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
一、传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
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

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

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

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

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

”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

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

20世纪50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

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

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

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他曾经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

“文革”之初,又因曾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抄家、游街、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然而,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

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

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等。

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和方法。

“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1982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今天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

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开,行文简练自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像。

B.霍松林先生幼年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经历,给他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为他以后专业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C.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D.如果没有霍松林先生的《文艺学概论》,我国第一本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会延迟出现,这将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一大遗憾。

(2)霍松林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请简单概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在霍松林先生身上具备哪些中国传统文人所具备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

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

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

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

”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

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

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

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

”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

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

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班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

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

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

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

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来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扬夫妇应聘于清华,
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媛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

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媛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

”“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就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

“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

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3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

”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

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就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

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

“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被打爆了,表明读者对杨绛先生很是尊重。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进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即使年代很是久远,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犹新。

(2)这篇传记没有介绍传主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只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并以“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杨绛先生在文中体现的“读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大作家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他治学严谨、为人乐观豁达,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学者。

周有光十岁进入苏州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1955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

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

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发挥作用的方案。

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

他说:“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晓园说:“他觉得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

”周有光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

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说:“除了对汉语拼音的贡献,周老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991年,周有光将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生活中,周有光老先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上则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他曾对我说过,自己是对这个世界认真思考了的。

”《周有光文集》策划人之一叶芳说。

对待学术问题,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不避讳别人的批评。

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的“尾声”中,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

“为了追求真理,周老欢迎读者对他的文章提出批评。

为了学术的发展,他也决不当和事佬。


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待人宽厚的老人。

每年过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

叶芳曾说过,近年周有光先生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

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乐观,是身边人对周有光的另一个印象。

张森根回忆,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得比三个35岁还长,周老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我所以能活得健康。

还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记了。


(有删改)【相关链接】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

他还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1979——1982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之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1988年公布。

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的基础。

(百度百科)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概括地介绍周有光的身份及其作为一个学者的个性特点,其用意在于让读者对周有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B.周有光因为在经济学学术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不得已半途而废,50岁时才选择改行,开始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

C.周有光是一位谦逊处世的学者,他认为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很多人共同的功劳,不愿接受“汉语拼音之父”的称呼。

D.周有光治学态度严谨,不怕批评,为了追求真理,他欢迎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发展,他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周有光将语文的功能与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思考,他充分肯定语文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他是一位视野开阔、关心国家发展的学者。

B.周有光对拼音、文字失去兴趣后,转向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C.周有光退休之后,仍然坚持思考研究,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浓厚兴趣,以及活跃的思维与非凡的著述热情。

D.周有光在学术上积极探索,他认为青年人搞学术就要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并由此展开对这个世界的认真思考。

E.周有光待人宽厚,心态积极乐观,这从他长时间静静聆听他人的讲话、对待生命的态度等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来。

(3)周有光对现代汉语的规范与发展做出过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

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

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

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

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

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

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

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

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

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

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

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

”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

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

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

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

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

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

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

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

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

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

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

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

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

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

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

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

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

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

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2)下列不属于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的一项是()
A.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

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出了侯仁之转而学史的原因是为了疗救社会,表现出他对国家民族的爱。

B.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

侯仁之认为“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并身体力行,“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文章最后两段写侯仁之积极参与保护城市工作,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现实的精神。

D.侯仁之取得的成就与他弟弟的激励分不开。

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

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

侯仁之由学医转学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3)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梓森:兴趣成就的“中国光纤之父”
现在,当我们能随时随地上网、舒适享受宽带接入带来的信息便利之时,不得不提到“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他自幼对理工科和制作感兴趣,1973年初接触到感兴趣的光纤通信专业后,就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之中。

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推动我国把光纤通信列入国家通信发展战略,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实用性光纤,创立了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方案,架设起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和推动光纤到户工程。

纵观赵梓森的一生,是对实用科技兴趣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的科学报国理想。

他自幼兴趣广泛,尤偏于理科和制作,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因陋就简制造过氢气球、矿石收音机、滑翔飞机模型和小提琴等。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强占了他们家新盖的房子,全家人被迫颠沛流离,遍尝生活艰辛,因而促使其从小就树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

1949年高中毕业时,因追求感兴趣的动手性强的实用性学科,他先后从浙江大学农艺系、复旦大学生物系退学,两次重新参加高考,最后于1950年入读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为他日后接触和研制光纤打下了基础。

他1954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邮电学校当老师,在教授基础学科之余不忘刻苦钻研实用通信知识,一直醉心于多项自己感兴趣的小制作和技术发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不懈努力不断得到回报。

1959年,他率领团队研制的可解三阶微分方程的模拟计算机,在“武汉市高校五年成就展览会”上演示获得成功,被授予“武汉市高校科技成果特等奖”。

1964年,他独立演算提出的“0-∞法解网络”解“梅森公式”因简洁实用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

1973年,他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主导解决了立项研究多年而长期鲜有突破的国家级大气激光通信项目。

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既是他多年专注于科研兴趣不断积累的结果,也是他科研天赋和能力的反映。

1973年主导解决了大气激光通信难题后,当许多同事为此欢欣鼓舞之时,赵梓森却非常冷静地看到这种技术会受到天气和障碍物的局限,难有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思考新的通信方式。

在听说玻璃丝(光纤)能够通信后,他急切去湖北省图书馆找到华裔英籍科学家高锟于1966年首次发表的关于光纤通信的论文《光频介质波导》抄写阅读,初步认可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可行性和巨大发展潜力。

他后来又通过多方了解,知道美国和英国等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