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表扬替代批评”教育方法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表扬替代批评”教育方法初探
近些年来,报刊上,网上都不同程度地披露“教师体罚学生”“学生自杀”等一条条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的消息。
趋于舆论的压力,一个个因教育“失策”而被开销的实际案例。
再加上少数低素质的家长无理的“维权”。
有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也因此发展到了谈“批评、教育”而色变,也有明哲保身的甚至就对学生的错误放水流舟,一心只教“圣贤书” 了。
面对此状况,当如何是好?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不犯错误就不叫孩子。
既然会犯错误,就应该得到恰当的教育,即时、有效地予以矫正。
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特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尽管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有法可依了,可是没有良好的、恰当的教育方法,兴许同样会发生一系列不愉快或者悲剧。
那么,当如何去正确的教育引导他们?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尝试了“用表扬替代批评”的教育方法,而且在具体教育中屡试不爽。
南宋诗人戴复古《寄兴》曰:“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也就是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意思是: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
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就没有不犯错误的人。
自然也就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了。
然而,我们
在教育工作中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和孩子所犯下的错误,我们为师者,可能会因为“生气”而失去理智。
对孩子进步的“期望值”太高,往往因我们急于求成,而急于去吃“热地瓜”。
所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就陈出不穷。
甚至弄出扯掉孩子脸皮、诱发孩子跳楼丧命等严重悲剧或后果,进而导致老师自己也“吃不了兜着走”…… 哎!这些悲哀,与其说是教师的悲哀,不如说是冲动的悲哀。
亦或说是“教学压力”的悲哀。
以上种种,归根结蒂,我认为是教育心态的问题,是因缺乏教育艺术与教育方法的悲哀。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当我们的教育目标仅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把孩子的分数做为对孩子教育的唯一评价的标准,那我们下一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格,我们的教育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
也许其他可以采用“亡羊补牢”的措施,可教育却不能,那将毁掉的是一代人,一个民族的希望与前途。
教育虽离我们很近,我们触手可摸。
但仔细想来,那遥远的教育,将会因为我们细节教育的疏忽而造成终生的悔恨。
教育关注一个人,一个家,还关注着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这是教育的责任。
由此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
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回想过去,在我刚从教时也有过“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还总是以自己站在家长的角度,家长的立场,“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对孩子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方法,还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在后来的一些教育法规学习,班主任培训中自己成长了不少,也成熟了不少。
尤其是今期的“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更让我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上获益不少。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更让我萌生了“用表扬替代批评”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理念,并付诸实践。
也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孩子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严父似的威仪,慈母般的爱。
让我喜欢,叫我敬畏!”“当我在犯了错误后,最怕老师严厉的责罚。
然而,现在我却在那‘表扬’声中认识了自己的错,还认识得那么深刻……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 读到孩子们这些日记,我更坚定了“用表扬替代批评”的教育信念。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和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总是以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松、静、匀、乐”的理念调节自己的情绪;
并警示自己坚守“陶行知老先生四颗糖果” 的信念。
然后再
用平和的心态,舒缓的语气对孩子进行教育。
下面是我教育孩子的几个案例实录,也是我用表扬替代批评的具体做法。
谨录于后,以和同行们共同探究。
案例一,我班有个不做作业的“老油条”王勇。
一度让老师头疼,家长伤透了脑筋。
今期高温假返校的第三天。
小勇的语文、数学作业,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又是一个字也没有挨。
科任老师有些生气地再次向我反映,并建议请家长来协同教育。
我对科任老师说:“这孩子是同学们喊出名了的‘老油条’了,懒出了名的。
就算请了家长也未必有效。
你就和我一起想办法吧!”科任老师也没有再坚持。
我通过对培训内容中相关专题和孩子个性的反复研究,总算找到了突破口。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学校。
亲切地把小勇叫到了走廊上。
那瘦弱的身躯,往我面前一站,一种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他仍就是那副嬉皮笑脸,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
怎么同他开始今天的教育?我仔细打量着他,心里正盘算着。
猛然间,我意外地发现今天他洗得特别干净,穿着也特别整洁。
我欣慰地告诉他:“小勇今天比哪天都乖!不仅洗得干净,穿得整洁,而且笑得也比往常更加自信!老师猜一猜,今天是不是一切都是自己做的呀?” 小勇两眼发直地看着我,惊异地问:“老师,您怎么知道的?”顿了顿,还没等我说话,他又接着说,“妈妈和爸爸今天早上也夸奖了我。
他们都说我长大了!”说着,笑得更加灿烂了。
见此,我也
赶紧竖起大拇指,夸奖道:“就是嘛,小勇长大了!一切都很能干了,再也不是四年级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啦!”他笑着,甜甜地望着我,期待着我继续夸奖他。
当然我也不会错过这一机会。
“一个能自理生活的孩子一定能够自理自己的学习。
老师今天看到你的变化,好开心呀!真心希望你能保持这样的好心情投入生活,投入学习,投入作业……”我特地用重音强调了“作业”。
在快乐中结束了我的教育。
接着,我又运用魏老师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方法让小勇承包了卫生角。
出乎意料的是,接连下来的几周,小勇不仅每天把自己承包的工作做得干净利索,还帮着别人做了不少工作。
同学们开始喜欢他,老师也经常表扬他了。
更出乎意料的是他还每天都坚持尽最大努力完成了作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进步。
国庆节时,我还利用我创建的网络班级里的“荣誉墙”表扬了他,授予他第一学月的班级“劳动之星”。
在班里通报后,不仅是王勇,全班同学都为之振奋。
案例二,一个星期二的中午,早临的严寒让我吃了饭就来到学校。
刚进校门,几个女同学就跑来有些同情,又有些激动地告诉我:“唐老师,茜茜丢了五元钱。
”“什么时间,在哪里?”我敏感地反问道。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的时候,在教室里。
”几个女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她有没有吃午饭呢?”我关切地问道。
茜茜抢先一步,有些悲切而又感激地说:“是黄焱科同学借的两元钱给我吃的午饭。
” 我镇静地把她们几个叫道开着暖空调的办公室,详细的询问了情况。
立即把目标锁定到了乐虹(化名)同学身上。
但是没有调查研究是没有发言权的。
我先到现场勘查后,找来一些相关的知情同学进行询问。
总算心中有底了。
于是我悄悄地找来乐虹。
针对她平时的表现,我平静而又带有诚意地对她说:“乐虹一向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近段时间也很努力,成绩也上升了不少,你真不错!” 乐虹脸红红的,用十分紧张的眼神望了望我,既感到惊讶,又有些不安。
两只手不停地揉着衣角。
于是我开始切入话题:“你喜欢看侦破片《名侦探柯南》么?” “喜欢!”她开始来了劲头。
“今天你愿意和老师一同分析一下我们班发生的一个案情吗?”她点了点头,我接着向她叙述了案情。
我们就用我的茶杯,桌子上的本子等作为道具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地进行了分析。
“很会分析!你的分析一点不错!可以当个侦探了!”正在这时上课铃响了,我到教室去了。
乐虹主动留了下来。
当我在班里听完了每天中午同学的演讲退出教室,袁老师(我班教数学的老师)欣慰地告诉我,“她已经承认了,你去修理吧!”我闻讯自然欣慰。
来到办公室,还未开口,乐虹便放低了声音,有些后悔地说:“老师,我错了,茜茜的钱是我拿的,放到了家里。
” “你还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而且今天又多了一个优点,知错就改。
老师为你高兴!明
天拿来交给老师替你去还吧,行吗?”我话音刚落,乐虹感动得哭了,随后心情轻松地回教室上课去了。
第二天早上,她果然守信,将那五元钱拿来交给了我,还给了茜茜。
以上案例让我明白了表扬比批评、斥责更有效,作用更持久。
也让我真正意义上理解了陶行知先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深刻内涵。
对孩子的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我这里谨作抛砖引玉。
大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还会发现很多更有价值,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的,有利于孩子教育培养的好方法。
荣获“重庆市二零零九年第六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三等奖。
颁奖单位:重庆市科学研究院;
钟情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