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篆刻的五大流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篆刻的五大流派
作者:
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08期
明清时期印章升华为篆刻艺术,揭开了文人流派印的序幕,从此形成明清灿烂的流派篆刻艺术。

文彭与“吴门派”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担任过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

文彭承家学,善书画,工诗文,尤精篆刻,为篆刻艺术第一个流派——“吴门派”的创始人。

文彭开创性之一是解决了印材难题。

相传文彭在一次外出时,偶然发现用于雕刻首饰的灯光冻石,不仅美观,而且容易受刀,这使他喜出望外。

在他的广泛传播、倡导下,众多爱好篆刻的文人积极投身其中。

以石代铜,是镌刻印章的理想材料,从此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自此以后,文人开始自篆自刻印章。

篆刻的队伍中加入了有学识、通书画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以舞刀弄石为乐,以石寄情,治印用印风气大开。

从此,文人艺术家刻印的历史真正开始。

文彭传世印章寥寥无几。

文彭治印以追溯汉印遗规为主调,白文印以秦汉为宗,雍容畅达,朱文印以小篆入印,模仿赵孟頫的圆劲俊丽之风。

如一朱一白两方“文彭之印”(图1),其篆法婉转灵动,布局虚实相生,用刀富有变化。

其中白文印,脱胎于汉代私印的格局。

他把印刻完,再置于椟中,让童子摇晃以破残。

显然,他这是在有意识地“做旧”,借鉴古铜印的残缺美。

文彭还是在印侧镌刻边款的首创者,他的行书双刀边款为后人起到典范作用。

“吴门派”代表人物有李流芳、归世昌、陈万言、顾苓、顾听等。

何震与“皖派”
何震篆刻以仿汉凿印自成一路,以猛利为风格,风靡一时。

何震(1550-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

何震在篆刻艺术领域倾注了毕生精力,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印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当时人都以得到一方何震手刻印章为荣,以致出现了“片石与金同价”的现象。

何震是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家。

(图2)他在艺术上主张宗法秦汉,以“六书”为准则,强调篆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他曾提出“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何震篆刻,以冲刀长驱直入,切刀坚实沉稳而刚健,刀痕显露,给人以猛利清健的痛快感。

何震是“皖派”(也有称“徽派”、“雪渔派”的)创始人,师从者众多。

代表人物有,梁袭、程原、程朴、胡正言、吴忠等。

苏宣与“泗水派”
苏宣篆刻属于开张型,印风雄放而浑厚,是仿汉铸印的代表。

苏宣(1553~?年)字尔宣,又字啸民,号泗水,安徽歙县人。

人称“泅水派”。

苏宣幼小受庭训,喜读书,弱冠时遇不平,因仗义杀人而一度过着隐逸的日子。

事平之后,就专心于篆刻。

他曾得到文彭的亲授,也受到何震的影响,其用刀冲切兼使,吐露雄健苍劲的气度,在当时被誉为与文彭、何震鼎足而立的高手(图3)。

汪关与“娄东派”
汪关、朱简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他们在篆法、章法、刀法上,更有创造性和冲击力。

但二人风格追求却迥然不同。

汪关堪称明代“工笔”派篆刻的第一人。

汪关(生卒不详),原名东阳,宇呆叔、尹子,安徽歙县人。

因久居娄东(今江苏太仓),世称“娄东派”。

汪关印风典雅平和,用刀技法比较注重修饰,白文线条由细逐渐刻粗:朱文则由粗线条逐渐修细,镌刻朱文时,在线条交错处保留明确的“焊接点”,使流动雅秀中又增加了凝重敦厚(图4)。

朱简
朱简在篆刻创作、印学理论上均有极高成就,清人称赞其为“明第一高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