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复兴与现代商业街区的融合 ——以南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复兴与现代商业街区的融合
——以南京下关大马路地块为例
摘要: 在妥善保护重要近代建筑的前提下,“再生”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重塑”大马路民国
风情步行街,将该地区将打造成为南京市最富活力与特色的标志性区域、稀缺的历史文化人
文复兴区域、重要的滨江城市景观生态资源区域。

关键词:历史街区现代商业融合
大马路项目基地位于建宁路北侧,东临惠民大道(高架道路)、远处便是狮子山阅江楼景区,北接龙江路,西侧为江边路、可眺长江。

下关滨江地区曾是南京的繁华商区,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

近代外国资本更是最早在此开埠。

民国初期,下关成为海上、陆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当时国内最繁华的港口和最繁忙的铁路运输线。

大马路沿街的近现代优秀建
筑等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聚集于此,同时作为港口工业的发源地和兴盛地。

商贾云集,洋楼林立,被称为“南京外滩”。

1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复兴
1.1 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与地区建设的关系
既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使保护和更新协调发展。

同时采
取有效措施,加强浦口火车站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保存
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保护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相互依存、相互烘托,促
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实行以保护带动整个地区的复兴,于再生中落实保护的
技术路线,通过对建筑遗产的再生利用,在保存前提下改善条件,提升品质。

1.2尊重历史肌理,重塑现代商业,唤醒城市记忆
基于对项目前期历史价值及意义的研究,现有地块内和地块周边保留了大量非常具有历史价
值的保护建筑,从城市更新角度来说,此地块项目并非单一的区域性商业步行街项目,在立
意于商业开发的同时,还需延续历史的脉络和建筑的尺度,形成新老结合存在的商业建筑界面。

地块新建筑立足于尊重历史,延续肌理的设计理念,在建筑体块、布局及道路上努力达
到与旧建筑肌理的同步,使步入本地块的人流有重回过去时光的体验感。

对于大马路的核心
区段,严格恢复历史肌理,包括道路、街巷、广场、空间,其尺度、比例、走向要适当修复。

其余的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新建筑要与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但是可以采用具有时
代特征的新建筑的设计手法,满足商业、功能使用的要求。

承载老下关人生活记忆的惠民河,除入江口的一段保留外,现已铺成道路为惠民路。

为唤醒
城市生活记忆,在基地内景观将结合原有惠民河走向进行设计。

作为中国室内铁路先行之一
的宁省铁路,承载了老下关人,乃至南京人的出行记忆,为唤醒此段记忆,基地内结合现存
及复原铁轨线进行景观设计。

在项目基地原地复原历史的里弄街巷,如大马路、三马路、天
安路、天保路和天祥路。

原始道路的存在,使得穿行其间的人们有种时光的记忆。

保留原基
地内的原生树木,留住下关人的乡愁记忆。

2商业街区的设计策略
2.1 设计原则
项目本身内涵的丰富文化特质,历史的交流,新旧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启发
了众多灵感的产生,汇聚众多的活动交点,成为众多社会活动产生的目的地。

以大马路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打造南京最具历史感的商业文化“综合体”。

浓缩历史、重
拾文化,表现南京的城市气质。

拥有多重复合功能,成为南京城北的都市娱乐中心,国际文
化中心和区域社交中心。

正如城市的本身,目标是创建一个丰富体验的独特区域,同时建筑空间和缤纷活动为来到这
里的人们提供多样的感受。

从而本案使之成为下关区的国际文化商业中心,区域社交中心和
都市消费娱乐中心。

国际化的同时保留地方特色,追求一个能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和为他
们订造的购物环境,购物是他们社交,吃饭和参与体验活动的地方,需要一种归属感,一种
属于他们的感觉,追求一个更有意义的方式与购物建立长期关系。

2.2 设计理念
2.2.1 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也有完整的生命。

从胚胎、幼稚、成熟、兴盛,再到最终老去、
破败乃至消亡,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刻在它巨大的城市肌理中。

一代代造
了它的人在历史中渐渐离去,却把记忆留给它。

这些记忆的物化形态转变成一条条街道,沉
淀在一座座建筑。

从长江回望项目地块和狮子山阅江楼,狮子山/阅江楼与长江遥相呼应,是南京唯一滨江的
城市岸线段形象的展示。

大桥、阅江楼、狮子山之间形成静态视面,也是最主要视觉通廊。

江、桥、楼、山、相互呼应,通透开阔。

大马路东段的商业设计,采用新中式的建筑设计手法,在满足现代商业灵活运营的同时,重
塑大马路富有民国风情的商业步行街,再现大马路往日商业的繁华熙攘,将一个繁华和怀旧,时尚又古朴,壮阔又精致的南京“十里洋场”重现于世人眼前。

2.2.2 融合文化氛围,优化商业价值
对商业街区最好的价值提升和优化的手段无疑是将文化融合进商业,使之成为以文化为特色
的商业氛围。

大马路本身就拥有历史和文化上的绝对优势,将其固有的内在优势激活,保护
与发展相结合,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优化商业价值的手段再合适不过。

商业核心区的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处于两条轴线的交汇处,位于整个项目的中心。

中央广场24h对公众开放,热闹而充满活力,在特殊节日或庆典亦可作为活动场地。

此中心广场具备
多种商业功能。

日常可在中央广场中布置很多室外散摆,广场中央放置中心雕塑,下沉广场
边缘可设置大型投影布晚上放映广告及影片作为室外剧场使用。

周末时间在中央广场中间及
下沉广场周边布置集市单元,组织复古集市或者圣诞集市带动人流,增加租金收入。

节假日
在下沉广场中间搭建起活动舞台,邀请明星或乐队进行表演。

元旦时布置些电子篝火,加上
电子烟花秀,现有的广场空间足以容纳大量人流来此地,共同敲响跨年钟声。

2.2.3 混合功能配置,多元区域中心
如今社会的区域中心,已不再是功能单一的建筑群。

混合、复合的功能配置成为发展方向。

大马路地块的规划设计将融入多样化的功能系统,除商业外,还将涵盖办公、居住、文化配
套等多样功能与于一身,以形成健康、活力、多元的区域中心。

大马路东段的商业设计,希望通过大马路的历史记忆点,带领人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
间片段种不停切换,使得商业街区更具场景化、情节化和体验化。

大马路项目的办公区域地块,为与南京下关火车站形成视觉通廊区域,贯穿办公地块并与中
央广场相连,两侧种植花树,提供给周边工作者享用午餐和游客购物后休憩的座椅设施,入
口处设置小型广场。

与此同时,在视觉通廊上设置了一处通往火车站方向的水景。

此水景的
设置,用意为唤醒老下关人对惠民河历史的记忆。

2.2.4 梳理城市肌理,重塑空间形态
规划中除了考虑地块内的功能组织外,还将对地块建设在城市肌理上作用进行梳理,以达到
新旧和谐的空间尺度感受。

街巷的等级分为四等,12米,10米,6米和3米道路净宽的大马路,路,街,巷等级。


院广场形成各个副中心,平横了方案布局,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副区域,中央广场位于整个
项目的中心。

视觉通廊I区恢复原有历史道路形成一条小型线状公园。

它连接了北侧的中央
广场以及南侧的地铁入口广场,中间布置了音乐喷泉,提供可供市民休憩的空间。

视觉通廊
II区与火车站相连接形成中轴对称的开放空间串联起两边的人流。

大马路地块整体上将以中间低,四周高的方式组织,中心低处满足高品质低密度的文化商业
开发,而周边则集中开发高密度集成式的办公和居住。

从建宁路进入本地块的主入口位置,也是重要的视觉通廊区,是依据历史道路修复的一条小
型线状公园,它连接了北侧的中央广场以及南侧的地铁入口广场,中间布置了音乐喷泉,提
供可供市民休憩的空间。

保留了天保里建筑,延续了天光里的历史肌理。

2.2.5 设计动线
首层商业平面布局在尊重城市界面,延续地块内保护建筑的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合理布置主
力店及各商铺的落位,做到尽可能多的商业展示面,做到无商业运营死角,每一处空间都是
一个商业活动体验点。

差异化的分区商业主题及节点广场的设置有助于将零散的商业地块进
行串联,提升并丰富项目整体的商业形象。

在商业业态布局上,超过10家以上的次主力店,集国际时尚,生活方式,休闲品牌于一体,从而打造可持续的消费与来访。

全方位娱乐提供IMAX影院及娱乐设施,从而延长了消费者
逗留时间及刺激消费。

全面的零售特色店组合迎合了有较好教育背景及消费力的人群,并且
这些品牌组合渗透在商业中也最大化了商户销售额。

艺术馆提供了潜在文化消费,从而提高
了消费者来访或延长了逗留时,从而提升了销售。

二层商业通过连廊的设置,将全地块的商业带活,尽量达到与首层店铺同样的商业价值及评效。

地下一层的商业,充分结合地铁站点,串联西站地区,整体考虑该片区的地下空间利用
和各出入口及广场关系,主要出发点在于通过两端的地铁大量人流的导入,带动整个地块的
商业活力的再现。

3 结语
城市肌理是经历了长期漫长的历史阶段逐渐形成的,一个城市的文脉个性和历史记忆,是历
史文化商业街区复兴的重中之重。

保留原有建筑形态及体量的同时,又需充分考虑和现代商
业功能业态的融合,做到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和谐发展。

大马路片区初建伊始即为中西方相融合、古代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与城市面貌。

所以新建筑
也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统一风格,而应该是根据地段、功能、周边环境给他不同的建筑式样
和风格。

新建建筑的尺度、肌理、形式应与原有建筑相协调,但整体应保持新建筑的式样。

整体上,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多种风貌的、形态各异的统一和谐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场景。

参考文献:
[1] 小林正美. 再造历史街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
[2] 凤凰空间华南编辑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M].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1
[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