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大生理学笔记完全解答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生理学笔记整理-消化道

一、概述消化有两种方式:(1) 机械消化即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2) 化学消化即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两种消化方式互相配合、同时进行。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征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征1.【一般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1)具有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等;2)具有自身的功能特点:(1) 兴奋性较骨骼肌低: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比骨骼肌长得多,而且变异较大。
(2) 紧张性收缩:指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是胃肠道所共有的一种收缩形式。
〖生理意义〗(3) 自动节律性运动:离体的消化道平滑肌在适宜环境中,仍能发生良好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但远不如心肌那样规则,且收缩较缓慢,频率也低,每分钟数次至十余次。
(4) 伸展性:作为中空的容纳器官,消化道平滑肌伸展较大。
它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如胃可容纳数倍于空胃体积的食物。
(5) 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化学、牵张和温度刺激却特别敏感:①微量乙酰胆碱可使它收缩,肾上腺素可使它舒张;②轻度的突然拉长,可引起平滑肌强烈收缩;③消化道内容物对平滑肌的牵张、化学刺激是引起其推进和排空的自然刺激因素。
2. 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与Na+、Cl-、Ca2+及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
〖基本电节律(BER)〗意义在于:使细胞的膜电位更接近阈电位,为动作电位创造条件。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Ca2+内流有关,Na+的内流也有一定影响。
〖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在消化间期或禁食期间,人胃肠道能周期性爆发多个动作电位,并伴有平滑肌运动,这种电活动称为消化间期复合肌电。
(1)每个周期的IMC共有4个时相:〖Ⅰ相〗仅有基本电节律,不发生平滑肌收缩;〖Ⅱ相〗断断续续出现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Ⅲ相〗几乎每个基本电节律上均负载有成簇的动作电位,同时伴有平滑肌收缩;〖Ⅳ相〗为Ⅲ相恢复到下一周期I相之间的过渡相。
2007年药大药综(一)生理学答案及详解

答:1.双向传导2.绝缘性3.相对不疲劳性4.生理完整性。
((1)双向传导在实验条件下,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均可向两端传导。但在体内,由于神经纤维总是作为反射弧的传入或传出部分,所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往往单方向传导。
(2)绝缘性神经纤维由于其神经膜及髓鞘的绝缘作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冲动基本上不会波及到邻近纤维,谓之神经纤维传导的绝缘性。这样,在混合神经干内,传入、传出纤维各自传送相关信息而互不干扰,保证了信息传送的准确、可靠。
3、简述心肌工作细胞兴奋过程中Na+通道的机能状态。
答:分为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状态。
当膜电位处于正常静息电位水平-90mV时,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这种状态下,Na+通道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Na+通道是关闭的;另一方面,当膜电位由静息水平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膜内-70mV)时,就可以被激活。Na+通道迅速开放,Na+因而得以快速跨膜内流。Na+通道激活后就立即迅速失活,此时通道关闭,Na+内流迅速终止。
4.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肾小球滤过液的定比重吸收。即滤过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5%~70%左右。
(生理意义:使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的滤过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称为去大脑动物。手术后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强直)。
5、工人大量发汗引起尿量的变化及原因?
答:引起尿量减少。
大量发汗使机体失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对水的重吸收活动明显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
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学实验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生理学实验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
动物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其中前者又可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1.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主要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
2.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活动规律。
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二、内环境的稳态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作用迅速、精确和短暂,起主导作用;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整word版)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
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耗能耗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009年药大药综(一)生理学答案及详解

三、简答题
1、结合 Na 通道的状态简述骨骼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 通道的状态简述骨骼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答: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轴突膜上 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 动作电位 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 的电压门控性 Ca2+通道开放,细胞间隙中的一部分 Ca2+进入膜内,促使囊泡向轴突膜内侧靠近,并与轴突 通道开放, 进入膜内,促使囊泡向轴突膜内侧靠近,并与轴突 通道开放 进入膜内 以量子式释放至接头间隙 接头间隙。 通过扩散到达终板膜时, 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将囊泡中的 ACh 以量子式释放至接头间隙。当 ACh 通过扩散到达终板膜时,立即同 融合,通过出胞作用将囊泡中的 集中存在于该处的特殊化学门控通道分子的 亚单位结合 蛋白质内部构象的变化 集中存在于该处的特殊化学门控通道分子的 2 个α-亚单位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内部构象的变化,导致通道 特殊化学门控通道分子 亚单位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内部构象的变化, 的开放, 为主) 增加, 的内流和 的外流, 的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 N出现 Na+的内流和 K+的外流,其总的 、 ( 为主 的通透性增加 的内流 的外流 结果使终板膜处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 结果使终板膜处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 静息电位减小 终板膜的去极化 紧张的形式使邻旁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达到阈电位,激活该处膜中的电压门控性 Na+通道和 K+通道,引发 紧张的形式使邻旁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达到阈电位,激活该处膜中的电压门控性 通道和 通道, 的形式使邻旁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达到阈电位 通道 通道 一次沿整个肌细胞膜传导的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了神经纤维和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一次沿整个肌细胞膜传导的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了神经纤维和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之间的信息传递
11药学生理学笔记整理(文伟)

第一章绪论一.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急性试验2.生理学动物实验发方法慢性实验1.新陈代谢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兴奋性(重要)3.适应性(重要)4.生殖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适应性:机体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其体内各部分的功能及互相关系,以保持内环境和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机体功能的三大调节方式()要求熟背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很重要)调节特点快速局限、准确、精确、协调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调节基本方式:反射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3.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四. 机体功能活动的控制原理1.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向变化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增强作用的,称为正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①②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协助下,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
③门控离子通道分三类:电压门控信道、化学门控信道(配体门控信道)、机械门控信道。
“非门控”通道总是处于开放状态,外在因素对之无明显影响。
这类通道在维持静息膜电位方面起重要作用。
④ Na+-K+泵(重要):是指在哺乳动物的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简称钠泵。
大学中医药专业考试复习资料--生理学考试必过秘籍

大学中医药专业考试复习资料生理学考试复习题绪论1.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内在的能力2,体液人体内的所有的液体3.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4.稳态生命活动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理、化因素保持稳定5.刺激被机体感知,并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6.反应内外环境被机体感知,并引起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的改变7.自身调节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反应,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8.兴奋由相对静止转为相对活动,由活动较弱转为相对较强9.抑制10.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有抑制作用,使受控部分最终转向与原始相反的方向11.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有促进或加强作用',是受控部分活动不断加强12.可兴奋细胞机体的组织,细胞有不同的兴奋性,其中以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的兴奋性较高13.反射1、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反:维持机体功能的稳态正:促使机体的生理过程逐步加强直至完成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机制:K.Na.Cl的通透性动:可兴奋性细胞在受到一次刺激后,膜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快速的,可传播的电位波动机制Na.K通透性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的信号调节的方式,作用快,范围小体液调节指单纯的激素调节,速度缓慢,范围广3.内、外环境的区别。
内:提供场所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人体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不含血红细胞的),组织液(走路磨的水泡里面那种),淋巴(液)组成。
把生物体以外的环境如水、土、食物、地质、地貌等统称为外环境。
是对于整个生物来说的。
外环境可以说就是外界环境。
1细胞生理1.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能量消耗,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4.阈强度(阈值)在刺激的持续强度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 阈电位能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并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7.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极化程度的减弱8. 绝对不应期在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后的较短时间内,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都不会使其再次产生兴奋9.“全或无”定律太小,不能;太大大过阈值,不能10.兴奋-收缩偶联以肌细胞动作电位引发机械收缩的中介机制11.前负荷 12后负荷肌肉收缩之前肌肉承受的负荷1.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药大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2、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刺激、反应的概念内环境: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刺激:内、外环境的所以变化反应:机体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某种功能状态的变化3、简述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特点是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对于调节机体的一些快速反应,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4、激素分泌的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5、负反馈、正反馈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生理意义?负反馈: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是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对机体稳态的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反馈: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最终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在原有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
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不断加强,直到最后完成。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1、单位膜的液态镶嵌模型假说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物膜是以有极性的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何谓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时期3、何谓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两者的不同点是什么?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功能减退并发生细胞形态相应改变,最后趋向死亡的现象。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4、说明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区别(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
大学中医药专业考试复习资料--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大学中医药专业考试复习资料生理学知识点归纳名词解释1.兴奋性 P4是指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2.阈值 P26是指生理学把能使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3,负反馈 P8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受控部分的活动4.易化扩散 P13是指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是在细胞膜的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P14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6.动作电位P21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7.静息电位P21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两侧的电位差8.血沉、生理性止血P43/50通常以第一小时末血沉管中出现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小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几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9.血液凝固P51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0.血型P56通常是指血细胞膜上(红细胞)特异性抗原的类型11.心动周期P6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12.心排血量P65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13.房-室延搁P82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在此传导较为缓慢,出现延搁一段时间(0.1s)14.收缩压P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达到最大值15.肺活量P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16,通气/血流比值P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17.血氧饱和度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18.肾小球滤过率P189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19.肾糖阈P197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20.渗透压利尿P由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21.水利尿P因大量饮用清水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22.激素P214(7)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送并发挥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的物质23.应激反应P当机体遇到紧急情况时,髓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加,引起一系列适应性反应24.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配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血清试验,称交叉配血试验的次侧,分别观察结果两侧有无凝集反应。
2005年药大药综(一)生理学答案及详解

2005年生理学试题10、D(代谢)20、D(与维持人体姿势有关的反射是对侧伸肌反射和肌紧张)(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myotatic reflex )指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
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
本体反射可以看作与此牵张反射是同种反射。
)(肌紧张是缓慢持续前拉肌肉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在脊动物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驰缓,称为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具有保持性意义。
屈肌反射的强度也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的较弱刺激只引致踝关节屈曲,刺激强度加大,则膝关节及髋关节也可发生屈曲。
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以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向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的之一,具有维持姿势的生理意义,动物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
屈肌反射是一种多突触反射,其反射弧传出部分可通向许多关节的肌肉。
)一、小问答题1、纤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过程。
答: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维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两个阶段。
2、何谓阈刺激、阈强度、阈值和阈电位?答:能引起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叫做阈刺激。
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强度的大小称为阈值。
3、评定心脏泵血压功能的指标?答:(一)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人约70ml,简称为搏出量。
(二)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为4.5~6.0L/min。
2008年药大药综(一)生理学答案及详解

1、细胞膜的通道类型主要包括电压门控通达,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2、全血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数量和红细胞数量。(*)
3、胸膜腔内压等于大气压减肺弹性回缩压。胸膜腔内压总是低于大气压。
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是肌肉活动、精神活动、环境温度和内分泌腺的活动。(备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5.叙述下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相互关系。
答:一般认为,经典的各种特殊感觉传导道,如皮肤浅感觉、深感觉、听觉、视觉、味觉(除嗅觉外)的传导束和神经元序列是固定的,他们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质的第四层细胞。每一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丘脑的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但它不引起特定感觉,主要起联络和协调的作用。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分泌到血浆中的皮质激素一方面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另方面,当其血浆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又对垂体前叶和下丘脑发生作用,分别抑制ACTH和CRF的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调控下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药学解剖生理知识点总结

药学解剖生理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指的是药物在体内对生物体所产生的作用的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非特异性作用:药物通过非特异性作用产生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生物化学反应的抑制剂,可使机体上某一种酶的活性降低,或使一些细胞代谢的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
2. 特异性作用:药物通过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产生治疗效果。
比如,肾上腺素通过与β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酶原激活酶的含量增加,从而增加凝血机会。
3. 细胞膜的受体传递:药物通过对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的受体结合而产生治疗效果,如一些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体代谢的过程,通常通过肝脏来完成。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 肝脏的转化代谢:大部分药物在体内通过肝脏的代谢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活性代谢物或进行降解。
2. 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完成,也有一部分通过肝脏、肠道、肺等器官排泄。
在肾脏排泄中,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排泌。
三、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离子化程度、脂溶性、血流情况、毛细血管通透性、组织代谢酶的活性等因素。
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药物的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取决于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分子量等因素。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组织的血流率、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等因素。
3. 药物的存留:药物在体内的存留与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有关,主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及其半衰期,以确定给药间隔。
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治疗效果所使用的药物剂量和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
药物的剂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 药物的作用强度:药物的作用强度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的药理性质。
药大生理学解答.docx

一名词解释2*15=301.feed-forward,2.end-plate potential,3.agglutinin,4.baroreceptor reflex,5.pulmonary ventilation,6.gastric emptying,7.set point of temperature,8.glomerular filtration,9.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10.stress,11.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2.近点,13.排卵,14.呼吸商,15.心动周期1、前馈:前馈控制系统为前馈控制的一种形式,是控制部分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进行某种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受控部分在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时,又及时地受到前馈信号的调控,因此活动可以更加准确。
2、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略称为epp。
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3、凝集素:凝集素是动物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糖结合的蛋白质,在细胞识别和粘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间的粘着。
4、压力感受器反射: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即动脉血压愈高,动脉管壁被扩张的程度也愈高,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也愈高(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呈树枝状分布或形成特异的环层结构,它们能感受动脉内血压对管壁的牵张刺激,并发放冲动,故按其所在部位分别称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
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
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管壁的机械牵张。
如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被扩张至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而发放神经冲动。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即动脉血压愈高,动脉管壁被扩张的程度也愈高,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也愈高,所以从感受器的性质,它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成中医大生理学重点整理.

绪论及细胞一名词解释1 神经调节: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调节作用。
2 全身性体液调节:体内细胞分泌化学物质(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
3 局部性体液调节: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4 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而对周围环境变化有适应性反应。
5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使其活动向相反方向变化。
6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控制部分的活动。
7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向地浓度移动的过程。
8 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9 主动运转: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进出细胞的过程。
10 阈强度: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而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最小刺激的强度。
11 阈电位:刚能触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12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细胞膜的两侧。
13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有效刺激,细胞膜发生迅速短暂的电位波动。
14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细胞膜局部出现较小的去极化。
15 极化:细胞膜电位在静息电位时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
16 去极化:膜电位减小。
17 超级化:膜电位增大。
18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9 兴奋─收缩藕联:細胞膜兴奋的电变化和肌纤维收缩联系的中介过程。
20 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较高时,肌肉处于持续稳定的收缩状态,其张力与长度完全融合。
21 不完全强直收缩:肌肉随频率增加,后一个刺激在前一个刺激引起收缩的过程的舒张期。
二问答题1 细胞膜转运物质有几种形式?各有何特点?单纯扩散浓度差、通透性、无需载体、不耗能。
易化扩散浓度差、通透性、须藉载体、不耗能。
主动转运直接或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过程、须耗能。
胞入胞出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借囊泡进出细胞、须耗能。
2 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细胞膜的两侧。
主管药师基础知识-生理学

主管药师基础知识- 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构造和物质转运功能1.膜构造的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此间镶嵌着拥有不一样构造和功能的蛋白质。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纯真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挪动的过程。
1)影响要素:①物质在膜双侧的浓度差;②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扩散物质: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物质,如O2、 CO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
3)特色:①不需要载体;②不用耗能量;③扩散的最后结果是使该物质在膜双侧的浓度达到均衡。
(2)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某些带电离子和水溶性分子借助细胞膜上特别蛋白(载体或通道蛋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①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转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②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转运Na+、Cl -、Ca2+、K+等带电离子。
又分为:电压门控通道(细胞膜Na+、K+、Ca2+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ACh受体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听毛细胞离子通道)。
( 3)主动转运:是由离子泵或膜蛋白介导的耗费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包含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带电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很多物质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利用自由Na+泵分解 ATP开释的能+量在膜双侧成立的 Na浓度势能差进行转运,是一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以钠 - 钾泵最常有(Na +-K +-ATP 酶)。
钠泵每分解 1 分子 ATP可将 3 个 Na+移出胞外, 2 个 K+移入胞内。
钠泵的生理功能:①保持细胞内高浓度K+,这是胞质内很多代谢反响所必要的,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②成立的 Na+跨膜梯度,为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供给势能贮备,如 Na+-H+互换和 Na+-Ca2+互换;③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 Na+和 K+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基础;④保持细胞内浸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重点(根据辅导班,历年真题,药大内部资料整理)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易化扩散的定义和分类载体型易化扩散的特征通道型易化扩散的分类和特征主动转运钠泵的作用本质及生理意义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兴奋性刺激反应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阈强度阈刺激阈电位跨膜信号传导的定义及主要方式 G蛋白静息电位动作电位超射锋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及特征全或无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兴奋性变化钠通道的几种状态局部兴奋的特点神经冲动跳跃式传导量子释放终板电位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征神经肌接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递质释放中钙离子的作用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收缩蛋白调节蛋白兴奋-收缩偶联不完全强制收缩完全强制收缩内环境的稳态定义及生理意义反射反射弧神经/体液调节的定义及特征自身反射负反馈正反馈前馈第五章血液血液的生理功能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定义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功能等渗溶液等张溶液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止血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组成及纤溶过程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优势传导通路慢反应细胞快/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及如何影响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时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心肌与骨骼肌兴奋的区别期前收缩代偿间隙正常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房室延搁意义心动周期等容收缩期射血过程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博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博功心动贮备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等长自身调节大动脉主动脉弹性贮器作用的生理意义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影响动脉血压的机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影响静脉回流因素中心静脉压外周阻力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及各自作用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影响组织液生成因素心交感神经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心血管活动基本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过程颈动脉体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的主要物质作用受体及其作用失血后的血量调节冠脉血流量的调节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第七章呼吸生理呼吸过程肺通气及其动力肺内压胸内压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顺应性潮气量肺活量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及生理意义肺泡通气量解剖无效腔生理无效腔通气血流比值血氧含量血氧容量血氧饱和度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呼吸的化学性反射调节第八章消化系统生理消化吸收机械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基本电节律胃肠激素脑肠肽胃的运动形式胃的排空肠-胃反射分节运动内因子胃粘膜屏障胃液的成分及其生理作用胆盐的肠肝循环第九章体温呼吸商食物的氧热价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散热的形式可感蒸发不感蒸发调节体温基本中枢体温条定点汗腺的神经支配第十章尿的生成与排放近球小体的组成及其作用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滤过小管液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渗透性利尿肾糖阈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各种物质的重吸收部位内/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ADH及其释放因素醛固酮的作用血浆清除率各种因素下的尿量变化第十一章神经系统营养性作用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方式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调质外周神经的递质及其作用氨基酸类递质的兴奋/抑制作用外周神经主要受体受体分布及释放这些神经递质的神经纤维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布的特点 ESPS定义及原理 IPSP定义及原理中枢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两大投射系统的定义作用功能及相互关系脊休克屈肌反射定义及意义牵张反射的内容腱反射肌反射及其意义运动单位去大脑僵直定义及其形成机制帕金森症及舞蹈症的病因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及功能生物节律第十二章特殊感觉器官适宜刺激感受器电位眼球内容物房水的生成循环及生理功能视力/视敏度折光系统组成视野暗适应眼的调节近点远点第十三章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靶细胞神经分泌神经激素允许作用激素作用的共同特点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生长激素作用 GH分泌的调节 GH促骨质生长的机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调节Ca/P的激素应急反应应激反应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不需要载体):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乙醇,尿素等。
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经通道易化扩散:K离子,Na离子,Ca离子,Cl离子等。
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各种离子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Na离子-H离子交换,Na离子-Ca离子交换等易化扩散的定义和分类离子和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
一种是依靠膜上通道蛋白转运的异化扩散,另一种是依靠膜上载体蛋白转运的异化扩散。
异化扩散是被动扩散的一种。
其转运机能可能是载体特异地与某种化学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通道(离子通道,ion channel)而使该化学物进入细胞。
特点:1.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体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的转运就属于此种形式。
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经通道易化扩散:K离子,Na离子,Ca离子,Cl离子等。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
在原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能源可以是光、ATP或电子传递。
主动运输涉及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和细胞器,并且能够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主动运输是由于膜以某种方式提供了能量,物质分子或离子可以逆浓度或逆电——化学势差而移动.体内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结果使高浓度一侧浓度进一步升高,而另一侧该物质愈来愈少,甚至可以全部被转运到另一侧.主动运输的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由ATP直接供能)或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协同运输),并对代谢毒性敏感;③都有载体蛋白,依赖于膜运输蛋白;④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主动运输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呼吸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可见,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维持细胞内正常的生命活动,对神经冲动的传递以及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平衡,恒定细胞的体积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发性主动转运:各种离子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Na离子-H离子交换,Na离子-Ca离子交换等钠泵的作用本质及生理意义钠泵:(生理学词汇)钠-钾泵的简称,它是由“阿尔法”和“贝塔”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 酶的活性。
当细胞内Na+(钠离子)溶度升高时,钠泵被激活,使ATP分解为ADP,释放的能量用于Na+和K+的主动转运。
1分子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以将3个Na+运到细胞外,而将2个K+运入细胞内,故钠泵也称为Na+-k+依依赖式ATP酶。
硅巴因可抑制钠泵的ATP活性,使钠泵转运Na+和K+的能力降低。
钠泵的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如它能维持细胞内外Na+、K+的浓度差,形成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的不均衡分布,这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兴奋性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刺激的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一临界值。
这种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如果固定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那么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之一。
阈值阈值是指生理学上将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这种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强度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具有足够的、恒定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比率)称为阈强度或强度阈值,阈下刺激和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一样均可以引起细胞膜去极化,但阈下刺激不会引发动作电位。
这是因为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可使细胞膜上Na+通道大量激活,Na+内流大量增多从而出现一次快速的可逆的电变化,即动作电位,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即与刺激的强度无关。
阈强度与阈电位的区别阈强度是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刺激的强度阈值。
阈电位是指能使可兴奋细胞膜Na+或C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阈电位跨膜信号传导的定义及主要方式答:跨膜信号转导: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外界信号通过引起膜结构中某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以新的信号传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的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
这个过程就叫跨膜信号转导。
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的过程。
根据细胞膜上感受信号物质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可分为3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受体-G蛋白-AC(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G蛋白-PLC (磷脂酶C)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特点是: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G-蛋白的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
G蛋白在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GTP结合蛋白,由α,β,γ三个不同亚基组成。
激素与激素受体结合诱导GTP跟G蛋白结合的GDP进行交换结果激活位于信号传导途径中下游的腺苷酸环化酶。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 RP )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亦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形成机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
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
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