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交易上海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次交易上海故事
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于最后一次交易上海故事,仅供参考:
上海的百年股市,在亚洲首屈一指,回顾这一历史,既让人了解到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曲折进程,也让人看到百年股市作为资源,比起毫无根基、从头开始的其他地区,又是一种难得的独特的优势。
自1990年底上海、深圳分别成立证券交易所以来,经过短短26年的快速成长,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国内最早的“股民”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在上海出现了,那时他们常常聚集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楼办“茶会”,一边喝茶,一边互通信息、洽谈股票交易。
1882年,上海出现了首个初具交易所雏形的华商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一时轰动了全国。
但由于受到当时时局动荡的影响,这个股票公司很快就停办了。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证券市场仍是主要由外商垄断,直至一场“橡皮股票风潮”的到来,不仅给上海留下了关于股灾最初的印象,也震动了全国的工商界。
“橡皮”是旧上海对橡胶的称呼。
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全球资本开始涌向制造汽车轮胎所需的橡胶。
从1908年起,不少外商到上海开办橡胶公司,许多上海市民受到鼓动,竞相购买橡胶股票。
不料
1910年,由于伦敦市场上橡胶行情下跌,上海的外商们在高价抛售掉手中的股票后便纷纷跑路,导致无数上海百姓倾家荡产。
经此一事,国内一些商人深感中国经济为外国人所制约,于是开始尝试自行创办证券交易所。
在著名实业家张謇主持制定《证券交易所法》的同时,1914年秋,上海12家股份公司在一家茶楼里成立了第一个华资股票交易所——上海股票商业公会。
与此同时,为革命经费所困的孙中山,在与上海工商界人士商议后,也决定创办交易所以筹集资金。
1917年,他委托虞洽卿出面,向政府农商部申请设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不过,由于在业务范围上和农商部意见相左,虞洽卿又经过多方活动才获得了批准。
1920年7月1号,这一兼营证券、棉花、粮油等多种业务的交易所正式开业了。
当天,远在广州的孙中山也寄来了题词:“倡盛实业,兴吾中华。
”
然而,在表面的急剧膨胀之下,国内此时的股市其实只是社会游资投机的产物。
正如著名经济史专家马伯煌所说:“没有自成体系的民族工商业作基础,其金融事业的发展终归有限。
”从20世纪初开始,旧上海的证券市场几度崩盘又几度复苏,最终在1949年6月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