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智导 提升思维——以“打电话”教学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用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高明的教师善于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 加以点拨与引导。学生的交流汇报作为一节课中 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质的 把握。本节课中,学生展示汇报之后,我采用启发 性 的 问 题 来 促 使 学 生 思 考 , 如 :“ 你 是 怎 么 知 道 的?说说你的想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 阐释一下?”“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交流与思考,会暴露学生的真实思 维 ,会把 课 堂对 话 引向 更 深 层 次 ,也 会 真 正 促 进 思维、方法等的优化,促进学生更主动地思考,并 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深、更合理、更清晰。【本文系湖
一、激发需求,点燃思维 学习需求是指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为满 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动机驱使下做出的一 系列反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 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 发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十 分重要。教学“打电话”这一内容时,通过谈话引出 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消息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 的 题 目:“学校 有 个 紧 急 任 务 ,要 我 打 电 话 通 知 511 名学生,1 分钟通知 1 人,要求 10 分钟内全部 通知到位,你们说这能做到吗?”这个问题一提出 来,学生就如同点燃的火把,一下子兴奋起来。他 们有的猜不能,有的凭直觉认为能够做到,但又不 知道如何解释,都急切地希望老师能带领他们解 决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需求被激发 了,后面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现规律,将思维引向深入。 四、问题引领,促进积极思考 1.提出大问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能
力的载体,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好的 问题应该是具有思维价值和挑战性,并能给学生 足够的探索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问题 教学的核心在老师的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诱导 学生进入学习、指导学生渐入佳境。在第二次试教 中,我以两个问题贯穿始终:3 分钟最多能通知几 人?还能通知更多的人吗?前者指向目标,后者指 向方法,这两个问题直指打电话问题的核心,不仅 使学生的思考有章可循,更能激发他们探究、发 现、讨论的兴趣,进而解决问题。
2018·4C·38
行动反思
生都能参与到方案的设计当中,探究活动得以实 实在在地展开。
从时间出发而非从人出发,学生只要考虑人 数一个条件,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每一分钟发生 的事情,有利于通过画图逐步发现、理解规律。实 践证明,改变呈现方式之后,学生创造出了很多简 洁明了且富有层次感的示意图,描述打电话的方 法时能够按照时间一步步通知,思维非常清晰。他 们不仅知道了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还对打 电话尽快通知的核心有了深入的理解,抓住了问 题的本质。这让我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用教材 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直接 照搬教材去教,学生讲不清、道不明,容易失去探究 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能够 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去把握知识本质、经历思 维过程,有利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数学模型。
行动反思
有效智导 提升思维
— — —以“打电话”教学为例
文︳唐文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 学家也指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有的指导作 用,教师是学习者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智 慧引导者。可见,课堂教学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智导有着直接关 系。下面笔者就以执教的“打电话”教学为例,谈谈 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进行智导,才能达到提高课堂 效率、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改变方式,经历思维过程 在第一次试教中笔者发现,如果依据教材编 排过程展开教学,学生的思维很混乱,难以得到有 效激发。教材呈现了两种打电话的方案:逐个通知 和分组通知。这两种方案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但 也只是学生思维的原始体现。学生要探究如何寻 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教材只是用“你打算怎样 解决”这个问题来引导,不断地追问“怎样能更快 些”“还有更快的方法吗”。这些问题只指明了学生 应该努力的目标(更快些),却没有指明思考的方 法(怎样更快)。而且,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从 人出发探究打电话最省时的方法,学生分不清每 一分钟里各有几个人在同时打电话。学生由于在 设计方案时既要考虑每分钟可以通知几人,又要 考虑通知的人是不是在同一时间,导致在描述时 总喜欢以纵向的不同时间为序进行说明,如“老师 打给组长 1、2、3,组长再打给学生 1、2……”。这样 描述的话,学生的思路容易产生混淆,不能清晰地 表达出所设计方案中每一分钟发生的事情。这也 就反映出他们没有弄清楚打电话这一问题的本 质。笔者反复琢磨后发现,从人出发探寻最省时的 方法,最终思考的还是每一分钟有几人可以通知, 可以通知几人。既然落脚点是时间,为什么不直接 从时间出发呢?所以在第二次试教的时候,我改变 了教材的呈现方式,直接探究 3 分钟最多可以通 知多少人。之所以选择 3 分钟作为探究最优方法 的数据,是因为 3 分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学
三、适时出手,迈向思维深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更体现在 适时、适度的引导上。恰当的扶放使活动变得扎 实、高效。教师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活动中有价 值的信息,适时引领,巧妙点拨,打造亮点。比如,冷 场时启发、迷茫时点拨、错误时提示、思维卡壳时追 问,让思维的交锋、观点的碰撞、语言的激辩不断延 续,才能推进探索的深入,促进生成。打电话教学 过程中,在展示汇报设计方案时,学生能够说出:第 1 分钟老师通知了一个学生,第 2 分钟老师和学生 又通知了 2 个学生……这样的描述很准确,思维 也很清晰。但是,描述完后,教师提问听课的同学: 第 2 分钟有多少人知道消息?第 3 分钟通知了几 人?学生却是一脸茫然。怎么办?如果教师此时进 行讲解,那就是越俎代庖,学生的思维如何得到提 升?如果教师不进行讲解,学生的思维就在这里卡 壳了,那这节课的难点就不能突破,教学目标就不 能得到落实。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想到了用“圈一 圈”的方法。当学生说到“第 2 分钟老师和学生又可 以通知 2 人”时,我顺势用红笔将 4 人圈在了一个 圈里,并写上 2 分钟。不用我说,学生一看就明白, 这就是 2 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在学生真正需 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发
一、激发需求,点燃思维 学习需求是指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为满 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动机驱使下做出的一 系列反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 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 发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十 分重要。教学“打电话”这一内容时,通过谈话引出 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消息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 的 题 目:“学校 有 个 紧 急 任 务 ,要 我 打 电 话 通 知 511 名学生,1 分钟通知 1 人,要求 10 分钟内全部 通知到位,你们说这能做到吗?”这个问题一提出 来,学生就如同点燃的火把,一下子兴奋起来。他 们有的猜不能,有的凭直觉认为能够做到,但又不 知道如何解释,都急切地希望老师能带领他们解 决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需求被激发 了,后面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现规律,将思维引向深入。 四、问题引领,促进积极思考 1.提出大问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能
力的载体,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好的 问题应该是具有思维价值和挑战性,并能给学生 足够的探索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问题 教学的核心在老师的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诱导 学生进入学习、指导学生渐入佳境。在第二次试教 中,我以两个问题贯穿始终:3 分钟最多能通知几 人?还能通知更多的人吗?前者指向目标,后者指 向方法,这两个问题直指打电话问题的核心,不仅 使学生的思考有章可循,更能激发他们探究、发 现、讨论的兴趣,进而解决问题。
2018·4C·38
行动反思
生都能参与到方案的设计当中,探究活动得以实 实在在地展开。
从时间出发而非从人出发,学生只要考虑人 数一个条件,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每一分钟发生 的事情,有利于通过画图逐步发现、理解规律。实 践证明,改变呈现方式之后,学生创造出了很多简 洁明了且富有层次感的示意图,描述打电话的方 法时能够按照时间一步步通知,思维非常清晰。他 们不仅知道了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还对打 电话尽快通知的核心有了深入的理解,抓住了问 题的本质。这让我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用教材 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直接 照搬教材去教,学生讲不清、道不明,容易失去探究 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能够 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去把握知识本质、经历思 维过程,有利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数学模型。
行动反思
有效智导 提升思维
— — —以“打电话”教学为例
文︳唐文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 学家也指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有的指导作 用,教师是学习者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智 慧引导者。可见,课堂教学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智导有着直接关 系。下面笔者就以执教的“打电话”教学为例,谈谈 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进行智导,才能达到提高课堂 效率、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改变方式,经历思维过程 在第一次试教中笔者发现,如果依据教材编 排过程展开教学,学生的思维很混乱,难以得到有 效激发。教材呈现了两种打电话的方案:逐个通知 和分组通知。这两种方案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但 也只是学生思维的原始体现。学生要探究如何寻 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教材只是用“你打算怎样 解决”这个问题来引导,不断地追问“怎样能更快 些”“还有更快的方法吗”。这些问题只指明了学生 应该努力的目标(更快些),却没有指明思考的方 法(怎样更快)。而且,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从 人出发探究打电话最省时的方法,学生分不清每 一分钟里各有几个人在同时打电话。学生由于在 设计方案时既要考虑每分钟可以通知几人,又要 考虑通知的人是不是在同一时间,导致在描述时 总喜欢以纵向的不同时间为序进行说明,如“老师 打给组长 1、2、3,组长再打给学生 1、2……”。这样 描述的话,学生的思路容易产生混淆,不能清晰地 表达出所设计方案中每一分钟发生的事情。这也 就反映出他们没有弄清楚打电话这一问题的本 质。笔者反复琢磨后发现,从人出发探寻最省时的 方法,最终思考的还是每一分钟有几人可以通知, 可以通知几人。既然落脚点是时间,为什么不直接 从时间出发呢?所以在第二次试教的时候,我改变 了教材的呈现方式,直接探究 3 分钟最多可以通 知多少人。之所以选择 3 分钟作为探究最优方法 的数据,是因为 3 分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学
三、适时出手,迈向思维深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更体现在 适时、适度的引导上。恰当的扶放使活动变得扎 实、高效。教师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活动中有价 值的信息,适时引领,巧妙点拨,打造亮点。比如,冷 场时启发、迷茫时点拨、错误时提示、思维卡壳时追 问,让思维的交锋、观点的碰撞、语言的激辩不断延 续,才能推进探索的深入,促进生成。打电话教学 过程中,在展示汇报设计方案时,学生能够说出:第 1 分钟老师通知了一个学生,第 2 分钟老师和学生 又通知了 2 个学生……这样的描述很准确,思维 也很清晰。但是,描述完后,教师提问听课的同学: 第 2 分钟有多少人知道消息?第 3 分钟通知了几 人?学生却是一脸茫然。怎么办?如果教师此时进 行讲解,那就是越俎代庖,学生的思维如何得到提 升?如果教师不进行讲解,学生的思维就在这里卡 壳了,那这节课的难点就不能突破,教学目标就不 能得到落实。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想到了用“圈一 圈”的方法。当学生说到“第 2 分钟老师和学生又可 以通知 2 人”时,我顺势用红笔将 4 人圈在了一个 圈里,并写上 2 分钟。不用我说,学生一看就明白, 这就是 2 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在学生真正需 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