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长春市第六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长春市第六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

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

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

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

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

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

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

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

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

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

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

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

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

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

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

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

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他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

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

仔细想想,社会并未对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

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

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

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他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

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
驰的。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好的奴隶。

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

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

D.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

B.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C.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

D.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

B.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

C.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

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D.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白守黑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

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

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

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

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

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

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

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

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

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

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

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

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

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

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

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

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

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

”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

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

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

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

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

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

”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

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

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

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B. 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C. 第二次看到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D. 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5. 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涂弦夫的书斋名由“守墨斋”改成了“守黑斋”。

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取钱
老舍
我告诉你,二哥,中国人是伟大的。

就拿银行说吧,二哥,中国最小的银行也比外国的好,不冤你。

那年我上外国,我亲眼见,洋鬼子再学一百年也赶不上中国人。

洋鬼子不够派。

好比这么说吧,二哥,我在外国拿着张十镑钱的支票去兑现钱。

一进银行的门,就是柜台,柜台上没有亮亮的黄铜栏杆,也没有大小的铜牌。

二哥你看,这和油盐店有什么分别?不够派儿。

再说人吧,柜台里站着好几个,都那么光梳
头,净洗脸的,脸上还笑着;这多下贱!把支票交给他们谁也行,谁也是先问你早安或午安;太不够派儿了!拿过支票就那么看一眼,紧跟着就问:“怎么拿?先生!”还是笑着。

哪道买卖人呢?!叫“先生”还不够,必得还笑,洋鬼子脾气!我就说了,二哥:“四个一镑的单张,五镑的一张,一镑零的;零的要票子和钱两样。

”要按理说,二哥,十镑钱要这一套罗哩罗嗦,你讨厌不,假若哥你是银行的伙计?你猜怎么样,二哥,洋鬼子笑得更下贱了,好像这样麻烦是应当应分。

喝,登时从柜台下面抽出簿子来,刷刷的就写:写完,又一伸手,钱是钱,票子是票子,没有一眨眼的工夫,都给我数出来了;紧跟着便是:“请点一点,先生!”又是一个“先生”,下贱,不懂得买卖规矩!点完了钱,我反倒愣住了,好像忘了点什么。

对了,我并没忘了什么,是奇怪洋鬼子干事——况且是堂堂的大银行——为什么这样快?赶丧哪?真他妈的!
二哥,还是中国的银行,多么有派儿!我不是说昨几个去取钱吗?早八点就去了,因为现在天儿热,银行八点就开门;抓个早儿,省得大晌午的劳动人家,不是吗?到了银行,人家真开了门,我就心里说,二哥:大热的天,说什么时候开门就什么时候开门,真叫不容易。

其实人家要愣不开一天,不是谁也管不了吗?一边赞叹,我一边就往里走。

喝,大电扇忽忽的吹着,人家已经都各按部位坐得稳稳当当,吸着烟卷,按着铃要茶水,太好了,活像一群皇上,太够派儿了。

我就过去了,极慢的把支票放在柜台上。

没人搭理我,当然的。

有一位看了我一眼,我很高兴;大热的天,看我一眼,不容易。

二哥,我一过去就预备好了:先用左腿金鸡独立的站着,为是站乏了好换腿。

左腿立了有十分钟,我很高兴我的腿确是有了劲。

支持到十二分钟不能不换腿了,于是就来个右金鸡独立。

右腿也不弱,我更高兴了,嗨,爽性来个猴啃桃吧,我就头朝下,顺着柜台倒站了几分钟。

翻过身来,大家还没动静,我又翻了十来个跟头,打了些旋风脚,补上了两套拳。

拳练完了,我出了点汗,很痛快。

又站了会儿,一边喘气,一边欣赏大家的派头——真稳!很想给他们喝个彩。

八点四十分,过来一位,脸上要下雨,眉毛上满是黑云,看了我一眼,我很难过,大热的天,来给人家添麻烦。

他看了支票一眼,又看了我一眼,好像断定我和支票像亲哥儿俩不像。

我很想把脑门子上签个字。

他连大气没出把支票拿了走,扔给我一面小铜牌。

我直说:“不忙,不忙!今天要不合适,我明天再来;明天立秋。

”我是真怕把他气死,大热的天。

他还是没理我,真够派儿,使我肃然起敬!
拿着铜牌,我坐在椅子上,往放钱的那边看了一下。

放钱的先生——一位像屈原的中年人——刚按铃要鸡丝面。

我一想:工友传达到厨房,厨子还得上街买鸡,凑巧了鸡也许还没长成个儿;即使顺当的买着鸡,面也许还没磨好,说不定,这碗鸡丝面得等三天三夜。

放钱的先生当然在吃面之前决不会放钱;大热的天,腹里没食怎能办事。

我觉得太对不起人了,二哥!心中一懊悔,我有点发困,靠着椅子就睡了。

睡得挺好,没蚊子也没臭虫,到底是银行里!一闭眼就睡了五十多分钟;我的身体,二哥,是不错了!吃得饱,睡得着!
大概有十点左右吧,鸡丝面来了!我偷偷地看人家吃面。

他吃得可不慢。

我觉得对不起人。

为兑我这
张支票再逼得人家噎死,不人道!二哥,咱们都是善心人哪。

他吃完了面,按铃要手巾把,然后点上火纸,咕噜开小水烟袋。

这时候,二哥。

等取钱的已有了六七位,我们彼此对看,眼中都带出对不起人的神气。

十点半,放钱的先生立起来伸了伸腰。

然后捧着小水烟袋和同事的低声闲谈起来。

十一点半,他居然拿起笔来写账,看支票。

我直要过去劝告他不必着急。

大热的天,为几个取钱的得点病才合不着。

到十二点,我决定回家,明天再来。

我刚要走,放钱的先生喊:“一号!”
我真不愿过去,这个人使我失望!才等了四点钟就放钱,派儿不到家!可是,他到底没使我失望。

我一过去,他没说什么,只指了指支票的背面,原来我忘了在背后签字,他没等我拔下自来水笔来,说了句:“明天再说吧。

”这才是我所希望的!本来吗,人家是一点关门;我补签上字,再等四点钟,不就是下午四点了吗,大热的天,二哥,人家能到时候不关门?我收起支票来,想说几句极合适的客气话,可是他喊了“二号”;我不能再耽误人家的工夫,决定回家好好的写封道歉的信!二哥,你得开开眼去,太够派儿!
(载一九三四年十月一日《论语》第五十期,有删节)
7. 简析文章第二段划线句“取钱”的细节。

8. “八点”“八点四十”“十点左右”等表示时间的词在文中不断出现,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9. 多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试举例分析。

10. 文章写了“我”取钱的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

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

清和平简,贞正寡欲。

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

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

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

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

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

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

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

干候勒和悦,致之。

勒重其辞,乃勿杀。

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

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

勒夜禁火,犯之者死。

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

吏按问,胡乃诬攸。

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

勒赦之。

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

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

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

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

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

俄而有诏原之。

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

后称疾去职。

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

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

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

拜侍中。

岁余,转吏部尚书。

蔬食弊衣,周急振乏。

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

久之,迁尚书右仆射。

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B.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C.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D.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通过“举孝廉”,可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良好风尚。

B. 永嘉,年号。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故能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康熙皇帝。

C. 吏部,古代官司署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吏部尚书。

D. 少牢,古代祭祀时只有羊、猪的称“少牢”,牛、羊、猪齐备的称“太牢”。

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攸恪尽孝道,谨承祖荫。

他按照礼制居丧九年,以孝著称;太守想推举他为孝廉,也被他委婉谢绝。

B. 邓攸志向远大,才华过人。

他希望天下没有诉讼,深得镇军厚爱;他被俘后修书一封便打动了石勒。

C. 邓攸廉洁自守,关心民生。

他在吴郡任职,自带钱粮;吴地饥荒,他开仓济贫,因未请示朝廷而遭弹劾。

D. 邓攸品行高尚,为人钦敬。

诬陷过他的胡人,因他承担失火过失不加辩驳而感动,主动向石勒请罪。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2)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储邕之剡中①
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注】①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当地有划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标题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即诗人告别友人储邕即将前往剡中。

B. 首联一“问”一“指”两个举动,令人想到诗人和友人将要分别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C. 颔联叙述出发地和去处,“舟”、“水’’二字,与下面一联舟行特有的景象形成呼应。

D. 尾联“辞君”见出别离,“卧秋霜”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不知何时再见的无限伤感之情。

16. 请简要赏析“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一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追求美好的德行纵死不悔。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暗示女主人对负心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3)《氓》中,女主人公心里委屈,兄弟却不理解,甚至嘲笑她,孤独无奈的她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请欣赏下面这幅有关新冠肺炎的漫画,并按要求作答。

(1)为本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不能以“无题”为标题,不超过8个字)
(2)请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不超过7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下图。

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说明]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

(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请依据相关信息,给出两条合理建议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思得、李德元和李维新是参与国家核心技术研究的科学家。

60年过去了。

他们这些当年的年轻人皆已成为耄耋老人。

他们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工作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因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这几个字后面是“跟任何人都不能说”的隐秘,他们的相册里几乎没有壮年时期的照片,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不能对外公布。

回顾自己的一生,老科学家李德元说,“我参加了国家核心技术研发,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

我很自豪参加这么伟大的事业”。

阅读材料后,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向老科学家致敬”为副标题,给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应是政治家欢迎的,而不是政治家反对鲁迅的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

B项,分析不当,应是以“道”与“势”的统一,而不是“冲突”来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原文的相关表述是: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

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

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判断太绝对化。

“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古代文人就能……”这种说法属于主观臆断,且牵强附会。

B项,颠倒因果。

选项的表述是“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