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漫步于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人们能领略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园艺风格。

这里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不仅承载着文化基因,也展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华园艺展示区向游人呈现了理想中的美丽家园。

安徽园设计师王引说:“本次世园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我们徽派的古村落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将徽派的白墙黑瓦的建筑融到皖南的青山绿水里面,本身就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一种最好的体现。


在北京世园会的建设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展现了中国现代科技与生态元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

在夏季的时候,中国馆为了减少场馆内的空调使用次数,将室外的风吸到地下,然后通过一段200多米的管线,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

利用地道风降低空调使用能耗、利用雨水收集实现能源循环再生,中国馆成了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

(摘编自侯丰《焦点访谈Ⅰ除了奇花异草,世园会还看啥?》,央视网2019年5月8日)
材料二:
荷兰这个国家人口只有1700多万,却创造了全球第二的农产品出口量,园艺产业也是“尖子生”。

尤其是在花卉贸易、品种研发、园艺设施方面,世界各地园艺界都少不了荷兰货、荷兰人。

在荷兰,低成本、高效率成了大部分园艺企业的追逐点。

它们认为,整个行业的形势现已不适合企业单打独斗,而是应该拥抱“全产业链协作”。

“全”的范围可以很广,广到石油公司能与花企发生关系。

比如,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的荷兰壳牌公司,通过所铺设的管道,把二氧化碳卖给了荷兰温室花企。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环保”“安全保障”在荷兰园艺产业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商业噱头。

在“全产业链协作”的基础上,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被灌输了生态、环保、安全理念。

早在20年前,为了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荷兰石油公司就做出了整改,汽油中铅的含量控制在极低水平。

理念也在需求端盛行。

荷兰景观设计大师尼克是一名环保人士,他不仅在设计中表达环保理念,而且组织相关领域大咖们一起做“绿色标签”的生态环保行动。

(摘编自吴越《这个绿色产业缘何享有世界口碑》,《解放日报》2019年5月6日)
材料三: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民人口占多数。

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进而导致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不够全面,这样一来农业技术难以得到推广。

当下,种植户对收入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园艺产
业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

农民对这种经营模式的理解不全面,只是凭借自己的种植经验或者效仿他人,并没有真正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产业的内涵需要文化来丰富,产业的灵魂需要文化来承载。

由于吉林省对园艺产业文化的认识不足,内涵不够丰富,园艺产业的发展以观赏为主。

观赏性的园艺,能为生活带来愉悦感。

观赏园艺虽不能包治百病,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辅疗的作用。

观赏鲶鱼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具有美感,体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造型、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都跟企业品牌文化密切相关。

(摘编自曲会朋《吉林省园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特色,这里的一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向游人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美画卷。

B.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在夏季时不用空调,而是将室外的风吸到地下,通过管线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这使得其成了一座会呼吸的建筑。

C.荷兰园艺产业之所以享有世界口碑,这与他们全产业链遵循“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的理念密切相关,完全符合世界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势。

D.文本列举观赏鲶鱼的事例,目的在于说明,人们在观赏园艺品时,不仅仅是观赏园艺品本身,还要欣赏园艺品的文化品位,体味文化内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墙黑瓦的建筑融到皖南的青山绿水里,安徽园设计既体现出徽派古村落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又体现出北京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

B.作为创造了全球第二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国家,荷兰的园艺产业功不可没;他们园艺产业中的花卉贸易、品种研发、园艺设施对世界各地园艺界影响较大。

C.我国的农业技术在农村很难得到推广,无疑影响了园艺产业做大做强,究其原因是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

D.观赏性园艺能为生活带来愉悦感,并且具有一定的辅疗作用,这导致吉林省对园艺产业文化认识不足,内涵不够丰富,园艺产业发展以观赏为主。

3.你对我国园艺业的发展有何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的讲话两次提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

他说,“抗日战争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②与西方古希腊文明起源相比,东方的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5000多年前中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文明社
会,保留了旧有的氏族组织;国家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权利与财产按照血缘亲疏分配。

西周时期的敬天、孝祖、保民这些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石,也是探索中国儒学来源的重要方面。

古人称此为“天人之际”,即把握天道与人道这个主题,强调二者的协调和谐,突出“人”的地位、责任与社会化的特质。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完善、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等问题。

儒学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后来演变为“国格”观念,以及提倡敬老、养老、救济孤独残疾等美德,这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些研究儒学的学者认为,对儒学的研究,可称之为“人学”。

我个人也持此观点。

③就儒学来说,孔子首先强调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有理想:此理想可称之为“道”。

“道”的价值超过人的生命。

当“道”与个人生命相冲突,君子应牺牲个人,以维护“道”之尊严,这就是孔子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之所以有高尚理想,有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因为人有道德,人能思考,人超越于其他动物。

孔子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八个字加以理论概括。

这就是孔子的“人学”思想,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理想,进而升华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④这种使命感在儒学思想体系中被称为“正气”“操守”。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君子要有“浩然之气”,这是集合了正义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它的推动下,君子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战国末期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称此为“德操”,他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总之,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准就在于有没有德操:道德是第一位的。

⑤在孔子看来,人对理想的追求,人的道德情操是要靠后天学习,并加以培养。

所以他特别关心教育。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子是“教育”一词的创造者,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随着国家政权的统一,曾尝试整合地域文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书同文”,统一文字,采用小篆,得以实现。

西汉王朝建立后,至汉武帝执政时期,地方分裂势力基本肃清,国家的统一称为重要的问题。

统一要有理论支撑,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春秋公羊学,其中“大一统”思想符合国家民族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开始确立儒学在诸子学中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当中国历史到东汉元帝时,即公元100年左右,儒学以“三纲五常”为主线,展示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特质。

这个时期的儒学已不完全同于春秋末期孔子关于儒学的论述。

(选自张岂之《中国儒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称的“天人之际”就在于突出“人”的地位、责任与社会化的特质。

B.“儒学”可称之为“人学”,这是作者与有些儒学研究者都持有的看法。

C.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君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被称为“正气”“操守”或“德操”。

D.汉武帝以后,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学已不完全同于孔子关于儒学的论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与古希腊文明的对比,突出中华文明独特的起源路径。

B.第③④段是承接关系,阐述了“理想”与“使命感”两个概念在儒学话语体系中的内涵。

C.文章主题部分环环相扣,第⑤段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明确指出其出路在于教育。

D.文章最后一段以汉代儒学为例,论述儒学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依时代的需要而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以“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儒学就有可能演化不出“国格”的观念。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句体现出了如家的历史使命感。

C.在儒学的评价体系中,有没有德操是把人与动物,君子与小人区分开来的首要标准。

D.“大一统”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根源的,既有国家民族的需要,又有理论支撑的需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

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就达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几十年累计下来达到70多亿吨,垃圾已成为现代城市一道抹不去的“风景线”。

城市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最终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另外,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估计,每年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目前,对待城市垃圾的主要做法就是无害化填埋,但填埋前依然是臭气冲天,蚊蝇乱飞。

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浪费了。

人们呼吁了多年的垃圾焚烧发电,可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又能够发电,一举两得,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噁英等,电也中的汞蒸汽也会释放出来,这个办法遭到垃圾发电厂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

(摘编自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
材料二
(图片来自“真话财经(ID:zhenhuacaijing)”)
材料三
日本却没有人口大国和工业国家的通病垃圾围城。

目前日本每年每人的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比一些贫穷的农业国家还要低。

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日本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1900年时,日本已经制定了《污物扫除法》,规定城市行政部门应当负责垃圾的处理,这也为后来的一系列法案打下了基础。

到了1970年,认识到问题严重的日本国会终于通过了《废弃物处理法》,明确规定生活垃圾由政府处理、工业垃圾由企业自行负责的原则。

有了惩罚的制约,对企业污染的控制得到了加强,但生活垃圾还是个大障碍。

经济的复苏和美式生活的流行,使得消费之下的垃圾产出也急剧增加。

日本人口密集、面积狭小,且国内山地众多,缺乏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原地区,这就意味着日本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大规模地用土地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发达的垃圾焚烧厂就应运而生了。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占到了全球的70%,国内有六成城市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处理。

当时日本空气中测得的二噁英水平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0倍,空气与土壤中的二嗯英含量均严重超标,成了名副其实的“二嗯英大国”。

而二噁英这种物质有强烈的致癌性,进入人体后无法降解、排出,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都有损伤,甚至可能造成身体部位畸形。

终于,政府开始意识到垃圾问题还是要换种思路解决。

80年代,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垃圾分类回收试运行办法,初步形成了一套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

进入90年代后,政府提出了3R概念(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并从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层面逐步完善了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

资源匮乏的日本在世纪之初相继推出《家电回收利用法》《汽车回收法》等垃圾利用法,完善了其垃圾分类回收法规。

不过在呼吁民众环保这种事上,全世界的政府都一样,起到的作用限于呼吁和督促,关键还得靠民众“自觉”。

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日本人能自觉到什么程度呢?大多数日本人对待垃圾有一个习惯,如果在外面产生了垃圾且没有遇到“合适的”垃圾箱,他们常常会把垃圾带回家之后分类扔掉。

垃圾分类贯彻十几年后,截止到2008年,东京的垃圾年产量相比20年前已经减少了一半。

能有如此成果,正是多亏了每一位日本民众的自觉践行。

(摘编自“凤凰网国际智库”)
材料四
10年前,广东的确出现了第一批分类垃圾桶,可到2009年广州原先的双色分类垃圾桶却悄悄退场,统一回收垃圾桶重新回到街头。

蒋高明解释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居民辛辛苦苦分类的垃圾,最终被环卫工人混在一起,令居民寒心了。

蒋高明说:“垃圾中有一部分是化学家发明技术的成果,这些物质一旦合成,则很难降解。

加之垃圾不进行分类处理,随意混为一体焚烧,会产生很多有危害的气体,也是很危险的事情。


(摘编自“蒋高明科学网博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城市普遍存在垃圾围城的问题,城市垃圾年产量达1.5亿吨,几十年来累计达到70多亿吨,城市垃圾处理成
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通过焚烧处理垃圾的量2011年以后大幅增长,2011年是2599.3万吨,2016年达到7378.4万吨,增长了近2倍。

C.从材料二中看,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是填埋,可2011—2014年垃圾填埋量变化不大,可能是因为填埋不够经济而更多选择焚烧方式。

D.日本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工业国家,但对国民每人每年的垃圾生产量有限制,所以垃圾年产量为世界最低,未出现过垃圾围城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也是资源,我国每年因城市垃圾填埋和焚烧而造成了“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浪费,有人估计这些被丢弃的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B.城市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而且也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同时还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城市垃圾进行填埋或是焚烧,各有利弊。

C.日本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一直是焚烧,但因焚烧导致空气和土壤中二嗯英含量严重超标,政府为此提出3R概念,处理方式采用回收利用。

D.广州垃圾分类处理难以实施,问题主要不在居民身上,而是环卫部门造成的,居民做好了垃圾分类,环卫工人却仍然将其混在一起收走。

3.中国要走出垃圾围城的困境,在政府层面需要向日本借鉴哪些经验和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抗传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

(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

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

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

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

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

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

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

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

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

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

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

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騎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

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

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

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祜至当阳。

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

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肇计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跟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讣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徵,可谓克构者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益州牧领:兼任
B.力侔.则安者制危侔:弱小
C.黎民未乂.乂:安定
D.谦冲.如常冲:谦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抗具有他父亲的风范。

他受到孙皓的赏识,被加授为镇军大将军。

他优虑国事,上疏劝谏,常夜不能寐。

B.诸将都想急于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答允。

宜都太守雷谭要求极为恳切,将领们听从他的命令去攻打一次,进攻果然不利。

C.晋车骑将军羊祜率领军队向江陵进发。

陆抗宁可放弃江陵,也要奔赴西陵,因为江陵城固兵足,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D.营都督俞赞逃跑投降杨肇,他深知陆抗军中的虚实底细。

于是陆抗撤换了素质不高的夷兵,给杨肇以出其不意的一击。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2)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4.文中陆抗认为能征服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雁
杜牧①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

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③长门:汉宫殿名。

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代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_______。

(《礼记·礼运》)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

(李商隐《锦瑟》)
(4)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人间如梦,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国家、民族的命运,总能扣动读书人的心弦。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表达出心忧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黍离之悲;“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进退之难中透露出范仲淹浓浓的家国情怀;“衙斋卧听萧萧竹,_______”(《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大中丞括》),道出县令郑板桥对民生疾苦的无比关心。

忧国忧民,是中国读书人永恒的美德。

7、根据下列情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