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
解决计算问题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
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11+2 13-2 10+7 14-4
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
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分析
写数;教材是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的。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够理解得更清楚。
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认识“个位”和“十位”;正确写出11-20各数。
过程与方法: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初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
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过程与方法: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在数中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6练习十七7-11题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表
课题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计划学时
1课时
备注
(批注修改)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中通过摆1捆和3根小棒来说明10加3等于13、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也看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后面学习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用加法计算减法。
教学对象分析
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
师:怎样算?
2.教学例5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上2颗珠子;根据拨出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生
讨论:“20”个位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
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单位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看图填数。
3.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
12 11 15 17 16 20
4.给小马虎改错误。
①十一写成101②十八写成81③二十写成2
5.做一做1-3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4个一。)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教师:这是计数器;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习20以内的加法、减法做好准备。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图: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十、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排队中的学问
单元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
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在写数时;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3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
2.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书(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的第2题。
3.摆小棒练习。(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4题)
要求学生口头说一的第5题)
5.找页数。(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12题)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表
课题
11~20各数的写法
计划学时
1课时
备注
(批注修改)
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1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
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
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20。
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创新
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疏导20根。突出把“十“作为技术单位。数的读法的教学是咋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数序;要求学生把支持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课件的使用能让学生清楚看到一捆是多少根小棒。
课时目标
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二.新授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比10大一些的数。(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下去。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
4.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
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教学对象分析
“排队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是这里面蕴含的数学问题却是学生从未想到过的。
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
边数:“1根、2根……9根;再放1根是几根?”
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
表示这10根。教师:在右边筒里再放4根小棒;谁能告诉
老师现在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写数;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数学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本节课没有设计课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时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
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创新
本节课主要利用数的组成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找规律来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本节课没有设计课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小棒和计数器。
课时目标
1、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
老师所数学生(11 15 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数的组成
手摆小棒。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 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
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
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
揭示课题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
2.教学例1。
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教
学
过
程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提问: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教学例2。
电脑出示直尺图。
问:图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3比15大还是小?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几?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的第1题。全班齐读;然后再个别读。读完后;再让学生从20倒数到7。
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
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3.练习。
你会读这个数吗?学生读教师板书:11读作十一
分别出示12 13 14 15 16 17 18 19的小棒图。学生看图;并说说组成;再读数。
出示:14、16、19、20。让全班学生独立摆小棒后;教师讲评。
11+3 13-2 11+2 8+10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表
课题
排队中的学问
计划学时
1课时
备注
(批注修改)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解决;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可以解决问题。
(批注修改)
教学内容分析
在这一节内容中;课本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有许多物品的画画;其中蕴藏了许多数学问题。小棒、小正方体、小圆球等等都蕴藏着许多的数字。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再认识10-20各数不是很难;但要让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机理解运用“排队中的学问”可能有难度;所以将让学生建立“十位”“个位”的数位概念及实际运用知识作为教学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会读写11-20各数;理解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知识与技能: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正确认识11-20各数;指导这些数的组成;能够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这里的计算都是比较简单的;只是为后续学习做些准备;不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
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掌握十及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知识与技能:1、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会读写11-20各数;理解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1、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2、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表
课题
11-20各数的认识
计划学时
1课时
备注
解决计算问题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
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11+2 13-2 10+7 14-4
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
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分析
写数;教材是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的。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够理解得更清楚。
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认识“个位”和“十位”;正确写出11-20各数。
过程与方法: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初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
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过程与方法: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在数中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6练习十七7-11题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表
课题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计划学时
1课时
备注
(批注修改)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中通过摆1捆和3根小棒来说明10加3等于13、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也看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后面学习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用加法计算减法。
教学对象分析
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
师:怎样算?
2.教学例5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上2颗珠子;根据拨出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生
讨论:“20”个位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
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单位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看图填数。
3.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
12 11 15 17 16 20
4.给小马虎改错误。
①十一写成101②十八写成81③二十写成2
5.做一做1-3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4个一。)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教师:这是计数器;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习20以内的加法、减法做好准备。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图: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十、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排队中的学问
单元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
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在写数时;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3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
2.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书(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的第2题。
3.摆小棒练习。(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4题)
要求学生口头说一的第5题)
5.找页数。(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12题)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表
课题
11~20各数的写法
计划学时
1课时
备注
(批注修改)
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1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
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
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20。
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创新
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疏导20根。突出把“十“作为技术单位。数的读法的教学是咋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数序;要求学生把支持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课件的使用能让学生清楚看到一捆是多少根小棒。
课时目标
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二.新授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比10大一些的数。(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下去。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
4.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
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教学对象分析
“排队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是这里面蕴含的数学问题却是学生从未想到过的。
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
边数:“1根、2根……9根;再放1根是几根?”
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
表示这10根。教师:在右边筒里再放4根小棒;谁能告诉
老师现在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写数;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数学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本节课没有设计课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时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
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创新
本节课主要利用数的组成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找规律来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本节课没有设计课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小棒和计数器。
课时目标
1、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
老师所数学生(11 15 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数的组成
手摆小棒。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 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
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
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
揭示课题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
2.教学例1。
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教
学
过
程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提问: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教学例2。
电脑出示直尺图。
问:图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3比15大还是小?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几?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的第1题。全班齐读;然后再个别读。读完后;再让学生从20倒数到7。
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
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3.练习。
你会读这个数吗?学生读教师板书:11读作十一
分别出示12 13 14 15 16 17 18 19的小棒图。学生看图;并说说组成;再读数。
出示:14、16、19、20。让全班学生独立摆小棒后;教师讲评。
11+3 13-2 11+2 8+10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表
课题
排队中的学问
计划学时
1课时
备注
(批注修改)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解决;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可以解决问题。
(批注修改)
教学内容分析
在这一节内容中;课本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有许多物品的画画;其中蕴藏了许多数学问题。小棒、小正方体、小圆球等等都蕴藏着许多的数字。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再认识10-20各数不是很难;但要让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机理解运用“排队中的学问”可能有难度;所以将让学生建立“十位”“个位”的数位概念及实际运用知识作为教学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会读写11-20各数;理解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知识与技能: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正确认识11-20各数;指导这些数的组成;能够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这里的计算都是比较简单的;只是为后续学习做些准备;不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
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掌握十及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知识与技能:1、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会读写11-20各数;理解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1、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2、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表
课题
11-20各数的认识
计划学时
1课时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