气温特点是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C的降水分配均匀,D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4)B地的气候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最常见的地表景观是沙漠。
(5)中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和D地气候类似。
(6)从图中可以判断出,D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该气候降水少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
考点:该题考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29.南寒带热带北温带A C B南回归线自西向东
【解析】
试题分析:
(1)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始终保持倾斜状态,各地的受热是不一样的,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常年有太阳直射,气温高,是五带中的热带,而南北极圈之间由于常太阳高度角小,再加上还有很长的时间是极夜,所以温度极低,是寒带,北半球的是北寒带,南半球的是南寒带,而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的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温不高也不低,四季变化明显。
(2)北寒带和南寒带由于终年阳光斜射,气温很低,而北温带和南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所以一年中四季变化明显。
(3)地球上有阳光直射的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才有,上图中只有B是位于热带中的,所以选B。
(4)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也从这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而且北极圈会出现极夜现象。
(5)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记忆要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上五带的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